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略論清朝末期粵海關與廣東郵政近代化

略論清朝末期粵海關與廣東郵政近代化

時間:2024-11-08 02:02:13

内容提要:本文以光緒三十三年(1907)出版的《大清郵政輿圖》(以下簡稱“《郵政輿圖》”)[1]廣東省圖為切入點,嘗試對該圖出版前後時期(約1896~1911年)粵海關創辦廣東近代郵政的曆史背景,海關設立郵政機構、拓展郵遞線路等發展曆程,以及粵海關對廣東郵政近代化的影響,進行較為系統的分析和論述,以期展現海關與近代郵政的曆史淵源。

關鍵詞:清末粵海關郵政近代化輿圖

清光緒二十二年二月初七日(1896年3月20日),清政府批準總理衙門議辦郵政奏折,正式開辦“大清郵政”,海關總稅務司兼任總郵政司;次年初,廣州郵政總局在粵海關開設。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設立郵傳部,宣統三年(1911)正式接管郵政業務。清朝末期,伴随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廣東郵政也逐漸走向近代化,粵海關在其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下文将結合《郵政輿圖》相關内容展開論述。

一、《郵政輿圖》廣東省圖的主要内容

《郵政輿圖》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上海通商海關造冊處印制的一本反映我國20世紀初葉全國郵政分布情況的大型地圖集,該圖集縱57.3厘米、寬29.8厘米,為漆布精裝本。以每省為一幅,内容依次為:全國總目、東三省、直隸、江蘇、安徽、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福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廣東[2]、廣西、雲南、貴州等省份郵政圖,以及中國電線圖,共計22幅。各省注明所屬郵界、郵局,郵路包括:“馬差之郵路”“晝夜兼程之郵路”“鐵路郵路”以及“水道之郵路”。還标明火彙局、旱彙局、電報局等。該圖集印制精美,圖例詳細,線條清晰,是研究當時全國郵政分布情況及我國郵政發展史的第一手檔案資料。

《郵政輿圖》廣東省圖包含廣東省全省主圖和廣東省附圖(核心部分)兩份地圖。

(一)主圖

[1].《大清郵政輿圖》正式印制前,已有2種郵政用圖。一是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印制的《大清郵政公署備用輿圖》,單幅式,黑、紅雙色套印,規格為96×101厘米,系首次印行之全國郵政用圖。除表示省會、府、州、縣等行政單位外,還标明了郵區,送遞快信的郵路,以及電報局的分布等,各類要素均已符号化,還附有杭州郵界分圖、東三省郵界分圖和廣州郵界分圖。二是同年由總稅務司署繪制的《大清推廣郵政輿圖》,書冊式,規格為31×20厘米,内有32幅彩圖,繪出各總局所轄分局的郵路。中華民國成立後,随着郵政業務的逐漸發展,需要重新印制郵政輿圖。因此,在《大清郵政輿圖》的基礎上,分别在1919年、1933年、1936年出版了《中華郵政輿圖》(1936年版的封面改稱《中華民國郵政輿圖》)。《大清郵政輿圖》為第一版,其餘依次為第二、三、四版。1933年版的《序言》中寫道:“中華郵政輿圖始于前清光緒二十九年,裝訂成冊輿圖之印行則自光緒三十四年始……下逮民國八年,又經重繪付印,迄今十有四年……”以上引自:梁文:《〈大清郵政輿圖〉和〈中華郵政輿圖〉述略》,載《上海集郵》2010年第2期刊。

[2].清代兩廣總督、廣東巡撫同駐廣州府。分為粱儲(廣州)、南韶連(韶州)、惠潮嘉、肇羅、高廉、雷瓊(瓊州)六道,領廣州、韶州、惠州、潮州、肇慶、高州、廉州、雷州、瓊州九府,南雄、連、嘉應、羅定四直隸州,佛岡、連山二直隸廳(嘉慶二十五年(1820)清朝疆域政區)。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原屬廣東省廣州府新安縣的香港島,鴉片戰争中為英國占據,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英訂江甯條約,割讓于英國。鹹豐十年(1860)第二次鴉片戰争結束時中英訂天津續約,又以香港對岸之九龍司地方一區割歸英屬。光緒二十四年(1898)中英訂香港界址專條,次年,勘定以深圳河及深圳大鵬二灣以南及附近海面租予英國,以99年為期。澳門,清初沿明舊為葡萄牙人租住地,1849年後葡拒交地租,逐走清駐澳官吏;光緒十三年(1887)年中葡訂天津條約,允準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門。以上參見:譚其骧主編:《簡明中國曆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年版,第66頁至69頁中間夾頁。

主要分三個部分:

1.廣東省全省圖。根據圖例說明,地圖以綠色粗線條表示省界,以黑色粗線條表示郵界,可謂兼具行政區域地圖和郵政線路地圖雙重功能。

(1)從行政區域地圖功能角度看,此時期廣東省行政區域東起潮州、西至欽州、北自南雄、南達瓊州,下轄(右上左下方位):潮州府、惠州府、廣州府、韶州府、肇慶府、高州府、瓊州府和廉州府等八府(均已設郵局)[3],佛岡、連山二直隸廳(未設郵政機構,但清代此兩廳為廣州府所轄,相當于已設郵政機構),嘉應、南雄、連州、羅定、郁州、欽州等六直隸州。

(2)從郵政線路地圖功能角度看,光緒二十三年(1897)二月十日,大清郵政廣州總局在粵海關大樓首層東北角開始辦理郵政業務,由海關稅務司管理,除廣州外,汕頭、北海、瓊州、三水均設郵界[4]。廣州總局轄區包括:廣州府[5]、惠州府[6]、陽江廳、高州府、雷州府、肇慶府[7];汕頭郵界轄汕頭、潮州府、嘉應州、惠州府[8];三水郵界轄廣州府部分[9]、肇慶府部分[10]、韶州府、南雄州、羅定州、連州、梧州府;北海郵界轄北海、廉州府、欽州、高州府(安鋪、化州、石城)、雷州府(遂溪)、郁林州;瓊州總局轄瓊州府。至1905年,廣州總理郵界司,則統轄廣東省、廣西省和福建省三大區域,内設廣州、汕頭、廈門、北海、瓊州、江門、三水、梧州、三都澳等郵界。

2.瓊州府圖。地圖為清末廣東省轄下瓊州府行政地圖和郵政圖,該圖顯示:瓊州府已設有郵局,定安、會同兩縣已設郵政代辦鋪商,海口、嘉積二村鎮已設代辦郵政鋪商。其他地方如儋州、萬州、崖州等州,以及澄邁、高臨、文昌、昌化、感恩等縣,均無設置郵局或代辦郵政鋪商。

3.圖例。原文為豎排文字,無标點,内容如下(為便于閱讀,本文加以斷句和标點):右側内容“以下府、廳、州、縣、村、鎮,凡為黑色者系已設郵局之處;黑邊而中未塗黑者系已設代辦郵政鋪商之處;紅色者系尚未設有郵局及代辦郵政鋪商之處;若系總局加寫英字地名并于英字地名下加一黑道”,介紹地圖中的郵政點情況。左側内容依次為:省界、府界、郵界、馬差之郵路、晝夜兼程之郵路、水道之郵路、省城、府、廳、直隸廳、州、直隸州、縣、村鎮、江河、鐵路、未成之鐵路、火彙局、旱彙局、電報局等,均用線條、圖示和符号等表示。

(二)附圖

為廣東省之主要、核心部分,地圖區域範圍:以廣州府為重點,東起河源,南至陽江,西到梧州,北達南雄、樂昌。

二、粵海關創辦廣東近代郵政的曆史背景

(一)晚清口岸開放、“洋務運動”與清末中央機構變革等時代背景

[3].說明:此時梧州府歸屬廣西省。

[4].光緒二十二年(1896),大清郵政以通商口岸劃分區域管轄,全國分為35個郵界,廣東劃為廣州、汕頭、三水、瓊州、北海5個郵界。廣州郵界(廣州總局)下轄有廣州府、惠州府、陽江廳、高州府、雷州府、肇慶府等地。宣統二年(1910)改按行政區域劃分郵界,另設副郵界,全國設14個郵界,每一郵界設一郵政總局,副郵界36個,每一副郵界設一副總局。廣東、廣西兩省合為一個郵界,在廣州設總局,管6個副郵界,即北海、汕頭、瓊州、南甯、梧州、龍州等6個副總局。宣統三年(1911)五月,清政府郵傳部接管郵政,大清郵政管理體制上脫離海關。廣州總局郵政總辦為英國人希樂思。此時改按省界劃分郵區。廣州總局下屬北海、汕頭、瓊州、梧州、南甯、龍州6個副總局。

[5].廣州府包括:東莞、新甯、香山、新會、黃岡廳、佛山、石灣、瀾石、古勞、升平、沙坪、河清、沙頭、甘竹、江門、新昌、沖萎、華安圩、西門、沖雲、海口埠、廣海、上澤、龍山、海口、龍江、沙口、九江、大谷、淡水口、長沙、赤坎、荻海、赤水、潮境、大江圩、三合、陳村、章村、桃村、碧江、三桂、屏山、鐘村、增城、仙村、市橋、赤花、大良、倫教、黃連、桂洲、容寄、雞洲、大洲、石岐、小杭、沙溪、大湧、鬥門、平岚、沙崗、下栅、五十圩、南朗、太平、沙井、南頭、南頭城、西鄉、吳陳、大湧鄉、深圳、赤溪廳、從化、龍華圩、杆欄圩、三江、大汾圩、麻沖、白石、黃埔、新塘、石龍、紫洞、大瀝、樂從、古井、外海、白沙、四九圩、石龍頭、水步、鬥山、橫潭、平山、都斟、浮石、西廓、汕底、固戍、派潭、正果、龍門、永清、兩龍圩、花縣、中堂、常平、寮步、三多祝、獗嶺圩、石圍塘、高塘、大和市、康樂、新興、神崗、太平場、良口圩、勒流、五眼橋、三眼橋、石龍圩、橋頭圩、官橋圩、龍歸市、蚌湖圩、人和圩、寨邊、邰邊、潭邊、高增圩、公正圩、鐘落潭、西湖圩、石角圩、水頭圩、大鎮、唐尾圩、赤泥、白泥、炭步、五和圩、新街圩、瓜步汛、街邊、上陌、獅子窦、小唐、小抗、沙頭。

[6].惠州府包括:歸善、博羅、長甯、連平州、河源、淡水圩、橫瀝、錫場、古竹、觀音閣、白茫花、忠信、藍口。

[7].肇慶府包括:陽春、高明、恩平、開平、三洲圩、鶴山、平安、龍口圩、大崗圩、蚬崗圩、聖堂圩、赤坎、百合圩。

[8].此惠州府部分包括:岐嶺、老隆、龍川、汕尾、碣石、永安、和平。

[9].此廣州府部分包括:三水、清遠、蘆苞、西南、青岐、白坭、石角、源潭。10.此肇慶府部分包括:四會、廣利、祿步、悅城、封川、德慶州、廣甯、白土、新橋。

海關創辦和推進近代郵政,孕育在中國近代口岸被迫開放通商,洋務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以及清末政治變革的大時代背景之中。

1.通商口岸開放之需求。第一次鴉片戰争之後,簽訂五口通商條約,廣州、福州、廈門、甯波、上海5個港口被開辟為通商口岸,英帝國主義進一步在通商口岸設立了郵局,從此有了“客郵”。随着幾次對外戰争失敗和不平等條約簽訂,清政府被迫開放更多沿海港口和内陸城市為條約口岸。據統計,近代中國被迫開放80餘個通商口岸。自1898年起,中國又自行開辟通商口岸50餘個[11]。初期,海關代辦郵務以通商口岸之間的寄遞為主。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妥拟辦法,通饬各口兼辦郵政稅務司,實力奉行,以符設立郵政之原議”,并“由通商各口以達于内地水陸各路逐漸擴充,并咨行各直省将軍、督撫知照,轉饬地方州、縣,曉谕商民鹹知利便。”[12]

2.“洋務運動”之驅動。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内部以奕䜣為首的封建官僚集團為維護王朝統治,主張借助西方“戰艦之精”和“機器之利”,以“求富”“自強”為口号,興辦軍事工業和民工工業,組織開展“洋務運動”。在此運動中,中國本土資本主義也得以發展,出現諸多“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的民族商業,以及一大批洋務派興辦的兵工廠、造船廠、紡織廠等。這些商業之間的業務和票據往來,除了依靠傳統的票号、民信局等民間服務外,更多需要由國家主導的政府服務。此時,仿照歐洲辦法,設立郵局,辦理近代郵務,也被列入清政府的議事日程。海關創辦郵政也得到洋務派,尤其是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支持和幫助。

3.清末中央機構變革之影響。19世紀中期以後,清政府政治上的變化與震蕩也為海關郵政的産生和發展提供了空間。1861年清政府成立了一個有别于禮部和理藩院的過渡性外交機構——總理衙門,而該總理衙門的成立為推動郵政發展做了必要的準備,正是在總理衙門的主導下,近代郵政才得以在中國産生和發展。至1901年,依照《辛醜條約》,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并設立陸軍部、鐵路局等,郵政歸屬外務部管轄。直到1906年,清朝施行立憲改革,才成立了正式的中央機構——郵傳部,負責鐵路、公路、輪船和郵政四項事務的管理;驿傳事務則劃歸陸軍部。新成立的郵傳部從總稅務司署接管郵政,從陸軍部接管驿傳事務。清末郵政的産生和發展與清政府的政治變革息息相關。

(二)大清海關辦理郵政的行業局勢

1.海關代辦郵務。第二次鴉片戰争以後,英、法、美、俄分别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在中英《天津條約》第四款中規定“大英欽差并各随員等皆可任便往來收發信件,行裝囊箱,不得有人擅自啟拆,由沿海無論何處皆可送文,專差同大清驿站差使一律保安照料”[13]。1860年,各國使節派駐北京,來往文件改由總理衙門代寄;1865年,海關總稅務司署由上海遷址北京,其與下屬各口海關的官函郵件也由總理衙門交官辦郵驿遞送。由于總稅務司署郵件與駐京各國使館郵件大多以外文書寫,屬外文公函,為便于郵件的封發分送,總稅務司赫德于同治五年(1866)緻函總理衙門,提議由海關負責封發抵京及離京的官函郵件,并将此類郵件交官辦郵驿運送[14]。同年,該建議被采納,總理衙門劄令,各國使領文件統交總稅務司署代理,總稅務司署遂開始設立郵務辦事處,起初限于海關内部、各國駐華使領館及清政府總理衙門的文件、信函,後來各地外僑由當地海關郵務處寄交各通商口岸的洋文信件也可以同時收寄[15]。1866年起,海關開始辦理官方郵件的郵遞業務,并相繼在天津、上海、鎮江等處設立郵寄處所,接收、轉發駐京使館的郵件及海關公函。

2.海關試辦郵政。光緒二年(1876),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請設送信官局,總理衙門就此緻函北洋大臣李鴻章征求意見。李鴻章随即向總理衙門建議并獲同意,由赫德主持,在北京、天津、煙台、牛莊(今營口)、上海5處海關仿歐洲辦法,試辦郵政。光緒四年(1878)春,赫德指派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以天津為中心,在上述5處海關成立海關郵務辦事處,對外稱“海關書信館”,發行“海關大龍郵票”。是年3月23日,德璀琳率先在天津發布公告,開始收寄華洋公衆信件,又先後組織了以天津為樞紐的海運和陸運郵路。光緒五年九月初三日(1879年10月17日),總稅務司署發布通令,要求各海關書信館統一改稱“海關拔驷達局”(“CustomsPostOffice”的音譯),繼續負責官函、民信的郵遞業務,由各關稅務司統一管理。光緒五年十一月十日(1879年12月22日),總稅務司署再次發布通令,決定以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為中心,将郵遞事務逐步推廣擴展到其它口岸。翌年,赫德下令在津海關暫設郵務總辦事處,指令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為郵務負責人,統管各地郵務[16]。1878至1882年,郵政通告和郵政制度的對外發布、郵票發行和供給,都由德璀琳根據赫德指令,以“郵政總局主管郵政司”身份在天津關具體操辦。

[11].徐柳凡:《清末民初自開商埠簡論》,載《曆史教學》1995年第3期。

[12].1902年7月3日赫德緻外務部申呈第274号,轉引自: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郵政》,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07頁。

[13].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郵政》,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ii頁。

[14].《中國海關通志》編纂委員會編纂:《中國海關通志》(第二分冊),方志出版社2013年版,第1115頁。

[15].張耀華編著:《舊中國海關曆史圖說》,中國海關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頁。

3.海關辦理郵政。光緒十年(1884)八月,浙海關稅務司葛顯禮正式向赫德提出辦理國家郵政,并由海關統一管理中國郵政的設想。光緒十二年(1886)二月,赫德緻函葛顯禮,對其設想表示贊同。光緒十八年(1892)冬,赫德緻函總理衙門,建議試辦國家郵政并呈遞其草拟的郵政開辦章程。總理衙門随即同意赫德所提建議,并下令由總稅務司負責籌辦。1895年9月,赫德獲悉總理衙門有開辦郵政官局之意,立即調派上海總稅務司署造冊處稅務司葛顯禮,前往南京進谒南洋大臣張之洞。張之洞最後同意由海關辦理郵政,并上奏稱“查此事(開辦國家郵政)該總稅務司考究有年,情形熟悉,且各關稅務司熟谙郵政辦法,如葛顯禮不乏其人。相應請旨饬下總理衙門轉饬赫德妥議章程,大舉開辦,推廣沿江沿海各省,兼辦内地水陸各路。”張之洞的奏折成為開辦國家郵政建立郵政官局的關鍵性奏章。

光緒二十二年二月初七(1896年3月20日),總理衙門根據張之洞奏章和赫德所拟郵政章程,向光緒皇帝呈遞《恭親王奕䜣等為總理衙門遵議辦理郵政并與各國聯會事奏折》和《總理衙門奏折附呈赫德所拟開辦郵政章程清單》。光緒皇帝當日朱批“依議”,并在開辦郵政章程清單上朱批“覽”[17]。是年4月30日,赫德奉到總理衙門的劄文,批準在總理衙門領導下由總稅務司專司郵政管理[18]。同時,清政府頒布《郵政開辦章程》,章程列名開辦郵政的口岸24個,廣州在列名口岸内。海關郵政以通商口岸為據點,與内地民信局及外國郵政機構建立互寄互遞關系。

開辦之初,先将海關所設書信館改為郵政局,各海關郵務辦事處改為各該海關管轄區内之郵政總局,如轄區稍大,則設一副總局,北京海關總稅務司署之郵政辦事處改稱郵政總署,管轄各埠郵政總局。當時郵區之劃分,以海關管轄區域為标準,分全國為三十五郵界,計:北京、天津、芝罘、濟南、膠州、重慶、宜昌、沙市、嶽州、漢口、九江、蕪湖、南京、鎮江、上海、蘇州、甯波、杭州、溫州、三都澳、福州、廈門、澳門、汕頭、梧州、三水、廣州、瓊州、北海、龍州、蒙自、思茅、騰越、長沙、大通,五副郵界,計:太原、開封、成都、貴陽、西安五處。郵政總署設總辦1人,由赫德先後選派稅務司葛顯禮等充任,各郵政總局置郵政司一人,副總局置副郵政司1人,其下各設司帳、巡查、司事、供事若幹人。[19]

[16].《中國海關通志》編纂委員會編纂:《中國海關通志》(第二分冊),方志出版社2013年版,第1116頁。

[17].海關辦理郵政業務有近三十年的曲折過程,從總稅務司通令中可見一斑:“總理衙門奏請開辦郵政,3月20日已奉旨依議,我已經接到正式通知。開辦郵政,久已收到中國當局的注意。遠在1861年6月間我初次到北京時,已經提出照西方方法辦理郵政。但是,由于京城和各省當局意見不一緻,有關大員随時更動,同一大員意見也随時變更,拖延到現在,難以進行。中國政府最後認真采取措施,因此才有旨在全國辦理郵政,并由我負責。雖然奉旨辦理,事情是肯定了,開始辦理時仍然要謹慎從事,逐漸發展。制定章則辦法時,應當防止對于現有的機構作不必要的幹涉,以免影響有關人們的生計,并替官方引起麻煩和困難。但是我相信:将來總有一天郵政會廣泛發展,官方和民間都将感到郵政的作用,而在這個人口衆多、勤勞和愛好書信的國家,還将成為國家收入的一個可靠的來源。”“我應當提一下,三十年來海關試辦郵遞事務的成功,主要應當歸功于開辦騎差郵路和制定辦法的稅務司德璀琳;若幹年前奉命到各地調查郵務的稅務司葛顯禮,寫了許多報告和建議,翻譯了各種郵政規章;這些對于現在開辦的郵政有很大的幫助。此外,現在浙江作官的前浙海關文案李圭,也作了許多有用的工作,對我們很有幫助。我對以上三人在此表示感謝。”以上參見:1896年4月9日總稅務司赫德通令第706号,轉引自: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郵政》,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78-79頁。

[18].在張之洞敦促下,總稅務司終于在1896年4月30日奉到總理衙門的劄文,劄饬“總稅務司總司其(郵政)事,仍由總理衙門總其成”,并奉朱批:“依議。”這樣,奉有推廣全國郵政任務的郵政官局,在總稅務司直接領導下建立起來了。這是中國在全國範圍内開辦郵政的開端。郵政官局是在海關組織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并由各關稅務司管理。總稅務司兼任總郵政司,各關稅務司兼任郵政司。以上參見: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頁。

[19].王開節、何縱炎編:《郵政六十周年紀念刊》,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19頁。

4.海關系統郵政網絡初步形成。光緒二十七年(1901),總郵政司下面安排“郵政總辦”,由法國人帛黎擔任。1902年,“綜計已開之總分各局幾及三百餘處,或于省會要區,或于府、廳、州、縣,均系栉比而設,節節通靈,數年以來,成效顯著”,此時已形成初步的新式郵政網絡。此時,郵路分歧,須分中、南、北三大向,長江附近等省為中向,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等省為北向,雲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江西、福建等省為南向[20]。

5.海關系統郵政機構趨于完善。光緒三十一年(1905),總郵政司在全國共設郵局1353處。為有效管理郵政事務[21],總稅務司決定按區劃定郵政管理範圍,共設北京、上海、東三省(奉天)、漢口、西安、成都、雲南(昆明)、廣州八處郵界(郵區),并設總理郵界司統轄一省或幾省郵務。總理郵界司分地駐紮,對其轄區内郵務實施稽查,并負責将稽查情況上報郵政總辦呈請總郵政司核定。與此同時,總郵政司署又決定在地域較廣且人口稠密的郵界另設副郵界,并下設郵政副總局[22]。此時期,全國海關郵政局華洋人員總數也從光緒二十二年(1896)的4人、1897年的145人,增加至1907年的7147人[23]。宣統二年(1910)改按行政區域劃分郵界,全國設14個郵界,每一郵界設一郵政總局,另設副郵界36個,每一副郵界設一副總局。

6.海關與郵政分立。1911年5月26日,郵傳部呈奏宣統皇帝“定于宣統三年五月初一日(1911年5月28日)接管郵政”,當日欽奉谕旨依議[24]。該奏列明财産:“各省通行郵政共有六百餘局,又代辦四千二百餘處”。1911年6月15日,總稅務司署通令:清朝郵政從清朝海關劃出,今後兩大機構仍要保持良好關系。

(三)廣州口岸粵海關創辦郵政的局勢

光緒二十三年(1897)二月二日,粵海關在廣州和黃埔,分别開設了一家郵政局[25]。密喇(G.F.Muller)曾函稱:“我們的郵政工作進行順利,大量的信函每天由七名信差在全城投遞完畢,可能要增加人力。登記的信局和公衆對于郵政制度已經熟悉。海關東北角的三個小房間構成一個挺好的郵政局,一兩天内我們就在分單室内設一窗口,以便登記民局交送總包。”[26]

但是,粵海關郵政開辦之初,遭到諸多階層的反對,可謂開辦之路曲折不平,在坎坷中前行。時任暫行代理稅務司密喇(G.F.Muller)曾函稱:有一些信局認為現在還可以不登記,因此就不來登記,它們同省城七十二行一起反對大清郵局。有一百個人各自寫禀帖分别向督、撫、司、道、府、縣投送。說他們的營業受到了影響,要求停辦郵政局[27]。這在《申報》上也有記載:新設郵政局信資雖廉,而商民終以為不便,故各商聯同七十二行繕就禀詞,向督撫憲懇請變通辦理[28]。光緒二十四年(1898)三月十八日,粵海關稅務司裴式楷緻赫德函稱:兩廣總督譚鐘麟以開辦郵政後諸多窒礙,奏請停辦……奏折主要是反對郵政局的一般規章制度……官場方面對郵政局的反感,主要是由于他們沒有權力參與進來,又無法向老百姓隐瞞真相。我們把郵政弄到手裡是有好處的,但是也有一些麻煩。[29]

[20].1902年7月3日赫德緻外務部申呈第274号之附件《郵政總分各局繪具全圖并拟節略》,轉引自: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郵政》,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07頁。

[21].光緒三十一年(1904)《光緒三十年份郵政節略》計劃“于兼辦郵政稅務司之外,按中國建設督撫之意,相地專設總理郵界司八員,各員分地駐紮,統轄一省或數省之郵務。所有各該轄省之郵界,聽其一人稽查。各界之出入帳目,派遣員役,以及某局辦到如何地步,均應歸其就近監視,随時周閱各處,并晤地方官商議要件,以期精神脈絡無不周通。所有稽查之各項事宜,即報由郵政總辦成總郵政司核奪示辦”。

[22].《中國海關通志》編纂委員會編纂:《中國海關通志》(第二分冊),方志出版社2013年版,第1120頁。

[23].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4-465頁間。

[24].宣統三年,郵傳部始行接收郵政,由部設郵政總局主管其事,派左侍郎李經芳兼局長,下設總辦及會辦,總辦一職仍由郵政總辦帛黎充任,經理郵政事務,歸郵政總局局長督理,其經理各局及用人均由局長督同總辦斟酌施行,海關曆年撥墊郵政費用,由郵傳部承認歸還。是年五月卅日,總稅務司署将郵政事務移交帛黎接管,從此郵政即與海關脫離關系,亦即郵政總局成立之日。郵政總局是時分文牍、通譯、稽核三股,置局長、總辦、會辦、股長、副股長等,辦事章程亦經明文訂定。各郵界總局改稱郵政局,主管郵政司改稱郵政局郵政總辦,副郵界總局改稱郵政分局,副郵政司改稱郵政分局郵政總辦。1917年郵政總局總辦帛黎告退,由鐵士蘭繼任。以上參見:王開節、何縱炎編:《郵政六十周年紀念刊》,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22、23頁。

25.《粵海關十年報告(1892-1901)》,轉引自: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廣州海關志編纂委員會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彙集》,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942頁。

26.1897年2月17日粵海關暫行代理稅務司密喇(G.F.Muller)緻赫德函,轉引自: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郵政》,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87頁。

27.1897年2月17日粵海關暫行代理稅務司密喇(G.F.Muller)緻赫德函,轉引自: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郵政》,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87頁。

28.廣東資料選輯編輯組:《〈申報〉廣東資料選輯(1895.1-1901.12)》,第142頁。

光緒二十三年(1897)九月,廣州府南海縣知縣緻函粵海關稅務司:走私信包一事,貴稅務司所謂民局,自系指各信局之已赴郵政局挂号領有執據者而言,所謂大包信件,自系指民局總包而言。此等貪利走私原屬可惡,但欲科以走私之罪,須先令衆人周知何者走私。今郵政開辦日淺,衆未盡明,洋關枷号犯人,竊慮衆情易動,邂逅滋事,正自難防。應請貴稅務司嗣後查有民局走私,即将該局字号函知地方官給谕從嚴誡饬……[30]

三、粵海關對廣東郵政近代化的推動和影響

海關創辦的郵政,是一項龐大的洋務。它把中國的通訊業務推向近代化,其作用是不可否認的31。具體到廣東,“廣東郵局創辦于清光緒二十三年,當時亦附屬于海關。至宣統三年五月,始行分立”[32]。粵海關其對廣東郵政近代化的推動和影響,主要體現在郵政機構設立健全,郵政經費、管理制度和人才支持,郵遞路線拓展等方面。

(一)建立健全郵政機構

1.郵政創辦初期(1897-1900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三月,廣東開辦郵政,最初劃分廣州、汕頭、北海、瓊州、三水郵界,各郵界設立一總局,例如在廣州郵界就設有廣州總局,在汕頭郵界則設有汕頭總局。每一總局設郵政司(郵政局的最高管理人員)1人,如當時廣州總局的郵政司是英人希樂司(C.H.Sheilos),下設司賬、巡查、司事、供事等管理人員。廣州總局所管轄的範圍包括廣州府、雷州府、肇慶府、惠州府、陽江廳、高州府,廣州郵政總局下轄的副總局,即當時的通商口岸所在地郵局。廣州郵界的轄區,即當時粵海常關轄區;汕頭郵界管轄的範圍包括潮州府、嘉應府;瓊州郵界管轄瓊州府,範圍大緻相當于今天的海南省。郵界在地位上沒有高低之分,處于平等地位,并互不隸屬,統歸北京郵政總局管轄之下。

2.推廣時期(1901-1905年)。自光緒二十七年(1901)後,廣東内地城鎮開始創辦郵局及郵政代辦機構。是年,粵海關稅務司奉總稅務司通令,将郵政業務推廣到内地,在佛山、花縣、江門開設郵政分局;至年底開設郵政局9所,代理郵政分局33所。光緒二十八年(1902),廣州郵區88個城鎮設立21個郵政局和165個郵政代辦所。1903年“郵政分局加多9處,民局加多21處,現計廣州郵政局所轄郵境,共有12處矣”[33]。至光緒三十年(1904),廣東省郵政總局、分局共有56個,代辦所(民間代收發場所)有166個,其中廣州發展最快,汕頭次之,三水、瓊州相對落後。此時,廣州郵路,除迳達各省口岸外,仍可沿西江直抵南甯[34]。光緒三十一年(1905),郵政已經在全國範圍内建立起“總局——分局——支局、代辦所”較為完整的郵政體系。總稅務司署開設北京、東三省、上海、漢口、西安、成都、雲南和廣州8個總理郵界司,其中“廣州總理郵界司,駐紮廣州,統轄廣東、廣西、福建三省郵務,其内分有廣州、汕頭、廈門、北海、瓊州、江門、三水、梧州、福州、三都澳等郵界。”[35]

3.交接時期(1906-1910年)。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成立郵傳部接管海關兼辦郵政。翌年八月确立郵傳部編制,大凡一切郵運方法,郵政彙兌,郵政包裹,郵票款式與萬國郵聯等有關事務均由郵傳部郵政司掌管。廣州郵政總局管轄範圍包括三水、江門、梧州及北海等地;該年廣州郵政總局在靖遠路自建衙署式平房辦公,其時郵政仍由海關管理。同年,又開設了42個新的郵政機構。1908年開設了112個郵政代辦機構,并在北江的源潭與清遠之間創辦了急件郵遞業務,還開辟了擴展到湖南等處的兩條新的急件郵遞路線:一條由樂昌至郴州;一條由連州至宜章。1909年,開設4個郵政分局及165個内地郵政代辦機構[36]。宣統二年(1910)改按行政區域劃分郵界,另設副郵界,全國設14個郵界,每一郵界設一郵政總局,副郵界37個,每一副郵界設一副總局,全國共51區。廣東、廣西兩省合為一個郵界,在廣州設廣州總局,管6個副郵界,即北海、汕頭、瓊州府、南甯府、梧州府、龍州6個副總局。[37]

[29].1897年3月18日粵海關稅務司裴式楷緻赫德函,轉引自: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郵政》,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88頁。

[30].1897年9月6日廣東省南海縣知縣董元度緻粵海關稅務司函,轉引自: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郵政》,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36-137頁。

[31].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頁。32.謝彬:《中國郵電航空史》,上海中華書局1928年版,第83頁。

[33].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廣州海關志編纂委員會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彙集》,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425頁。

[34].1902年7月3日赫德緻外務部申呈第274号,轉引自: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郵政》,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09頁。

[35].1905年3月6日赫德緻外務部申呈京字第51号附件《光緒三十年份郵政節略》,轉引自: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郵政》,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29頁。

4.分立時期(1911年以後)。宣統三年(1911),(廣州)郵政局完全從海關分立出來,原郵務秘書被任命為郵務總長,接受北京郵傳部的管轄[38]。民國成立後,大清郵政改稱中華郵政,屬交通部領導。廣州郵政總局改名為廣東郵務管理局。至1914年初,全國郵政施行改組,重新劃分郵政區域,每省為一郵務區,廣東省自成一區,于廣州設“廣東郵務管理局”,管轄全省範圍郵政,下設一等郵務局汕頭、瓊州、佛山、北海4處,另設二等局91個,三等局30個,支局8個,郵寄代辦所880個,基本上構建起覆蓋全省的郵政網絡。

(二)提供郵政經費、管理制度和人才支撐

1.給予郵政經費支持。粵海關以稅收款項協濟郵款,支持廣東乃至中國近代郵政發展。“查去年(筆者注:光緒二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奉到部劄,歲準協濟郵款七十二萬兩,系由津海、江漢、江海、閩海、潮海、粵海六處海關,在于稅收項下,每月各認撥銀一萬兩,此舉實為整頓郵政之始基,不意各該稅務司自去歲西曆七月起,請為撥解之時,而津海、福州兩處,全未照解,其餘四處,所撥亦未如數,計江海撥銀三萬兩、江漢撥銀二萬四千兩,粵海撥銀五萬三千兩,潮海撥銀五萬四千兩,共計十一萬一千兩,按原議半年應撥銀三十六萬兩,計差十九萬九千兩”。[39]

2.提供郵政人才支撐。從創立起,海關郵政就形成了一個以總稅務司為核心,以各關稅務司為樞紐的全國性的郵政人員構成體系。主要管理人員包括:總稅務司署的總郵政司、郵政總辦、署理郵政總辦、郵政副總辦等,地方的郵政司、副郵政司、郵政司事等,為近代郵政的後續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1909年《大清郵政宣統元年事務總論》記載:“中國的郵政,在大清郵政的名義下,現在由大約120名包括各國國籍的洋員所組成的骨幹來管理”“另有400名具有外文知識的華籍郵務員,1100名略懂或不懂外文的”[40]。上升到郵政人事制度層面,“海關人員制度又多仿于英國,故我國郵政人事制度,可謂因襲英國文官制度”[41],此人事制度,杜絕了封建郵驿制度冗官、冗員充斥的積弊,吸引了大量人才為郵政服務,對推動近代郵政發展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3.奠定郵政管理制度基礎。中國近代國家郵政所依照、遵行的各項章程,均由海關代為拟定,海關為中國郵政帶來了近代化制度。早在1867年海關發布《郵政通告》,主要規定京、津間郵件遞送的郵資标準和郵差管理等。1880年海關發布《海關拔驷達局告白》,對海關郵政的郵路、郵資等作了更加詳細的規定。1882年公布《海關郵政章程》宣布對中外人士開放。自1896年起,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先後推出《開辦郵政章程》(1896年4月)、《彙票章程》(1897年10月)、《挂号章程》《郵票章程》(1897年11月)以及《代寄包裹挂号章程》《代寄包裹保險章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1899年,赫德主持制定《大清郵政章程》,共26章166條,就郵政相關問題作出宏觀規定,這是近代中國郵政的一個重要章程。這些規章制度雖然借鑒了西方郵政運作制度,但又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作了調整,既保證了郵政的廉潔高效又适應了中國社會的需要[42]。廣東近代郵政始創于海關,組織規章均依照海關模式。粵海關執行的總稅務司頒布的規章制度,奠定了日後廣東郵政近代化的制度基礎和發展規則。

[36].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廣州海關志編纂委員會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彙集》,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970頁。

[37].王開節、何縱炎編:《郵政六十周年紀念刊》,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20-21頁。

[38].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廣州海關志編纂委員會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彙集》,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971頁。

[39].1905年3月6日赫德緻外務部申呈京字第51号附件《光緒三十年份郵政節略》,轉引自: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郵政》,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29頁。

[40].郵電史編輯室編:《中國近代郵電史》,人民郵電出版社1984年版,第92頁。

[41].郵電史編輯室編:《中國近代郵電史》,人民郵電出版社1984年版,第105頁。

[42].徐建國:《赫德與近代中國郵政制度的确立和初步發展》,載《曆史教學》2009年第20期。

(三)拓展廣東近代郵路并構建起郵政網絡

“郵件運送之路線,曰郵路。大别為四種,曰鐵道郵路,曰輪船郵路,曰民船郵路,曰郵差郵路。鐵道郵路即用火車裝送郵件者也,通常與輪船郵路共稱為汽機通運郵路;輪船郵路分沿海沿江兩種;民船郵路即不通小輪之内河水道,而以民船或行舟及劃子運輸郵件者也;郵差郵路分步差、馬差兩種”[43]。在海關的努力經營下,郵政經曆了一個從通商口岸之間,到形成内陸遞運網絡體系的過程。即海關兼辦郵政在通商口岸之間郵運,在郵傳部接管後,将通商口岸延伸到非通商口岸[44]。1900年,廣州郵政局僅雇傭郵差8人,比較重要的郵路僅295裡。至1920年,廣東郵路總長達50968裡,其中郵差郵路36154裡,水道郵路13611裡,鐵路郵路1203裡[45]。由此可見,廣東郵路在20世紀初得到極大的拓展。此時期,郵局又分甲種和乙種郵局,甲種局又稱火彙局,設在通火車輪船之處;乙種局又稱旱彙局,設在不通火車輪船[46]之處。火彙局和旱彙局在《郵政輿圖》上有明确标注,旱彙局相對較多。

1.郵差郵路。該郵路是傳統的郵遞渠道和路徑。(郵差郵路之設置)“多以舊有商路,沿途多有市鎮,行旅安全。故就各站運送郵件尤多便利。且此等郵路并可于每百裡間設立運郵宿站,預定郵差行程,制成時間表,限期到達,不問氣候如何、沿途有無野獸盜賊、水災動亂,均須按期運到”[47]。郵差路線按城鎮鄉村距離遠近,分為若幹驿站,每站距離大約百裡,輕便郵件按日可達,較重者亦隻間日而至,其後複有晝夜快差,速度每日達二百裡,迅便尤甚,因郵局逐漸推廣,而郵差線亦日見展長。[48]

2.水道郵路。廣東郵政初辦時,郵局設于通商口岸,郵件均由輪船帶送,其後擴展至内河,各種拖船也被利用。1904年7月1日,清政府正式規定,華輪凡有入港關牌者,均有代運郵袋分交路經各郵局之責。并規定不得代運郵政官局以外之郵件,違者罰款。民國期間,郵件運輸開始向鐵道以及航空分流,但仍以水道為主。郵局與各大小輪船公司訂有運郵條款,不計尺寸、重量,均須裝運,而華商小輪更要免費代運郵件。

(1)從帶運工具看,水道郵路包含輪船郵路和民船郵路。沿海輪船郵路以汕頭、香港、廣州、海口、北海為基點,均由輪船公司定期航行,郵局與之訂立代運郵件特約,不問郵件尺寸重量,皆得自由裝卸。其後擴展至内河,各種拖船也參與郵件運送。1904年,郵件通過水道從西堤碼頭運到石圍塘碼頭駁運。1908年,廣東郵界共有帶運郵件的民船77隻,郵路4421裡,還有特快船隻2隻,往返于廣州與佛山之間。

(2)從郵遞線路看,《宣統元年廣州口岸華洋貿易情形論略》記載:(1909年)新增郵路5326裡,民船郵路575裡,小輪船郵路152裡,鐵路通行郵路80裡。民國期間,海輪可由廣州通達沿海各地;内河水網河汊密布,東江、西江、北江及鄰近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城鎮均有輪渡、民船互通。内河水道郵路網絡主要有3條郵路,以廣州、佛山為中心,東至惠州府的橫瀝、三多祝和淡水墟,西經肇慶府、梧州府、浔州府,直至貴縣;南與沿海水道郵路相連;北向水道在三水分岔,一路經清遠琶江、關前,直達英德,另一路經四會、廣甯到懷集。在粵東,以河源縣為主要節點,形成連接古竹、錫場、長甯的南北走向的水道郵路。此外,良口與從化之間也有短距離水道郵路。沿海水道郵路主要有3條,其一以南頭為主要節點,向北接入珠江内河郵路網絡,南連澳門、香港,直至瓊州、北海;其二以陽江為主要節點,東經新會與珠江内河郵路貫通,北連陽春,南接織篢、水東;其三,以汕頭為主要節點,經甲子、竭石、汕尾、平海,連接香港與瓊州,直至北海。上述水道郵路,在《郵政輿圖》上得到充分體現。

3.鐵路郵路。粵海關初創郵政之時,廣東省尚無鐵路,清末至民初,廣東郵政利用鐵路運送郵件的線路共計以下5條:廣三線(廣州至三水)、潮汕線(潮州至汕頭)、粵漢線(廣州至武漢)、廣九線(廣州至九龍)以及鬥門至江門線。1903年11月,清政府提出郵政“近來已由沿江沿海推及内地。嗣後,鐵路所到之處,郵政即當相輔而行[49]。”廣東省第一條鐵路郵路為1904年建成的廣三鐵路,長92裡,廣三線郵路發運的郵件範圍包括佛山、南海、三水及西江部分地區。1907年8月,粵海關開始利用粵漢鐵路第一段運送郵件;1907年11月、1911年8月,潮汕鐵路以及廣九線也建成通車并運送郵件。《郵政輿圖》顯示,廣三鐵路、潮汕鐵路已經建成通車,而粵漢鐵路尚在建設之中。[50]

[43].謝彬:《中國郵電航空史》,上海中華書局1928年版,第100-103頁。

[44].吳昱:《大清郵政網絡的展開與業務的拓展——基于〈大清郵政事務通報總論〉的研究》,載《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

[45].譚友誼:《廣東近代郵政的創辦與發展》,載《文史博覽(理論)》2008年第10期。

[46].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廣州海關志編纂委員會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彙集》,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496頁。

[47].謝彬:《中國郵電航空史》,上海中華書局1928年版,第100-103頁。

[48].張樑任:《中國郵政(中)》,上海書店1990年版(影印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第21頁。

(四)擴大廣東近代郵政業務規模

光緒二十三年(1897),粵海關開辦郵政之初,所經辦的主要業務有函件、彙兌、包裹。函件是最早開辦的業務,包括信函、明信片、貿易契、印刷品及挂号郵件等。至宣統三年(1911)底,廣東郵政的函件、包裹、彙兌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其中,廣州收發轉的各類函件總數39,619,400件,居全國第二[51]。另有記載,“廣東珠江一帶,暨下四府所轄之各局所,共一百四十二處;其收發之郵件,共一百三十四萬号”[52]。1898年初開辦彙兌業務,初期由于信譽尚未确立,民衆缺乏了解和信任,通過郵局彙款的人十分少,導緻當年粵海關郵政彙兌總彙付款僅7600兩關平銀。但是,經過幾年不間斷的努力和苦心經營,營業額終于逐漸增加,到1911年,“大清廣州郵政局”彙寄的總彙款達20.8萬兩,而兌付款額則達到14.6萬兩”[53]。包裹業務則是1898年11月開辦,主要經營國内的包裹郵寄。到1908年,粵海關郵政業務增加立券和總包新聞紙業務,并學習西方郵局開辦郵件快遞業務。但由于當時的清政府沒有加入萬國郵政聯盟,無法與國際郵政建立直接通郵聯系,所以由粵海關收寄的國際函件,必須加貼外國郵票,并由“客郵”轉寄。

此外,粵海關辦理郵政還以廣告方式吸引客戶,增加郵政業務數量和營業規模。光緒二十七年(1901),廣州郵政局就在廣州報紙上登載招徕客戶的廣告啟事:“郵政之設,實所以利國利民。本局故陸續添設分局于城廂内外河南等處,以應諸色人等寄信件之便。茲将分局處所并寄費列後,稗衆周知,此布。寄香港、澳門及中國有郵政處所信件寄費列左,每重一錢八分七五内,二十文;各件挂号收錢五十文,收取回據收錢五十文,寄書籍新聞紙等與外國信件寄費,可向本局與分局探問,另有郵政章程發售。”

結語:清末時期,粵海關創辦廣東近代郵政并推動其發展,郵政機構不斷完善,郵路和郵政網絡也不斷拓展,郵政業務快速發展。粵海關為廣東近代郵政的發展構建起機構體系,提供了經費支持,夯實了制度基礎,并極大地拓展了廣東地區郵政線路。而廣東郵政逐步邁向近代化,也方便了社會民衆的日常聯系和交流,有力促進了廣東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拉近了廣東與世界的距離,對清末乃至民國的廣東社會都産生深遠的影響。

[49].仇潤喜主編:《天津郵政史料(第二輯)》,北京航空學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74頁。

[50].廣京線的廣州至武漢鐵路段,建國前稱“粵漢鐵路”,始建于1908年,從廣東江村修通至源潭,長94公裡,郵政用于郵運,成為北上第一條鐵道郵路。1946年,全線通車郵運,每周3班,由湖北省郵局派員押運郵件。

[51].譚友誼:《廣東近代郵政的創辦與發展》,在《文史博覽(理論)》2008年第10期。

[52].1903年4月13日赫德緻外務部申呈第484号,轉引自: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郵政》,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17頁。

[53].中國海關博物館廣州分館編:《粵海關史話》,中國海關出版社2013年版,第114-115頁。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