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是枝裕和 :一枚“深水炸彈”

是枝裕和 :一枚“深水炸彈”

時間:2024-10-20 04:19:34

在那些原本顯得“無聊”“無意義”的時光裡,原來有那麼多豐富有趣的細節

2018年5月19日,法國戛納,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新作《小偷家族》斬獲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榈獎三個月前,56歲的是枝裕和憑借《小偷家族》摘得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榈大獎。日前,随着《小偷家族》在中國上映,這個“小衆”導演也變得不那麼小衆了。

近兩年,是枝裕和的電影在北京、上海電影節展映時,都曾一票難求。導演馮小剛在某節目裡評價:他的作品看着波瀾不驚,卻像一枚深水炸彈。

為什麼是枝裕和在中國受到歡迎?

是枝裕和最擅長的是家庭題材。他的作品具有一種明朗的氣息,即使背後是家庭的破碎抑或社會現實的殘酷。

《小偷家族》講述了一個靠“偷”為生的家庭故事——靠騙靠偷活得并不光彩的一大家子住在一起,不靠血緣,而是靠“愛”維系着親情。影片抛棄了傳統的家庭觀念,指向了一個較為現代化的命題:心甘情願選擇的情感可以超越血緣的紐帶,更加牢固,但與此同時,也更加具有了不确定性。

在是枝裕和以往的作品中,也有類似的思考,如《無人知曉》《海街日記》《如父如子》等。

他的思考,一部分來源于與家庭有關的社會事件,也有一部分來源于他與女兒的關系。拍攝《奇迹》時,他很少有時間回家,有一次回家,三歲的女兒對他竟然像對待客人一樣禮貌:下次再來啊。他開始意識到:構成一個“家”,僅僅靠“血脈相連”是不夠的。

中國人骨子裡有很重的家庭觀念,但一地雞毛式的家庭劇劇情已經引起我們的審美疲勞。反觀前兩年在中國大火的韓劇《請回答1988》,那種明媚的青春氣息與家庭日常間的趣味,激起了許多中國觀衆的感動與向往。

相同的,我們喜歡的不僅僅是“是枝裕和”和他的電影,我們喜歡的其實是“是枝裕和”式的家庭和生活方式。

“80後”“90後”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渴望家庭,但偏偏又處于一個前所未有“家庭走向分裂”的時代,他鄉求學、工作流動、帶娃壓榨、現實壓力等,這一切都極大地阻礙了我們在成年之後與父母和諧親子關系的建構。所以,誰會拒絕一個可以帶來“家庭”溫情的導演呢?

“為什麼你這麼了解我的母親?”一個歐洲人在看了《小偷家族》之後問是枝裕和。領金棕榈獎時,是枝裕和說:電影具有把在某方面對立着的人與人、相隔開的世界與世界連接起來的力量。

是枝裕和的電影能勾起我們對瑣碎記憶的重溫:在那些原本顯得“無聊”“無意義”的時光裡,原來有那麼多豐富有趣的細節。

《小偷家族》裡雪天吃泡面和可樂餅,喝完汽水長長的打嗝;《如父如子》中窮媽媽咯吱孩子笑,窮兒子喝完飲料咬扁吸管;《比海更深》中奶奶自制可爾必思冰棒,台風天爸爸和兒子半夜帶着零食躲進水泥洞裡吃;《步履不停》中全家人圍着桌子吃玉米炸的天婦羅……每一部電影裡都像是藏着我們的記憶,世事縱然不盡相同,回憶卻似曾相識。這是是枝裕和的深情。

他對“家庭感”的營造已經超越了日本本土性,不僅在家庭觀念深厚的東方家庭,在領養制有一定基礎的西方社會,在家庭關系越來越多元的今天,“我們什麼都沒有,除了愛”的情感治愈更加深得人心。

同時,在價值觀越來越多元的今天,是枝裕和在電影中不作道德批判,不二元對立的立場也抓住了觀衆的心理。

他電影裡的家庭大都是經過重組的,人物往往具有瑕疵,比如敲詐别人的私家偵探,抱錯兒子、鄙夷底層的中産,抛棄四個孩子的單親媽媽……是枝裕和在電影裡并沒有直接給出道德評判。

當80%的人支持“正義”的時候,去傾聽那20%少數派微弱的聲音——這便是他的正義立場。在對日常生活的刻畫中,他對這些掙紮着生存的人們傾注了溫情與悲情。

“電影的存在并非為了審判個人,導演也不是上帝或者法官。”比起設計一個壞人和一個黑白分明的事件,是枝裕和更願意讓觀衆思索人事的複雜與多面。他坦言自己不喜歡主角克服弱點,守護家庭并拯救世界這類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隻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肮髒的世界突然變得美好的瞬間。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主角的起點往往很高,逆襲和成功都可以通過“改變”來實現。然而,那些與缺陷共存的人生是什麼樣的?

在《比海更深》中,他借良多之口說:“我們都無法成為理想中的那個人。”那些也許此生都無法克服自身缺陷的平凡的普通人,才是芸芸衆生中真實的大多數。“這個世界也需要無用的東西啊,要是什麼都有意義的話,不是叫人喘不過氣來嘛。”這使他的電影充滿了真實感。

是枝裕和的父親在台灣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時代,他也曾追随父親的腳步,對台灣戀戀不忘。他很喜歡台灣導演侯孝賢的理念:天地有情。所謂天地有情,在他充滿殘缺的電影世界裡,大概就是那種不忍審判的寬宥,以及捕捉生命趣味的多情。

是枝裕和出過一部随筆集,叫作《有如走路的速度》,裡面寫他在這世上,已經沒有一個可以稱為故鄉的地方了。一個失去故鄉、内心孤寂與不安的人,努力在用一個個“家”的故事告訴我們,這世界,永遠有那麼一個地方,裝在我們心底的最深處。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