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清宮劇再火:“是加油站,不是終點”

清宮劇再火:“是加油站,不是終點”

時間:2024-10-20 01:25:10

“帶着爽劇創造出來的烏托邦,對照正劇與悲劇的叩問與探索,才能最終讓文藝作品回歸現實,産生力量”

《如懿傳》拍攝現場

2018年8月26日晚,《延禧攻略》收官了。

自開播以來,這部清宮劇高開高走,不僅經曆了從“一周四更”到“一周六更”再到“日更”的更新加速,與之相關的話題發酵更是持續了整個播放周期。

根據泛娛樂大數據平台藝恩網發布的網絡劇播放量排行,截至2018年8月26日,《延禧攻略》上線38天,累計播放量達133.08億,實現了熱度與播放量的雙赢。

回顧即将結束的暑期檔乃至2018年前8個月的網絡劇市場,可以說,當不少網絡劇還在自己的受衆圈層裡“圈地自萌”時,《延禧攻略》是為數不多的在播放量與話題度上真正“出圈”的網絡獨播劇。

如何看待《延禧攻略》之“火”?

爆紅的邏輯

這個夏天,《延禧攻略》的播出,讓2018年尚未出現“爆款”作品的網絡劇市場很是喧嚣了一陣。誰也不會想到,這部沒有“流量”明星、沒有大IP,甚至連題材都與熱門劇《如懿傳》“撞車”了的網絡劇,能夠取得如此聲勢。

随着劇情的深入,在自媒體、微博、朋友圈甚至是淘寶首頁上,《延禧攻略》的存在感都十分強烈。這部劇的影響力不僅跨越了宮廷劇的觀衆圈層,也滲透到了不少産業中。

在骨朵傳媒創始人兼CEO王蓓蓓看來,《延禧攻略》在對觀衆心理的把握上有其可取之處。

“《延禧攻略》整體上掌握了網絡劇審美趨勢的變化,有一些新的突破,比如女主角的人設就和以往宮廷劇的慣有設定很不一樣;另外,這部劇的節奏把控,讓人感覺停不下來。”王蓓蓓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與大多數宮廷劇主人公純善可親的“出廠設置”大相徑庭,女主角魏璎珞一登場即給觀衆留下了有仇必報、脾氣暴、“不好惹”的印象,而其他主要人物形象也性格分明、各有側重;整部劇此起彼伏的戲劇沖突也被嚴密分配到了每一集的劇情中,讓這部70集體量的網絡劇并未落下“注水”的評價。

同時,這部劇還抓住了大部分網友對宮廷劇固有套路的反感心理,抛出了不少新的“梗”(網絡用語,指具有話題度的笑點、橋段、插曲等),也在社交網站上不斷掀起觀衆的圍觀、讨論熱潮。

例如,與此前一些宮廷劇不同,《延禧攻略》中的乾隆皇帝并非輾轉于各宮是非之間的“救火隊長”,而是自帶辨識度與話題度的“毒舌”君主。皇帝在朝堂、後宮中留下的那些頗富幽默感的橋段,也被彈幕與社交網站賦予了更多的題外之意。

此外,《延禧攻略》在“服化道”上也較為用心,“一耳三鉗”、绛唇妝、昆曲、打樹花、缂絲、絨花等名目,配合着古典雅緻的色調運用,顯現出了更多的古意;而劇中提及的三希堂、《富春山居圖》《鵲華秋色圖》等宮廷生活的細節點綴,也提高了整部劇的觀賞度。

觀衆對宮廷劇持久而強勁的觀劇需求,也是《延禧攻略》獲得關注度的一個原因。縱觀2018年上半年,除了因故遲遲沒有播出的《如懿傳》,市場上并無類似題材的宮廷戲,觀衆蓄積已久的觀劇熱情,大都傾瀉在《延禧攻略》上。

“爽劇”不是“終點站”

“爽”,是大部分觀衆對《延禧攻略》最直觀的觀劇感受,也是該劇與以往宮廷劇最大的差異點。

無論是《金枝欲孽》中“人人皆輸”的慘烈終局,還是《甄嬛傳》裡雖踏上權力巅峰、回首卻無一故人的深宮寂寥,以往的宮廷劇大都将落腳點放在了個人與深宮的關系上,表現的是原本純良的主人公如何被打壓、又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過程。

而《延禧攻略》卻選擇跳過主人公低調隐忍的“蟄伏期”,直接進入最為快意的複仇故事。在每一集精心安排的沖突中,女主角都能成為最後的赢家,整部劇宛如一台升級打怪的手遊遊戲,一場又一場的勝利成為故事真正的主線,而遊戲的目的,就是要讓女主角成為宮廷裡笑到最後的女人。

劇評人薛靜曾這樣評點《延禧攻略》:“這部劇目前隻做到了爽,無法讓人産生深層次的思考。爽劇的存在雖然合理,卻永遠必須記得,這可以是人們的加油站,卻不能是人們的終點站。帶着爽劇創造出來的烏托邦,對照正劇與悲劇的叩問與探索,才能最終讓文藝作品回歸現實,産生力量。”

或許,“爽劇”本身的設定,與網絡劇的特點不無關系。與台播劇相較,網絡劇更看重故事的節奏更疊,而台播劇則偏向層層展開、抽絲剝繭的故事講述。

同在暑期檔播出的《如懿傳》原本意在台網同頻,重心更是放在了電視台方面,最終卻變身網絡獨播劇,因此在對網絡劇獨特需求的把握上,不免有所不及。

一些觀衆對比了《如懿傳》與《延禧攻略》的第一集:《如懿傳》選擇以全景式的方式層層展開,雍正帝的前朝官司與弘曆的後宮婚事交錯推進,前塵往事紛至沓來、主要人物次第登場,為全劇的氛圍埋下了伏筆;《延禧攻略》一開局,女主角就設下了“步步生蓮”的陷阱,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卻也不無浮誇的成分存在。

“《延禧攻略》也存在着因追求細枝末節而舍本逐末的現象,比如在宣傳中屢次提到‘三個耳洞’,以此來證明劇組的用心準備。但宮裡上下沒規矩,曆史時間線混亂,又讓這種‘認真’被打了折扣。”薛靜說。

在文化評論人韓浩月看來,“清宮劇如果不回歸曆史感、文化感,如果沒有内涵作底蘊、沒有思考價值,那麼任何性質的創新都有可能走向嘩衆取寵。”

如何在快節奏、強劇情的“爽”感和曆史文化底蘊的現實質地中找到平衡,是《延禧攻略》《如懿傳》以及所有宮廷劇的創作者都應該思考的。

“和所有類型劇一樣,清宮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隻有一條——精準化、精品化。清宮戲不一定從人的角度切入進去。清宮的每一塊磚頭、每一棵樹都是有講究的,都是一個文化符号,都藏着曆史的、人文的、情感的、道理的故事。”編劇、影評人才東亮說。

精品化之路仍長

《延禧攻略》以視頻網站獨播劇的形式成功“出圈”,這顯現出了網絡劇強大的市場潛力,卻也難掩2018年上半年網絡劇的平淡走勢。

與2017年《無證之罪》《白夜追兇》《河神》等“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頻頻出現相比,2018年上半年,整個網絡劇市場上并沒有出現太多在口碑與播放量上都遙遙領先的“爆款”。有媒體報道,2018年上半年,16部懸疑網劇集體成為“炮灰”。

骨朵傳媒發布的《2018上半年網絡劇分析報告》顯示,在上半年新上線的145部網絡劇中,截至6月30日,68部網絡劇有豆瓣評分,其中評分超過8分的隻有4部,分别是《忽而今夏》《假如沒有遇見你》《小戲骨:包青天之秦香蓮與陳世美》《小戲骨:水浒傳》。

而在這4部網絡劇中,又隻有《忽而今夏》的豆瓣評分人數超過了1萬人,其餘三部都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現象。

除了兩部“小戲骨”,2018年上半年口碑較佳的網絡劇,幾乎都是現實題材作品。

與此相對的是,在2018年上半年新上線各類型網絡劇中,宮廷權謀、古裝愛情兩種類型的網絡劇,卻位列前台播放量的前兩位。

兩類網絡劇在類型與口碑上的倒挂,顯現出了網絡劇發展中觀衆的某種期許。一方面,“大IP+流量明星”的古裝劇模式,雖然仍有一定的市場容量,但在品質上已不被觀衆所認可;另一方面,現實題材網絡劇盡管口碑出衆,卻也仍需進一步開拓受衆圈層,實現口碑與播放量的雙豐收。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本應在電視台播出的古裝劇集轉戰網絡平台,也凸顯出劇集内容逐漸由台轉網的趨勢,這也進一步促進了網絡劇市場的繁榮。

當網絡劇從台播劇的“點綴”,漸漸轉變為劇集市場的重要品類,網絡劇品質的提高便成為了題中應有之義。

在被“爆款”古裝劇刷屏的同時,不能忽視的是,大量網絡劇在對曆史題材及現實題材精神内涵的把握上,仍然存在着可供斟酌的空間。

一方面,“一部走紅、多部紮堆”的同質化跟風現象并不鮮見,懸疑犯罪題材紮堆即為明證;另一方面,嚴肅題材還較少發出自己的聲音。

“在網絡劇領域裡,其實還缺少一些愛國主義的作品,大家千萬不要認為年輕人不愛國,現在的‘90後’‘00後’對國家的熱愛程度、對正能量的接受程度是出乎我們七八十年代人的想象的,他們非常支持這樣一些現實主義作品的存在,我們要學着去把握他們的審美,用他們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王蓓蓓說。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