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萬裡長城的精彩節點,每個中國人或多或少都能說上來幾個,而在方寸之間,這些精彩節點也屢屢亮相,尤以1995年發行的普28《長城》一套3枚及1997—1999年發行的普29《萬裡長城》(明)共21枚為最。欣賞着這些精彩節點,令人不禁為長城雄偉的氣勢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歎服。
2016年8月,集郵者翹首以盼的《長城》郵票終于要發行了,這是第一次在“國家名片”中全方位地展現萬裡長城的雄姿。
其實,所謂“萬裡長城”,隻是一種籠統的稱呼,實際上長城是個包含着軍事、曆史、建築和文化在内的龐大的系統工程。長城到底有多長?“家底”到底有多少?千百年來都沒搞清楚。2006年到2010年,國家文物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全國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04個縣(旗)進行摸底調查後,于2012年正式公布了調查結果:長城修建于春秋時期至明代,曆時兩千多年,總長度為21196.18公裡。原來,長城何止“萬裡”?
長城是本厚厚的書,我們翻開一看,才知道原來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有的我們還沒有讀懂。就拿明長城來說吧,很久以來,我們一直說: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但1982年文物部門發現位于遼甯省丹東市寬甸縣的一直延伸到鴨綠江邊的虎山長城才是真正的明長城最東端。
蜿蜒在崇山峻嶺中或橫亘于茫茫戈壁上的長城有很多精彩的節點,中國郵政曾多次發行過有關長城的郵票,很多重要的長城節點都已經出現在方寸之中了,但還有不少精彩的節點尚未登場,讓我們共同期待着。
1
2
3
4
5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山海關的前身是榆關,明洪武八年(1375),大将徐達在秦長城的基礎上修築明長城,洪武十四年(1381)在榆關原址附近,背山面海修築關城,設衛駐防,因臨山面海,故稱山海關。山海關關城呈方形,周長4公裡,辟有四門:東曰“鎮東”、西曰“迎恩”、南設“望洋”、北稱“威遠”。在東西二門外各築有羅城,以東城樓最為高大,樓上懸明人蕭顯手書“天下第一關”匾額,關之東數裡外建有威遠城、烽火台、敵台,與山海關形成了互為犄角之勢(圖3、4)。
從山海關往南,把長城一直修到渤海中的老龍頭,是隻有中國古人才會想出來的智慧結晶,老龍頭的名字起得也十分貼切,如果把在群山環抱中的長城比喻為一條飛龍,那麼,東吸海浪波濤的那段長城豈不就是“龍頭”嗎?由南海口關、入海石城和澄海樓組成的老龍頭,初建時隻為防禦外敵,明代200餘年間,一直在不斷修繕完善。到了長城已經完全失去軍事意義的清代,老龍頭的壯美雄奇依然吸引了從康熙到道光共五代皇帝,他們都駕臨過老龍頭,澄海樓上的“元氣混茫”匾和“日光用華從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聯,均為乾隆禦書。
水上長城九門口是山海關的左翼屏障,萬裡長城唯一的一段水上勝景。九門口位于河北撫甯與遼甯綏中交界處,南起于危峰絕壁。《臨榆縣志》載:“大青河水自關外入,其水分九道而下,今名九門口。”“九門口,東西門各一,其西門額曰‘京東首關’,東門外是邊城關,正東向,又折而東南,直抵角山之背,複設正關門六,以洩水,含之,凡九門雲。”古人又在百米寬的九江河道上建有一座獨特的“過河橋”,奇特之處是此橋實際為一段長城牆體,或者說它兼有橋、城的功能,在橋下形成了9個水門,故有“水在城下流”的壯觀景象。
6
别樣的白羊峪和喜峰口
白羊峪長城位于河北遷安市大崔莊鎮白羊峪村,本是戰國時的燕國所建,明代時加以修複鞏固,有城樓21座,其中白羊關曾以雄偉壯觀名聞天下,昔日與山海關并稱,被譽為“天下第二關”。
白羊峪長城有三大特點,堪稱長城一絕:1.有一段1.5公裡長的紫紅色大理石築成的長城,是萬裡長城中的“貴族”,舉世罕見;2.建有一座獨特的雙道水城式水關,第一道是戰關,第二道為防禦關;3.當地人稱“馬圈”的謊城,外可迷惑敵軍,内可集中儲存糧草、馬匹,也是長城防禦體系中獨創的形式。
喜峰口長城位于河北遷西縣,其名氣源于國民黨二十九軍于1933年與日軍在此展開大戰,時109旅趙登禹、何基沣率大刀隊夜襲日軍,殺敵千人,威震天下。此段長城有喜峰口、潘家口兩座關隘,1975年因建潘家口水庫,水位上升,喜峰口、潘家口長城淹沒于水庫中,當每年枯水期,長城又會露出水面,形成獨特的奇景。
望京長城—金山嶺
金山嶺和古北口長城原屬古北口路轄,金山嶺長城因境内有大小金山而得名,位于河北灤平縣巴克什營鄉,所在地勢較低緩,易攻難守,最大的特點就是視野開闊,氣勢壯觀,具有長城沿線中獨一無二的景觀(圖7、8)。此段長城關隘、烽台、敵樓密布,城牆上面還建有障牆,開有射孔、瞭望孔,起到了防禦敵人的作用,某些地段在主牆體外還有一道用山石壘成的外牆,是長城守衛的第一道防線,很好地體現了戚繼光主持修築長城“因地制宜,用險制塞”的理念。
京師鎖鑰—古北口
北京是萬裡長城的大戶,境内長城由461段牆體、1742座建築、147處關堡組成,總長629公裡,分布在平谷、密雲、懷柔、延慶、昌平、門頭溝6區。
古北口長城位于北京密雲區北部,與金山嶺長城以斷谷相隔,所處地理位置險要,西有潮河、卧虎山,東有蟠龍山,古北口門兩側有卧虎、蟠龍兩山對峙,緊鎖關門,關口之北為河北灤平縣,向南,進入京畿要地,故古北口自古就是中原的北大門,《密雲縣志》稱“京師北控邊塞,順天所屬以松亭、古北口、居庸三關為總要,而古北為尤沖。”
最早時燕國已在此築城設關,北齊文宣帝于天保六年(555)征用180萬民夫修了長達1500多公裡長的北齊長城,其中古北口乃是重點設防的關口。明朝時為了加強北邊的防禦,在關門外還加修了兩道關門,其中有一門設在潮河上,稱為“水門關”,使湍急的潮河水奪三門入關,形成了長城線上唯一的水關奇景,另一門為“鐵門關”,兩關對峙,這樣,古北口可“南控幽燕,北揮溯漠”,故有“京師鎖鑰”之稱。
司馬台長城在北京密雲區東北部,為古北口長城的一部分,是經明代戚繼光、譚綸精心設計、重點增修的城段,以奇、特、險而著稱。司馬台長城建于山脊上,特别是口門東段長城是修在一座絕壁的頂梁上,其東部建有“望京樓”與仙女樓,是古北口長城東部的制高點,海拔986米,站在樓頂,夜觀京城,可看到城裡的點點燈火,故曰“望京樓”。司馬台長城敵樓密布,達84座,大小各異,形式也千變萬化,有方、扁、圓形多種,每座敵樓的窗洞數量不一,從一眼到二十四眼,以将軍樓和二十四眼樓最具代表性。抗戰初期,中日軍隊展開“長城會戰”,國民黨十七軍二十五師師長關麟征就是在争奪将軍樓時陣亡的。仙女樓西有一段直上直下的牆體,稱為“天梯”,“天梯”的兩側是懸崖峭壁,萬丈深淵,令人驚魂動魄。
獨秀明長城的慕田峪
慕田峪是北京懷柔區三渡河鄉辛營的一個小山村,此處的長城兼有八達嶺之雄、金山嶺之險的特點,著名的“箭扣”、“牛犄角邊”、“鷹飛倒仰”、“北京結”都位于慕田峪長城的西端,乃萬裡長城之精華所在。其正關台為三座并列的空心敵樓構成。自關門西側,長城沿山勢翻轉而上,至一山頂,突而下降,忽而上升,到海拔940米處,繞了一個大彎,形如水中的牛犄角,故稱“牛犄角邊”。再往前,“箭扣”長城到此躍上了海拔1044米的高峰,當地人稱“鷹飛倒仰”,意為雄鷹飛到此地,也要撞個仰面朝天。
北京地區的長城因承擔着拱衛京畿、皇陵的雙重責任,形成了複線、交叉的長城格局,所謂“北京結”就位于慕田峪長城的西端。從衛星遙感圖來看,北京地區的長城走向分成了東西、北西兩個方向,兩向在懷柔區八道河鄉西栅子村西南的分水嶺上會合,形成了相鄰的南、北兩個會合點,南點即“北京結”點,由此分成伸向西南和東的兩條支線,“北京結”點上有著名的“九眼樓”,從這裡有伸向北西和西的兩條支線,這樣就呈現出四道長城在這裡交集的奇景。
10居庸雄關天下奇
居庸關在距北京市區50餘公裡外的昌平縣境内。居庸關得名,可追溯到秦代,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将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于此,後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關。曆史上金取遼,明滅元,“李闖王”進北京,皆由此關通過。《淮南子》說:“天下九塞,居庸居其一。”明滅元後,因元順帝逃往塞北,朱元璋為防蒙元卷土重來,派大将徐達築居庸等關,壘石為城。居庸關兩旁高山壁立,中間是關溝,關城建于關溝中。“居庸疊翠”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11居庸之險在八達嶺
八達嶺長城是萬裡長城中名氣最大的一段,郵票上就數它亮相最多。八達嶺外有岔道城,内有上關、居庸、南口,八達嶺長城實際是居庸關的前哨關口,因在居庸關之北,稱為北口,是明代時北京的重要屏障。古人稱:“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八達嶺之得名,以《長安客話》之說最為可靠:“路從此分,四通八達。”關城為梯形,東西兩端各辟有磚券關門,明弘治十八年(1505)建,東門額題“居庸外鎮”,西門額曰“北門鎖鑰”,八達嶺關城南北與長城相接,在較重要的地方皆砌有敵台、戰台,分為上、下兩層,上層設垛口、射孔,下層可隐匿士卒及物資,城牆高于馬道,牆垛及射擊孔,皆用青磚包砌。
12浪漫的紫荊、娘子二關
明長城内三關可謂關關有名,以居庸、紫荊并稱第一。河北易縣的紫荊關位于太行八陉之第七陉的浦陰古道隘口,是從蒙古草原直逼京畿的戰略要道,故而曆史上大小戰事數百起均與紫荊關有關。
紫荊關東臨萬仞山,西接犀牛山,南連黃土嶺,北瀕拒馬河,依山傍水,人稱“畿南第一雄關”。紫荊關的建築獨具特色,是大城套小城、外城套内城的“梅花城”格局,形成了前後、内外5個大小不等的城,在長城各關城中獨具一格,被公認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迹。秦漢時為上谷關,北魏稱子莊關,隋唐為白壁關,北宋初改名為金坡關,到了北宋中葉,盛夏之際,遊人見到關城内外漫山遍野開遍了紫荊花,居然起了個“紫荊關”的名字,給這硝煙彌漫、刀光劍影戰場,憑空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長城因戰争而建,是冷兵器時代以男性為主題的陽剛空間,展現的都是戍邊将士的熱血和肌肉強度,但偏偏在山西平定有一個女性味十足的關隘—娘子關。娘子關為萬裡長城第九關,建于綿山山腰,背依綿山,面臨萬丈深淵,扼太行八陉之井陉道,原為隋開皇(581—600)時建的葦澤關,因唐太宗之妹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人稱“娘子軍”,故葦澤為“娘子“代之。娘子關關城有東、南二門,東門上镌“直隸娘子關”額,其關城兩側都為絕壁,桃河水自城北湍急而來。
13天下九塞,雁門為首
“内長城外三關”指的是雁門、甯武、偏關,其中以雁門最險。雁門關位于山西代縣西北的雁門山山腰。相傳每年春暖花開之際,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于關隘之上,直到蘆葉凋零方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之說。雁門關地扼險要,注定了它自古以來必定是兵家必争之地,曆史上有名的戰将:尹吉甫(周)、李牧(趙)、蒙恬(秦)、霍去病(漢)、薛仁貴(唐)、楊業(北宋)都曾據守雁門關天險抗敵,立下過赫赫戰功。古人譽其為“三關要隘無雙地,九寨尊崇第一關”。此處盛産紫紅色的赭石、長石,每當月夜,分外妖娆,更顯關塞的壯美,故有“紫塞雁門”之名,為“代州八景”之一(圖14)。
14
名聞天下的平型關
平型關位于山西繁峙縣東北邊,《讀史方輿紀要》雲:“東控紫荊,西轄雁門,與團城子堡各管内邊百二十四裡。”明正德六年(1511)在平型關西的兩山間緩坡上建關城,城樓上懸匾額“平型關”三字。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115師在此伏擊日軍坂垣師團,殲敵千餘名,打破了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平型關大捷”(圖15、16)使平型關從此名聞天下。
1516深溝高壘花馬池
從1997至1999年,郵電部陸續發行了普29《萬裡長城》4組21枚普通郵票,以展示長城沿線的著名關口和邊牆,其中10元面值的一枚展示的是位于甯夏鹽池縣的花馬池長城。
光聽到花馬池這個名字,就覺得其中一定有故事,傳說都與當地鹽池中有花馬出沒有關。明朝時鹽池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有“平固門戶,環慶襟喉”之稱。正德十年(1515)在黃河以東,從靈武橫城到鹽池縣城修築兩道長城邊牆,稱為“二道邊”。嘉靖十年(1531)棄“二道邊”,新修橫城東到鹽池城邊牆,謂之“深溝高壘”,設有19座城堡,180多個墩堠,俗稱“頭道邊”。
17雄峙西陲嘉峪關
在河西走廊上,明長城和漢長城猶如一對時空交錯的姊妹,在大漠戈壁間縱橫奔馳,時合時離,時而還齊頭并進。
嘉峪關位于甘肅嘉峪關市西南,南有祁連山,北為龍首、馬鬃二山,雄踞河西的屏障,明洪武五年(1372)大将馮勝在此修築了周長220米的土城,與原漢長城相連,到弘治八年(1495)又在土城基礎上建起了梯形關城,在關城、敵台、垛口都外包城磚,堅固異常,東西開有二門,東曰“光化”,西稱“柔遠”。嘉峪關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城樓的四角建角樓,城樓與甕城、羅城、敵樓、角樓相互巧妙配合,形成了重關重城的格局。
18春風已度玉門關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古人總是把玉門關與陽關緊密聯系在一起。玉門關—陽關長城是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趙破奴大修河西長城時所建,玉門關在敦煌西,俗稱小方盤城,是用黃膠泥闆修築而成,西漢武帝時已設關城,今日之玉門關尚遺存有關城,聳立于戈壁灘的砂石崗上,登上關城,極目遠眺,四周茫茫黃沙,長城巍巍、烽燧兀立,蒼涼悲壯之感油然而生。陽關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從陽關再往西可達車師前庭(今吐魯番)、龜茲(今庫車)、疏勒(今喀什)等地,長城在這條路上見證了昔日的“絲綢之路”,今日的“一帶一路”帶來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