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的中國書畫市場,有如北京早春的天氣,乍暖還寒,忽冷忽熱,讓人難以捉摸。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一度市場火爆,以至于中國書畫似乎盛夏來臨,繁榮無比。可是近年一路低谷的書畫市場,已經讓曾經熱鬧無比的琉璃廠大街與潘家園市場等藝術品交易場所門庭冷落,甚至從首都到地方上的藝術品店面紛紛倒閉關張。而幾家大拍賣公司的拍賣也一度呈現勉力支撐局面。之所以如此,整個國家經濟與文化方面的大氣候攸關,國家反腐政策對書畫禮品的制約也是成因,但書畫市場的種種自身問題也不容忽視。
首先,藝術品經營管理存在着一些漏洞,比如造假、售假、拍假行為沒有嚴厲的控制與治理,基本上處于放任自流狀态。因此,造假的商販與集團甚至批量造假。前些年去潘家園閑逛,走進一家店面,店主人甚至上來告知:先生要哪路貨?他一一介紹說,古代、近現代、當代、大名頭、小名頭咱這兒都有。我說看看近現代大名頭,他拉開一個立櫥讓我看,全是裝裱成軸的大名家作品,但一問價格,幾百元左右而已。仔細一看,清一色假貨,仿造水平中等,令人驚愕,從吳昌碩、齊白石、李可染以至于當代名家,幾乎有市場價值的“名家作”都有。如此猖狂的造假販假,這個市場聲譽怎麼能好?有關部門是不知還是不問?這讓筆者想起有一次在新加坡一家藝術品店,離出境前不久去其店中看到一個北魏時期漢白玉佛像,覺得不錯,但因時間倉促未能細審真僞,随便說了句:“萬一不對,我回國了就沒辦法了。”不想店主很不高興地說:“先生,你買不買沒關系,但這種話不要講,在我們新加坡不僅造假違法,買假、用假都違法,都會嚴懲,懲罰到讓你受不起,而且以後我無法再經營了。”我一時無語,我們的藝術市場幾乎成了僞赝品的淵薮,讓人們一提到藝術品買賣便想到有僞作,甚至一些收藏家不敢入其門,于是一些僞專家、藝術品不法商賈,一些無底線的評論家便可以“以售其奸”,這不是值得深思的嗎?如果我們對于造、售、拍假予以立法,并嚴加懲處,藝術市場還會混亂如此嗎?當然,藝術品鑒定本身是有難度的,甚至對同一作品之真僞,專家也會看法不一緻,但這是另一個層次的學術之争。而對于低劣的仿品僞品竟一任其泛濫,不能不說這是管理與立法、執法上的缺失。對于藝術市場的正常運行,當然是難辭其咎。
其次,一些所謂名家、藏家、藝術品經營者的惡意炒作,也在相當程度上擾亂了藝術市場秩序。比如采用資本運營、股票運作等方式,利用媒體大肆炒作藝術品價位,壟斷一些名家作品市場,請一些欠缺藝術良知的藝術理論家、評論家、藝術品掮客亂寫吹捧文章,愚弄一些愛好者與收藏家,也是司空見慣的了。我們知道,真正的藝術品是無價之寶,所謂市價隻是一時一地的市場認可度而已。但目前的藝術品價格很難說正常,一些當代名家經常爆炒天價,其中實情不便明言。而曆史上的真正有藝術含量的藝術品卻往往不為人知,或欠缺人關注,出現了現代賣不過當代、近代賣不過現代、古代賣不過近代的現象。其實,一些名家、經營者的炒作,是沒有自信的表現,他們終将會成為曆史的笑柄,自然,這些行為和現象帶給藝術市場的負面作用不言而喻。
藝術是人類的神聖的精神創造之為,藝術品是其聖潔的文化結晶,正常規範的藝術品交換、交易、買賣是難得的必然的現象。一涉哄擡、炒作、暗箱操作、制假、售假、違心吹捧等都是藝術良心的喪失。無知不罪,明知故犯,則純屬不良之舉。
是一個時代的不良從業者集體毀了正常的藝術市場。
責任編輯:劉光
齊白石花卉冊頁24.9cm×33.8cm×2紙本墨筆1945年中國美術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