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互聯網咖啡争奪戰

互聯網咖啡争奪戰

時間:2024-10-20 01:37:11

早期的互聯網咖啡品牌憑借門店、營銷和大數據這“三闆斧”,在咖啡市場上嶄露頭角

比起夏日裡的如火驕陽,8月的咖啡市場更“火熱”——19歲的星巴克、3歲的連咖啡、1歲的瑞幸咖啡輪番搶占頭條。

8月1日,對标星巴克的瑞幸咖啡,宣布進軍輕食市場,打響輕食五折優惠補貼戰;同一時間,最早進軍外賣咖啡的連咖啡上線了“口袋咖啡館”小程序,一夜之間就多了52萬家線上門店。

僅僅24小時,高舉互聯網旗幟挑戰星巴克的外賣品牌們,就迎來了還擊。

8月2日,星巴克宣布牽手阿裡巴巴,推出咖啡外送服務。依托阿裡巴巴旗下餓了麼的配送體系,星巴克在位于北京和上海重點商圈的約150家門店試運行外送業務,計劃于今年内覆蓋30個主要城市超過2000家門店。

借由外賣,咖啡新老品牌在互聯網市場掀起了厮殺。

中國咖啡市場爆發

百睿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劉業雁自19歲起便隻身一人來到北京創業,從喝咖啡到後來自己創業做咖啡,他嘗過咖啡市場的甜頭,也看過傳統咖啡廳的大浪淘沙。

“這是一個很多人都想擠進來的市場,也是一個很多人被擠出去的市場。”劉業雁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2013年,當劉業雁在北京開自己的第一家咖啡店時,咖啡陪你、ZooCoffee等連鎖咖啡店還未開滿大街小巷,機會滿地。

然而,盲目擴充門店導緻租金和人工成本攀升,令許多咖啡店沒能撐下去,2016年起出現了倒閉潮。美團點評的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國内咖啡館存量約為10萬家,全年倒閉門店超過1.4萬家,淨閉店率達14%。

自此,咖啡廳整體進入低迷期。就算是一家獨大,占據中國咖啡市場80%份額的星巴克也不得不面臨中國市場銷售額9年來首次下降的局面。

有趣的是,即便咖啡館在中國的門店數量經曆了負增長,市場和資本似乎依然對咖啡在中國的未來抱以信心。星巴克甚至把中國咖啡市場作為主戰場。

倫敦國際咖啡組織的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的咖啡市場正以每年15%的增速爆發,而全球市場的平均增速隻有2%。

移動互聯網撼動“第三空間”

星巴克用“第三空間”的概念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這種苦澀的飲品,養成喝咖啡的習慣,但它沒想到,自己一手培養的咖啡市場此刻正發生着變化。

近年來,随着新零售升級,移動互聯網已經滲透進中國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成為新一代消費的核心領域。

外賣市場的興起就是最好的例子。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在線餐飲外賣行業市場規模突破2000億元,用戶規模達3億人,預計2018年将達到2430億元。

随着外賣市場不斷增長的行業規模和用戶體量,包括咖啡在内的飲品市場也突破場地的限制,打開了外賣的窗口。

最早嗅到咖啡市場變化的正是為星巴克代購起家的連咖啡。

2014年,當大多數咖啡店想通過擴大開店規模的方式和星巴克“硬碰硬”時,張洪基便知道這樣隻會死路一條。

“星巴克利用傳統模式的思維已經打造了一個較為完善的體系,而咖啡市場的增量空間80%來源于互聯網的線上場景。”連咖啡CMO張洪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要想打造一個區别于傳統模式的互聯網咖啡品牌,首先要認準新生代消費者的需求。

“‘80後’‘90後’是和互聯網捆綁在一起的一代人。他們習慣用外賣的方式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因此便捷性和性價比才是當代消費者的追求。”張洪基說。

互聯網咖啡的“三闆斧”

早期的互聯網咖啡品牌憑借門店、營銷和大數據這“三闆斧”,在咖啡市場上嶄露頭角。

“人在哪裡,咖啡就在哪裡。通過即時配送,滿足用戶随時随地的消費需求,才是互聯網咖啡的破題之策。”張洪基說。

要實現這種模式,首先要通過減少店面規模,擴充店面數量,用空間來換時間,保證配送速度。

連咖啡每間線下門店隻需40平方米,而且不需要選擇在黃金位置,使用“車間模式”,門店隻需要簡單的咖啡機和人工,負責制作、配送,不負責接待。如此一來,省下的店鋪租金和人工成本便能用來擴充門店數量和密度,從而在生産配送中無限靠近用戶,縮小配送半徑,保證配送時效。

相比于星巴克,互聯網咖啡要想從其手上搶來客戶,幾乎隻能避其鋒芒,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大打補貼戰和“社交裂變”的營銷牌。

為打好這張牌,高調的瑞幸用了10億元去培育市場。在咖啡飲品價格低于同行5~10元的同時,瑞幸除使出首杯免費、買二贈一等促銷手段外,還搭建了自己的App客戶端,采用社交裂變的方式,用戶邀請好友就能拿到一杯免費的咖啡飲品。

連咖啡則借助微信客戶端的平台優勢,以“微信送好友”“搶福袋”的方式,通過朋友圈和群分享來實現低價享咖啡。

“這些手段迎合了消費者對社交、趣味、利益的多元化需求,大大地降低了品牌的獲客成本。”易觀零售行業中心高級分析師王會娥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但在王會娥看來,互聯網咖啡品牌要想站穩腳跟,僅僅依靠門店數量和社會裂變的營銷策略還遠遠不夠,“互聯網咖啡品牌的核心優勢在于大數據背後的産品升級疊代能力。”

無論是連咖啡依靠微信後台的數據積累,還是瑞幸利用App自建流量池,都能運用移動互聯網的優勢直接抓取用戶的消費數據,建立精準到個人的數據庫,再通過數據的挖掘和分析,輔佐前期的選址需求,中期的營銷調整和後期的品類升級。

“前期互聯網咖啡品牌通過補貼來吸引用戶,再利用品類填充強化消費場景,最後形成平台效應,也就是說,未來互聯網咖啡品牌賣的不僅是咖啡,也可以是數據。”王會娥說。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