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編組成集
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曆史,在造成巨大破壞力的同時,戰争科技也得到迅猛的發展,其中也深深影響到軍事通信。我很想在這一方面做些研究,國内的同期抗戰曆史類郵集很多,精品層出不窮,如何能另辟新徑,展現自己獨特的研究呢?這是我在長時間内考慮的問題。
2009年洛陽世界郵展期間,我見到了一些膠卷沖洗後放大的照片郵件,經過學習知道,這是“二戰”期間美軍的高科技—勝利郵件,簡單地說就是為了适應戰争需要,将士兵(家屬)的原信通過膠片微縮方式快速傳遞,到達目的地後再放大。這樣做的主要好處,一是節省運輸空間,二是保密。這種郵件隻使用了3年多的時間(1942-1945),但是它真實記錄了一段反法西斯的正義戰争曆史。
萬事開頭難,勝利郵件在國内收集比較困難,而且很多人都不認可。比如普通集郵者經常問:“這東西是郵品嗎?”精通郵政史的老師們覺得它年代較近、門類較偏,編組郵集不容易出成績。但是憑着對軍事郵政的熱愛,我堅持了下來,每天浏覽于國外相關網站,收集郵品,查找資料,經過不懈努力,終于制作出一部大貼片的社會類郵政曆史郵集。
不僅專業還要易懂
考慮到這是國内第一部展出有關勝利郵件的郵集,如果做得過于專業、扼要,難以引起大家的共鳴,就無法普及這類郵品。從我個人來講,也不想辛辛苦苦做出來的郵集,隻是為了拿分得獎而失去觀衆,這樣對勝利郵件的普及傳播是很不利的。我先從首頁來下功夫,為了直觀展示,選取了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照片複印件等資料,采用“連環畫”的方式先讓讀者一目了然勝利郵件獨特的運轉方式。提綱部分分為六個章節,像講故事一樣,講述這種郵件的發展曆史和郵寄方式:第一章是簡單介紹和早期使用情況;第二章是軍事審查和軍郵箱号;第三章是微縮處理投遞過程詳解;第四章是特殊制作;第五章分析了各種郵資,尤其是航空郵資;第六章是研究郵路,這樣力争做到既符合郵政曆史郵集的編組方式,又能娓娓道來勝利郵件的來龍去脈;既能通過專業評審,又能讓普通觀衆看得明白。
為了更好地普及自己所喜歡的勝利郵件,我針對每項郵品都做了深度的研究,有時一封信要研究上好幾天,查閱大量的網上資料和參考書籍。由于這些資料基本都是英文的,還要對照翻譯成中文,很多郵品的背景和集郵知識多達幾百字,最後不得不忍痛割愛。當然為了便于競賽評分和讀取重點,最重要的研究結論我都精煉為一句話,用明顯的字體加下劃線标出,做到主次分明。2
3
4
5
6挖掘精品拓展思路
在研究過程中很多非常适用甚至是罕見的郵品都被我發掘出來,例如1942年10月美軍在英國的早期使用,受當時條件所限,隻有信紙用的是勝利郵件原紙,貼的英國郵票,蓋的是捷克流亡政府軍郵戳,連軍檢封條也是英國的。還有1942年12月美國海軍次長ArtemusLGate親筆簽發的勝利郵件原信紙,在微縮發送後,原件沒有按照規定銷毀,存世唯一。殘酷的戰争環境下,有些郵件要執行多次軍檢,甚至在同一封郵件上出現美國和英國雙重軍檢。作為軍事郵件,軍檢(戳)是重頭戲,通過大量收集素材,我采用對比的方式闡述,即用同一個軍人在同一支部隊寄出的信件作比較,以物證說話,更有說服力:有的有軍檢員簽名和蓋章,有的隻有簽名;有的經過軍檢,有的竟然無軍檢。另外憑着多年的研究經驗,對于有些沒有年、月、日等信息的郵件,也能根據上面的蛛絲馬迹推斷出寫于何年何月,甚至因軍人筆誤寫錯年份的也逃不過我的“火眼金睛”,判斷的依據則是根據軍郵局開辦的時間和戰争進程,甚至是某艘軍艦的沉沒時間都能作為佐證。
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資源,勝利郵件采用了在當時很先進的傳輸手段,比如為了進一步加快送達時間,部分郵件是在火車上全程處理的,從收件到分理到各地投遞,全部在車廂内進行,最令人叫絕的是,每到一站,火車無需停下,而是通過車門處一個叫做“CinderSheld”的機械裝置将該地的郵件包裹直接投擲在站台上,最大限度地節約時間。這個呼嘯而過的動态場景我是通過一張“二戰”時期美國雜志的原版宣傳頁,結合紐約火車站郵政蓋銷信封展示出來的。能做到這一點,得益于近年出現的郵政曆史中的一個新類别—社會類,由于勝利郵件隻出現在“二戰”期間,曆史談不上悠久,而且受到戰時保密限制,封上郵政信息也不豐富,如果隻按照單純的郵政曆史編輯方式去和其它郵集同台競争,肯定不占優勢。
在專家老師的指點下,我改變思路方向,加入社會類素材,不僅融入了很多珍貴軍事文件和非郵政曆史素材,而且頓時使整部郵集活躍起來,更加通俗流暢。當然作為一部郵政曆史郵集,傳統的郵資、郵路分析必不可少,在郵集後半部,我着重研究理順了勝利郵件的免費與收費問題,以及正常和非正常戰争郵路,尤其詳細分析了收件軍人奉命轉移甚至陣亡的轉退信郵路等。戰争結束之日,基本上也是勝利郵件停辦之時。整部郵集看下來,也會有種從曆經艱險到達勝利的喜悅與惬意。7
8
9
10賽場檢驗收獲多多
常州“國展”上,在衆多中國郵政史郵集中,這部國外題材的郵集受到了郵友們的關注,有幾位主動找到我,說他們也喜歡并收集勝利郵件,但藏品比較零散,也從沒想到能夠編組成郵集,這次對他們觸動很大,希望将來有機會也要系統收集參展。
現場的專家老師們也熱心地提出了許多建議和意見,概括起來主要分為以下三類:1.郵政史的特點不夠明顯。比如雖然前言有簡單介紹,但是正式郵集中起始部分還是沒有着重介紹勝利郵件産生的原因和意義;軍檢和軍郵局以及縮印過程兩個章節條理不夠清晰。雖然軍事郵件由于保密原因航空郵路較難發掘郵路,但分析仍偏少。2.專業介紹不夠細緻。由于這部郵集是國外郵品,對于評委和觀衆來說其中的素材都不像中國郵政史那樣駕輕就熟,所以該強調的一定要強調,該注釋的務必明顯标注,否則有可能被觀看者漏掉,錯失得分點。3.貼片制作有待改善。我這次全部采用大貼片,對于有些大郵品來說恰到好處,空間利用得較好,但是如果中型信件較多時矛盾就會凸顯出來,擺放得過多顯得擁擠,抽掉一個又顯得空洞。
最後一天評審員點評郵集時,國際集郵聯副主席、澳大利亞的伯納德·貝斯頓先生走到我的郵集前時眼前一亮,向我解釋說他非常喜歡也很了解勝利郵件,沒想到在中國也有集郵愛好者在做這方面的郵集,他從頭到尾看了幾遍。他首先對我獲獎表示祝賀,說這部郵集闡述得很全面且詳實,細節也很不錯,如在講到國内寄前線的郵件,需要付郵資并自費購買原信紙時,就附上一張1943年美國《生活》雜志的封二彩頁,上面标注需付1美元。然後他又從不同方面提了很多建議,如對信封上加蓋的指示戳要再深刻研究:為什麼同樣的戳,有的是粉色有的卻是藍色?郵品擺放要按正常順序,不能跳躍;還指導我如何調整首頁布局等。新加坡的國際評審員羅傑先生也一道參與了點評。
常州展場高手如雲,每個人的寥寥數語都仿佛是金玉良言,使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我十分珍惜這次國展機會,我把所有的點評都記錄在了小本上。日後我會慢慢理解吸收,不斷地修改完善,期待下次郵展将這段特殊的軍事郵政曆史更好地呈現給廣大郵友。
(責編:焦冰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