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AI+ 農機”,洋氣又接地氣?

“AI+ 農機”,洋氣又接地氣?

時間:2024-10-19 11:17:43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李永華I攝工作中的中聯重科水稻收割機“世界一流的企業都在向AI轉型,我很堅定地投入與中聯重科的合作,将中聯重科重機公司打造成為一個全新的成功的AI公司。”7月31日,世界人工智能領袖級人物吳恩達教授在中聯重科長沙總部如是說。當天,中聯重科宣布與吳恩達教授的人工智能公司Landing.AI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過去三四年,作為我國裝備制造龍頭企業的中聯重科在智慧農機領域已多有探索,此次與吳恩達合作發展“AI+農機”,又會擦出何種火花?

AI大神吳恩達緣何看中農業機械領域?

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我們在做的事情,不是對農業機械公司的簡單技術輸入,而是把中聯重科重機公司打造成一個嶄新的農業AI裝備公司。”

不過,除了中聯重科在農機裝備的基礎之外,更大的支撐來自吳恩達的助攻。在全球AI領域,吳恩達被看作大神。

2011年,作為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和電子工程系副教授、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的吳恩達負責“谷歌大腦”項目時,其知名成果之一是讓這個世界最大的“神經網絡”像人類大腦學習新事物一樣來學習現實生活:通過觀看一周YouTube視頻,自主學會識别哪些是關于貓的視頻。

2017年12月,吳恩達創立Landing.AI公司,為各家制造業公司提供基于人工智能的解決方案。“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公司已經和美國、歐洲、韓國一些企業開展合作。”吳恩達介紹說。

如此“洋氣”的團隊為何會牽手“接地氣”的農機呢?

今年4月,吳恩達來到中聯重科總部所在的湖南長沙,後又去中聯重科農機主要制造基地安徽蕪湖參觀。

彼時,他感慨說:“小時候,爺爺帶着我一起在香港的農田幹活,讓我知道做農民是很辛苦的工作。如果有機會,我就用技術去幫助農民,讓農業更方便、更有效。”同時,他也看到了國内土地流轉的大趨勢,這意味着機械作業在這種趨勢下有更明顯的優勢,由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農業機械,将會幫助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

3個多月後,吳恩達與中聯重科正式簽約,雙方将首先在農業領域展開合作,一方面共同研發基于人工智能(AI)技術的新産品,另一方面打造一支頂尖的人工智能技術團隊,最終助力中聯重科成為以人工智能驅動的裝備制造企業。

詹純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我有一個判斷,農機市場将觸底回升,企業調整幾年後也到了一個好的狀态,特别是這次與吳教授合作後,我們要加大投入,實現快速發展。”

中聯重科如何将智能賦予農業機械?

在吳恩達看來,“中聯重科已經建立了相關的基礎數據庫,已經采集了很多的數據,賣的設備越多,物聯數據越多。現在,很多企業正在利用人工智能轉型,我認為中聯重科農業機械走在了前列。”

雖然中聯重科在農機産業上的發展僅有5年,但卻是從一開始就瞄準了智能方向。

2013年,中聯重科成立農機事業部。“當時,國内高端市場幾乎被外資品牌壟斷。公司在農機領域也處于起步階段,但是我們從一開始就瞄準了高端市場,在北美成立了研發中心,招募了一批來自全球各國的專業研發工程師。同時,我們從工程機械闆塊選擇研發人員組成國内農機團隊。”中聯重科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陳擁軍回憶道。

一年後,中聯重科聯合弘毅投資收購國内農機企業奇瑞重工。中聯重科内部還啟動了“産品4.0”專項工程。據了解,4.0産品是以“模塊化平台+智能化産品”為核心,模塊化讓産品設計和生産就像樂高積木一樣簡單;智能化是讓産品能“自診斷、自調整、自适應”,讓設備擁有大腦,能感知外部信息,會主動思考。

此後,中聯重科PL2304高端大馬力拖拉機下線,并實現批量銷售。“這次銷售是很有意義的,打破了國外企業對中國高端大馬力拖拉機市場的絕對壟斷,讓我國農民用戶用上了高性價比的本土高端産品。”陳擁軍說。

不光是馬力大,這台拖拉機還能夠實現無人駕駛,行走精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降低人的影響因素。據當時赴北美進行階段性聯合開發的中聯重科研發工程師李慶說,“要做到無人駕駛,整車電氣自動控制和變速箱控制是兩大技術難點,這兩方面都突破了。”

2018年6月,中聯重科聯合江蘇大學共同研發的無人駕駛收割機也實現下地幹活。

在人工智能方面已有所積累的中聯重科,牽手吳恩達之後,打造的AI農業裝備制造将呈現何種景象?

據詹純新展望,未來農業進入大數據時代,機器作業時,就收集産量、氣候、溫度、濕度、土壤等各方面的數據,根據這些數據再去調整生産,甚至幫助國家對全國農業生産做出科學決策。

“最重要的就是技術落地,需要我們對制造業和AI行業有非常深入的了解,需要足夠的技術積累去解決制造業轉型中出現的問題。”吳恩達頗為謹慎地說,“将來會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更加自動化,利用機器學習減少人工,盡量減少人的幹預。”

中聯重科PL2604大馬力拖拉機《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李永華/攝

編輯:牛绮思美編:孫珍蘭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