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彭向前立國西陲、抗衡宋遼金的西夏王.."/>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黨項人創制的神臂弓

黨項人創制的神臂弓

時間:2024-11-08 12:35:13


    撰文/彭向前

立國西陲、抗衡宋遼金的西夏王朝總是力圖表現出自己的民族特點,而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西夏文化則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産物。如赫赫有名的“神臂弓”,就是西夏人在“弩”的基礎上創制的,曆宋元明諸朝,在戰場上風行數百年之久,在中國古代兵器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關于“神臂弓”的記載,西夏文文獻并沒有保留下來,漢文史籍倒是有不少,政書包括《宋會要》、馬端臨《文獻通考》,筆記有沈括《夢溪筆談》、洪邁《容齋三筆》、朱弁《曲洧舊聞》,類書有高承《事物紀原》、王應麟《玉海》、章如愚《群書考索》,正史有《宋史》,等等。諸書所記情節基本一緻,輾轉負販的痕迹很明顯,其中有兩種文獻研究價值最大,一是《宋會要》,該書是“神臂弓”一事記載的總源頭,不僅正确記載了“神臂弓”是李宏創制的,還有關于神臂弓構造最為詳細的叙述;一是《夢溪筆談》,書中明确記載神臂弓是黨項人創制的。

說神臂弓是黨項人創制的,僅見于沈括《夢溪筆談》,書中稱獻神臂弓者本黨項羌酋,“熙甯中李定獻偏架弩,似弓而施幹镫,以镫距地而張之,射三百步,能洞重劄,謂之‘神臂弓’,最為利器。李定本黨項羌酋,自投歸朝廷,官至防團而死,諸子皆以骁勇雄于西邊”(《元刊夢溪筆談》卷一九,文物出版社,1975)。隻不過沈括把這個黨項羌酋誤記作“李定”,其真實的名字應叫“李宏”。李宏說出自《宋會要》,具體講出自《元豐增修五朝會要》①,該書最早記載“神臂弓”一事,是第一手資料,具有原始性、可靠性。其馀諸書記載莫不或多或少取材于此,屬第二手資料。“李定”說出自《夢溪筆談》,是沈括的誤記。《會要》作為宋代官方主持編修的六種當代史(《起居注》《時政記》《日曆》《實錄》《國史》《會要》)之一,同樣要經過皇帝審查批準,史實當有出于政治鬥争的需要而遭篡改者,但人、地、官名的準确性應毋庸置疑。而《夢溪筆談》隻是沈括自己的筆記,“予退處林下,深居絕過從,思平日與客言者,時紀一事于筆,則若有所晤言,蕭然移日,所與談者唯筆硯而已,謂之《筆談》”(沈括《元刊夢溪筆談·序》)。“宏”“定”二字形近,沈括将“李宏”誤寫成“李定”極有可能。觀宋代諸種官私記載,多持“李宏”說,唯有《事物紀原》一書引用《夢溪筆談》“李定”說,也反映出當時宋人的态度:“李定”當為“李宏”之誤。盡管神臂弓出自西夏,但說是黨項降人而非本朝百姓獻神臂弓,這一點絕不會出現在大宋王朝官修史書《元豐增修五朝會要》中,那太有失“天朝”的面子了。這也是沈括對“神臂弓”的一大貢獻。總之,史籍中有明文記載的第一個制作神臂弓的人是黨項人李宏,是他把“神臂弓”由西夏傳入中原,成為“中國長技”。曆史是人民群衆創造的,千載之下,我們有責任為這位能工巧匠正名(參彭向前、王巍《神臂弓創制人考》,《甯夏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西夏人長于騎射是有名的,“其人能寒暑饑渴,長于騎射,而不能槍刀。出戰用隻日,避晦日。赍糧不過一旬,弓弩用柳幹皮弦,雨雪則不能施”(曾鞏《隆平集》卷二〇《西夏傳》)。除柳幹外,西夏人也用竹牛角制弓,“西夏有竹牛,重數百斤,角甚長而黃黑相間,用以制弓極佳,尤且健勁”(康與之《昨夢錄》)。史稱“西夏興州出良弓,中國購得,雲每張數百千”(莊綽《雞肋編》)。西夏崇宗乾順庶弟晉王察哥“引弓二石馀,射洞重甲”,嘗随大将仁多保忠援西番,兵敗後退,前迫湟水不得渡,後有宋軍窮追不舍,千鈞一發之際,察哥彎弓搭箭,一發射中宋将苗履的副将,宋兵乃退(參吳廣成《西夏書事》卷三一崇甯二年秋九月)。用二石馀的力量才能拉開,射出去的箭能洞穿雙重铠甲,察哥所用之弓,應該就是當時流行的神臂弓。

①宋代曾十次編修會要,成書的主要有七部,其中《元豐增修五朝會要》三百卷,包括太袓至英宗五朝及神宗朝熙甯十年以前事,分帝系、後妃、禮、樂、輿服、儀制、崇儒、運曆、瑞異、職官、選舉、道釋、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二十一類,元豐四年(1081)修成。王應麟《玉海·藝文》稱:“元豐四年九月己亥,宰臣王珪上之。續慶曆四年,止熙甯十年,通舊增損成三百卷,總二十一類,别為八百五十五門,文簡事詳,紀載有法,後莫能及。”

直到元代,仍然有黨項人善治弓的記載:

夏人常八斤,以善造弓見知于帝,因每自矜曰:“國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楚材曰:“治弓尚須用弓匠,為天下者豈可不用治天下匠耶。”帝聞之甚喜,日見親用。(《元史·耶律楚材傳》)

西夏人有個叫常八斤的,善造弓,頗受成吉思汗的青睐。他見成吉思汗對耶律楚材越來越信任,不免妒嫉,就說:“現在重要的是打仗,要耶律楚材這種讀書人有什麼用呢?”耶律楚材反問他:“造弓都還需要造弓匠,治天下難道就不需要‘治天下匠’?”結果把這位善造弓的常八斤問得啞口無言。

元代陝西一次大地震後,曾在西夏故地會州發現一批神臂弓遺物:

(至正十二年)閏三月丁醜,陝西地震,莊浪、定西、靜甯、會州尤甚,移山湮谷,陷沒廬舍有不見其迹者。會州公廨牆圮,得弩五百馀張,長丈馀,短者九尺,人莫能開挽。(《元史·五行志》)所謂“人莫能開挽”,并不是說黨項人天生神力,而是元代神臂弓遺物發現者不了解它的構造,開挽的方式不對。

《宋會要》有關于“神臂弓”構造最為詳細的記載:“熙甯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入内副都知張若水進所造神臂弓。初,民李宏獻此弓,其實弩也。以檿為身,檀為梢,鐵為蹬子槍頭,銅為馬面牙發,麻解索紮絲為弦。弩身通長三尺有二寸,兩弭各長九寸有二分;兩閃各長一尺一寸七分,弝長四寸。通長四尺五寸八分。弦長二尺有五寸。時于玉津園驗射,二百四十馀步,仍透穿榆木,沒半簳。诏依樣制造,至是進焉。”①要搞明白神臂弓的構造,必須講清楚弓箭發展史中的兩個重要階段:一是由弓發展到弩。弩比弓多出一個“弩機”,以青銅制作,裝于木弩臂的後部,上面的“牙”可以勾住弓弦,“牙”的下面連接着扳機。扣動扳機,把勾住的弦釋放開,就可以射出有力的箭;二是由弩發展到神臂弓。神臂弓“其實弩也”,它是西夏人在弩的基礎上創制出來的。神臂弓的改進之處,一個主要方面是又比“弩”多出一個圓環,正式名稱叫“幹镫”,猶如鐵制的馬镫,裝于木弩臂的前端,即所謂“似弓而施幹镫”“鐵為蹬子槍頭”。有了這個“镫”,就可以裝填強有力的弩箭了。具體裝填的辦法,如沈括所說“以镫距地而張之”,即裝填弩箭時采用站姿,一腳插入幹镫,踩踏于地上,手腳并用,這樣才能拉開弓弦。是以威力無比,“能洞重劄”,可以貫穿兩層鐵甲。

①徐松《宋會要輯稿》兵二六之二八,中華書局,1957,7240頁。關于神臂弓的射程,元修《宋史·兵志》“三百四十馀步”的射程顯然是《宋會要》“二百四十馀步”之誤,《夢溪筆談》“三百步”可以佐證。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