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文吳冕之
福州評話是以福建省福州方音講述并有徒歌體唱調穿插吟唱獨特的漢族說書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閩侯、永泰、長樂、連江、福清、閩清等十幾個縣市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籍華僑集居地。
出于對瀕危曲種的了解與保護,我們小組到福州,探訪福州市曲藝團對福州評話、伬唱進行簡單的調研。
在福州市曲藝團進行調研的過程中,我們小組有幸見到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葉兆辰先生,并對其進行了簡單的采訪。葉先生有豐富的從業經驗,且其父親、師父皆為一代大師使其對評話藝術擁有更為豐厚的積澱,為我們闡述了福州評話及其部分技法的起源與發展。
一、福州評話的起源與發展
福州評話被譽為“中國曲藝活化石”,起源于唐宋時期的“吟誦”,形成于明末清初。相傳是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輔臣到福州雙門樓授徒傳藝而流傳下來的。由存世的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福州評話刻本《七星白紙馬》等來看,當時福州評話已很盛行。
雖說書全國各地都有,但唯獨福州說書藝術—評話比較特别。因為别地方的說書人,都是一說到底,隻有福州評話還有唱。所以,也隻有福州評話才會用到道具铙钹。
福州評話的表演者被稱為“說書人”,早期的說書人以講評話謀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表演技能并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
早期說書人講演的話本,根據其來源大緻可以分為三種:寫書人所寫、說書人自己寫、看書(并非話本的小說、而是曆史一類書籍)而成的腹稿。因為當時具有較高文化的寫書人較少,以及寫話本所耗費的時間較長,而評話表演的間隔周期較短,所以對當時的說書人來說後兩種話本來源更為常見,也因此要求說書人自己有相當的理解力、想象力以及組織能力,極其考驗說書人的水平與積澱。
葉兆辰先生說,他的父親“小神童”當時所說的評話,很大一部分就是通過聽寫書人說明故事梗概後自主編創完成的,所用的時間常常不足一天,卻又能博得滿堂彩,由此可見當年盛極一時的評話對藝術家的要求之高。
随着評話的發展,民衆對信息的需求量增加,評話更多地加入了一些時事新聞——藝人們通過在公衆澡堂聽民衆讨論其家長裡短;聽廣播或是看報紙等方式獲得評話的材料,再進行編創将這些新聞傳播給每日過着農耕生活的農民百姓,既是農民們茶餘飯後的一種消遣,也是閉塞的農村裡重要的信息來源。
因此政府政策、各時期的生活熱點、工作任務等,在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的福州都是由坊間的評話藝人向百姓作宣傳和普及。評話的說書人在當時如同現代的新聞工作者,評話起着傳遞信息的重要作用。但評話的這一作用有利也有弊,“文革”時期就有很多說書人因此被批捕、批鬥等。
随着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休閑娛樂方式日益增多,消息傳遞也便捷了許多,評話漸漸失去了其娛樂大衆與傳遞信息的兩大主要職能,而逐漸衰敗。
二、福州評話的現狀與傳承
福州評話從伴奏樂器的形制、吟誦表演的方式、獨特的曲本體裁和傳統的話本題材等方面看,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曆史和文化價值,被稱為古老曲藝的“活化石”。福州評話在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但是,福州評話的當代生存與發展仍舊面臨着巨大的困難,需要大力扶持和保護。
前面提到,評話對說書人的要求很高,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新一代青少年難以接受刻苦的、深層次的、專業的學習;而市場的低需求也使得評話這門技藝已經難以讓說書人以此養家糊口,如今,請一位評話藝人來說書,一般價格是800元-1000元。按場來論,一個人,連續3個小時的表演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價格還是不錯的。但評話行業,一年就兩個月的旺季,全年下來,要靠這門藝術存活,對多數民間評話藝人來說,生存依然艱難。
因此自願學習福州評話的人愈發縮減,評話面臨着後繼無人的境地。這些年來,福州市曲藝團的評話創作老師也都在緻力創作适應新時代的評話本;福州市曲藝團的評話老師們全年都在做數百場次的公益演出,進社區和老人院表演評話;評話藝術家們也嘗試了在福州各小學開起了評話興趣班。為了适應時代,現在有事業體制保障的評話藝術家都正在緻力福州評話的創新,無論是在語言還是形式上,當代的評話藝術家都在和後輩評話繼承人進行探讨。
普通話的普及直接導緻了新一代對方言的不了解,聽不懂、說不來的現狀使得根植于方言的曲藝藝術皆受到巨大的沖擊,評話也是其一。評話日漸式弱,真正的原因在于福州話這門方言的沒落,不是評話這門本土說書藝術跟不上時代,沒作創新和改變。
如今福州評話的現狀概況起來包括:
1.聽衆老齡化
當今物質文化極度發達,百姓們的娛樂方式早就不局限于評話這樣“一張門闆就可以說”的堪稱簡陋的形式了。年輕一代中聽得懂福州話的人本就少之又少,更不用說會聽評話、喜歡聽評話的人了。評話的聽衆大多都是上了年紀,不怎麼再接觸新鮮事物的老年人。
而即使是這些熱愛評話的老年人,現如今也隻在逢年過節、鄉俗婚慶中才有機會一聽評話。更别提有機會能夠向下一代、向更多年輕人傳播對評話的熱愛,傳承評話藝術了。
2.從業人員少
2006年,福州評話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行列,衆福州評話藝人想發揚、推廣福州評話,成立了福州創新評話藝術團。他們想适應時代需要,集衆人之力多創作一些當下年輕觀衆喜歡的評話本子。但經整合福州的資源,這個評話藝術團的評話藝人僅34人。
據悉,老一輩評話家王東坡先生曾帶過7個徒弟,如今還堅持登台講評話的隻有5人。
福州評話的藝術團體明顯偏少,比起同為福建曲藝的“南音”在各市縣皆有其特色樂團來說,可算式微。
雖然現代的福州評話教習時已經趨于簡化,降低了對從業人員的要求,願意學習并以福州評話為事業的人依舊在少數。
3.就業難度大
我們在福州市曲藝團了解到,曲藝團的編制現狀是“隻出不進”,也就是說學習相關專業的學生畢業後是無法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的。
藝人無法在剛學時就能賺錢,而且評話藝人“接單”的機會,基本全由說書人的名氣、口碑決定,年輕人倘若學習了評話,一開始定然沒辦法像民間老評話藝人那樣靠說書養活自己。因此年輕人從事這門藝術可以說是沒有生活保障的。這是當下評話後繼無人的尴尬與無奈。
福州市藝術學校下設曲藝科曾開設評話班,雖然招生與教學的過程或差強人意、或可圈可點,但這些學生畢業後因為就業困難很多都選擇了進入電視台工作而非進行福州評話的專業表演,由此可見就業困難可以說是福州評話傳承的一大問題。
三、福州評話的發揚與可能
福州評話雖然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行列,但其式微已成事實,想要重新得到發揚,民間老藝人自發的活動與傳揚固然重要,政府與相關社團組織的扶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葉兆辰先生表演的福州評話《孝義巷傳奇》在2010年法國巴黎舉辦的首屆“巴黎中國曲藝節”榮獲了“盧浮”金杯大賽優秀節目獎。王秋儀女士則在2008年将福州評話帶進央視《曲苑雜壇》欄目。而近年來全國、全省的各類比賽、文化節中,福州評話也斬獲了不少大獎,可以說是成績喜人。
這些都說明了藝術家與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團體的努力沒有白費,福州評話得到了一定的傳揚,但這還遠遠不夠。
從前文可知,福州評話與各地評話一樣,是基于福州方言的曲藝藝術,福州評話逐漸沒落的根本原因在于“聽不懂”導緻的“無人聽”。在采訪中葉老師提到,在馬來西亞等地的中國僑民尚且在使用着福州話,而福州的大街小巷卻貼滿了“請說普通話”的标語——這雖然是推行普通話的需要,但也客觀上導緻了福州方言文化的流失。福州人聽福州評話卻要借助電視字幕的翻譯,這雖然不失為一種傳播方式,但也是對文化流失的一種無奈與妥協。
福州話是繼承了唐宋古漢語而形成的方言,于我國對曆史的考證研究與文化的傳承發展都有極大的意義,不應該任其凋零。
因此福州評話的傳承,需要以重新普及福州話為基礎。隻有新一代的福州人能會聽、會說福州話,才能使得在教學中“一字一句教福州話”的尴尬不再出現,使廣大市民能夠聽得懂評話。隻有在這樣的情況下,福州評話才能夠有更多的聽衆,有更大的市場,增加就業的可能性。隻有從根源的語言出發,着眼于市場才有可能帶領福州評話這一珍貴的曲藝藝術走出困境,重新煥發生機。
參考文獻
[1]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國家名錄239福州評話
[2]寇思琴《福州評話聽衆不斷老齡化日漸沒落盼創新和改變》東南快報2015-03-13
[3]寇思琴《福州評話列國家非遺行列民間藝人生存依然艱難》東南快報2015-03-10
[4]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福建省志·旅遊志》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