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外婆”硬改成“姥姥”,狹隘了

“外婆”硬改成“姥姥”,狹隘了

時間:2024-10-20 07:03:24

平心而論,叫“姥姥”還是叫“外婆”,事關語言習慣和環境,本無傷大雅。真正的問題,在于潛藏于改寫者心靈深處的威權思想。

外婆還是姥姥?誰能想到,親人間的溫暖呼喚如今也得嚴格按照标準進行。最近,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爆料稱,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

替換的理由何在?很快,網友找到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針對這一問題的答複。上海市教委認為,“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彙,而“外婆、外公”屬于方言。上海市教委還指出,“上海是一個改革開放的國際化大都市,人員來自于祖國各地,豐富的語言交融也有利于共建和營造多元、包容、開放、和諧的社會環境。”

教委方面的回應看似理直氣壯,卻經不起推敲。我身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從小到大從未喚過“姥姥”這一稱謂。“外婆”承載着吳語地區人民的一份溫情,具有不可替代的感情色彩。不知強行将“外婆”改成“姥姥”的教材編寫者,是否欣賞過張藝謀導演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哼唱過潘安邦的歌曲《外婆的澎湖灣》,是否會将他們的作品認定為對語言交融的阻礙?

平心而論,叫“姥姥”還是叫“外婆”,事關語言習慣和環境,本無傷大雅。真正的問題,在于潛藏于改寫者心靈深處的威權思想。首先,語文教材屬于公開出版物。這種随意改動原文的行為,是否征詢過原作者的意見,尊重過原作者的著作權?改寫者的霸道,與課文所蘊含的溫情脈脈,形成了鮮明對比。

其次,上海語文教材的接收對象主要是上海地區的學生。強行将“外婆”改成“姥姥”,無異于禁止廣東人民說“老豆”、四川人民說“老漢”。如此行為,既沒有必要,也沒有道理。事實上,要營造“多元、包容、開放、和諧的社會環境”,恰恰需要尊重各地人民的語言習慣,而不是用武斷的一種語言代替另一種語言。

據報道,我國普通話普及率已提高到73%左右,95%以上的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也就是說,“書同文”早已在全國範圍内實現。眼下,在各大城市中,比推廣普通話更為緊要的,應該是傳承方言,保護地方文化的根基。何況,方言的生命力正是推動中國文化不斷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的一大動力。“伐開心,買包包”“昏古七”,這兩句上海話早已成為網絡流行語言。要知道,在無數使用過它們的網友中,上海人不過是一小部分而已。

查閱《現代漢語詞典》可知,“姥姥”和“外婆”都衍生自“外祖母”這一稱謂,前者被認定為口語化的規範叫法,而後者則被認定為方言。但“外婆”何以成了方言?編寫者能否給出一種合情合理的解釋?語言習慣,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學術權威在下判斷之前,是否深入過群衆,了解過他們的心聲?

如今,中國正是全球化的最堅定支持者,這也是中國赢得世人尊重的一大原因。可是,要貫徹、領會這一思想并不容易。把“外婆”改成“姥姥”,體現出的正是一部分人思維上的僵化。以“多元、包容”之名,行“單一、狹隘”之實,這才是最令人擔憂的。

編輯:郭梁美編:楊東儒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