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躍進曹植《與楊德祖書》收在《文選》.."/>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诋诃文章,掎摭利病

诋诃文章,掎摭利病

時間:2024-11-08 12:27:41


    撰文/劉躍進

曹植《與楊德祖書》收在《文選》卷四十二“書”類,楊修《答臨淄侯箋》收在《文選》卷四十“箋”類,又見《三國志·魏志·陳思王傳》裴注等。曹植信稱:“仆少好詞賦,迄至于今二十五年矣。”此言有生之年,而非好賦之年。由此推斷,兩封書信寫于建安二十一年(216)。這年四月,曹操進位為魏王,曹植信說“吾王”設天網籠絡天下才子,則信又寫在這年四月之後。楊修回信稱“《暑賦》彌日而不獻”,李善注:“植為《鹖鳥賦》,亦命修為之,而修辭讓。又作《大暑賦》,而修亦作之,竟日不敢獻。”據此還可以把曹植信的寫作時間确定在這一年暑月前後,具體說來在建安二十一年五、六月間。

(一)
    曹植在信中,談及自己對文學批評的一些基本看法,如為人與為文之間的關系、文學批評的态度與标準、關于民間文學的評價等問題。信曰:

植白:數日不見,思子為勞,想同之也。仆少小好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獨步于漢南,孔璋鷹揚于河朔,偉長擅名于青土,公幹振藻于海隅,德琏發迹于此魏,足下高視于上京。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吾王于是設天網以該之,頓八纮以掩之,今悉集茲國矣。然此數子,猶複不能飛軒絕迹,一舉千裡。以孔璋之才,不閑于辭賦,而多自謂能與司馬長卿同風,譬畫虎不成,反為狗也。前書嘲之,反作論盛道仆贊其文。夫鐘期不失聽,于今稱之。吾亦不能忘歎者,畏後世之嗤餘也。

世人之著述,不能無病。仆常好人譏彈其文,有不善者,應時改定。昔丁敬禮常作小文,使仆潤飾之。仆自以才不過若人,辭不為也。敬禮謂仆:卿何所疑難?文之佳惡,吾自得之,後世誰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歎此達言,以為美談。昔尼父之文辭,與人通流,至于制《春秋》,遊、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辭。過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見也。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其淑媛。有龍泉之利,乃可以議其斷割。劉季緒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毀五帝、罪三王,呰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魯連一說,使終身杜口。劉生之辯,未若田氏。今之仲連,求之不難。可無息乎!人各有好尚,蘭茝荪蕙之芳,衆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鹹池》《六莖》之發,衆人所共樂,而墨翟有非之之論,豈可同哉!今往仆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也。昔揚子雲,先朝執戟之臣耳,猶稱壯夫不為也。吾雖德薄,位為蕃侯,猶庶幾勠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勳績,辭賦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則将采庶官之實錄,辯時俗之得失,定仁義之衷,成一家之言。雖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傳之于同好。非要之皓首,豈今日之論乎!其言之不慚,恃惠子之知我也。明早相迎,書不盡懷。植白。

開頭幾句,就像老朋友聊天,非常率直:“植白:數日不見,思子為勞,想同之也。”随後說自己喜歡欣賞并寫作文章已經有二十五年之久,因此有資格品評建安諸子文章的長短優劣。他特别拈出六位,一是王粲(仲宣),二是陳琳(孔璋),三是徐幹(偉長),四是劉桢(公幹),五是應玚(德琏),六是楊修(德祖):“仲宣獨步于漢南,孔璋鷹揚于河朔,偉長擅名于青土,公幹振藻于海隅,德琏發迹于此魏,足下高視于上京。”王粲曾在荊州依附劉表,故曰“漢南”。陳琳曾在冀州袁紹幕下,故曰“河朔”。徐幹世居青州,故曰“青土”。劉桢為東平甯陽人,離齊地海邊不遠,故曰“海隅”。應玚南頓人,地接魏都,故曰“此魏”(一作大魏)。至于楊修,乃是太尉楊彪之子,世居京城,故曰“上京”。所謂獨步、鷹揚、擅名、振藻、發迹、高視,意思都是一樣的,即名揚一時。所以說“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靈蛇之珠即隋侯之珠,荊山之玉即和氏之玉,都是舉世珍寶。這裡用于比喻各位才華如玉,文章雄視天下。“吾王于是設天網以該之,頓八纮以掩之,今悉集茲國矣”。吾王指曹操,當時稱魏王。頓,猶整。八纮,天地之間的廣大地區。《淮南子》曰:“九州島之外,是有八澤。八澤之外,乃有八纮。”天網,彌天之網。崔寔《本論》曰:“舉彌天之網,以羅海内之雄。”這兩句是說曹操能延攬天下英才而用之,悉集茲國,即彙集京都。這是褒獎各位。

随後筆鋒一轉:“然此數子,猶複不能飛軒絕迹,一舉千裡。”飛軒絕迹,即文章還不能達到極緻,也就是說還有所不足。他特别以陳琳為例,說:“以孔璋之才,不閑于辭賦,而多自謂能與司馬長卿同風,譬畫虎不成,反為狗也。”陳琳的辭賦不是強項,但是他反而自比司馬相如。作者嘲笑他畫虎不成反類犬,評價很低。“前書嘲之,反作論盛道仆贊其文。夫鐘期不失聽,于今稱之”。曹植此前曾有書信嘲諷陳琳的辭賦,陳琳不解,反而認為是贊美他。鐘子期知音,聽必不失,至今人們稱贊他。作者由此感歎說:“吾亦不能忘歎者,畏後世之嗤餘也。”忘歎,或作“妄歎”,即不敢信口開河。這裡有知音難覓的感慨。

是他不理解别人,還是别人不理解他?從下文看,作者以知文自居,是擔心别人對他有誤解。他說:“世人之著述,不能無病。仆常好人譏彈其文,有不善者,應時改定。”他的好友丁廙(字敬禮)常常叫自己為他潤色文字,曹植多次推脫。丁廙說:“卿何所疑難?文之佳惡,吾自得之,後世誰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歎此達言,以為美談。”“文之佳惡”,五臣本作“文之佳麗”。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四十九認為“佳麗”為是:“言吾自得潤飾之益,後世讀者,孰知吾文賴改定耶?”黃侃《文選平點》卷五則力主“佳惡”。他說:“惡,《魏志》作‘麗’。然此不誤。意言子定吾文,吾可以自得其佳惡。後世既與吾不相知,亦焉貴定吾文耶?其旨如此,非欲假力子建以欺後世也。”

“昔尼父之文辭,與人通流,至于制《春秋》,遊、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辭。過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見也”。這是《史記》的記載。孔子的文辭,或許可以彼此互用。至于孔子所修《春秋》,子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作者引此,改“贊”為“措”,措,更改。過此,除此。這句話的大意是說隻有孔子的《春秋》,弟子不能改動一個字。除此之外,還沒有這樣的著作。言下之意,所有的著述,都有修改的空間。但是由誰來品評修改,還是有一定講究的。“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其淑媛。有龍泉之利,乃可以議其斷割”。南威,古代美女。《戰國策》載,晉平公得南威,三日不聽朝。龍泉,寶劍名。作者這樣寫,無外乎是想說,隻有南威這樣的美女才能說得上美豔,隻有龍泉這樣的寶劍,才能談得上鋒利。還有一句話,作者沒有說,即隻有像作者這樣懂得文章的人,才有資格品評文章。劉表的兒子劉季緒曾著詩賦頌六篇,論才能不及上述各位作者,卻“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诋诃,毀謗、斥責。掎摭利病,指摘毛病。作者認為這樣做不自量力。戰國時,齊國的詭辯家田巴常常口出狂言,随意評說三皇五帝以及春秋五霸,讓很多人佩服。魯仲連對他提出指責,說敵軍壓境,國家處在存亡之秋,先生的議論并不能救國家之急于萬一,不如閉嘴不說。田巴從此果然閉口不言。劉季緒的論辯功夫顯然還不及田巴,當今像魯仲連這樣的人應當很多,像劉季緒這樣的論辯應當停止了吧!當然,作者又退一步講,就是文章的好壞,也沒有一定之規。就像“人各有好尚,蘭茝荪蕙之芳,衆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人們都喜歡鮮花的芳香,但是海邊就是有人喜歡臭魚的味道。相傳黃帝樂叫《鹹池》,颛顼樂叫《六莖》,後世看來都是聖人的音樂,所以大家都喜歡,隻有墨翟著《非樂篇》表示異議。所以對于文章好壞的評價,相去甚遠。

盡管文學批評沒有一定之規,但是批評者要有一定的創作實踐才應是基本要求。為此,作者寄出新近撰寫的辭賦,希望得到楊修的品評:“今往仆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街談巷說,擊轅之歌,乃市井俗說、野人之歌。作者自謙雖然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然匹夫之思,亦未可輕易放棄。更何況,這些創作終究屬于“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也”。由此看來,作者并非是真心貶抑文學,而是自謙所作膚淺。東方朔《答客難》說自己“官不過侍郎,位不過執戟”,官位很小。揚雄自幼以文學名世,但是後來著《法言》,說這些少作乃“雕蟲篆刻,壯士不為也”。曹植以東方朔、揚雄自比,說:“吾雖德薄,位為蕃侯,猶庶幾勠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勳績,辭賦為君子哉!”韓愈《答崔立之書》“仆雖不賢,亦且潛究其得失……吾以發吾之狂言”,亦本此而來。他們都是以立德立功為目标。如果選擇立言,曹植也願意做一個“采庶官之實錄”的史學家,或者是“辯時俗之得失”的思想家,依然沒有文學的位置。這是因為,史學家、思想家可以“定仁義之衷,成一家之言”。

“雖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傳之于同好。非要之皓首,豈今日之論乎!其言之不慚,恃惠子之知我也”。這裡用了幾個典故,一是司馬遷《報任安書》所立下的誓言——“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目的是“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二是用張衡與人書中的話:“其言之不慚,恃鮑子之知我”,以管仲和鮑叔相知自比。三是用莊子與惠施的友情自比:“其言之不慚,恃惠子之知我也。”惠子,即惠施,戰國時魏國著名的刑名家,與莊子為至交,常互相辯難。惠子死後,莊子過其墓,曰:“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也,吾無與言之矣。”(《莊子·徐無鬼》)莊子稱沒有論辯的對手了。作者這裡以惠施喻楊修,以莊子自比,說明兩人相知很深,故敢于如此大言不慚。
    (二)

楊德祖,即楊修,字德祖,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弘農楊氏,三世公卿。楊修又為袁術外甥,博學多才,聰慧機智,與曹植關系甚為密切。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立曹丕為太子,視楊修為後患,借故将其處死。為此,曹操還作《與太尉書論刑楊修》,稱:“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謂其能改,遂轉寬舒,複即宥貸,将延足下尊門之累,便令刑之。”楊彪亦作《答曹公書》,表現出驚人的平靜。曹植的母親卞夫人也曾《與楊太尉夫人袁氏書》,袁氏亦有《答書》論楊修被刑,稱楊修“始立之年畢命”(這幾封書信,并見于《古文苑》卷十。又見《殷芸小說》,文字略有異同)。從蔡邕《楊賜碑》中可以看出,這個家族始終較有骨氣。《三國志》裴注引《典略》載,楊修臨刑時對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因為他知道,自己實際受到曹植的牽連。“修死後百馀日而太祖薨,太子立,遂有天下”。從這個背景看,楊修應當說是一個具有才華又非常自負的人。信曰:

修死罪死罪。不侍數日,若彌年載。豈由愛顧之隆,使系仰之情深邪!損辱嘉命,蔚矣其文。誦讀反複,雖諷《雅》《頌》,不複過此。若仲宣之擅漢表,陳氏之跨冀域,徐、劉之顯青豫,應生之發魏國,斯皆然矣。至于修者,聽采風聲,仰德不暇。目周章于省覽,何遑高視哉?伏惟君侯,少長貴盛,體發旦之資,有聖善之教。遠近觀者,徒謂能宣昭懿德,光贊大業而已。不複謂能兼覽傳記,留思文章。今乃含王超陳,度越數子矣。觀者駭視而拭目,聽者傾首而竦耳。非夫體通性達,受之自然,其孰能至于此乎?又嘗親見執事,握牍持筆,有所造作,若成誦在心,借書于手,曾不斯須,少留思慮。仲尼日月,無得逾焉。修之仰望,殆如此矣。是以對鹖而辭,作《暑賦》,彌日而不獻。見西施之容,歸增其貌者也。伏想執事,不知其然,猥受顧錫,教使刊定。《春秋》之成,莫能損益。《呂氏》《淮南》,字直千金。然而弟子箝口,市人拱手者,賢聖卓荦,固所以殊絕凡庸也。今之賦頌,古詩之流,不更孔公,《風》《雅》無别耳。修家子雲,老不曉事,強著一書,悔其少作。若此仲山、周旦之俦,為皆有諐邪!君侯忘聖賢之顯迹,述鄙宗之過言,竊以為未之思也。若乃不忘經國之大美,流千載之英聲。銘功景鐘,書名竹帛,斯自雅量,素所畜也,豈與文章相妨害哉?辄受所惠,竊備蒙瞍誦詠而已,敢望恵施,以忝莊氏?季緒璅璅,何足以雲。反答造次,不能宣備。修死罪死罪。

楊修信的開頭亦如曹植,比較率直,說“不侍數日,若彌年載”。侍,指侍奉左右。幾天未見,就好像隔了好幾年。當然是由于對我多所愛顧,一往情深所緻。不僅如此,還“損辱嘉命,蔚矣其文”。曹植地位高,其緻信給楊修,實在有所“損辱嘉命”。其文章格高,近似《詩經》中的《雅》《頌》。認為曹植對于王粲、陳琳、徐幹、劉桢的評價非常準确。曹植說:“仲宣獨步于漢南,孔璋鷹揚于河朔,偉長擅名于青土,公幹振藻于海隅,德琏發迹于此魏。”回信一一對應:“若仲宣之擅漢表,陳氏之跨冀域,徐、劉之顯青豫,應生之發魏國,斯皆然矣。”至于對自己的贊美,作者回信說有所不安:“至于修者,聽采風聲,仰德不暇。”曹植說“足下高視于上京”,回信說:“目周章于省覽,何遑高視哉?”《家語》載孔子曰:“出乎四門,周章遠望。”周章,惶遽,謂無暇顧及遠望上京。然後作者筆鋒一轉,便把頌揚送給了曹植:“伏惟君侯,少長貴盛,體發旦之資,有聖善之教。”君侯,指曹植。發、旦,為周武王、周公之名。聖善,用《詩經》“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母氏聖善,我無令人”之意,謂其有母教之善。五臣注謂聖善指父教,這樣的理解有點牽強。“遠近觀者,徒謂能宣昭懿徳,光贊大業而已”。這幾句針對曹植文章最後一段話而言。曹植謂自己“猶庶幾勠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楊修則認為曹植獨秉承美德,能夠光贊大業。至于其文學業績,雖然不是刻意追尋,業已“含王超陳,度越數子矣”。王,王粲。陳,陳琳。言君之才,皆包含衆人,度越于其外。“觀者駭視而拭目,聽者傾首而竦耳。非夫體通性達,受之自然,其孰能至于此乎?”這是說曹植的才能是上天賦予的,無人企及。這種才能,是自己親眼所見,每次寫作,似乎“成誦在心,借書于手,曾不斯須,少留思慮”。其才能之高,如日月高懸,難以逾越。楊修自稱隻有仰望的份兒。曹植作《鹖鳥賦》,命楊修同題而作,楊修辭不應命。曹植作《大暑賦》(陳琳、劉桢亦有《大暑賦》,見《藝文類聚》《初學記》《韻補》等書節引),楊修雖然亦有和作,但是多日不敢拿出。“見西施之容,歸增其貌者也”。增,集注本、九條本、陳八郎本、朝鮮正德本、日古抄五臣注本《文選》并作“憎”,當是。就像見過西施的容貌,就會自嫌其醜了。來信叫楊修勘定文章,這叫楊修不安。故曰:“猥受顧錫。”猥,頓。錫,賜。

曹植信說孔子修《春秋》,弟子不敢贊一辭。楊修回複說:“《春秋》之成,莫能損益。《呂氏》《淮南》,字直千金。然而弟子箝口,市人拱手者。”《呂氏春秋》成書後,呂不韋将其放在鹹陽城上,有增改一字者予以千金。又說:“《淮南》,字直千金”,《文選鈔》:“《淮南》成,亦懸視,能改一字,賞五百金。”從目前文獻記載看,似乎沒有人提出修訂意見。原因何在?“賢聖卓荦,固所以殊絕凡庸也”。卓荦,高大狀。這是說曹植的論著超越群倫。至于詩賦,不經過孔子的删改,即與《風》《雅》相近。

然後說到自家揚雄:“修家子雲,老不曉事,強著一書,悔其少作。”“少作”是什麼呢?揚子《法言》曰:“或問吾子少好賦,曰:‘然,童子雕蟲篆刻。’俄而曰:‘壯夫不為。’”原來,少作多指辭賦。而老來著述又是什麼樣的作品呢?作者說:“若此仲山、周旦之俦,為皆有諐邪!”諐,過失。仲山,指仲山甫。周旦,指周公。《毛詩序》曰:“《七月》,周公遭變,陳王業之艱難。”然《詩》無仲山甫作者,而尹吉甫美仲山父之德,未詳德祖何以言之。五臣張銑注:“周公作《鸱鸮詩》,仲山甫作《周頌》,此二人是古之聖賢,各有詩頌,如所君侯引子雲之說,則皆為過阙也,不得複賢聖。”所以楊修說,曹植叫他潤色文稿,實在是忘記了前賢的功業,隻是記住了楊家子雲的話,還是深思不足故也。

至于經國大美,千載名聲,“銘功景鐘,書名竹帛,斯自雅量”,應當與文章相輔而行,彼此不相妨害。他說自己讀到這些文稿,就像蒙瞍一樣,隻能詠誦而已,亦不能贊一辭。曹植書信最後引《莊子》典故,把自己與楊修的關系比作莊子與惠施一樣,這裡作者愧不敢當,回複說:“敢望惠施,以忝莊氏?”忝,辱也。至于說到“季緒璅璅,何足以雲”,指劉季緒才情淺陋,不足挂齒。璅璅,小器。這也是回應曹植所說“劉季緒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最後幾句“反答造次,不能宣備。修死罪死罪”。《能改齋漫錄》說書尾“不宣”,始見于此。
    (三)

綜上所述,曹植較多自己的觀點,楊修的文字很美,卻比較空泛。

第一,對建安諸子的評價。與曹丕不同,曹植在信中隻提到六位作家,即王粲(仲宣)、陳琳(孔璋)、徐幹(偉長)、劉桢(公幹)、應玚(德琏)、楊修(德祖),沒有孔融和阮瑀,因為二人分别在建安十三年和建安十七年即已離世,故不論。總體來看,雖然都很優秀,但依然未能“飛軒絕迹“,也就是說還沒有達到極緻,還有所不足。這裡,他指出陳琳的不足,說他“不閑于辭賦”,卻以司馬相如自比,作者嘲笑他畫虎不成反類犬,評價很低。這一點與曹丕的《典論·論文》所說,人多“暗于自見,謂己為賢”。這一點,楊修也表示贊同。

第二,關于文學批評問題。《史記》記載說,孔子作《春秋》,弟子不能贊一辭。在作者看來,隻有孔子的《春秋》,别人不能改一字。除此之外,還沒有什麼著作不能改動。他就很欣賞丁廙(字敬禮),多次叫他修改潤色文字,作者認為,正常的文學批評是必要的,所有的著述,都有修改的空間。

問題是誰來批評,持什麼樣的标準來批評。劉表的兒子劉季緒曾著詩賦頌六篇,論才能,遠不及上述各位作者,卻“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作者認為這樣做不自量力,沒有資格批評别人。這裡的潛台詞是說,隻有像他這樣懂得文章的人,才有資格品評文章。這就涉及到批評與創作的關系問題。不管怎麼說,有一定的創作經驗,對于批評者來說,還是必不可少的。當然,作者也承認,文章的好壞,并沒有一定之規,批評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當然,如何做好文學批評,作者并沒有展開讨論,後來的《文心雕龍·知音篇》才有系統的論述。

第三,關于民間文化的價值。曹植信中說,街談巷說,擊轅之歌,乃市井俗說、野人之歌雖是“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這個觀點也很重要。建安時期的詩歌創作,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充分吸收民間創作的經驗。我曾在《曹植創作“情兼雅怨”說略》(《光明日報》2006年1月27日)一文指出,曹植的創作,表現出鮮明的下層文化色彩,這與曹氏家族“三世立賤”特殊家族背景密切相關,也與東漢後期文化重心下移密切相關(參周勳初《魏氏“三世立賤”的分析》,《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正是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化氛圍,才為出身寒微的曹氏家族脫穎而出創造了條件;反過來,曹植家族當政後又為這種“風衰俗怨”的潮流推波助瀾,逐漸推動了建安文學的繁榮。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