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一枯榮,春風吹又生的原上草,具有生命本體機能的自信。藝術亦如此,握有自主發動青春運動的藝術,會萌生藝術對自身機能的自信,曲藝就是例證。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藝術家為人民演出一、爆發式發展機制——曲藝的青春行為
諸多樣式的藝術史佐證,藝術發展有平緩和爆發兩個時期。平緩期,往往是藝術初始期,悄吟小唱,民歌素繪等即是,但大多數藝術都有爆發期,遠古大大小小的國事戰争祭祀,直接催生了宗教性音舞藝術,國難國興的重大變化,造成楚辭漢賦的發達。晚清民初的國運安危引發民族救亡運動,直接促成白話文運動和新文學運動。上世紀30年代中國左翼文藝運動,40年代延安革命文藝運動,都有爆發性的運動方式。深入辨識,有些文藝樣式的爆發式發展,是成熟藝術在特定時期的爆發式傳播,如上世紀30年代我國左翼文藝提倡的木刻版畫藝術。同時代,藝術新生産技術的運用,也會造成藝術爆發式發展。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因電影、廣播和唱片生産技術植入我國,導緻上海等地爆發流行音舞消費運動,極大推廣和普及了通俗音樂和歌曲,此後,這些社會藝術積累在抗戰背景下升級為大型救亡歌詠活動。但是,有更多因響應特定的社會爆發式欣賞和傳播要求,原本較弱小的文藝樣式在社會環境強力推介下出現爆發式增長,促其發育為體量規模較大的文藝樣式,諸如報告文學、新聞紀錄片、大合唱、小品活報劇、秧歌劇等。很多曲藝形式的發展得益于這類發展模式。本文把這類爆發式發展的藝術活動稱為藝術青春運動,由此展開曲藝發展模式研究。
藝術發展的青春運動,是藝術樣式的内外強勢成分交互爆發交互發展,彼此融合對方為自己發展資源,交互構成藝術生産力和文化價值力的過程。具體說,大體指藝術樣式物理形态、内容體系、表現體系和社會展示方式等形成常态發展方式後,在特定曆史條件下被激活某些可超常活躍的藝術成分,導緻藝術出現爆發式超常态拓展。這種爆發式藝術發展方式具有青春活力,許多在常态發展中很難實現的藝術建設任務,如藝術活動區域、藝術活動規模、藝術影響範疇、藝術社會地位等,在藝術青春活動的狂飚突進中實現了。典型例證是1976年清明前後的北京“天安門詩歌運動”。鳥瞰曲藝史,可見這樣的藝術青春運動已成規律。如在初始階段,曲種發育自身内在藝術結構和外在表現模式。這個發展進程中,藝術發展萌生内在發展驅動機能,内視尋覓優勢所長,外視尋求對自身優勢的社會青睐與愛好。曲藝内外兩種發展資源及力量實現個性化對接後,通過社會實踐實現彼此資源與能量的融合,促成曲藝曲種發展的青春運動。這類發展通常在曲種出現卓越的領軍人物,如上海說唱的黃永生,紹興蓮花落的翁仁康,二人轉的趙本山等,創造性地響應社會爆發性欣賞需求,引領曲種爆發青春狂飙運動。
藝術發展與繁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藝術青春運動模式的籌劃和引領。隻有如此,藝術才能“青春常駐”。
二、曲藝青春運動的兩元結構
藝術青春運動,主要指其超常态發展建構為一種藝術運動,以此提升藝術質量甚至升級藝術本體屬性,如江南不少地區的說唱類攤簧藝術通過爆發式發展升級為各地戲曲樣式,蘇浙滬獨腳戲升級為滑稽劇等。深入考察,藝術發展的青春運動有兩大類模式。一類是垂直建構的藝術青春運動,通常表現為厚積薄發,整體發展态勢較為平緩;另一類為橫向分蘖運動,通常響應社會強勢欣賞要求,以狂飚或爆發等運動方式進行。從藝術發展曆史流變大勢看,垂直和橫向分蘖是藝術青春運動的兩元結構,兩元複合,推進藝術均衡發展。
曆史地看,藝術的青春運動多數呈垂直建構。垂直式藝術青春運動常常表現為藝術内在發展因素的個性崛起,或文學故事,或表演技能,或演藝模式等,突兀崛起若幹大師,創造性的個性引領藝術擴展,在藝術形态内形成獨特藝脈,在社會表現中形成獨特藝術流派,并以流派紛呈促進藝術大發展。晚清以來,北方的大鼓、評書、二人轉、相聲、快闆等,近年紹興蓮花落等曲種,都經曆了這樣的垂直醞釀至藝術爆發發展階段。從理論上概括,曲藝垂直建構的藝術青春運動是典型的内生性藝術青春運動。在不同曆史階段和社會環境,曲藝曲種會智慧地甄别即時即刻适合曲藝發展的“那一個”内在藝術結構成分,予以藝術樣式内部資源重組以特别支持,形成曲藝發展内部的垂直青春運動。在曲藝曲種發育進程中,講唱做演樂舞等,初始時候沒有遮攔,幾乎有需要就可納入使用。随着藝術與欣賞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穩定,逐漸過渡到指向明确的欣賞力量要求藝術中某類藝術工具特别發達,以滿足欣賞者的特别審美渴望時,曲藝曲種發展的内生性驅動機制就應運而生。這類内生性機制就是曲種内部調整所有資源位置,調整曲藝發展模式,或重故事,或重表演,或重樂舞,或重聲腔等。于是,僅就曲種内部來講,這樣的藝術發展模式孵化出不同的藝術流派,藝術流派各有特色,在激烈的演藝欣賞市場上各有生天,彼此競技彼此映襯,形成曲種流派交相輝映風情萬種的局面。近現代,蘇州、上海的彈詞竟湧現20多家藝術流派就是佐證。
橫向分蘖的曲藝青春運動,是外生性因素促成的藝術運動,即藝術常态發展遭遇突兀而來外部強大需求召喚,緻使藝術樣式内部文脈藝脈等各類結構成分積極響應,促成藝術樣式各個成分,如創作、演藝、音樂,乃至藝術樣式形态大幅創新,由此合成藝術樣式與社會欣賞強烈交互,擴大藝術社會供給和社會影響。顯然,這類受橫向社會影響而造成的藝術樣式活動,是另類的青春性藝術運動,特點是外生性社會欣賞的非藝術性,或為純粹的娛樂性,或為文化習俗性,甚至為強烈的政治性。由此,曲藝發展随外生性要求的多元性而産生自身藝術成分分蘖發展。說學逗唱,不僅僅是曲藝表演技巧,也是曲藝響應外生性召喚的藝術工具。藝術發展的外生性變量因素,往往來自國家命運重大事件、國民經濟人文重大發展、社會生活方式重大改進、社會情緒的重要宣揚等,當這些社會運動需要藝術為其鼓與呼的時候,藝術,這裡尤指曲藝,就會以自身藝術的響應工具尋求與外部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甚至為響應外部需求而創新藝術行為方式。分蘖爆發發展,直接驅動是外部多元召喚,導緻曲藝發展也呈現多元多樣。兩宋平話的爆發,雖說有唐五代俗講及小說等垂直積蓄,但毋庸置疑,也與其時戰事不休、社會改革多變、城市經濟發達、民衆卻常常颠沛流離等藝術外部環境有關。兩宋平話書目多,藝人多,書目類型出現四家等就是說書藝術分蘖爆發式發展的案例。當代軍旅曲藝,無論是相聲、山東快書、快闆、評彈等,大都是具有植入常态的曲藝曲種,在軍隊甚至是戰争動員的環境需求下出現爆發式橫向分蘖式發展。當年常寶華、常貴田的軍旅相聲,高元鈞的山東快書,劉學智、朱光鬥的快闆,陳亦兵的彈詞作品等,幾乎都是這類藝術活動現象。社會曲藝也有如此分蘖式爆發發展,上世紀70年代末姜昆相聲《如此照相》,上海徐檬丹中篇評彈《真情假意》,都屬反省“文革”的經典外生性曲藝行為,帶動“文革”後相聲、評彈的恢複性發展。稍後,央廣播講的評書《三國》《嶽飛傳》等,也是具有愛國主義社會教育的外生性宣傳需求的曲藝傳播行為,這兩部評書開啟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北方評書爆發式分蘖發展。
曲藝藝術的青春運動具有垂直建構和和橫向分蘖的兩元結構,兩元均衡交互,是曲藝籌措藝術大發展的重要機制。
三、曲藝自信源自藝術青春常駐有方
青春常駐是藝術傳世的基本規律。曲藝要保持藝術青春常在,必須掌握建設和營運藝術青春的方式方法。曲藝追求藝術青春活力基本步驟至少有四:一是藝術自然發展積累起自身内在獨有内涵,包括内容、形式以及内外交接的藝術工具等。二是曲種發展形成内部結構因素的社會欣賞,由此建構社會欣賞與曲藝内部内在因素可能産生的交互發展模式。三是曲藝曲種以自身藝術成分之間的個性/特色的努力競争,形成藝術内部不同優勢個性的争奇鬥豔,孵化藝術内部青春好勝機制,推進藝術精進。在這個步驟中,藝術内部各類個性發展力量都會表現得非常自信,相信自身特别的藝術魅力足以吸引競勝所需的社會關注力量,形成自身文脈藝脈生長空間。上海滑稽藝術出現了很多流派就是例證,“一奇”“一怪”“一笑”“一樂”等藝術綽号顯示了曲藝特征。如此生氣勃勃的發展機制,生成曲藝曲種的藝術自信。近年來,北方評書、東北二人轉、京津相聲、江南滑稽和評彈等,先後出現了曲種青春運動。這些曲種自信自身藝術有民族文化價值,自信藝術有社會認可,自信藝術能競争存世,自信藝術不死。
曲藝青春活力第四步驟是形成内存穩定支持曲藝外生性發展範疇,并以穩定的外生性範疇建構曲種新形态、新内涵,直至曲種新經濟。近百年來,數來寶發育出快闆書,獨腳戲衍生出滑稽劇,蘇州彈詞先後孕育了“書戲”“中篇評彈”,相聲孵化出單口、對口、群口等形式乃至相聲劇,都是佐證。當曲藝能以發展新藝術手段為社會活動新需求創造新藝術形式,并以新藝術形式與其他藝術形式争取社會欣賞關注,曲藝就能在藝術之林中青春煥發,奪人眼球。于是,曲藝就會升格自身的樣式自信,即以自己樣式力量,主動進取自身藝術興盛,與相關聯的社會欣賞力量一起,發動和推進藝術社會的發達興旺。
曲藝藝術青春常駐有方,生成了曲藝的藝術自信。
四、曲藝自信的密鑰藝術青春寫入民族性與人民性
曲藝的藝術青春運動,取決于藝術内部發展因子的發育成熟以及社會發展在外部給予召喚和欣賞支持。二者的聯系水平決定了曲藝藝術青春期能否發動和推進。掌控藝術内部發展因素與外部環境需求之間的響應關系水平控制技術,就掌握了規劃、引領曲藝發展的密鑰。認識、設計和運用曲藝藝術青春期運動密鑰,需要深入考察密鑰的構成和使用方法。這把密鑰由兩套密碼組成,一套為激活藝術内部發展因子的密碼,另一套為對接社會環境欣賞鼓勵予以選擇接入藝術内部的密碼。兩套密碼交互均衡使用,才能使曲藝藝術在爆發式發展中均衡突進,形成健康繁榮的局面。
曲藝藝術青春活動内部密鑰需要創造性編寫。編寫激活曲藝青春運動的密鑰,需要寫入曲藝藝術民族性程序。其中,包括民族文化傳統、民族文化的價值觀體系、民族藝術的審美體系等。唯如此,曲藝才能真正激活内部的藝術成分自主意識,才能積極響應來自藝術樣式外部的民族振興的文化宣揚需求。就曲藝特性來說,其民族藝術的特性決定在創作、演藝、社會活動以及社會欣賞等方面必須與民族文化發展心心相印,才能更好地進行藝術生産和社會供給,與社會藝術消費良好交互循環發展。具體說,曲藝要說好民族故事,表現民族生活價值,訴求民族情懷,追求民族幸福。“曆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着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每到重大曆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文化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習近平:2014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曲藝發展就是如此,緊扣民族振興希望之夢,曲藝無論内部藝術成分,還是外部社會欣賞需求等,都将擁有廣袤的藝術田野,汲取充沛的藝術營養,潤養藝術青春風采。
曲藝為大衆喜聞樂見,是很大衆化的藝術樣式。曲藝編寫激活藝術青春運動密鑰,特别需要寫入人民性程序。所謂人民性,指藝術活動必須遵從人民欣賞藝術的利益需求。人民是人類文明創造主體,也是國家和民族規模最大的社會成員。“文藝隻有永遠同人民在一起,藝術之樹才能常青”。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的集合,每個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都有内心的沖突和憂傷。真實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種各樣的人物,從人民的實踐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尊人民文化藝術欣賞利益為藝術發展核心外生性拉動力,曲藝内生性發展機制以人民需要為響應對象,曲藝将獲得藝術青春永駐的本體機能。從遠古歌謠、故事,到俗講、諸宮調、平話、陶真,及當下評書、鼓詞、相聲、彈詞、紹興蓮花落、二人轉等,流傳其中的曲藝名作生生不息,皆因藝術内涵飽含人民性。當然,不能否認,在曲種發展進程中,也有來自外部欣賞荒誕淫穢内容,表演怪誕,節目趣味階位很低等社會需求存在,這類社會需求有時候會有一定數量,利誘曲藝外生性畸形發展。但總體看來,因内容不軌、演藝低俗等原因終究不符人民大衆文娛欣賞健康需求,很難形成可持續的曲藝青春運動。曲藝激活自身響應社會需求的青春運動密鑰時,應該調查分析面對社會欣賞的人民性要求,寫入藝術行為追求社會交互時候人民性的參數。
曲藝自古以來深植民族藝術土壤和人民情懷,已養成厚實的藝術自信,隻要曲藝從藝術機理上梳理自身常态發展機制和超常态藝術青春運動機制,掌握編寫激活藝術青春活動程序的密鑰,曲藝藝術發展就會生生不息,青春永駐。
(本文圖片由阿諾提供)
(責任編輯/朱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