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國企不再“辦社會”

國企不再“辦社會”

時間:2024-10-19 02:16:31

在為中石油系統的一家醫院工作了20年後,45歲的醫生張健在今年換了“東家”。他并沒有離開這家醫院,隻是這家醫院的“大股東”已不再是中石油系統的單位。

“一輩子有幾個20年啊,都這個歲數了,從沒想過離開中石油。”摘下“中石油職工”的标簽,張健在不舍之餘更多的還是期待,“我們醫院地理位置好,不缺患者、不缺市場,缺的就是持續的投入和靈活的機制,這次改革恰恰能夠帶來這些。”

旗下擁有10家三級醫院、40家二級醫院、50家一級醫院和100多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共有兩萬張床位和1500萬人次年門診量的中石油,目前已有4家醫療機構與地方政府達成移交協議,7家單位的89個醫療機構通過引入社會資本開展合資合作。

這是成千上萬名“張健們”的一小步,更是中石油乃至國企剝離辦社會職能的一大步。

2015年9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确提出,加快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曆史遺留問題。此後,剝離國企辦社會職能的政策頻出,在2016年2月對外披露的國企“十項改革試點”中,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位列其中。

從改革推進的時間表來看,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國企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供水、供電、供熱/供氣及物業管理)分離移交工作。

在這場旨在幫助國企“卸下包袱、輕裝前行”,并事關百萬職工切身利益的改革進程中,1.6萬個各級國企所辦的社會職能機構涅槃重生或者消失,都需要更多部門層級、更多社會資本,拿出承接的勇氣和方案。

國企為什麼要剝離辦社會職能?這項改革在推進過程中面臨哪些難點?目前又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從幼兒園到火葬場,國企辦社會費用每年過千億

國企辦社會職能是指國企承辦了本應由社會化經營主體或公共機構承辦的各種社會服務職能。主要包括:職工住宅“三供一業”、離退休人員管理、承辦教育機構、醫療機構和消防市政等其他機構5個方面。

子弟學校、職工醫院……職工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導緻國企辦社會的種類繁雜。

中國石化曾對下屬企業所辦社會職能進行過統計,得出的結論是:“一個人從生到死所涉及的社會職能,從醫院、幼兒園、學校、就業到火葬場,中國石化全有。”

國企辦社會曾是彌補政府和社會公共服務不足的必然選擇,也是很多國企職工和家屬的共同記憶。然而時至今日,這一曆史産物已經成為企業沉重的包袱。

“在一些小區,大多數房子裡住的早已不是企業職工,企業卻還需對水、電等提供補貼;企業辦的醫院、學校,硬件條件很好,卻受制于僵化管理,市場競争力差。”張健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2016年7月13日召開的全國國有企業“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視頻會議上表示,據不完全統計,各級國資委監管企業辦社會職能機構約1.66萬個,其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管理機構約4900個,國有企業因辦社會職能每年需承擔費用1400多億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1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僅央企層面,就有“三供一業”、離退休人員管理、教育、醫療和消防市政等五類社會職能機構約8000多個,年度費用約800億元。據介紹,800億元的年度費用,主要指央企為了解決企業辦社會職能和曆史遺留問題,每年需要從企業的盈利收入中拿出進行補貼的部分,也有很少一部分是政府對一些困難央企的财政補貼。

以國家能源集團為例,這家2017年11月由原國電集團與神華集團重組成立的年輕央企一“出生”就不輕松。本輪剝離工作啟動前,國家能源集團年均辦社會方面的費用支出達到25.8億元,辦社會機構在職職工1.3萬人,60%以上的辦社會機構和從業人員處在地方市政配套設施不完善的獨立工礦區。

啟動剝離工作後,國家能源集團在多個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教育機構改革方面,累計關閉撤銷4戶、移交地方9戶、改制或實現專業化管理6戶;承擔公共消防管理服務職能的市政消防機構已全部移交地方管理;完成市政設施移交66處,社區管理機構與企業完全脫鈎兩個;累計有1.2萬退休人員實現了社會化管理;完成59戶廠辦大集體企業改革,涉及大集體職工1萬餘人。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截止到2017年年底,國家能源集團“三供一業”已基本完成移交或簽訂分離移交協議,整體進度超過93%,僅此一項,每年可為企業節約成本支出9.5億元。

國家能源集團一位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說,每家企業情況不同,所在地方差異較大,既要堅持總體工作原則,更要尊重客觀實際。“我們的工作出發點是早解決比晚解決好,越早解決成本越低,代價越小,未來體現的價值越大。”

正如他所言,目前已經形成共識的是:國企辦社會是在特定時期很多企業苦于沒有社會依托情況下的曆史産物,在現階段給企業增加了大量負擔,牽扯了數額龐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資源,使企業越來越難适應激烈的市場競争。

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決策層已将剝離國企辦社會職能納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重點任務統籌推進,要求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國務院國資委人士透露,中央領導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在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12個國家部委和有關部門組成了專項小組,各地區、各國有企業成立了相應工作組織機構,負責具體組織落實剝離辦社會職能工作。

其中,央企顯然要發揮更大的示範引領作用,國資委已将剝離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曆史遺留問題寫入2018年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責任書中。

按照國資委的計劃,2018年要基本完成“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和教育醫療機構深化改革,深入推進獨立工礦區剝離辦社會職能,努力完成市政社區管理等職能分離移交,逐步在全國推開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穩妥推動廠辦大集體改革。

截至2017年年底,“三供一業”完成分離移交或簽訂移交協議的達到80%,其中達到90%以上的有16個省(區、市)、25家央企。

剝離獨立工礦區辦社會職能是難點,也是重點

獨立工礦區是這場國企剝離辦社會職能改革中的難點,也是重點。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因為獨立工礦區普遍位置偏遠,地方市政配套設施不完善,交通相對不便,而從業工人數量龐大,在漫長的曆史沿革中,這類獨立工礦區往往自成社會,“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2017年4月,中國石油大慶油田、中國石化勝利油田、東風汽車十堰基地、河北開灤集團古冶礦區、陝西有色控股集團金堆城钼業礦區(下稱“金堆城礦區”)等5個獨立工礦區被列入獨立工礦區剝離辦社會職能綜合改革試點,由國務院國資委挂牌督導。

以金堆城礦區為例,這個地處秦嶺深處的獨立工礦區,距離最近的城區陝西渭南華州區約60公裡。礦區“三供一業”自成體系,同時承擔着教育、醫療、社會管理等大量辦社會職能。礦區住宅樓建造年代久遠,房屋破舊,管道線路、設施設備老化嚴重。此外,礦區人員經費負擔沉重,“三供一業”和辦社會職能從業人員1340人,企業每年補貼的運行經費和人員工資達1.34億元。

改革試點以來,除消防機構繼續保留、醫療機構整體移交陝西省健康醫療集團外,教育機構、社區管理、污水處理廠、液化氣充裝站等市政設施全部移交華州區政府,供電分别移交國家電網和陝西省地方電力集團。

一個頗具借鑒意義的細節是,金堆城礦區各項辦社會職能移交華州區政府後,地方财政壓力巨大,為此,渭南市政府組織移交接收雙方充分協商,對教育、公路、污水處理和社區管理等事項提出設立過渡期的辦法,在财政轉移支付未到位時,運營經費、人員工資由金堆城钼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金钼集團”,為陝西有色控股集團全資子公司)按照雙方核定數額向華州區政府支付,期滿後不再承擔任何費用。

除了經費,人員安置是另一個關鍵因素。渭南市政府提出,對教育機構、醫療機構符合條件的從業人員,全部移交華州區政府和省健康醫療集團;對其他辦社會事項從業人員以勞務派遣的方式配備上崗,人員工資按行業标準發放,差額部分由金钼集團補貼;對富餘人員由金钼集團采取提前退休、離崗退養、解除勞動關系等方式進行分流,并配套制定了分流政策。

可見,獲得地方政府的重視并取得共識,是金堆城礦區的重要試點經驗。在很多獨立工礦區,都需要政府發揮更大作用。在另一個曆史悠久的試點單位,因企設市、因油而興的黑龍江大慶也是如此。

國務院國資委和中石油總部領導多次到大慶油田現場“督戰”,和大慶市政府有關負責人進行座談交流、反複溝通。國資委副主任孟建民在大慶油田調研時指出,“對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應交盡交、能交則交、不交必改。”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大慶市市長石嘉興表示,大慶把駐慶央企辦社會分離移交作為事關改革、發展、職工穩定和社會安定的大事來抓,堅持既要接好事業也要做大産業,地企共同算好改革賬,實現平穩過渡。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從中石油内部獲悉,目前地企雙方就移交事宜基本達成一緻,各項方案正在穩步推進中。

江西南昌洪都集團前身為南昌洪都機械廠,誕生于共和國的“一五”期間,廠區、家屬區及職工醫院、食堂、學校、幼兒園連在一起,組成一個獨立的區域,統稱之為老“國企大院”。随着改革開放,市場經濟時代的到來,昔日熱鬧非凡的國企大院,連同它昔日的輝煌一起漸漸消失。

現在的洪都集團屬于軍工企業,屬于效益還不錯的企業。那種在計劃經濟時代,工人們穿着統一的工服,下班時一起湧出工廠大門的場景,如今還能在洪都大院見到。視覺中國教育、醫療機構:市場化重組的樣本

數量衆多的國企所辦的教育醫療機構何去何從?六部委聯合印發的文件對此定調稱:“既要減輕國有企業辦社會負擔,激發國有企業活力;更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職業教育、健康産業發展,擴大教育、醫療健康服務有效供給,提升服務效率。”按照時間表的要求,2018年年底前要基本完成國有企業辦教育醫療機構集中管理、改制或移交工作。

移交地方政府管理,是絕大部分此類教育和醫療機構的首選歸宿。2018年3月,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曆史遺留問題專項小組副組長,國資委副主任孟建民在内部培訓上表示,“屬于普通教育的國有企業辦普通中小學、學前教育、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等,原則上要移交地方管理。對企業辦職業教育、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國有企業與地方政府積極溝通協商,能移交的盡可能移交地方政府管理。”

也就是說,這項改革并非“一刀切”。

具體來看,有條件的國有企業可繼續辦好做強職業教育,确需保留的企業辦職業教育要與企業主業發展密切相關、産教有機融合,還要通過集團内或跨集團資源整合,實現集中運營、專業化管理。

對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要通過資産轉讓、無償劃轉、托管等方式進行資源整合。地方國資等部門可以指定專門企業參與資源整合;中央企業參與資源整合的,要是以醫藥、醫療、養老等健康産業為主業或允許以健康産業為發展方向的企業;其他國有企業原則上不再直接管理醫院。

孟建民指出,深化改革完成後,繼續由國有企業辦的教育醫療機構,要完善管理制度,依法注冊登記,取得法人資格、獨立核算,實現專業化管理、收支平衡,建立相應的業績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提升運營質量和服務能力。

在如此時間表和路線圖之下,多家央企選擇聯合第三方機構實施醫院社會化改革,這也為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甚至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例如東風公司所屬國有廠區醫院規模大、布局散、負擔重,很多還承擔着駐地基本醫療服務的職能,在“副業”移交地方政府難以走通的情況下,從2015年開始,東風公司曆經兩年,于2017年初完成了十堰基地3家醫院無償劃轉國藥集團,妥善安置在冊職工1769人,成為央企醫療機構改革的先行者。

這既是東風公司聚焦主業的一次“斷臂”,也是國藥集團參與國有企業醫院改革的成功“試水”,實現了央企資源優化配置。數據佐證了這一改革的成效:改制後的東風總醫院實現營業收入9.2億元,整體減虧9600萬元,扭虧幅度達80%。

中石油同樣引入社會資本重組改制旗下醫療機構。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中石油中心醫院是一家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改革前,由于本身的公益屬性及體制原因,成立于1974年的中石油中心醫院已經陷入連年虧損的泥潭,隻能靠補貼生存。改制後,中石油中心醫院舉辦人由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下稱“管道局”)變更為寶石花醫療,并取得社會服務機構法人資格。

據悉,寶石花醫療注冊成立于2017年8月,注冊資本為6.6億元,股東分别為寶石花醫療健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和管道局。其中,管道局以醫療設備、流動資産和無形資産等出資,占股38%;寶石花控股以現金出資,占股62%。其緻力于建設國内一流的現代醫療企業集團,管理團隊具有多年從事國企改革、國内外投資和資本運作經驗,其市場化機制較國有醫療集團和公立醫院更加靈活,有助于降低醫院經營成本,提升管理水平。

湖北省十堰市十堰老街,一條十堰老街就是一部厚重的十堰曆史,就是車城十堰的“根”。視覺中國“三供一業”誰來接?

對央企而言,學校和醫院這兩部分實現社會化管理并無大礙,目前主要的改革重點便是“三供一業”,而在“三供一業”的移交過程中,推進市場化的國有資本重組、将非主業資産劃轉給主業突出的優勢國有企業成為多家央企的選擇。

位于湖北的東風公司,2016年引入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增量投資34.3億元(含現金24.1億元),占股比85%,完成旗下東風燃氣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并将十堰城區近20萬居民及工商業用戶的天然氣供應業務同步移交。混改後東風燃氣公司首個财年實現淨利潤1532萬元,而該企業改制前每年虧損超過2600萬元。東風公司股權拟在2020年徹底退出。

而對于供水、供電與物業企業,東風公司與行業内相關國有企業一一協商,達成企業劃轉共識:如将東風公司電力處劃轉給國網湖北省電力公司,将東風水務公司劃轉給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将東風物業管理公司劃轉給中國華潤集團有限公司等。

國家能源集團旗下神華大雁集團也屬此類改革的典型。這家企業位于内蒙古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大雁鎮,區域範圍内的水源、熱源、配套管網等市政設施,醫院、職教中心、公交運營以及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均由企業負責。由于大雁鎮區域内暫無具備條件的接收企業,在與地方政府溝通一緻的基礎上,引入北控集團實施跨區域接收,簽訂了“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協議。

然而并不是所有企業辦社會職能都能找到除地方政府之外的第三方“接盤”,大部分企業辦社會職能的剝離改革,由于屬地化管理,還是依靠地方政府。

同樣以國家能源集團旗下甯夏煤業集團(下稱“甯煤集團”)為例,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甯煤集團逐步形成了5萬餘戶的職工家屬區規模,涉及人口近20萬人,家屬區從業人員達2000人。在甯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支持幫助下,甯煤集團明确了區、市兩級接收平台,建立了共管過渡機制,優化了項目改造與竣工審計流程,有效避免了大規模移交過程中的管理真空和銜接不暢。此外,針對辦社會職能從業人員較多,接收單位安置能力有限的實際情況,通過調整用工計劃,将相關從業人員向生産後勤服務、生産輔助崗位轉崗,确保了職工隊伍的穩定。

值得一提的是,為加快推進“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在交接程序上目前各地主要采取“先移交後改造”,即按政府制定的标準進行維修改造費用測算,确定交接雙方的成本費用和責任,簽訂移交協議,成建制移交給企業所在地供水、供電、供氣(供熱)和物業管理專業機構。

以供電為例,國資委副主任孟建民要求,國家電網、南方電網要督促指導省級電力公司加快接收工作進度,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和移交企業協調配合下,力争2018年9月底前基本完成供電設施接收任務,發揮中央企業的表率作用。

最後的攻堅難題:運營、維護費用從哪來?

國企剝離辦社會改革既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又需要發揮一線的首創精神。

在今年3月國務院國資委組織的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工作培訓班上,分管這項工作的國資委副主任孟建民表示,國有企業要結合自身實際,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努力破解難題。“中央企業集團公司要支持幫助所屬企業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推動相關工作順利進行。”

以大慶油田為例,大慶市市長石嘉興坦言,雖然地企雙方已經達成初步移交意見,但還有兩個事關全局的問題靠地方自身努力難以解決。“一是部分維修改造費用,企辦院校、幼兒教育、醫療衛生、市政設施、公共交通等辦社會職能的維修改造費用,國家沒有明确的政策規定,無法落實;二是運行費用保障壓力大,因曆史形成的大慶财稅分享機制地方留成比例偏小,加之近年持續存在的減收因素,地方财政無力承擔高額且今後不斷增長的運行費用。”

大慶油田的“娘家”中石油總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将合理控制維修改造标準和戶均費用水平,千方百計籌措資金,繼續執行總部預撥維修改造資金政策,即“三供一業”分離移交項目批準立項之後,總部即可撥付80%維修改造費用,保證維修改造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不影響維修改造和分離移交進程。

“娘家”可以解決修繕問題,但顯然沒法包辦到底,否則改革便失去了意義。

石嘉興在今年全國兩會時建議,從國家層面解決大慶油田企業辦社會職能分離移交後的運行費用問題,以2016年大慶油田辦社會職能補貼額14.36億元為基數,由中央财政通過專項轉移支付補助大慶市政府,并按每年7.6%的增幅執行動态增長的補助機制,适度調整稅收分享比例,用于保障移交後産生的增量支出。

大慶油田的例子隻是複雜艱巨的改革中面臨的問題之一。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目前還面臨着社會依托差、富餘人員安置困難、配套政策有待完善、思想認識還不到位等四大共性難題。”

李錦解釋說,“石油礦區多分布在東北、西北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相當一部分地處偏僻,缺乏社會依托,難以找到合适的接收方;富餘人員安置是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需要轉崗安置的人員多、安置渠道少、安置難度大;礦區收費制度改革不到位,住房公共維修基金缺口大,一定程度上阻礙着分離移交工作;一些職工群衆擔心分離移交後服務質量下降、自身利益受損,少數企業領導幹部求穩怕亂,思想上有顧慮。”

“人”和“錢”仍是這項改革繼續深入必須直面的問題。據國家能源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将通過内部退養、轉崗等多種渠道再安置不少于5000名從業職工,此外計劃安排資金37億元保障分離移交資金需求。

而在孟建民看來,目前還有少數企業談辦社會負擔重時聲音大,在剝離時畏縮不前,不敢動真碰硬。“這些問題,今年我們必須着力加以解決。”

此外,地方政府在這場改革中的熱情和智慧至關重要。李錦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地方政府存在“好的要,負擔重的不想要”的踢皮球現象,還需要地企共商共謀,合力推進。

“地方部門對于當地共性問題,要加強組織協調,深入研究,抓緊采取針對性措施予以解決。對涉及全國政策性的問題要及時向中央國家有關部門溝通反映。”孟建民說。

推進國企辦社會改革政策一覽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對外發布,提出加快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曆史遺留問題。

2015年12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2016年在全國全面推開供水、供電、供熱和物業管理分離移交,啟動剝離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機構試點。

2016年2月,國務院國資委開啟國企“十項改革試點”,“關于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曆史遺留問題試點”排在第十位。

2016年,《國務院關于印發加快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曆史遺留問題工作方案的通知》(國發﹝2016﹞19号)發布。

2016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财政部《關于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确提出,2019年起國有企業不再以任何方式為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承擔相關費用。

2017年6月,四部委聯合出台的《關于國有企業辦市政、社區管理等職能分離移交的指導意見》提出,将與主業發展方向不符的國有企業管理的市政設施、職工家屬區的社區管理等職能移交地方政府負責,2017年底前完成。

2017年7月,六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國有企業辦教育醫療機構深化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企業辦教育機構、醫療機構集中管理、改制或移交工作。

2018年2月,《關于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獨立工礦區剝離辦社會職能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堅決打好獨立工礦區剝離辦社會職能攻堅戰,确保按期保質完成目标任務。

國企剝離辦社會案例一:中石油的大象轉身

改革之前,中石油旗下有“三供一業”130多萬戶、醫療衛生機構306個、高校和職業院校12所、幼兒園341所、市政道路886公裡、公共汽車722輛、居委會390個、離退休管理機構362個、廠辦大集體改制企業436家、承擔公共消防職能的消防隊(站)6個。

據中石油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些設施和機構點多、線長、面廣,不僅給企業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也不利于主營業務輕裝上陣、平等參與市場競争,亟須剝離移交和重組改制。”

改革從集團總部自上而下進行。中石油在總部層面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在相關省市設立區域性協調機構;在每家企業明确領導機構和工作班子。總部将該項工作完成情況與各相關企事業單位領導人員經營業績考核挂鈎,并通過視頻會議方式定期一對一聽取各單位進展情況。

壓力層層傳導之下,中石油目前“三供一業”分離移交總體完成率達到82%。截至2017年年底,完成供暖113.1萬戶、供水103.5萬戶、供電103.7萬戶、供氣73.7萬戶、物業130.1萬戶。

推進醫院社會化改革以來,中石油提出了“全面推動一批、努力完成一批、掃尾清理一批、深化提高一批”的工作計劃,目前中石油累計有4個醫療機構與地方政府達成移交協議,7家單位的89個醫療機構通過引入社會資本開展合資合作。

辦教育方面,中石油累計有213所幼兒園引入社會優質幼教資源進駐辦園,長慶油田、西南油氣田、華北油田等企業托幼機構全部實現社會化;高校、職業教育機構社會化改革正在抓緊推進移交、關閉、轉型和改制工作。

此外,由于礦區員工占整個集團用工總量的十分之一,人的去向便成為焦點。中石油官網表示,采取以自願為原則将在崗人員随業務和資産一并劃轉;劃轉有困難的,以勞務輸出方式安排員工繼續從事原崗位工作;确實不能劃轉或輸出勞務的人員,在集團公司内部分流調劑。

針對物業分離移交難度大、進展慢、員工安置比較難等矛盾問題,中石油從總部層面研究并提出礦區物業跨區域分離移交方案,邀請北京建工等5家國有專業公司參與中石油下屬企事業單位物業分離移交。截至2017年底,中石油共有34家下屬企事業單位依托跨區域移交平台,順利簽訂物業分離移交框架協議。

對中石油而言,随着改革進入中後期,由于總量大、門類多,後續任務依然非常繁重。相關負責人坦言:一是“三供一業”分離移交中,還有約40%沒有簽訂正式分離移交協議;二是市政設施分離移交進展緩慢,部分地方政府接收積極性不高;三是大慶油田剝離辦社會職能試點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工作推進還有很大難度;四是醫療托幼改革還有一些待解決的矛盾問題等,按期完成改革的任務依然艱巨。

中石油系統某基層物業公司員工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自己對社會化帶來的變動也曾有不安,畢竟涉及到人事關系變動和職業生涯規劃。但他坦言,改革對自己不會帶來大的落差。“我們的待遇相比地方企業已沒有優勢,即便離開石油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大慶市大慶職業學院,是伴随着共和國石油工業和大慶油田成長起來的,如今也迎來了國企剝離辦社會職能的改革。視覺中國國企剝離辦社會案例二:從東風汽車看廠辦大集體如何混改

總部位于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前身是中國第二汽車制造廠,1969年誕生于湖北省十堰市,是典型的“三線”企業。

近半個世紀的曆史沿革,所在城市依托功能薄弱,涉及面廣、人員多,再就業渠道有限……對志在建設世界一流車企的東風而言,即便在世界500強中位列第81位,旗下品牌家喻戶曉,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依然是其面臨的艱巨任務。

東風目前承擔了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管理、退休人員管理、職業學校、醫院、社區管理等龐雜的社會職能。其中僅社保與住房公積金、住房維修基金管理專兼職工作人員就達382人。公司服務離退休職工、家屬工共6.3萬人(湖北省内5.7萬人),專兼職工作人員303人。

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狀況也十分複雜,涉及9萬多戶職工,每年補貼費用3億多元。由于地方市政建設滞後,東風十堰基地、襄陽基地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由公司電網企業、自備水廠和房地産企業提供服務。涉及“三供一業”企業8家,淨資産約11.7億元,在冊人員3510人,離退休人員2595人。

東風管理層從頂層設計開始,制定了《解決曆史遺留問題總體方案》,将其作為“十三五”戰略課題的專項任務,明确具體問題、改革項目、牽頭單位與完成時限,并将解決曆史遺留問題重點項目納入相關單位負責人績效考核,增加權重,落實獎懲。

在“三供一業”的分離移交上,東風鑒于十堰、襄陽基地“三供一業”的特殊性及地方政府接收存在的現實困難,根據企業各自特點選擇合作夥伴。如前文所述,相關企業均已移交市場化、專業化機構運營,而不是将矛盾和問題直接交給地方政府,實現了政府、接收企業、“三供一業”企業及職工、業主等多方共赢。

完成廠辦大集體改革,是東風此輪改革的重要成果,也為中國大量的此類機構轉型提供了經驗。

廠辦大集體是計劃經濟時期的産物,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了安置返城知識青年以及國有企業職工子女就業,由國有企業批準并資助,成立了大批依附于主體企業的附屬廠,這就是廠辦大集體。随着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這些企業産權不清、機制不活、人員富餘、市場競争力弱等問題日益突出,大量企業停産、職工失業,在此輪國企改革中被視作急需解決的曆史遺留問題。

據孟建民透露,全國廠辦大集體改革涉及企業2.2萬戶,分布在30個省(區、市),大集體職工總數364萬人,其中在職職工254萬人,退休人員110萬人。

東風公司便是這一龐大群體中的一個縮影,以東風公司廠辦大集體的集中管理機構東風(十堰)實業有限公司為例,其所屬企業45家,在冊在崗職工6687人,已内退與提前休養人員1800人,退休人員10288人。改制涉及企業戶數多、人員多、資産總量大,情況十分複雜。

2017年初,東風公司決定由集團董事長和總經理擔任東風實業有限公司改制推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集團相關領導任副組長,成立綜合協調、人事保險、财務審計、宣傳穩定、業務規劃等工作組。2017年8月,東風實業有限公司改制方案經公司批準,職工安置方案經職代會高票通過;9月,通過進場交易,将85%股權轉讓給戰略投資者和員工持股平台;11月底完成改制企業工商變更;12月底完成東風實業有限公司改制新立及新公司事業計劃發布。原企業近兩萬名在崗、内退及退休職工得到妥善安置。至此,東風公司廠辦大集體企業改制主體工作已經完成。

新公司加速經營機制轉換,對事業計劃、組織機構、幹部隊伍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職能部門減幅40%、部門負責人減幅60%;推行事業合夥人+職業經理人制度,選聘31名職業經理人,簽訂《職業經理人聘用合同》和《職業經理人年度績效合約》,子公司正職總量減幅22.7%,副職總量減幅64.4%,幹部職數減少37.9%。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推進大集體改革過程中,東風公司主要領導竺延風、李紹燭坐陣一線,廣泛聽取改制單位幹部員工意見,消除顧慮,統一思想,最終職工安置方案經職代會高票通過;東風黨委今年開展了“大走訪、大調研”老同志訪談活動,分層次召開137場座談會、訪談了超過6000名老同志,梳理問題清單45項,有針對性地做好政策宣傳和方案解釋;深化政企聯合工作機制,加大企業辦社會職能移交方案溝通與協商力度。

在東風方面看來,2018年下半年改革任務依然繁重,還有不少現行政策難以涵蓋的難題。“我們将建立容錯機制,為改革者鼓勁撐腰,為決戰提供思想基礎、動力機制和組織保障。”東風有關負責人說。

湖北十堰市街頭視覺中國責編:陳惟杉美編:黃河浪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