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暴玉喜
曲藝,是一門博大精深、蘊含豐富的傳統藝術,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如何使這顆明珠熠熠生輝,打造精品力作是重要的前提,是關鍵的第一步。那麼,如何才能真正創作出拿得出、叫得響、繼承傳統、發揚光大、群衆喜愛的曲藝精品呢?結合多年來的創作實踐,筆者認為,切實做到身融鄉土、心思鄉愁、飽含鄉情、溢滿鄉味,至關重要。
一、身融鄉土——獲取好素材的主路徑
素材是創作的“糧食”,素材不真、不實、不全、不好,就做不出“美味佳肴”。要獲取好的素材,必須身融鄉土,親臨親為。身融鄉土,關鍵在于“融”,就是要面向基層,深入群衆,在鄉村跌爬滾打;就是要放下身段,敞開心扉,與群衆心貼心交流;就是要撲下身子,一門心思,同老百姓打成一片;就是要紮下根子,心無旁鹜,在實踐中感同心受。
——源頭活水在鄉土。曲藝是一個地區曆史、文化、藝術的集萃,有其形成的獨特語言條件,代表着當地的經濟、文化特色,承載着該地區文字記錄之外的人文生态、道德标準、審美取向與社會的發展次序。曲藝具有"涵容萬象,吐納萬端"的特質,将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歲月留痕、民風民俗,信手拈來,盡情演繹。就拿山西長治來說,長治市古稱“上黨”,總人口300多萬,隻有13個縣市區,說唱的曲種就有潞安大鼓、襄垣鼓書、長子鼓書、沁州三弦書、武鄉琴書、屯留道情、黎城鼓兒詞、武鄉瞽鼓、幹闆書等37個曲藝曲種,可謂是三裡不同俗,十裡不同音。在這裡,我們随處可以看到這種情景:村莊田野、城市學校、哨所軍營無不活躍着民間藝人的身影,一把琴、一副闆、一面鼓、一張嘴,不要布景、無需道具,闆式豐富、旋律動聽、韻味獨特。廟會、趕集、婚喪、慶典,茶餘飯後,搖扇納涼,各俱特色的曲藝曲種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所以說,曲藝本身就是一種鄉土藝術,源頭活水在鄉土,真金白銀在民間。
——創作資源在生活。“地域文化的書寫,大多都有一方水土作為創作資源和文化支撐,其特色與氣質,是獨特的東西,是尋常不見卻又無處不在的,并且是可以真切感受的,于表象存在,于深層抽象”。地方曲種都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征,是屬于這個地區别具特色的“文化名片”。要把這張名片打好,曲藝作家就要沉到生活的底層,探源文化脈絡,梳理曲藝内涵,挖掘基層鮮活的語言,對傳統文化做好保護與發展,把傳統的東西保留下來,給予它新的生命。
一切藝術都是源于生活,生活是我們的老師,生活是我們的源泉,掘得越深,泉水才越香甜。如果割裂生活這個大熔爐,閉門造車,胡編亂造,市場不買賬,觀衆不認賬。沒有生活,不會用形象的生活語言表現所應表現的生活,就寫不出感悟生活的詞句,這是曲藝創作緻命的弱點。
——靈感顯現在積累。曲藝創作的靈感不是挖苦心思,而是長期積累,靠生搬硬造,造不出群衆的語言。創作要寫自己熟悉的題材,自己熟悉的題材更容易發揮想象的功效,生活細察細問,創作反複推敲,好比順着一條筋往前捋,沿着一條藤往上攀,把經絡捋清,把枝蔓摸準。我在創作長子鼓書《臘月天兒》時,腦海裡總是揮之不去對美好童年的記憶,過年的情景總是牽扯着我的神經。
小時候過年,那是多麼惬意的事情,又是一幅多麼值得留戀的畫卷。老百姓過年期盼是和睦幸福。從臘月二十三到除夕夜的歡聚,蒸黃蒸、備年貨、掃灰塵、剪窗花、貼對聯、放鞭炮、挂燈籠、拜大年——一個個紅紅火火的場景,一個個熱熱鬧鬧的場面。全家人興奮,孩子們歡欣,處處洋溢在幸福的年味中。這些無不是我對生活的感受和積累,無不是我對生活的回味和感悟。
二、心思鄉愁——探求最美最純的智慧曆程
作品要有思想,有主線,有價值,是創作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前提。如何達到這一點,關鍵就是要依靠深入思考,深入分析,真正弄明白自己作品想要表達的、突出的主題,想要體現的價值取向。心思鄉愁,關鍵在于“思”,就是頭腦始終要清醒,不盲目,不随意,把握中心,抓住主線,有的放矢;就是要肯動腦筋,善于思考,理性分析,靠智慧去謀劃去創作;就是要聚焦鄉愁這個中心點,尋求鄉愁中的閃光點,展示鄉愁中最美最純最真最有價值的最亮點;就是要深接地氣,以小見大;描景細膩,繪俗生動,狀物機巧,寫人傳神。事兒、趣兒、情兒、理兒,清新蘊藉,話兒、語兒、音兒、調兒,沁人心脾。
——尋找最美的“原生态”。曲藝作為一種文藝形式,她大衆化、通俗化的特質,決定了與廣大受衆的親切關系,有着強烈的親民情結。語言靈動,情語和節奏的變化能造出新的語境。用家常語寫詞,用口語化表達,讀來朗朗上口,在創作中,崇尚自然美,自然無雕琢。我始終認為,創作的根基在基層,群衆的語言最靈動,唱詞還要為演員服務,把節奏寫活,才能如魚得水,相得益彰。自然界的物體用藝術構思鍊條,用審美情趣的連綴,把生活的畫面通過時間的順序連接起來,讀者感到不空,讀來也有厚度。
——挖掘最感人的“人之常情”。選材的時候,不是越大越好,應是生活中的小事、小情、小人、小理,身邊的事,老百姓息息相關的事。這就是常形、常理、常情,常有的形象又都透示一個常理。把常形、常情、常理,貫穿在各個環境中,通過人物潛移默化的行動,通過一幕幕場景的再現描繪出來。長子鼓書唱本《常回家看看》,這是一個前些年被一首同名歌曲唱遍大江南北的題材:常回家看看,和父母團圓。表達的意味,似乎不用再說。但創作就是對生活的回應。随着開放程度的不斷提升和現代化步履的不斷加快,包括交通與通訊的日益便利,人們的生活似乎應當更加美滿才對。然而,恰恰是這些看似便利的生活方式,正在剝奪着我們的幸福,異化着我們的内心。于是,常回家看看,便成為一種奢侈甚至艱難。因此,用曲藝的原生态尋找失落的親情。正是為了找回應有的幸福,喚醒生活的自覺,我們才有了對此題材不厭其煩的關切與詠歎。把動人的親情讓說書人唱給群衆聽,聽了能讓人信服,讓人信服才能讓人受感動。讓人受感動,必須入情入理,有情有理。在這裡,“理”是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是現實生活的邏輯反映。理,是藝術形象給以真實感的重要因素。
——提煉最有價值的“正能量”。曲藝作品的根基應建立在廣闊的地域文化基礎上,做到思想性小中見大,淺中出厚,平中見奇,見微知著;藝術性有情有趣,雅俗共賞,文情并茂,内涵豐富;觀賞性有情有理,入情入理,拍案叫絕,耐人回味。在過去漫長的曆史與文化發展長河中,曲藝藝術不僅以其自身的獨特魅力,滋育和涵養着我們祖先的精神與心靈,而且以其深厚蘊藉的文化傳統,孕育催生了富有鮮明中國氣派與特色的文學體裁樣式和幾乎所有的地方戲曲劇種。我們每天接觸各色各樣的人和事,每件事情經過提煉和加工,就能寫出有生活實感的故事來,讓人們感到日常生活的真實親切,讓讀者以不同的方式親曆、體味,并從中探尋生活的美好甘泉。
三、飽含鄉情——鍊接真情實感的心靈紐帶
創作必須帶着感情,飽含深情,隻有愛黨愛國愛家愛人民,才能寫出真情實感的作品來。飽含鄉情,關鍵在于“情”,就是要帶着對百姓、對農村、對曲藝濃濃的愛主動去創作;就是帶着擔當和責任,帶着報負和理想積極去創作;就是懷揣一顆赤誠的心,帶着感情、帶着深情忘我去創作。
——有愛才有深情。曲本的創作,字裡行間貫穿一個“情”字,是對鄉風鄉韻的深深思念之情,是對普通百姓的拳拳眷戀之情。我的老家在農村,每逢周末我就回到老家,回到老爺爺、老奶奶的身邊用心和他們交流,用情感親自體驗,用獨有的生活的眼睛和嗅覺捕捉生活的氣息,用藝術的眼光發現題材,挖掘題材,感悟題材,感受到地地道道的地方方言裡散發出濃郁的馨香。這些充實到曲本中,盡管曲本叙述的是小事、小情、小人、小理,但都是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事情。字字句句,點點滴滴,注入生命的情感,化入生命的永恒。晶瑩剔透,閃閃發亮,讓人信服,令人感動。
——有情才能鮮活。曲藝作品強調有情和有趣,強調藝術的獨創性。有情有趣,雅俗共賞,文情并茂,既富于時代生活的特征,又不失傳統形式之美。中國曲協主席、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說:“我們當年為創作一個段子,專門深入基層體驗生活,有時一去就是幾個月甚至半年,可是現在很多作者總習慣把自己關進書齋或文藝沙龍中顧影自憐,而不是深入生活挖掘第一手的創作素材,結果創作出來的作品要麼是粉飾太平、尋豔獵奇,要麼是插科打诨,既遠離生活,又毫無新意。”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董耀鵬說:“曲藝的本質是說唱藝術,曲藝的語趣、意趣、理趣、情趣,都是由語言帶來的。曲藝的創新要注重守住說唱的本體,保持語言魅力。”兩位曲協領導真正道出了曲藝創作的真谛。有情才能鮮活,有情才起漣漪。
——有責任才有動力。中華民族燦爛悠遠的文化是每一個華夏兒女寶貴的精神财富。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力量,更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曲藝藝術是每一個曲藝人責無旁貸,義無反顧的責任和義務。原中國曲協主席劉蘭芳曾說“曲藝是一門藝術,是我們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不僅需要發揚光大,而且在發展中需要借鑒,但是本土藝術不能丢掉,好的曲藝作品隻有和民間接地氣、和人民接地氣,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藝術家的切身感受和實踐體驗無疑對我以後的創作産生了很好的啟發作用。
把生活作為創作的第一源泉,把大衆的審美作為評判作品生命力的标準,帶着責任和使命穿行于曲藝的魅力之中,帶着一顆感恩的心走進生活,帶着一顆求知的心熱愛生活,你的心無不受感染,你的曲藝才情就會得到渲染和迸發。
四、溢滿鄉味——走進群衆心底的一道門檻
味是曲藝的生命,有味的曲藝蘊含着美感,曲藝有味,猶如立錐之意,廣涵之氣,表演之趣,産生美感,水到渠成。溢滿鄉味,關鍵在于“味”,就是作品要有鄉土氣息,有泥土的芬芳,真正接地氣;就是要原汁原味,百姓口味;就是就是芳香四溢,曆久彌新,經久不衰,讓人回味無窮。
——适合群衆口味是硬杠杠。要及時了解和掌握人民群衆的文化需求,努力創造出反映人民群衆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為群衆喜聞樂見的好作品。每當一個作品問世後,母親是第一個讀者,她識字多、閱曆深,經曆了坎坷和曲折,對生活有很多感悟。她每次都認真看我的作品,如果表情木然,毫無反應,我就知道,我的作品肯定失敗了,要麼離群衆的語言遠了。如果看到她開懷大笑時,我感到作品得到了她的認可,這就增加了我創作的積極性。
——做出味道是硬功夫。曲藝受衆關鍵在曲本的質量,曲藝要唱給百姓的,就要适合百姓的口味,大衆的情懷。在講述故事的時候,文字要講究,它一定是按說唱的基本要求往下進行,即:文字的自行規律通暢,字節的結構便于編曲和演唱。“有縫和有空”是文本不能寫滿,滿則溢,要有包袱抖落。包袱抖得恰到好處,要形象化不是意向化,要水到渠成,不要刻意雕琢,要給觀衆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隻有掌握語言的豐富性,色彩的鮮明性,形象的靈動性,結構的嚴謹性,作品才能被群衆接受。
——發展才是硬道理。文化延續着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如何更好地讓其在曆史長河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既是曆史傳承給我們的一項艱巨任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文化使命。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文藝家,偉大的人民期盼偉大的文藝作品。在新的世紀,曲藝工作者要将自己的藝術追求和時代的發展、國家的命運緊密結合,把中國夢作為自己的創作主題,堅定文化立場、堅守文化理想、堅持文化追求,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用藝術的形式來讴歌時代、讴歌國家、讴歌人民,推動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文藝的繁榮。
身融鄉土、心思鄉愁、飽含鄉情、溢滿鄉味。置身于曲藝的百花園中,要肩負時代的責任,捧出曲藝的愛心,釀造醇厚的曲香,挖掘曲藝的精髓,用心、用情、用愛擁抱時代,讴歌人民!
(責任編輯/張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