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路上傳佳話,
有一輛三輪摩托追大巴。
别以為是小夥子飙車技,
她原來是個姑娘家。
車後邊,還坐着姑娘她的爺爺,
雙手緊把欄杆抓。
抓着欄杆還鼓勁:
“快!一定務必追上它!”
恁要問這是咋回事?
咱開門見山不拖拉。
趙志華是一位退休老記者,
人稱“趙老師”,采風創作是行家。
這一天,帶着老伴兒去旅遊,
從北京,直奔承德塞罕壩。
遠處看,綠色草原花鮮豔,
長空萬裡披彩霞。
遊客們拿着手機忙拍照,
拍完了,朋友圈裡一通刷。
這一個,對着鏡頭拍視頻,
“姐妹兒們,我馬上就到塞罕壩!麼麼哒!”
那一個,詩情畫意來抒發,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塞罕壩!我——來——啦——”
遊客們說說笑笑興緻高,
趙老師的老伴兒卻噘嘴胖腮把臉兒拉。
原來是,大巴車中途加油路邊停,
遇上了賣蘑菇的爺孫倆。
小姑娘,眉清目秀水靈靈,
待人接物挺利飒。
老人家,手背粗糙像松樹皮,
臉上邊,深深的皺紋密麻麻。
曬幹的蘑菇串成串兒,
車欄杆上挨着挂。
小姑娘招攬生意嗓門高,
老人家幫着她把蘑菇拿。
姑娘說:“野生的蘑菇快來買吧,
您看看,個頂個的肥又大!
俺爺爺退休了沒事采蘑菇,
恁吃吧,肉肉頭頭不塞牙!”
遊客們圍住都來買,
買完了,登上大巴又出發。
大巴車,走出将近六裡地,
趙老師發現付款出誤差。
他老伴兒結賬掏現錢,
趙老師微信支付掃的碼。
一份蘑菇雙份錢,
老兩口,多給了人家二百八。
老太太心裡犯膩歪,
就沖老頭把氣撒:
“就怪你,狗長犄角鬧洋事,
剛會玩兒微信就亂刷!
你還說,這裡的人們很淳樸,
叫我看,愛占便宜素質差!”
趙老師說:“這事就怪咱自己,
别張嘴就說瞎呱呱!”
“瞎呱呱?那不怪别人就怪你,氣急我,現在下車就回家!
司機,停車!停......”
老太太這裡鬧情緒,遊客們急忙來勸架。
這個說:“趙老師你是咋回事?
氣得大媽要回家!
這事兒本來就怪你,
懲罰你,給大家講個小笑話!
(白)“大媽,咱罰他!”“嗯!罰他!”
那個說:“趙老師走南闖北去采訪,
肚子裡都是墨水和文化!
搖晃一下不要緊,
小心鬧你個滿臉花!”
“去你的吧!咱們掌聲鼓勵趙老師,
也安慰安慰趙大媽!”
“來!”“好!”
遊客們說着拍巴掌,
趙志華呵呵一笑把言發:
“朋友們,笑話我可不會講,
我就把一個真實的故事講給大家!”
(白)“好啊!”
“四十年前,報社派我到林場,
去采訪,‘育苗标兵’趙志華!”
(白)“趙志華!他跟您同名同姓?”
“是啊!這就叫無巧不成書,
更巧的是,俺們兩個都屬馬!”
(白)“那真是太巧了!”
“人家是上海大學生,
畢業來到塞罕壩。
在林場當了技術員,
栽培樹苗是行家!
那時候,塞罕壩到處光秃秃,
環境惡劣條件差!
風沙多,草木少,
幾十裡地沒人家。
有一年,剛入冷,
一場雨凇大爆發!”
(白)那位問什麼叫“雨凇”啊?雨凇,說白了就是一邊下雨一邊結冰,俗話叫樹挂。這種現象危害極大!随着下雨結冰,冰溜子挂在樹上越積越大,壓得樹枝、樹杈嘎嘎吱吱,夜裡聽那聲音就像過雷,轟轟隆隆、嘎嘎叭叭。遇到這樣的惡劣天氣,一摟粗的樹一倒就是一片,一斷就是兩截!
“大家夥為了搶救小樹苗,
掄起棍子緊敲打!
忽然間,一棵大樹左右晃,
冰溜子,呼呼悠悠朝下砸!
隻聽得,轟轟隆隆一聲響,
樹倒了,一下子砸住趙志華!
從此他失去一條腿,
落下殘疾度生涯!
現如今,不知道他的情況怎麼樣,
是不是還在塞罕壩?
也許退休回上海了,
安享晚年在老家。”
車廂裡,趙老師滿懷深情憶往事,
車窗外,大巴車眼看就到塞罕壩。
這時候,司機看後視鏡裡有情況,
發現了三輪摩托在追他:
“嚯!仨轱辘跑得還挺快,
是不是碰瓷想找茬(呀)?
你要是個碰瓷的,
我抓住小子不饒他!”
大巴車,緩緩靠邊停下來,
摩托車也“吱”地一聲刹住閘。
駕駛人下車就招手,
喊了“爺爺”叫“大媽”:
“總算追上你們了,
一路上,爺爺把俺老數話!”
遊客們下車圍過來,
認出了,賣蘑菇的就是她:
“咦?賣蘑菇的小姑娘,
适剛才,你多收了人家二百八!”
小姑娘沖着大家忙點頭,
不由得連說帶比劃:
“都怪俺當時太着急,
毛手毛腳鬧出差!
俺爺爺收的是現錢,
少句話,俺手機又去掃的碼!
現在俺們來退錢,
您也可以來掃碼!
(白)俺還給您掃回去,嘻嘻!”
說話間,她爺爺拄着拐杖下了車:
“對不起,對不起,這事兒就怨俺爺孫倆!
本來嘛,采蘑菇不是為賺錢,
更不能,讓恁把遺憾帶回家!”
這裡他道歉賠不是,
在一旁,趙老師一眼認出他:
“您......是塞罕壩林場的?”
“嗯!”
“您名字叫做趙志華?”
“對!”
“您的祖籍是上海?”
“是啊!”
“您腿有殘疾帶傷疤?”
“啊......”
“趙工!你好好看看我是誰?”
“你......?”
“我是報社記者趙志華!”
“啊?趙志華......趙記者!”
“對,是我啊,趙工!”
霎時間,倆老人同時伸出手,
這個趙志華緊緊地拉住了那個趙志華!
兩個趙志華,你看我,我看你,
趙志華上前抱住趙志華。
小姑娘一看納了悶,
“您就是記者爺爺趙志華?”
“對!我和你爺爺有緣分,
俺倆都叫趙志華,一個字也不帶差!
小姑娘,你爸爸媽媽回上海了?
還是在這兒安的家?”
姑娘她一聽問到父母親,
忍不住,兩隻眼睛閃淚花,
“自從俺記事那天起,
爸爸媽媽就沒回家!”
(白)“噢?為什麼呢?”
“俺爸爸媽媽都是護林員,
為救山火,犧牲長眠在塞罕壩!”
“啊!”
小姑娘的一句話,
遊客們心頭好似被針紮!
趙老師說:“孩子啊,你爺爺獻了青春獻終身,堅持紮根塞罕壩!
‘塞罕壩精神’是什麼?
祖孫三代,你們用行動作回答!
綠水青山,來之不易,
北京城,今天的碧水藍天離不開她!
現如今,習主席帶領人民走進新時代,
我們要緊跟時代新步伐!”
(白)“對!”
這時候,老太太過來忙道歉,
一說話她還羞答答:
“孩子啊,奶奶我剛才冤枉你,
都怪我,老年癡呆水平差!
你這個丫頭不簡單,
你都敢,騎三輪摩托追大巴!”
她爺爺說:“老嫂子,咱的孫女叫苗苗,
她工作也在塞罕壩!”
苗苗說:“今天俺來做向導,
去看看爺爺當年種下的
千裡松林和草原天路金蓮花!”
說着話,苗苗帶路朝前走,
登上那,美麗的高嶺塞罕壩!
這正是,三輪摩托追大巴,
下回說,趙志華再訪趙志華!
點評:
山東快書《追大巴》是作者通過參加中國曲協“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曲藝創作采風主題實踐活動”創作出的佳作。
這個作品在時間、空間的安排上是費了心思的,在一個“巧”字上也下了功夫。明顯的就是同名同姓兩個“趙志華”,這一設計,為作品埋了一個非常好的“底”,有餘味,有想頭,值得肯定!
其實,故事很簡單:一輛旅遊大巴因為中途加油,遇上了賣山貨的爺孫倆。老記者趙志華和老伴買蘑菇付款時,一個交現金,一個用手機微信支付,結果出現誤會。賣山貨的姑娘和爺爺趙志華發現後,急忙開着三輪摩托追趕大巴,還了收重的錢,彰顯出塞罕壩人淳樸誠實的好品行。
按照常理,故事到此滿可以收住。可是,故事還在發展,姑娘的爺爺,正是老記者趙志華四十年前曾經訪問過的“模範人物趙志華”。兩個“趙志華”的相遇,又引出姑娘的爸爸媽媽已經“為救山火犧牲長眠在塞罕壩”的悲壯故事!這一筆,深情地歌頌了塞罕壩人獻了青春獻終身、祖孫三代為造福祖國不離不棄塞罕壩的崇高品德,激發起“綠水青山,來之不易,北京城,今天的碧水藍天仰仗它!習主席帶領人民昂首跨進新時代,我們要緊跟時代新步伐”的無限感慨和豪邁氣概。
這是一個富有時代精神、内涵豐富的好作品!
(點評人:高洪勝)
(責任編輯/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