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程
2016年5月5日,中國郵政發行《二十四節氣(二)》特種郵票1套6枚。這是4組二十四節氣郵票中的第二組,該套郵票計劃到2019年完整發行,最終4組郵票将組成一個大圓,象征着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并獻禮新中國成立80周年。在該套郵票發行首日,我照例早早趕到郵局,在第一時間購票并制作了一枚自然首日實寄封。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指導農事的一部曆書,至今在農業生産中仍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仔細觀察這套郵票,外觀呈現扇面狀,被6枚郵票平分。細看後發現,緊挨每一枚郵票的下方邊紙上分别印有不同的角度。這些角度是做什麼用的?為什麼要印在郵票下方呢?其實這就是太陽黃經角度。衆所周知,地球在自轉的同時會繞着太陽公轉,我們把地球公轉的軌迹稱為黃道。黃經角就是黃道上的度量角。中國古代人民将360度的黃道分為24份,每份15度,人們在長期的實際生産生活中總結出時令的特點,根據特點又取了相應的名字,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根據天文學慣例,在北半球以春分為起點(0度)自西向東度量,每15度為一個節氣,兩個節氣間相隔日數為15天左右,全年即有二十四節氣,郵票下面的角度即由此而來。
縱觀整套郵票,票面上以沉靜素雅的米黃為底色,第一眼就抓住了看客的心,不經意間把你帶到一片恬靜的田園生活中。主角則是6幅國畫小品,依時令展現出詩意的生活之美,再配上邊紙的淺綠,真是讓人賞心悅目。
春天總是短的,熬了一個寒冬的幼苗盼望着早早出世,可是倒春寒就像它頭上的一隻大手,壓着它喘不上氣。隻有随着一場春雨的結束,萬物複蘇,幼苗才像喝飽了水一樣,冒出了頭,和春天打了一個最晚的招呼,可是春天就這樣悄悄地溜走了。氣溫就像谷雨時節被雷聲喚醒的青苗一樣,快速攀升。轉眼間進入了立夏,天氣逐漸悶熱。鬥蛋、嘗新都是江浙地區的習俗,在這天大家要請夏神,同時也祈禱瘟疫快快遠離。還有一種習俗是稱人,即讓人上稱稱重,進入夏天稱一稱,夏天結束稱一稱,看體重有沒有減輕,好為秋天是否進補做打算。有句話叫“小滿不滿,幹斷田坎”,古人用滿來形容田裡的蓄水,在小滿時節一定要在田裡蓄好水。這時的人們可以偷得農忙前的幾日閑,郵票中的婦女正紡着線,她家的水田一定已經蓄好了水。“偷來的”閑時過得就是快,黃梅雨準時地被燕子帶來,挂在牆頭的蓑衣、鬥笠成了每日必穿的服飾。水田裡忙着耕種的身影,從上古一直延續到今天,為的隻是秋天有個好收成。太陽到達黃經90度,夏至到了,這也是一年中農事最辛苦的一段時間,頂着太陽除草、澆水,豆大的汗珠滴在土地上,辛苦隻有自己知道。這還不是最熱的,一年中最熱的時間要數三伏天了,節氣大暑、小暑正是在這時。二十四節氣指導人們如何在暑熱天裡工作和休息,“小暑白羅衫着體,望河大暑對風眠”,在忙農事的間隙,自家的瓜架下,一張涼席,一碗茶,一把蒲扇,一本書,這是一幅多麼安逸的畫面啊。古人尊重自然,順應四季的生活方式在郵票上得以呈現,帶給我們美的同時,也令人深思。
自古以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春種、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輪回中隐藏着一套嚴密的曆法,曆經萬世而不衰。現在的信息時代,人們和大自然的親近度反而逐漸縮小,人們更加功利化,更加追求實際的财富。然而,在我們的基因裡,總有那麼一絲回歸自然的情愫。三月天氣漸暖,播種南瓜、絲瓜,等待種子萌發,四月蠶蛹化繭成蝶,砍取竹節充當爬蔓植物的支架,五月燕子北歸築巢,稻田菜園準備施肥,秋天來臨玉米成熟,南瓜、絲瓜可以收獲,待到冬天,鋤土儲肥,給來年做好準備。四季輪回,應季而作,應季而收,中國農民應用祖先的智慧得到大自然豐沛的回報,我們的生活也因此充滿無窮的樂趣。在我看來,這不僅是一套郵票,更是一個個富有生活情趣的鄉間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