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社會基礎”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

“社會基礎”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

時間:2024-10-19 11:19:13

《中國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研究(修訂版)》

推薦指數:★★★★

作者:王立勝

出版社:濟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7月

作者簡介:

王立勝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智庫常務副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論壇理事長、主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推薦語:

正如黑格爾所言,“熟知并非真知,恰恰是因為它是熟知的”。這本書同時以學者和官員的視角審視和分析現實問題,真正地将理論放置到實踐中去加以檢驗,從而發現了理論的破綻,也真正發現了實踐距離理想目标的巨大差距。這樣,理論和實踐都同時找到了發展的方向。

——東北師範大學教授田克勤

書生做事追求講道理,官員做事追求行得通,有時候二者的貫通不太容易。這本書既把道理講透了,又把問題講通了。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務委員會委員、研究員季正聚

這本書圍繞“社會基礎”概念展開。

19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問題的實質,是一個超大型農民國家在實現趕超型的外生型現代化過程中所出現的諸種社會矛盾的總和。傳統中國農村的社會結構是由鄉土性質、儒家倫理、宗族組織、鄉紳力量和國家意志幾方面的綜合作用而形成的,形成了特定的農民與農民個體之間、農民與農民組織之間、農民及農民組織與國家之間的穩定的連接關系與模式,這是中國傳統政治與社會體制長期保持穩定狀态的社會基礎。

近代以來,這種社會基礎受到強烈的沖擊與破壞,随着以西方模式為導向的現代化過程的展開,分散小農與國家之間、農民與市場或者資本之間的關系始終處于無法化解的緊張狀态之中,不能夠實現良性的對接,農民不能夠在保證自身基本福利的前提下支持國家的現代化戰略。近代以來進行的所有社會改造和革命的努力都可以視為解決這一根本問題的實踐過程。而實踐方式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中國基本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建構以及現代化道路的現實走向。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我将農民間的連接關系、農民個體與國家的連接關系以及由農民個體經由特定的形式組成的農民群體與國家的連接關系模式作為影響中國農村現代化發展方向、模式和形态的重要因素,并以“社會基礎”概念來概括這一組關系模式。相應地,我們也可以把調整和改變這種關系模式的努力稱為“社會基礎再造”。

任何一種社會理想目标的實現,必須有相應的社會基礎相對接,而在我國市場化條件下的農村現代化實踐中,迄今為止的社會基礎并不能與實際上的發展目标相契合,由此必須進行兩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在發展模式和路徑上要實現與社會基礎的契合;另一方面,要再造社會基礎以實現與總體目标之間的對接關系。

在這本書裡,我從把握農村地區諸種社會關系模式和社會連接模式出發,力圖揭示中國農村現代化的根本含義。

一方面,新時期國家已經不再具有控制全部社會經濟資源的能力,因而也就失去了按照自身的邏輯規定農村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能力,依靠單線的方式,無論這種方式脫胎于革命的理論,還是淵源于西方的經驗,都不可能在合法性的層面上完全解釋農村現實,依據這種理論和經驗創造出的簡單化的政策體系也就無法解決農村地區複雜的社會問題。

因此,國家必須重新定位自身與農民之間的關系,必須在确定現代化發展道路,制定具體經濟社會政策時,充分考慮這種道路和政策在“嵌入”農村社會時,在遭遇農村社會各種複雜關系體系時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并且将這些問題作為制定宏觀戰略時極其重要的參考因素。這要求國家不再追求某種“純粹”的、标準化的理論預設和政策系統,而采取更為務實的态度,構建更具彈性的政策框架,不斷地吸納和整合農村社會本身所具有的各種積極因素,使之轉化為國家意志和國家制度的一部分。這樣,在保證國家低成本治理效果的同時,基層國家建設也就更為有力地展開,國家的力量将更進一步地深入基層,近些年來國家不斷從農村撤出的局面将得到根本性的扭轉。

另一方面,分散的小農無法支撐任何一種現代化發展戰略,既無法保障自身的福利,也不能支持國家戰略的有效展開,在市場化改革面前由于無能為力而會産生越來越強的抵觸情緒。這就要求農民之間必然要以特定的方式緊密組織起來,以一緻行動的名義,而不是以農民個體的名義與國家和市場進行對接。這需要調動各種資源,包括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觀念,包括基于契約基礎上的市場意識,也包括基于傳統價值的聯系紐帶。

市場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農村社會的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以往的任何時期,希望像曾經有過的那樣,或者以宗法禮教,或者以革命理想,以一種方式一攬子地解決所有的問題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對于中國共産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必須介入到農村各種關系資源中去,作為主導的力量和因素協調其他的因素,而不是試圖“官退民進”,也不能指望以自身的性質完全改造和淹沒其他因素的性質。在村民自治的實踐中,在農村金融活動中,在農村地區社會秩序構建過程中,在農民觀念的重新塑造過程中,都在反複提醒着這種現實主義态度的極端重要性。國家通過吸納與整合民間的資源與積極因素而進一步增強對農村基層的控制和指導能力,農民經由國家的指導而利用各種有效資源形成密切的連接關系,并以這種集合體的形式與國家實施良性互動,國家戰略與農民福利也就得到了較好的結合,國家與社會之間也就能夠達到較為協調的關系狀态。有了這樣的現代化社會基礎,那麼,正如中國共産黨在各個曆史時期都反複強調的那樣,就能夠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全力推進中國農村現代化的順利實現。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實現“兩個加快”,即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本書的題目和主旨與這個要求非常契合,“社會基礎”概念和研究路徑,應當可以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研究的獨特視角。

[本文摘自《中國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研究(修訂版)》一書前言,内容有删減,标題為編輯所加。]

編輯:牛绮思美編:孫珍蘭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