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格局再變,曆史正劇回暖

格局再變,曆史正劇回暖

時間:2024-10-20 08:39:28

“在經過對曆史的‘小寫’潮流之後,社會對新的曆史正劇的需求出現了反彈,新的宏大叙事呼之欲出”

曆史正劇《霍去病》劇照

在廣電總局關于2018年4月全國拍攝制作電視劇備案公示的通知裡,14部備案的古代題材電視劇中,以真實曆史為背景、表現真實曆史人物的劇作占據了絕大多數。

2017年以來,《大明王朝1566》以複播的形式時隔十年重登衛視黃金檔,并上線視頻網站付費區;《大秦帝國之崛起》積壓兩年後在央視首播;《于成龍》《大軍師司馬懿》《天下糧田》等相繼播出;《霍去病》《天下長安》發布了預告片……曆史正劇回暖的趨勢已越發明顯。

曆史正劇為什麼能夠重返前台、逐漸形成新的熒屏景觀?

業界的反思與政策的導向

自20世紀80年代起,《末代皇帝》《唐明皇》《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漢武大帝》《天下糧倉》等一大批電視劇的熱播,讓曆史正劇一度占據了電視劇舞台的中心位置。

而從2007年開始,《大明王朝1566》播出後口碑甚佳但收視慘淡,《楚漢傳奇》《趙氏孤兒案》《大秦帝國之縱橫》又反響平淡,曆史正劇似乎漸漸淡出了觀衆的視野。

伴随着曆史正劇産量的銳減,《宮鎖心玉》《錦繡未央》《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等穿越、宮鬥、仙俠玄幻類古裝劇卻強勢崛起,這被認為是互聯網思維模式、資本推動與IP改編熱帶來的格局翻轉。

重流量、重IP的古裝劇,在開拓了古裝劇表現手法的同時,也因部分作品存在粗制濫造、篡改曆史、抄襲等問題而備受争議。

“一些作者無視曆史的大格局,把少數人的權謀較量寫成曆史變動的關鍵所在,落入了把曆史權謀化的窠臼。熱衷描寫後宮争鬥和展示後宮生活細節,重形式而輕内容,重臉蛋而輕修養,把曆史和美麗都當成了滿足感官欲望的消費對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準曾這樣評價部分古裝劇的創作弊端。

曆史正劇旨在表現中國曆史發展進程、探讨曆史發展規律、刻畫重要曆史人物形象。然而,古裝IP劇所依托的網絡小說具有互聯網“輕閱讀”的特征,難以展現出曆史深邃複雜的一面。

“首先,找來有高點擊率的網絡小說;然後,本來就不具備改編成電視劇劇本素質的小說,又送到了不具備編劇水平的編劇面前;再然後,找來并不看重劇本的導演來導;最後,找顔值高的演員來演;後期做得亮麗無比,現在的科技手段很高,人随便就能飛起來。”編劇劉和平在2017中國電視劇編劇論壇上所總結的“拍片套路”,屢屢被行業和觀衆诟病。

2017年,在國家相關部門下發的《關于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幹政策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着重扶持重大革命和曆史題材劇本。

政策的導向、提升國産電視劇文化底色的内在需求,讓曆史正劇逐漸回暖。

“從電視劇類型的角度看,正劇應是曆史劇的主流。”著名編劇汪海林對《瞭望東方周刊》如是說。

“沒有立得住的人物,不如去讀教科書”

“過去,不少曆史正劇裡的人物隻是構成曆史事件的冰冷符号,而不是有溫度、有情感的人。”在汪海林看來,以往的一些曆史正劇缺乏對曆史人物的深度挖掘,“創作者要改進文學表達和叙事手法,将曆史精神融彙到人物的塑造中去。”

2017年播出的《大軍師司馬懿》(上、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曆史正劇的某種探索與新變。

“《大軍師司馬懿》(上、下)選擇從司馬懿個人的命運和視角切入叙事,既征用了觀衆對三國素材過往的認知,又突破了觀衆對三國故事與人物的刻闆印象,在曹操、曹丕、諸葛亮等曆史人物的塑造上,有令人耳目一新之處。”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北大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陳旭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電視劇終究是人的藝術,曆史正劇裡能真正打動觀衆的,還是有血有肉的曆史人物。如果一部劇裡隻有曆史事實而沒有立得住的人物,那觀衆還不如去讀教科書。”陳旭光說。

從觀衆耳熟能詳的曆史題材中探尋新的生發點,是曆史正劇的一種選擇。也有一些創作者,選擇在保證史實的前提下,對史料較少的曆史人物進行合理化的豐富加工。

例如,西漢名将霍去病一生戰績卓著、未嘗一敗,卻因英年早逝而沒有留下太多的史料記載。作為第一部以霍去病為主角的曆史劇,《霍去病》在劇本的籌備醞釀上花費了六七年的時間。如何平衡曆史真實與藝術加工的關系,成了創作者花費大量時間思考的問題。

“《霍去病》中涉及的曆史事件都是《史記》《漢書》中真實記載的,是絕對不能篡改的,這是原則。但是怎樣才能有邏輯、有說服力地展現出霍去病的作戰方略、氣勢氣魄?關鍵就在于這個人物本身要立住。觀衆都是跟着人物走,而不是跟着事件走。”《霍去病》的總制作人張健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在研究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張健明确了霍去病的性格特點:“自古英雄出少年,霍去病的一生是很純粹的,他沒有私欲、己念,完全是為了國家大義而活。這一點确定後,故事就有了骨架,其他情節與人物,就都圍繞着骨架而生長出來了。”

據張健透露,直到進入拍攝階段,劇本都還在打磨。“當天拍好的素材,當天就會在跟組的機房裡進行剪輯,這樣一旦拍攝效果不理想,可以随時調整劇本。”

“有情懷,有人物,有情節”,張健這樣形容劇作應當達到的标準,“能打動人的才是好作品,我們希望拍出一種勵志、正能量、能讓觀衆血脈贲張的情懷。”

曆史感是由一個個細節構成的

近年來,細心的觀衆會發現,在不少曆史劇中,都出現了“關公戰秦瓊”的笑話。

汪海林就曾在一部曆史劇的拍攝片場發現了纰漏:“那是一個春秋末期的故事,但演員卻都騎着馬,實際上這個時期的馬都是拉戰車的。戲裡還有吃白面饅頭、拿酒杯喝酒的場景,這種不符合曆史常識的硬傷比比皆是。”

曆史正劇的曆史感是由一個個細節構成的,而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都離不開創作團隊對劇本的把握,對場景、服化道的設計,以及演員對人物的演繹。

例如,《大秦帝國之崛起》在服飾妝容、行為禮儀上,都努力與曆史上的秦國文化相貼近。為還原當時人們走路的步伐,劇中大部分的衣服都由麻布制成,盔甲更是用真牛皮制作,一身牛皮甲重達30多斤。而劇中戰争戲的兵器道具、方陣細節,也都有史可循。

在拍攝戰争戲時,《霍去病》劇組中僅跟組的馬匹就有120匹,還都是經過訓練可以“做動作”的專業馬匹。

在場景拍攝上,《霍去病》采用全實景拍攝的方式。“戰争場面全部是在銀川附近的戈壁拍的,匈奴戲份則全組拉到内蒙古拍。我們還搭建了幾個影視基地:賀蘭山的實景台、甯夏荒漠的明長城附近的忍冬營。這些地方保存了下來,供以後的劇組使用。”張健說。

為拍出漢代的風骨氣魄,貴州黔東南都勻經濟開發區配合劇組建起了一座總建築面積達16萬平方米的長安城。

值得一提的是,拍攝荒漠上的夜戲時,由于缺少光源,《霍去病》劇組隻能在白天拍好後,再利用特效做成“日轉夜”的效果。即使工序繁瑣,劇組仍拒絕了不少古裝劇中常用的“綠幕摳像”。

另外,當演員的人氣成為不少古裝劇的“硬通貨”時,越來越多曆史正劇的制作者們考慮的是“實力”。

“選擇演員時我隻有一個要求,就是能不能用專業能力把自己融進角色裡。人氣我不考慮,要不然那麼多新人演員是怎麼被挖掘的?”張健說。《天下糧田》的導演阚衛平也曾向媒體說:“投資方是希望起用明星的,我們卻堅持要‘人保戲’。這批演員雖然沒有更大的‘流量’,卻是在紮紮實實地去創造人物的。”

在《天下糧田》的演員名單中,有三位中國話劇“梅花獎”的獲得者。

“真正聰明的演員,要去演曆史正劇。塑造好曆史正劇中的人物形象,是他走向藝術家道路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汪海林說。

綠幕摳像

指近年來一些“流量明星”隻在攝影棚的綠幕前單獨拍攝近景、特寫,之後再利用“摳像”技術與外景地、對手戲演員的拍攝畫面進行合成的一種現象。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劇照家國情懷的投射

2017年2月9日,直到播出前4小時,《大秦帝國之崛起》的制片人焦陽才接到了播出通知。對于一部已積壓兩年的電視劇而言,以“零宣發”的方式面向觀衆,并不是一種理想的選擇。

出乎許多人意料的是,《大秦帝國之崛起》一經播出,便引發了觀衆的熱烈反饋,不僅在豆瓣上得到了8.5分的較高評分,還在哔哩哔哩等視頻網站上掀起了一大批觀衆的追劇熱潮,不少年輕觀衆還自發地進行“二次創作”,為該劇開拓着新的表達空間。

從秦孝公“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豪邁氣概,到秦昭襄王“為了我秦國能進取,何人不可舍,何人不能棄”的圖強決心,《大秦帝國》系列三部曲圍繞着秦國數代不息、不斷崛起的強國精神展開故事。

“《大秦帝國》的立意其實是指涉了一個國家的命運、一個民族的走向,以及一個大的時代趨向問題。”焦陽說。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閻晶明曾說:“曆史正劇正在走向前台,因為人們正希望從曆史劇中讀出曆史文明、曆史事實,希望從中得到現實啟迪、當代啟示。”

作為文藝作品,曆史正劇不僅是現實生活的藝術化呈現,也敏感地折射着社會大衆的心态。

《天下糧田》以“金殿驗鳥”“山東空倉案”“魚鱗冊造假案”三大事件為切入點,引出“無田哪有糧?無糧何談倉?無倉何保民?無民何來君?朝廉國則強,朝腐國必亡”的議題,将乾隆時期的奇情奇案與當代觀衆的現實關懷緊密相連。

對家國曆史的深切關注,也不斷地成為創作者的靈感源泉。

受東北抗日聯軍事迹的啟發,汪海林以楊靖宇為原型人物,創作出了《愛國者》的劇本。

《霍去病》的創作契機,則來源于張健在拍攝抗戰曆史劇《黑狐》時對英雄形象的關注。

“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有英雄崇拜情結。紅軍指揮官裡,很多人二十多歲就很有成就了,看到他們,我才有了拍攝古代少年英雄的想法。更何況,在當代推出這樣一部表現少年強軍、家國情懷的電視劇,也是合乎時代氣質的。”張健說。

在閻晶明看來,“成功的曆史劇創作必然具有文化傳承和精神傳遞的功能。缺乏曆史隐喻和當代啟示的‘古裝劇’,很容易成為無源之水,在認知曆史的層面上失去功效。可以說,在經過對曆史的‘小寫’潮流之後,社會對新的曆史正劇的需求出現了反彈,新的宏大叙事呼之欲出。”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