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文化學視域下的當代曲藝觀衆審美需求探析

文化學視域下的當代曲藝觀衆審美需求探析

時間:2024-11-08 06:56:34

文化學視域下,文化是一個動态的概念,是伴随着人類曆史的發展而進步的。按照文化結構三層次的理論,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曲藝屬于精神文化的範疇。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創造了人,或者說人的言行也受到了文化環境的影響。在文化系統中,物質文化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制約着制度文化以及包括曲藝在内的精神文化。如此,不僅曲藝創作、表演受制于文化環境,曲藝觀衆也因各個時期文化環境的不同呈現出審美需求的差異。

曲藝觀衆之于曲藝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既是欣賞者,也是審美價值和藝術功能的實現者,更是經濟價值的兌現者。擁有觀衆的曲藝,就意味着社會的高關注度和廣泛影響力的存在,利于推動文本、表演的創作生産,促進曲藝生态的健康;如果,曲藝失去了觀衆的如影相随,被送進了博物館或者束之高閣,則意味着曲藝生态的崩潰,曲藝系統的瓦解。

一、當代曲藝觀衆的構成及文化環境特征

曲藝觀衆,是既有休閑時間又有文化藝術需求的有閑一族,受經濟、政治、文化因素的影響,在不同曆史時期,他們的文化環境也有着不同的特點。

在農耕文明時代,上至皇親貴族、文武百官,下至販夫走卒、黎民百姓都可以成為有閑一族。那時,雖然生産力較為低下,但是自給自足的經濟方式決定了人們不必受八小時工作制的限制,可以随時走進書場,駐留街邊成為曲藝觀衆。特别是農閑時節的農民,不用再忙于手裡的活計,可以随時成為鄉村曲藝藝人的聽客。當時的社會制度存在依靠剝削而生存的官僚、地主、商人以及具有一定家産、能夠實現自給自足的小生産者們,他們對精神生活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成為當時曲藝的主要觀衆。那時生活節奏較慢,交通隻能依靠車、船、牛、馬等原始工具,沒有如今趕飛機、高鐵一樣的匆匆忙忙,信息交流極不方便,通常需要人的親力親為才能完成。慢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一些出門辦貨的商人或是遊學、走親訪友的老百姓在外遊曆滞留的時間就要有數日、數月之久,長久的時間需要适當的方式消遣,曲藝成為當時重要的選擇。

當今正處于大機器生産的工業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感性生活與理性生活脫節,對物質的追求欲望超過一切,休閑時間被大量擠占,倒是有大把的碎片時間可以利用。高速發展的現代傳媒技術,應用便捷,使得人們不再願意走進劇場、影院,在此背景下便催生了電視控、網絡控、手機控等文化現象。特别是,現階段我國處于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人們的思想意識、行為意識、價值觀尚未完全定型,存在不确定因素。外來的新生事物,仍然充斥着人們的視野,民族文化自尊心的确立也處于反複的過程。這些時代元素,對包括曲藝在内的民族傳統文化有着很大的影響。

作為現代曲藝觀衆的構成,農民已經沒有了農忙、農閑的區别。他們秉承“一切向錢看”的準則。一是利用農閑在就近企業打零工,二是自己開辦養殖業、畜牧業或是從事手工技藝充實家用,三是一部分青壯年進城打工,為嶄新的生活打拼。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初下商海創業打拼的年輕人和一部分企業員工,還在為房、車等“一動不動”的事情奔忙着,沒有從衣食住行的物質生活需求中解放出來,尚且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藝術欣賞這種精神需求方面。這部分人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是将來中産階層的潛在部分,也是曲藝潛在的最大觀衆群,需要加以引導。他們的精神世界相對貧瘠,大部分人找不到社會的位置感、歸屬感,僅有的八小時以外的休閑時間,多是通過情感宣洩的娛樂方式來緩解緊張的情緒,掩蓋内心的迷茫。自娛自樂的方式、以及廣播曲藝、電視曲藝、網絡曲藝等是他們的選擇對象,具有喜劇元素的曲種特别适應這部分人。這種文化需求應該得到重視。農村中留守人員以老、幼、婦為主,這部分人有可能成為休閑一族,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文化惠民項目、志願文藝服務需要照顧的對象,因為他們文化生活相對貧乏,隻是依靠廣播電視、網絡的文化供給,缺乏觀看高水平舞台演出的機會。

體制内的公務員、事業單位的人員,生活相對比較穩定,基本是旱澇保豐收,房車問題基本解決,對生活質量有較高要求,有機會有能力接觸更多的文化資源,獲得信息的渠道廣泛,他們大部分人都有可能成為曲藝觀衆。積累了一定财富的經商人員,創業進入平穩發展期,是休閑一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業務洽談、人際交往中有着客觀的休閑行為,曲藝也應該成為他們的選擇之一。但是,這部分人藝術欣賞的精品意識較強,曲藝要具有競争意識,争取獲得這部分人的關注,從曲藝的創作方向,節目内容、編排方式上取得與他們審美需求的同步。

目前,最大的休閑群體是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青年群體和退休人員組成的老年群體。由于我國的教育體制的根本現象是大學嚴進寬出,很多年輕人走入大學校園已經經曆了十二年的寒窗苦讀,進入大學後的絕大部分人都有如釋重負、松一口氣的感覺。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又是吃穿不愁,經濟保障到位,勢必會有精神上的文化需求,但是大空沒有小空不斷的現實導緻旅遊等需要較長時間的消遣并不适合他們,于是談戀愛、看電影、聽相聲就成為了他們的選擇,看看影院裡的消費群體、相聲場子裡的年輕面孔,就不難理解“得青年人者得天下”的道理。因為,觀衆的薪火相傳是曲藝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撐力量,争取到青年觀衆等于種下了曲藝的種子,有着生根、發芽,乃至長成參天大樹的可能。但是這部分人也有着求新、求奇、求變的心态,必須要有合适的策略加以應對。老年人的休閑群體就不同了,他們雖有大把時間,但是過慣了節省的生活,再就是特别顧惜自己的健康,有了時間、經濟的雙重保障則會出去見世面,于是表現為喜歡攢錢、鍛煉、買保健品或旅遊。他們中不少人即使進入劇場也是選最便宜的座位,不花錢少花錢是他們的重要選項。當然,這是社會轉型時期的必然現象,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中的不少人具有曲藝情結,是曲藝的忠實觀衆,随着我國老齡化社會的來臨,這個群體會越來越大。曲藝應該根據這部分人的需求,創作、編排适合他們的曲藝節目,通過各種媒體的傳播滿足他們的文化需求。

要強調的是,現在是知識大爆炸的信息時代,各種休閑娛樂方式五花八門,層出不窮,曲藝和各個藝術形式之間依然構成競争發展的關系。如果說獲得受衆就意味着這門藝術的發展,現在可謂是不争不立的。因為休閑群體就在那裡,他們的藝術選擇各有不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愛好,哪種藝術形式能把人們的這種“愛好”争取過來,其受衆面就會擴大,從而促進這門藝術的發展,反之亦然。在此背景下,現在傳媒追求關注的大多數,以實現點擊率、收視率帶來的利益最大化,這一切都昭示着大衆文藝時代的來臨。作為百姓藝術的曲藝,自然要拿出讓人民喜聞樂見的好節目,尋求觀衆審美的共性,盡力實現觀衆數量的最大化。作為有針對性的措施,在文本内容和表演形式上要有準确定位,瞄準各種群體的文化需求,進行藝術創作的“量身定做”;同時,要多争取青年人的關注,正如陳雲同志講過的“評彈要就青年,而不是青年就評彈”。

二、當代曲藝觀衆的審美需求特點

由于文化的時代性特征使然,文化藝術在各個時代的發展都有顯著的區别,受衆的審美需求也是各有不同。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發展期,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相對富裕。按照馬斯洛層次理論的觀點,物質生活的滿足必将帶來精神生活欲望的增強。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大機器生産時代的人們,較之農耕時代,感性與理性、物質與精神、客觀與主觀、理想與現實出現了脫節。具體表現為:一是對經濟數字的盲目追求,導緻人們的生活壓力增加,往往具有釋放情感的需求,來填補精神的空白;二是社會分工的精細化、職業等級差别的客觀存在,迫使人們急切尋找社會的歸屬感,來彌補社會分工的缺憾,填平職業等級的差别。但是現實使得人們諸多願望成為泡影,種種努力的碰壁後,找到精神的歸屬感往往成為最佳選擇。藝術屬于精神文化領域,“參與藝術”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人們的重要選項。就現階段我國人民的文化需求體現的特點而言:一是随着人們經濟的獨立,自尊、自愛、自強的意識得以激活,宣洩自我的欲望增強,文化的個性化需求被充分釋放,使得文化藝術的需求更趨多元化,文化藝術之間的競争更趨激烈,各種文化藝術在競争中發展,存在不争不立的局面;二是在文化藝術需求上的參與感越來越強烈,表現為突出個人文化品位的藝術欣賞,彰顯個性的藝術創作幹預行為,對藝術創作的方向、内容施加影響,甚至是親自參與藝術創作行為。當下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熱播,就是上述文化心理的泛濫,廣場舞現象的火熱也是源自上述文化背景,并折射出了人們文化藝術需求的特點,這對于曲藝觀衆研究具有相當的啟示作用。分析廣場舞火熱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一是廣場舞簡便易行,少至幾人多至幾十、幾百人就可以開展此項活動,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音響設備安裝、攜帶便利,持久耐用,為這一活動提供了方便。二是廣場舞是人們追求精神生活的産物,是參與藝術創作的一種表現形式。住進了樓房的現代人,人和人之間的交流變少,但樂于交流是人“向善”的天性使然,廣場舞聚集了年齡、愛好相同的群體,能夠滿足交流的需要,起到心理調節的功效。三是物質生活的滿足增強了人們安全層面的需求,表現為老年人對于身體健康的倍加關注,廣場舞滿足了鍛煉身體的需求。四是大衆藝術時代的來臨,簡單易學的廣場舞滿足了一些人參與藝術生活的需求。五是廣場舞的适應人群,大都是退休或留守家庭的人員,屬于休閑一族,參與廣場舞讓他們找到了社會歸屬感,讓荒蕪的内心重新充滿了生機,而且,廣場舞對于大多數人都是免費的,既能滿足綜合的文化藝術需求,又能不花錢,這滿足了中老年人節儉、保守的思想。現在,政府主導購買文化服務的某些惠民文藝演出,名家上陣都不能把觀衆吸引到舞台前,而簡單的廣場舞卻吸引了人們的廣泛參與,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通過廣場舞現象的分析,我們可知,要撥動觀衆麻木的神經,改變他們對于電視節目的依賴,必須從他們的現實文化藝術需求入手,增加他們對藝術的參與意願。而節目内容切中他們關注的話題,是從根本上使其變得積極主動,樂乎于藝術行為的重要舉措。所以,為适應現代觀衆“便捷至上”的習慣,可以推動相聲、評書、快闆、山東快書等簡便易行的曲種,廣泛進入群衆文化的領域,并為此多做些普及性的推廣工作,以吸引民衆對曲藝活動的參與,并以此加強曲藝觀衆群體的培養來構成其他曲種推廣的基礎。

時代性是藝術的重要特征,任何藝術的發展都不能逆曆史潮流而上,隻有順勢而為才可能獲得成功。就曲藝而言,交流性是獨特的審美特征,和當代觀衆參與藝術的文化需求是較為吻合的,應該發揮這一優勢獲得觀衆更多的關注。著名京韻大鼓藝術家孫書筠就認為,“曲藝說唱故事挺講究演員和觀衆的交流,演員要使自己讓觀衆感到非常親切,有時甚至就是和觀衆聊天,拉家常話,這樣才能把觀衆的注意力引過來,有的演員很了不起,他幾句話,讓台下的觀衆真是聽也得聽,不聽也得聽”。①當然,曲藝交流不僅僅是聊天這麼簡單,而是需要演員具備駕馭演出的能力,要想百姓之所想,演他們願意聽到看到的形式,關心的内容,才能打動他們的心,同他們産生共鳴,使他們有所感,有所動,否則就會出現“飯不合口”的現象,勞而無功的尴尬。

總之,當代曲藝觀衆随着物質生活的相對豐足,有着主觀上參與甚至幹預藝術創作的強烈意識,讓他們的情感得到釋放、增加交流感,是曲藝今後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另外,曲藝觀衆的獵奇心态,崇真、向善、唯美的欣賞心理,是永遠不變的文化需求,也是曲藝本質的重要體現。

注釋:

①孫書筠.藝海沉浮.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6年:39.

(責任編輯/張茵)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