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3
4
5
6
7武漢的一個郵友新收藏到一組20世紀60年代的美術實寄封,均印有武漢長江大橋圖案,讓人大飽眼福。這組實寄封所處的年代,恰好是我國剛剛渡過三年“困難時期”,物資相對匮乏,經濟尚在恢複之時。但在文化領域,尤其是在郵票(郵品)的設計方面,受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會精神的鼓舞,“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勢頭方興未艾,這組實寄封如實地反映了這段曆史。
讓我們先來看看三年“困難時期”在普通信封上留下的痕迹。圖1這枚封是用廢紙漿生産的再生紙印制的,圖2這枚封是用草筋纖維畢露的粗紙印制的。雖然用紙極差,但信封印制廠家(未留下印制單位)沒有忘記在其正面設計、印刷當年最值得驕傲的“國家級”名勝—武漢長江大橋的圖案,盡管畫面較小,且所在位置不太适當,但單色印刷的紅色大橋雄姿和風采卻絲毫不減。尤其是圖2這枚封,還用大樹、江灘、輪船等景物來襯托大橋的宏偉。而圖3這枚封雖然紙質也比較差,但印制卻比較考究,不僅有淡綠的底色,而且武漢長江大橋橫貫了整個封面,并以風姿綽約的玉蘭花來做陪襯,使畫面更為秀美壯觀。由此可見,那時雖然物資匮乏,但人們的精神卻很飽滿,這就是這幾枚信封給人留下的印象。
圖4~7這幾枚美術封則基本代表了當年最常見、最常用的信封陣容。其中以既薄又軟的普通書寫紙印制的圖4這枚封最具代表性,一是其用紙及印制水平均為承上啟下的階段,雖然畫面因像素較低而顯得不太清晰,但比起再生紙、草筋紙的單色印刷,已經有明顯的進步。二是此封将本該印制在背面右下角的廠銘移至正面左下角,這是非常罕見的一種廠銘印制方式。三是此封背面的銷票戳竟是一枚罕見的“通框”郵政日戳(即日戳的“腰框”兩端沒有封口),為該封增色很多。其它3枚封的用紙則好一些,既潔白,又厚實。其中圖5為淡黃底色,圖案為武昌橋頭左側方向的長江大橋全景;圖6為淺藍色,圖案與紀43《武漢長江大橋》郵票第二圖有異曲同工之妙;圖7為水紅底色,左上角印有“毛主席語錄”,是“文革”開始後印制的。8
9
10
11
12圖8~10這3枚封是這組美術封中的佼佼者,其設計思路似乎受到了中國郵票總公司為國外特别制作的武漢長江大橋紀念信封的影響,采用了賞心悅目、氣勢恢宏的滿幅來展示。其中圖8為水彩畫風格,畫面與中國郵票總公司制作的武漢長江大橋紀念信封非常相似;圖9為油畫風格,選取了與紀43《武漢長江大橋》郵票第一圖相同的角度,再現了大橋的雄姿;圖10為水粉畫風格,畫面特别秀美典雅,給人一種強烈的藝術感受。
最為特别的是圖12這枚封,遠看就是一枚沒有封圖的“白封”,近看才能發現它是以壓凸技術印制了武漢長江大橋的圖案,橋身主要輪廓以及繁茂的草木、行駛的汽車均清晰醒目。這種壓凸技術在當今時代已經不算什麼高新技術了,但在50多年前卻非常少見,而在信封這種低值易耗品上使用這種技術就更加少見和難得,體現了當年有關方面對民衆生活用品的重視和文藝宣傳的深入。
縱觀這組曆經50多載的美術實寄封,雖然紙張不同、生産廠家不同、設計風格不同,卻都全方位展示了“萬裡長江第一橋”的風采。同時,這些經過實寄的美術封雖有同城平信、同城挂号和外埠挂号之分,卻都郵資相符、貼票完整,收寄戳、落地戳、投遞員名戳也都基本清晰,且郵路準确。它們不僅是佐證半個多世紀之前郵政曆史的收藏品,更是頌揚共和國當年頂級風光的工藝品。其散發出的曆史沉澱感、歲月滄桑感和那個時代的氣息,給觀賞者、研究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