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是個企業家,可他有一樣不好。迷信!在家放個供桌,供了一杆秤——黑秤杆,小麻繩,鐵秤砣,銅秤星,一個個的亮晶晶。你說奇怪不奇怪?
今年暑假。我回到農村老家。爺爺和二叔種的甜瓜熟了,這天,我們拉了兩車瓜來到集市。二叔自己把北口,我和爺爺守南頭。
車剛停,就圍上來一群人,都認得爺爺,一邊打招呼,一邊挑瓜。有的還給别人介紹:“他大嬸來買點,老王頭的瓜甜、便宜、不短秤!”一眨眼,多半車瓜都沒了。
正這時,一位阿姨擠進人群,“啪!”一袋甜瓜,扔車上了,“你這老頭真奸啊!孩子買了三斤瓜,回家一稱,二斤四兩!怎麼?欺負孩子,你用八兩秤啊!”
“什麼?”買瓜的人一聽,都把瓜扔下了,“哎……老王頭,你怎麼也學得用起了八兩秤了?枉費大夥信任你!”你一言我一語說得爺爺一臉茫然。
這時,從人群中又擠進來一個小男孩,“媽媽!瓜不是買這位爺爺的,是在北頭買那位叔叔的。”
“啊?哎呦,你這孩子,怎麼不早說。”阿姨臉紅了,“大爺,對不起,你看這事兒,我,我找他去!”
“别忙!這瓜是在北頭買的?”
“嗯!”“走!找他去!”
二叔正在北口吆喝呢,爺爺走到近前。
“這瓜是你賣的?”
“啊,啊……是。”
“承認就好!”爺爺用手裡的秤挂起了這袋瓜,“小子,看好喽!二斤四兩!沒錯吧?”
“沒,沒錯。”
“哼!”“唰!”爺爺一把奪過來二叔手裡的秤,一稱,正三斤!“好小子,你可真行……我問你,你知道杆秤又叫什麼麼?”
二叔紅着臉,搖了搖頭
“好,我告訴你。這杆秤又叫福祿秤。這上面的星必須是金色或白色的亮星,不能是黑星!尤其這最後三顆星。你祖爺爺告訴過我,這叫福、祿、壽三星,做買賣時,你扣一兩無福,短二兩少祿,缺三兩就要折壽哇!亮星就是良心哪!咱們家世代從
商,從不欺人,你祖爺爺傳下了一杆良心秤,原來供在咱們家。後來你大哥出門打工,我把這杆秤讓他帶着,就是要他記住祖宗的家法,本分做人,良心做事,誠信不欺。他這麼做了,才創出今天這番事業!你倒好,學會使八兩秤了!你對得起祖宗,對得起良心嗎!”說着話,爺爺一擡腿,“咔!”把秤撅折了!
叔叔臉紅了,“爹,我錯了!”
圍觀的人們紛紛向爺爺挑起了大拇哥。
哦……我也突然明白了,原來爸爸迷信的是誠信!供奉的是良心!
(本故事榮獲首都文明辦、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婦聯共同主辦的“中華美德少年行—家風故事彙”最佳故事獎,并在國家大劇院演出。)
創作構想: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記住要求、心有榜樣、從小做起、接受幫助”等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講好故事事半功倍”的要求,2015年首都文明辦聯合市教委、市婦聯共同主辦了“中華美德少年行—家風故事彙”的活動。兒童評書《爸爸的“迷信”》就是為參加此次活動而專門創作的。
“家風”是什麼?首先是一種優良的精神,其次他具有傳承性。精神的傳承應是潛移默化的熏陶,是家長身體力行的感染。對當今的孩子來說,靠說教是不容易将這些傳統優良的家風輸送給他們的。然而,我們看到當前很多的同類作品,卻主要是說教,讓孩子說着大人的話,表成了小大人。這種作品也隻能成為說教的作品,缺乏感染力,更難以達到作品真正要起到的“教化”作用。
所以,在創作這篇“家風”故事的時候,我刻意注重了這一點,整個故事都是發生在孩子(表演者)之外的,和孩子幾乎沒有直接關系,他一直是用童眼看世界,一直是用童心感悟世界。他看到了家中供奉着一杆秤,就暗笑爸爸“迷信”,但是這個“謎團”始終在孩子心裡萦繞不開。暑假回到老家,孩子跟随爺爺二叔去賣瓜,由于二叔用“八兩秤”惹來了糾紛,爺爺當衆訓斥二叔的一番話,句句打在了孩子心上。當“八兩秤”被折斷的一刹那,孩子心中的謎團豁然解開。他明白了爸爸的“迷信”是一種家風,是一種精神,而此時,孩子因為“自悟”而自動的繼承下來了這個優良的家風。
整個作品表演下來在七八分鐘左右,為了适應“家風故事彙”的舞台演出,經過多次的修改,最終确定下四分鐘左右的作品。
(責任編輯/張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