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我們為什麼需要“藥神”?

我們為什麼需要“藥神”?

時間:2024-10-19 02:33:16

與韓國同類型電影相比,《我不是藥神》還沒有深入讨論社會問題的土壤,“它隻是提出了一個問題,但這個問題也得有人提出。”從這個層面看,“《藥神》已經比其他電影好太多了。”

北京萬達CBD影院影廳座無虛席。這裡是《我不是藥神》的提前觀影現場。

電影後半段,不堪病痛折磨的男子艱難地從病床上爬起,最後看了眼在他身旁熟睡的妻兒。下一幕,男子的遺照出現,他妻子跪在焚燒着紙錢的火盆前抹淚。觀衆也動了情,有人隐隐啜泣,有人小聲在包裡翻紙巾。故事落下帷幕,暗黃色燈光亮起,周遭一圈觀衆紅着眼眶。有人起身帶頭鼓掌。

這部由甯浩、徐峥監制,文牧野執導的電影,講述了徐峥飾演的保健品商販,如何成為印度仿制藥“格列甯”獨家代理商,之後又因提供仿制藥,變成拯救白血病患者的“英雄”。主角在現實中有原型,算是真人真事改編。點映期間票房過億;超過12萬用戶在豆瓣上評價,評分依舊高居9.0;朋友圈更是湧現出“自來水”般的分享,稱贊電影感人、深刻,預定“年度最佳”。

近年來,内地總票房排名上,占據前列的是諸如《戰狼2》《紅海行動》等主旋律電影,或者《速度與激情》《複仇者聯盟》等國外大制作、大IP,以及《捉妖記》《西遊降魔》這類奇幻電影。涉及現實題材,關注社會問題的佳片,幾乎在大多數觀衆的片單中消失。

馮小剛曾說:“中國怎麼這麼多垃圾電影,還不是因為有那麼垃圾觀衆。”可《我不是藥神》的高票房卻證明,當一部高質量的影片上映,中國觀衆還是懂得用腳投票的。

《我不是藥神》為何能在這個暑期檔,擠掉流量小生李易峰主演的《動物世界》,成為一匹票房黑馬?中國觀衆又為何需要這樣一部現實題材的電影呢?

甯浩看哭了

2016年初,編劇韓家女把寫好的《我不是藥神》初版劇本發給甯浩。本子的靈感來源于央視《今日說法》播出的一期新聞專題——《救命的“假”藥》。

鏡頭前,當事人陸勇膚白微胖,戴着金邊細框眼鏡。他患有慢粒白血病,需長期服用一種名為“格列衛”的抗癌藥物。他的面部因用藥長出了色素沉澱的斑點。

陸勇2002年患病,家裡有近百萬存款。那時,這種瑞士進口抗癌藥,國内售價兩萬多一盒,一盒隻夠吃一個月。核算下來,他僅買得起兩年。而在印度,不少公司生産仿制的“格列衛”,若以團購形式,最低隻需200元。陸勇于是從印度購藥,還使用網購的信用卡,幫上千位病友代購。

未經國内審批、許可,印度生産的仿制“格列衛”被認定是“假藥”。湖南省沅江市檢察院曾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銷售假藥罪”向陸勇提起公訴。300多名白血病友聯名呼籲,請求司法機關免予陸勇的刑事處罰。最終,檢方撤訴,陸勇被無罪釋放。

從患病、購藥、到被捕、釋放,一個人十幾年的經曆,量很足。韓家女判斷,“差不多是一個電影的内容。”當時,劇本的名字還叫做《生命之路》。

當時正忙着給新片《瘋狂的外星人》選景的甯浩,在半夜12點開始讀劇本。原以為是個無聊、催眠的故事,結果一口氣看到四點。甯浩看哭了,跑去跟徐峥聊劇本,講到故事精彩的地方,他又一次淚目。徐峥聽完,也誇内容好,“我想過自己拍這個電影。”甯浩說。

2016年,甯浩的壞猴子影業推出了一個扶持青年導演的項目,名為“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如今,該計劃已簽約14位年輕導演,幫助他們對接項目、演員、投資等。《我不是藥神》的導演文牧野,便是簽約者之一。

了解文牧野的拍片風格、擅長之處後,甯浩把《我不是藥神》給了他。在甯浩看來,文牧野具有古典浪漫主義情懷,這種人更适合導演偏現實題材的影片,“而不是去搞公路喜劇”。

王傳君飾演白血病患者呂受益,買藥一事因他而起,最後也是他的去世令程勇改變一度被邊緣的現實片

号稱現實主義的電影不少。作為一個寬泛的概念,甯浩在采訪時說起《繡春刀2》,一部講述了明末崇祯年間,錦衣衛三兄弟奉命追殺魏忠賢,卻卷進宮廷陰謀的曆史故事。他認為這也具有現實主義元素。

隻是,具體到由真人真事改編,關注當下社會和現實問題的,在國産電影裡屈指可數,其中多數為案件類題材。比如,根據吳若甫真實綁架案改編的電影《解救吾先生》;2016年中秋檔上映的《追兇者也》,則是依據“六盤水五兄弟萬裡追兇”的案件改編。

案件類題材作為電影故事,在日常生活的倫理之外,提供了另一重法律框架,情與法的沖突可以豐富故事的戲劇性。此外,具有新聞效應、展現親情、人性,與普通人有關的特殊經曆,也能被改編成電影。

由陳可辛導演,趙薇主演的《親愛的》,一部“打拐題材”的電影。女主角李紅琴的原型高永俠,原本是個普通的農婦,丈夫外出務工,帶回兩個孩子。她視如己出,養育他們。苦苦尋子四年,彭高峰在高永俠家中找到了被拐的兒子。高永俠丈夫意外死亡,而她背上了“人販子老婆”的罵名。

《親愛的》2014年上映,最終票房3.44億,在現實題材電影中算是“叫好又叫座”。而諸如《嘉年華》,一部聚焦兒童性侵的電影,文晏甚至憑借此片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可它的票房最終止步于2221.7萬。

IP加流量明星,才是近年來出産現象級電影的主流模式。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先後推出四部,邀請楊幂、郭采潔、陳學冬等一衆明星參演,最終累計票房15.1億,一度創下華語系列電影票房的紀錄。

搶購IP,很長一段時間成為影視圈的熱門話題。在投資人看來,IP電影是可以成功複制的,進而起到規避風險的作用。而現實題材的電影,在劇本開發,投資、拍攝上的複雜性和不可控性,則慢慢被排擠到邊緣位置。

相比之下,獲得名導提攜的文牧野就幸運多了。《我不是藥神》的出品方與聯合出品方就多達15家。據壞猴子影業CEO王易冰介紹,“包括宣發在内的總投資為1億多元,屬于中等成本影片。”

被問及給《我不是藥神》找投資是否遇到了困難,甯浩果斷地回答:“不存在。這就是監制的作用。我要替導演背書。起碼這個行業對我是信任的。我需要用這份信任幫他(文牧野)把路打通。”

“沒有深入讨論的土壤”

文牧野沒有辜負甯浩的期望。他不是作者型導演,沒有使用現實題材常用的藝術片表達方式,反而設計了大量的搞笑片段,把片子拍得甚是通俗。《我不是藥神》的笑點,全都經過文牧野的精準設計。2至3分鐘一個小笑點,5分鐘一個大笑點。文牧野找來一群喜劇演員讨論,依次給笑點打分。如果達到滿分,說明笑點過了,就要謹慎使用。

于是,你會看到,《藥神》中的每個人物從出場到結尾都安排了明顯的變化。徐峥飾演的主人公從一心想通過代購印度仿制藥賺錢發财,到最後為了顧及白血病人,不惜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藥品。

接受本刊采訪,知名編劇宋方金指出,《我不是藥神》口碑成功,市場也成功,最大原因是主創使用成熟的類型片手段來表達當代現實。類型化的創作,有助于找到最大的觀衆群。

《我不是藥神》點映期間,另一部現實題材電影《她的故事》也在韓國上映,引發韓國民衆強烈反響。該片以“關釜審判”真實故事為素材,講述1992年到1998年間,3名“慰安婦”受害者和7名“勞動挺身隊”受害者組成的原告團,往返于韓國釜山和日本下關之間,曆經23次開庭審判,向日本政府讨公道的曆程。

1.甯浩(左)、文牧野(中)、徐峥(右)在《我不是藥神》片場

2.李乃文(右)飾演瑞士醫藥代表,導演文牧野說,影片中的醫藥代表并不是反派,而是因立場不同,站在了主角的對立面《熔爐》《恐怖直播》《辯護人》《殺人回憶》《素媛》……近年來,類似的韓國電影對人性、社會和體制的洞察與批判,令其屢屢獲得贊譽。

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韓國電影實行嚴格的内容審查制,直到1998年才進行改革,取消審查,采用類似歐美電影的分級制度,為現實題材電影的繁榮埋下根基。2003年上映的《殺人回憶》根據韓國華城連環殺人案這一真實故事改編。當年,韓國總人口近4900萬,而《殺人回憶》觀影人次為525萬人。觀衆比例均超過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這些現實題材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對社會事件、法律、制度的推動,以及對人們生存環境的改善。

電影《熔爐》根據光州一所聾啞智障學校的性侵學生事件改編。2011年剛上映,網絡上便出現要求重啟調查的百萬人簽名活動;上映第六天,光州警方成立專案小組重新偵辦此案;上映第三十七天,韓國國會通過了《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又名“熔爐法”。

因涉及抗癌仿制藥、慢粒白血病人群體等社會議題,《我不是藥神》上映後,不少人将其與韓國現實題材電影做比較。

在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釜山國際電影節顧問範小青看來,與韓國同類型電影相比,《我不是藥神》還沒有深入讨論社會問題的土壤,“它隻是提出了一個問題,但這個問題也得有人提出。”從這個層面看,“《藥神》已經比其他電影好太多了。”

“藥神”的麻煩

截至記者發稿前,《我不是藥神》上映九天,票房已經超過20億。除卻對劇情的好評,來自醫藥行業的質疑同樣存在。

比如,影片将天價藥問題全部讓“無良”藥企背鍋,這真實嗎?對藥企“貪婪”的負面刻畫,合理嗎?接受媒體采訪時,文牧野對此回應,影片中的醫藥代表并不是反派,而是因立場不同,才站在了主角的對立面。

原型陸勇不滿劇情改編,也是《我不是藥神》遇到的“麻煩”。今年6月8日,陸勇發布名為《我不是藥神?我是個慢粒白血病患者!》一文。文章裡,他表達了電影預告和花絮給自己帶來的困擾與擔憂,還竭力澄清自己的身份,既不是“從非法販賣印度藥品中賺大錢的神油店店主”,也不是“對抗法律的英雄”。

類似的麻煩也在其他真人真事題材電影中出現。前文提到的《親愛的》,女主角李紅琴的原型高永俠,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自己看完電影,感到很難受,“裡面說我和别人睡覺,又生了孩子,還給記者下跪。實際上這些都沒發生過。”為此,陳可辛出席電影宣傳活動時曾公開緻歉。

而在投拍階段,現實題材電影面臨的更大麻煩則是“缺錢”。

2002年,43歲的李楊憑故事長篇處女作《盲井》,獲得柏林電影節藝術貢獻銀熊獎。影片講述了兩個煤礦工人謀殺工友,詐取賠償費的故事。16年來,李楊隻拍攝了三部電影——《盲井》、《盲山》、《盲道》。他關注現實題材,可三部電影都是自己投錢拍攝的。

世紀之交,李楊立定了一份三年計劃,跟朋友合開旅行公司,在德國賺錢,賺夠了就回國拍電影。2000年底,他如願回國,先是在北京買了套房,接着投入300萬拍《盲井》。第二部電影《盲山》,于2006年開拍。開機前一周,投資人突然撤資,李楊隻得抵押房産,投入450萬。随後的《盲道》,因為請不起“稍微好些的演員”,李楊無奈,隻好自己出演男主角,還得身兼導演、編輯、美術等數職。相似的場景不斷上演。

近年來,國内優質的非虛構新聞報道接連受到影視行業關注。《時尚先生》的特稿《太平洋大逃殺親曆者自述》版權,被樂視影業以120萬價格買下。但因為種種原因,電影短期内能拍成的可能性很小。

接受本刊采訪,編劇宋方金提到,《我不是藥神》的成功,某種程度上證明了原創的、現實題材的、不用流量明星和大IP的電影,一樣可以有很好的市場反響與口碑。“這或許會扭轉影視風向。但具體的影響是多大,還需拭目以待。”

3.章宇飾演白血病患者彭浩,貧困的農村少年,和陸勇不打不相識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