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40年看就業變化

40年看就業變化

時間:2024-10-20 02:55:19

越來越多的就業機會、就業方式可供選擇,越來越多的人可以追逐自己的夢想。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就業工作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實現了勞動就業制度由統包統配向市場化導向轉變,就業總量持續增長,就業結構不斷優化,就業政策全面落實,就業服務體系日趨豐富,正朝着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目标闊步前進。

優化與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就業總量持續增長。以青海省為例,1978年以來,青海不斷推進就業制度改革,逐步形成與市場相适應的就業政策體系,就業總量從1978年的144.7萬人增至2017年的326.9萬人,近2.3倍,年均增長4.5萬人。城鎮就業方面,青海近年城鎮新增就業年均超過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保持在3.5%以下。

與就業總量增長相伴的是,青海近40年來就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一産業從業人員比重大幅下降,第二産業結構變動平穩,第三産業上升幅度較大。1978年,該省三次産業就業人員構成比例為71.3:18.3:10.4,到2017年發展到35:22:43。

此外,青海農牧民轉移就業人數屢創新高。青海農牧業人口約占全省總人口的56%,藏區占比超過90%。為推動農牧民增收緻富,青海堅持實施“異地轉移輸出和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并舉”的工作思路,成效明顯。

截至2017年底,該省累計轉移農牧區富餘勞動力577萬人次,年均超過115萬人次。人均勞務收入從改革開放前的不到50元增至2017年的2645元,增長近53倍,農牧民勞動獲得感持續增強。

青海省科技企業孵化器起步于2009年,目前已成為促進科技成果産業化、培育和扶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的重要載體。9月4日,為期4天的第一期青海省科技創業孵化從業人員培訓班正式開班。“本次培訓為進一步壯大青海省創新創業專業化服務人才隊伍,為快速提升各孵化載體的專業化運營能力、轉變孵化載體服務模式夯實了基礎。”一位學員說。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企業用工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強化企業用工服務,相關部門沒少下功夫。

以湖南常德為例,常德出台了《關于加強企業用工服務工作的意見》、《企業用工服務獎勵補貼操作辦法》等政策性文件,做好企業用工信息對接、完善公共就業平台、加大公共就業服務力度、拓寬勞務輸入渠道等服務企業用工舉措,用“真金白銀”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推進基層就業平台建設,鞏固提升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的服務就業工作機制;推進公益招聘活動,統籌安排“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民企招聘周”等公益性招聘會,對用工需求較大的園區企業,開設專場招聘會。2017年以來,該市舉辦各類招聘會347場次,累計提供就業崗位48.13萬個,進場28.71萬人次,達成就業意向9.54萬人次。

顯然,創業創新與企業發展相輔相成,正成為助推就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各地區就業工作着力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機會、支持創業帶動就業、推動職業培訓轉型、加強全方位就業服務等重點工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取得顯著成效。

觀念轉變

40年前,人們沒有自主擇業、自主就業的概念,鄉村青年大多沒想過離開土地,都覺得守着田、種好地就是一輩子;城裡的青年,就業無非兩種途徑,要麼接班上崗,要麼畢業服從分配。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長期實行統包統配,國家根據計劃和需要統一安排就業,人們多重政工輕農商。上世紀80年代初的調查結果顯示,青年人在評價職業時看重的是社會地位、社會意義,發揮個人才能和報酬反而排在後面。随着時代發展,固定工制度阻礙了勞動力流動,養成了職工的“鐵飯碗”意識。

1986年7月,國務院頒布國有企業勞動制度改革的“四項規定”,決定改革企業用工制度,規定國有企業招工一律實行合同制。這一改革确定了企業用人的主體地位,打破了企業職工能進不能出的限制。

由于政策放寬,農村勞動力開始轉向城鎮,出現“民工潮”,說明農村青年就業觀念的改變。上世紀90年代中期,高校畢業生就業發生巨大變化,大學生們從“紮堆”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慢慢轉變,希望到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工作的大學生越來越多,開始有了“跳槽”。

如今畢業的大學生,借助專業知識和互聯網的力量,在廣闊空間裡自由馳騁。“現在就業之路很寬廣,無論是求職還是創業,可以有多重選擇。和父輩們不同,他們更看重安穩,但我們工作不僅僅是謀生,更重要的是實現自我價值。”談起畢業後的工作經曆,來自平頂山的馮守成信心滿滿。

6年前,他從河南農業大學種植專業畢業後,沒有像大多數同學那樣到研究所、大企業去應聘,轉而回到鄉村開始“務農”生涯。很快,借助專業知識和互聯網的力量,馮守成的有機農産品電子商務做得風生水起。

為促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各地陸續出台政策激發就業群體的活力。近年,随着簡政放權的逐步推進,系統完備的就業創業生态鍊正在延展、成熟。小到衆創空間、大到創業孵化“航母”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創新創業不僅解決了勞動者自身就業的問題,也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

在營造創業氛圍方面,以河南鄭州為例,全市共認定各類創業孵化園(孵化平台)32家,在孵創業實體1319戶,帶動就業10495人;提高融資力度,将個人創業擔保貸款額度由10萬元提高至30萬元,初始創業幫扶補貼由1000元逐步提高到10000元,上半年共有954名創業者獲得資金支持,帶動及吸納就業0.9萬人。

為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鄭州在全省率先落實農民工返鄉創業補貼政策,在市區建立農民工創業園區:新鄭市孟莊鎮農民創業園、鄭東新區金光農民花卉創業園被認定為省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園區,新密殘疾農民王惠敏創辦的正鑫種植專業合作社被認定為省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項目。至6月底,全市累計有3.53萬名農民工返鄉創業,創辦企業2.08萬家,帶動就業9.73萬人。

有了就業才有收入,民生才會逐步改善,社會才會安定。40年前,找個“鐵飯碗”幾乎是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40年後,越來越多的就業機會、就業方式可供選擇,越來越多的人可以追逐自己的夢想。

編輯:趙慧美編:楊東儒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