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素人藝術 :野生的力量

素人藝術 :野生的力量

時間:2024-10-20 05:49:43

素人藝術激發了大衆對藝術本質的思考——如何确定藝術的疆界

近日,“繪素計劃”第四屆素人藝術節在北京798藝術區TabulaRasaGallery舉辦,42位素人藝術家的作品參展(劉佳璇/攝)2018年7月初,北京陰雨連綿。不過,這樣的天氣并沒有影響到798藝術區裡的遊人踏入TabulaRasa畫廊看展的心情。

這裡正在舉辦“繪素計劃”(AlmostArtProject)的第四屆素人藝術節展覽,展期長達一個多月,展出來自42位素人藝術家的超過300件作品,其中包括26位首次參展的藝術家。

什麼是素人藝術?它能為中國當代藝術注入新的可能性嗎?

“野生”特質

在中國,素人藝術(OutsiderArt)還是一個較為新鮮的概念。這個概念由法國藝術家讓·杜布菲(JeanDubuffet)提出的“原生藝術”(ArtBrut)概念衍生而來,指那些有精神疾患的人(如自閉症患者、抑郁症患者等)在無外界幹擾的條件下完全無意識的創作,這些創作由于純粹性和高度自治性而獲得了人們的關注。

後來,這個概念得到了衍生,所涵蓋的範圍更廣,指沒有受過系統專業的藝術訓練、來自主流藝術界之外的普通人的創作,他們的作品帶着“野生”特性,顯示出了不同的藝術天賦。

21世紀初,歐美漸漸形成了針對素人藝術家的藝術市場,有的素人藝術作品還成為了博物館的收藏。

在中國,“繪素計劃”是首個關注素人藝術的展覽項目,每年在北京舉辦一次素人藝術節,自2015年起,已經發掘了百餘位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素人藝術家,向公衆展示了千餘件傑出的素人藝術作品。

2017年,“繪素計劃”首次通過網絡向全國公開征集素人藝術作品。2018年3月,“繪素計劃”再次通過網絡征集作品,最後征集而來的作品總數達到兩千多件,涵蓋裝置、拼貼、架上創作、數碼繪畫、剪紙等豐富的藝術形式,藝術家年齡跨度從19歲到89歲。

真誠動人、有想象力和原創力,是“繪素計劃”挑選展覽作品的标準。“繪素計劃”項目創始人劉亦嫄認為,雖然現在也有業餘藝術家畫得很好,但本質上都是在模仿他人,挖掘素人藝術家,應當尋找“有自己風格的人”。

不拘一格的本真

劉亦嫄原本是藝術媒體的編輯,她認為,“素人藝術家沒有那些條條框框的局限”,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經驗調顔色,雖然基本功差,但神态往往抓得很準确。這種“本真”和“不拘一格”的特性,往往讓職業藝術家感到震驚。

出生于1947年的邵炳鳳,被關注素人藝術的評論家親切地稱為“邵媽媽”,初中學曆的她當過農民、小學教師,還做過繡花工和會計師,60歲時才開始畫畫。

由于沒有接受過任何美術指導,她筆下的人物在比例造型上會有比較明顯的失真,而畫面也常常讓人啞然失笑,令人感受到她内心的幽默和诙諧:《吸煙有害健康》中,爸爸為兒子點煙;《沙灘嬉戲》中,一群穿着複古比基尼的女人們在沙灘遊玩……

憑借着這種獨特的個人風格,邵炳鳳通過網絡被太和藝術空間負責人賈廷峰發現。2018年1月18日至21日,71歲的邵炳鳳在“繪素計劃”的幫助下,帶着自己的作品飛去了紐約,參加紐約第26屆素人藝術博覽會(OutsiderArtFair)。同行的還有同為素人藝術家的郭秀榮、李忠東、汪化。

其中,李忠東是近年來被談論最多的素人藝術家。有評論家評價:“李忠東的經曆最接近于人們對素人的想象,而他的作品則是人們見所未見。”

年近50歲的李忠東做過建築工、木工、飯店服務員、養蜂工,從保留的早期作品來看,他默默進行藝術創作已經超過20年。在學會使用常見的繪畫材料以前,李忠東從廢舊雜志上剪裁色塊,用拼貼來創作。

現在,李忠東創作的原料同樣也取自他的生活,他在門闆、菜闆、床單上創作,将自己接觸到的鋼絲、鐵釘、水泥、啤酒瓶蓋,都當作創作材料使用。

2015年,李忠東參加了“繪素計劃”,那時中國的素人藝術幾乎無人關注,劉亦嫄是通過朋友圈以“逢人就問”的方式,輾轉聯系到李忠東、邵炳鳳等人的。

他們身處各行各業,有農民,有工人,有的常年生活在偏遠地方,對藝術界的概念并不了解,劉亦嫄用了大半年時間才獲得他們的信任。2015年,劉亦嫄聚齊了四十餘位素人藝術家,在北京楊梅竹斜街舉辦了“繪素計劃”第一屆素人藝術節。

等待被發現的“日常天才”

中國已經漸漸形成了三個彼此獨立的藝術生态體系:以寫實油畫為主、承襲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傳統的“美協”(中國美術家協會)體系;通過雙年展、博覽會,讓“美協”之外的新生職業藝術家獲得機會的當代藝術圈市場體系;有自己的銷路和市場的傳統書畫領域。

而素人藝術家,是這三個體系的“局外人”,也是等待被發現的“日常天才”。來到畫廊中觀看素人藝術作品的遊人們,也許并不知道素人藝術形式的存在,卻被作品激發了一些好奇心。

其實,和現代藝術一樣,素人藝術激發了大衆對藝術本質的思考——如何确定藝術的疆界?

在批評家胡斌看來,既有的藝術系統需要不斷更新,需要吸收外界不同因素來改變原來的藝術規則。素人藝術作品也會刺激職業藝術家,因為藝術界有颠覆既有藝術系統和規則的訴求,而在新技術環境下,素人和非素人、專業和非專業之間的界限也逐漸被打破。

如今,中國素人藝術家中的代表已經陸續參加了一些國外的素人藝術展。幾年下來,從無人問津,到通過“繪素計劃”這類挖掘推廣平台獲得業界關注,素人藝術正悄然為中國當代藝術注入新的可能性,讓人們看見了主流藝術界之外的、來自普通人的藝術風景。

但是,能夠進入到公衆視野的素人藝術家是屈指可數的,中國的素人藝術還沒有發展出完善的藝術體系和機制,這股“野生的力量”,還需要被系統地展示、保存和推廣。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