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大事不虛 小事不拘

大事不虛 小事不拘

時間:2024-11-08 07:00:35

那一年,我用半年多的時間讀完了有關陳毅的三十多部專著及文獻資料,寫下了八萬多字的讀書摘記,接下來,我就進入了十回目長篇揚州評話《一代儒将——陳毅》的創作階段了。

十回目,是揚州評話王派《水浒》的傳統樣式。新中國成立後,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心下,在江蘇省、揚州市兩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被整理出版的王派《宋江》十回、《武松》十回、《石秀》十回、《盧俊義》十回,猶如四座高聳的山峰,成為南方評話不朽的經典。21世紀初,揚州曲藝迎來了新的繁榮期,揚州評話能不能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前提下創作出新的十回書目呢?當時,以陳毅為題材,由惠兆龍先生演說的《陳毅拜客》《棋高一着》《挺進蘇北》等中短篇揚州評話已經名播大江南北。于是,創作《陳毅》十回成為了當時的主攻目标。

然而,初期創作的《陳毅》十回,由于作者過度注重曆史的真實,偏重文獻資料的抄錄剪貼,很難呈現于書台。幾經周折,《陳毅》十回的任務落到了我的身上。半年多的案頭閱讀,陳毅豪放豁達的個性,博大寬廣的胸襟,文武兼資的才識,愛憎分明的品質,豐富細膩的情感,堅貞不渝的信念,偉大崇高的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而鮮明的印記。然而,長篇揚州評話的文學創作,有其自身的規律以及獨特的表現方式。如何正确處理好曆史真實、生活真實、藝術真實的關系,成為擺在我面前的一大難題。在一次小型座談會上,時任揚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趙昌智提出的“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建議給了我很大啟發。2003年春末,我開始了漫長的《陳毅》十回的文學創作。

大事不虛

大事不虛,就是要堅持曆史事件的真實性、可靠性、權威性。事實上,真實的曆史毫不遜色于藝術的虛構,甚至更生動、更精彩、更感人。陳毅為什麼沒有在第五次反圍剿後與紅軍一道長征?那是因為1934年8月28日,敵機的彈片擊中了他的右胯骨,如果不能及時手術取出彈片,陳毅将寸步難行。在周恩來的親自安排下,已經打包裝箱的醫療器械被拆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附屬醫院外科教授成思鳴博士親自為陳毅做了手術。因為陳毅受傷不能騎馬,術後也不可能在突破敵方包圍圈後急行軍,所以他隻能帶領部分紅軍火種留在老根據地。國民黨軍懸賞五萬銀圓捉拿陳毅,并且采取了“搜索一片區域、築一圍碉堡”的步步逼進策略,還不斷地派國民黨兵扮演紅軍戰士到當地群衆家中進行反間活動,截斷留守紅軍獲取食物、水、藥、衣物的所有通道。更為險惡的是,中共中央軍區原參謀長龔楚叛變并直接參與圍攻留守紅軍的行動。接着,特委後方主任何長林叛變了。再接着,潛伏在敵方圍剿軍中的地下黨員陳宏叛變了。他們對陳毅隐退的山區了如指掌,贛南紅軍遊擊隊面臨着随時遭遇國民黨大軍追擊的危險。正是在這樣萬般險惡的形勢下,陳毅寫下了著名的《梅嶺三章》。“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這是一段真實的曆史,是陳毅另一種方式的長征。這段無須虛構的曆史,本身就懸念疊起,扣人心弦。當我以揚州評話的語言樣式再現這段曆史時,緊張的氛圍與曲折的情節便會自然地流淌于筆端。

按照大事不虛的原則,《一代儒将——陳毅》從《梅嶺三章》起筆,依時間為序,接下來是《逐鹿江南》《三進泰州》《黃橋決戰》《捉放省韓》《征戰華東》《逐鹿中原》《上海市長》《外交風雲》《功垂千秋》,共十個回目,都是嚴格遵從曆史史實來寫的。

小事不拘

從作者的角度來看,我在叙寫虛構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時,更容易捕捉到創作的靈感,更容易通過這些人物生動、細膩、感人、神奇的故事,襯托出陳毅高大而豐滿的形象。其中主要有曾雲龍、武鐵匠、梅書潔、草鞋底、智淨大師等一批武功蓋世、忠貞不渝、智勇雙全、情感至真的英雄群像,他們絕大多數從《梅嶺三章》開始便一路追随陳毅,演繹了一連串令人景仰、催人淚下的人間大愛。此外,還虛構了田副官、黃畢山、陸别字、缺牙巴等反面角色,他們或怯懦,或兇殘,或無恥,或陰險,或狡詐,或卑微。他們在書中既起到了烘托氣氛、渲染情節的喜劇效果,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高潮的進程。

智淨方丈,雖然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但根據史料記述,江南新四軍支隊确實曾經獲得過僧人的舍身相助。當年,勢單力薄的江南新四軍支隊面臨日寇和國民黨軍的雙重擠壓,三分之一的戰士連一支破舊的長槍都沒有,握一把铮亮的大刀,就算是利器了。但是,就是這樣一支武器裝備極差的隊伍,初入江南後的韋崗一戰,燒毀日寇軍車四輛,擊斃日軍十三人,刀劈号稱“小樓蘭”的日軍少佐土井,繳獲大量武器裝備。新四軍區區兩千多人的隊伍,接連取得了韋崗處女戰,句容襲擊戰,珥陵河川伏擊戰,寶埝、蔣墅橋、當塗、陶吳、小丹陽保衛戰的勝利。于是,日寇把江南新四軍當成了重要的攻擊對象,企圖調集重兵,一舉圍殲。日軍頭目叫井田,所謂擒賊先擒王,隻有擊斃了井田,才有可能暫時緩解日軍圍攻新四軍的步驟。事有湊巧,在井田召集的一個地方名人酒會上,在江蘇省内享有盛名的教育界元老龍銜山被井田的副官借醉刺死,這在當地引起極大民憤。陳毅決定利用這件事,設計斬殺井田。陳毅了解到靈光寺方丈智淨大師是龍銜山老人的生死之交,并且在銜山先生愛國精神的感召下,成立了秘密和尚抗戰會,會員有三十六武僧,個個正直剛毅、武功高強。陳毅走下雲嶺山,初會智淨時,有一段簡短對話—智淨大師問:“客從何處來?”陳毅答:“客從山上來。”又問:“客來為何事?”答:“客來為山事。”“山”者,銜山先生也。智淨頓時眼含淚光,說:“山是一座佛。”陳毅答:“佛是一座山。”智淨說:“山人在天外。”陳毅答:“天怒為山人。”智淨大師被陳毅的捷才以及新四軍願為報龍銜山老人之仇竭盡全力的決心大為感動。于是,一場精心安排的生死對決開場了。智淨大師親手擊斃了井田之後,倒在日軍密布四周的槍口下,三十六武僧在新四軍江南支隊的掩護下沖出日軍的重重包圍,後來成為陳毅軍中的一群勇武之士。

草鞋底擅長評話表演,書中的許多故事,通過虛構人物草鞋底之口娓娓道來,既生動自然,又引人入勝,成為長篇《陳毅》的一大亮點。

在虛構的人物中,最動人的是曾雲龍、武鐵匠、梅書潔、草鞋底四位在槍林彈雨中凝結成的生死真情。“文革”時期,陳毅遭到了“四人幫”的迫害,他們四人同時受沖擊。逆境中,四人得知陳毅病危的消息,武将曾雲龍與說書家草鞋底星夜啟程,徒步趕往北京。作為陳毅元帥最忠誠的追随者,他們要見老首長最後一面。

1972年1月9日晚,曾雲龍與草鞋底步行到山東南陽湖畔時,草鞋底因為嚴重的病毒性感冒一病不起。他們還不知道陳毅病逝的消息,草鞋底還想拼命掙紮趕路,去為元帥說完他的長篇評話《蘇中七戰七捷》。10日晚7時,曾雲龍聽到了鄉村高音喇叭裡播出的陳毅已于1972年1月6日23時55分逝世的消息,這位從未被敵人打敗過的軍中猛将,用準備帶到京城給老首長買滋補品的所有積蓄買下了一壇酒,舉壇傾倒,一飲而盡,高唱着《新四軍軍歌》,走進了南陽湖,走到了月亮和星星都很耀眼的天上。

《一代儒将—陳毅》獲得第四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文學獎,江蘇省第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縱觀揚州曆代評話藝術大家,他們既是表現曆史英雄人物的高手,又是将身邊的、日常的、平凡的真實生活化為精當的細節描述的巧手。

合理想象審慎構思努力實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創作目标

《一代儒将——陳毅》獲得第四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文學獎,江蘇省第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縱觀揚州曆代評話藝術大家,他們既是表現曆史英雄人物的高手,又是将身邊的、日常的、平凡的真實生活化為精當的細節描述的巧手。王少堂的王派《水浒》宋、武、石、盧四個十回,根據錄音整理的總字數達四百多萬字,還不包括解放後因為諸多曆史原因被大量删減的部分。《水浒》共有一百單八将,假設把《水浒》中的人物說完,其總量将遠遠超過原著百倍。藝術的再創造,往往就是真實生活的提煉與再現,脫離真實的生活,藝術将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所以,無論是曲藝一度創作的作者,還是二度創作的曲藝表演藝術家,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從現實生活中汲取豐富營養和捕捉創作靈感是曲藝創作的必由之路。例如獲得本屆“牡丹獎”節目獎的中篇蘇州評彈作品《牽手》,講述的便是張家港當地的一位全國道德模範。張家港曲藝中心的創作人員與表演者走訪他們的家庭,反複聆聽人物自身以及周圍群衆的介紹與講述,從而使一度和二度創作均實現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突破。共一小時四十五分鐘的評彈表演,雖然揚州人聽不懂蘇南吳語,但通過字幕閱讀,在欣賞這台節目的過程中,許多中老年觀衆情不自禁地熱淚盈眶。這就是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雙重魅力在舞台上的成功呈現。

為了寫好《陳毅》,我曾去過一些陳毅曾經戰鬥和工作過的地方參觀走訪。在江南新四軍舊地,靈秀的山水美景觸發了我的靈感,我決定将陳毅與張茜那段感人的初戀與定情故事放在這裡來寫。陳毅和張茜的首次見面是在皖南新四軍軍部,當年,陳毅38歲,張茜19歲。張茜乳名春蘭,相貌娟秀,聰慧機靈,能演擅唱,文武俱佳,是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出名的軍中小美人。陳毅看過她出演話劇《魔窟》中的“小白菜”後,一見傾心,并請副團長謝雲晖從中牽線搭橋。但張茜明确拒絕了。于是,陳毅寫下了那首罕見的小資情調的失戀詩:“春光照眼意為癡,愧我江南統銳師。豪情廿載今安在,輸與紅芳不自知。”這些,都有真實的史料記載。而張茜答應陳毅的一片真心是在怎樣一個具體的時間地點呢?于是,我設計了一場軍區戰地服務團赴江南新四軍支隊慰問演出的場景。謝雲晖做了很多有心的撮合工作,在全體戰士們的集體狂呼聲中,陳毅和張茜同台演唱,一首接一首,氣氛達到了沸點。夜深了,陳毅邀請張茜散步到碧清的河邊,和煦的春風吹拂着江南河岸的楊柳,一樹一樹的桃花在皎潔的月色下顯得格外的嬌豔迷人,河面已有了零星的蛙鳴,遠近的叢林中傳出依稀夢語的蟲鳴。多麼迷人的夜,多麼溫馨的夜,多麼怡情的夜,多麼醉人的夜。激情豪放的陳毅一時詩興大發,在日思夜盼的張茜身畔朗聲誦道:

“望江北,有鼓角聲聲,旌旗獵獵;跨江越塹揮金戈,馳騁中原斬頑寇。長劍在手,壯志待酬,水鄉澤地湧鐵流!”

微醺的張茜拍手贊道:“好詞!有辛棄疾的風格,我喜歡!”

陳毅順勢問道:“你喜歡我?”張茜害羞地低下了頭,低聲說:“我說是喜歡你即興作詞時的灑脫和才情。”

陳毅說:“那我就繼續讨你的喜歡!望江北,有虎狼嚣嚣,鬼魅啼啼;文攻武威待良謀,以誠論道結盟友。正義在我,雄心如火,屈指收複我山河!”

張茜不禁擡頭問道:“江北?你打算挺進蘇北?”

陳毅點點頭:“那裡有新四軍更有利的抗日空間。”

張茜神往地凝望着陳毅:“我也想去抗日前線!”

陳毅開懷地笑了:“春蘭,小丫頭,想跟着我嗎?”

張茜爽快地應道:“我想跟着你,去蘇北,去抗日前線!”

這一段對話,在表演藝術家演說時會添加更豐富的表情、神态、細節,會精心營造浪漫而動人的氛圍,會把這一節書輕松愉快地推向高潮。但是,本段的另一個作用,則是為了下一節陳毅三進泰州,挺進蘇北作鋪墊。承上啟下,用陳毅與張茜的初定姻緣的虛構情節來實現,給人的感受就會顯得有新鮮感,又給予了偉人以人間常情。在貼着觀(聽)衆的心往前推進的過程中,在硝煙彌漫、戰火紛飛、生死懸于一瞬間的戰争歲月中,愛情之花,就顯得更加的燦爛芳香。所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就是在創作過程中,努力尋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創意,從而使曲藝這門藝術為百姓所喜聞樂見,為人民所真心愛戴。

最近,我們作了一個小型調查,發現分布于各社區的三十多家書場中,95%左右的聽衆是70歲以上的老人。試想,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我們忠實的書客還剩多少?培養中青年曲藝觀衆,必須從娃娃抓起,從幼兒園和小學開始,開設曲藝欣賞課,讓我們的曲藝演員走進校園,讓孩子們從小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揚州正在嘗試這樣的工作,普及則還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積極促成。于是,我們又要說到陳毅了。陳毅在任上海市市長期間,特别敬重優秀的文化藝術家,多次親自主持相關座談會,号召舞台藝術家們走進企業,走進社區,走進校園,甚至要求他們深入到上海最貧窮的棚戶區,親身體驗人民的疾苦,切身感受經過我黨改造之後棚戶區貧民生活的巨大變化,在積蓄了豐富的生活經驗之後,寫出接地氣、赢人心的反映現實生活的時代傑作。

近年來,中國曲藝牡丹獎推出了一大批反映時代精神、貼近人民生活、讴歌模範人物的優秀作品。出人出戲出作品,中國曲藝正在不斷攀登新的藝術高峰,成為中國文藝最受人民歡迎與喜愛的百花盛景。我創作于十多年之前的《一代儒将——陳毅》,與當今優秀的曲藝作品相比,還存有欠缺之處。一點創作感受,不足為道,僅供教正。

(責任編輯/朱紅莉)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