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說說中藥的“氣”和“味”

說說中藥的“氣”和“味”

時間:2024-10-18 03:45:29

有人看到這個題目會有疑問,中藥的氣味有什麼好說的,什麼東西沒有氣味?這你就有所不知,中藥的氣味與其他物質的氣味有所不同,其他物質的氣味就是一種味道,而中藥上所說的“氣”是指藥的“性”,就是中藥的寒、熱、濕、涼四種不同的藥性,人們通常又把它們說成“四氣”。而“味”,就是中藥的甘、苦、酸、辛、鹹“五味”,不同的味又有不同的作用。

先說“氣”。我們首先要弄明白,中藥的寒、熱、溫、涼四氣,并不是指藥物本身的溫度,它是指藥物作用于人體後的反應。一般地說,能夠治療熱性疾病的藥物,就屬于寒性或涼性;能夠治療寒性疾病的藥物,就屬于熱性或溫性。中醫的治療方法就是用藥物的偏性,治療人體(病)的偏性。其實,寒、涼或者溫、熱隻是程度的不同,沒有什麼明顯的分界線,寒性較輕的就是涼,熱性較緩的就是溫。

寒涼屬陰,溫熱屬陽,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介于溫涼之間、偏性并不明顯的藥物,大家稱之為“平”。這樣,中藥的四氣有時又叫五氣,即寒、熱、溫、涼、平五種藥性。但人們習慣上還是稱作“四氣”。因為如果照此細細分類,還有微寒、微溫、大熱、大寒……等等,那樣就把中藥的“四氣”人為地搞亂了,不但不利于區分,更不好應用。

需要指出的是寒、溫、熱、涼,往往隻能改變病性,對具體症狀,不見得有什麼效果。例如,白虎湯曾經對腦炎和高熱起過很好的效果,于是有人就誤認為其中的主藥石膏是退燒清熱藥。但後來的事實證明,石膏并沒有這些作用。

下面再說說中藥的“五味”——甘、苦、酸、辛、鹹。所謂的甘,就是甜味,它入脾胃。如人參、大棗、天冬能補,用于虛症;甘草、饴糖可緩解拘急疼痛等。還有甘草、蜂蜜與諸藥調和,能調和藥性,使之不争;姜棗配伍,能調和營衛等。

苦,入心。如黃連能清熱,大黃能瀉下,厚樸黃連一起能燥濕等。

酸入肝,能收斂止澀。如五味子能止汗,五倍子能止瀉,烏梅能生津止渴等。

辛,就是辣,入肺。如生姜、麻黃能發汗,木香能理氣等。

鹹,入腎,能潤燥、軟堅、散結、降下。如芒硝可以軟化腸中大便燥結,并使其下降排出;牡蛎能軟化瘰疬結節或腹中積塊等。

與氣的“平”性一樣,味還有一種“淡”味,因此有人也把五味稱為“六味”。具有利尿作用的滑石,就是淡味。

正是上面的四氣和五味,讓每一種中藥都有了“氣”“味”。二者結合,又有了辛涼、辛熱、苦溫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中藥不是隻有一種味道,而是具有幾種味,如辛苦溫、辛苦寒、辛苦寒溫等等。就拿五味子來說,它就是一種“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的五味中藥。但因為它“酸獨勝”,所以中醫界還是把它歸入了酸味藥。

編輯:汐顔xiyanbianji@sina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