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青曲社是活躍于西安古城之内的一家民營相聲社團。它成立于2007年3月,至今已經走過了11個年頭。十一年來,青曲社以作品立身,推出以苗阜、王聲為代表的優秀相聲人才,在市場化運營中,積極開拓,奮發進取,走出了一條與衆不同的發展之路。
西安青曲社初名為陝西青年曲藝社,2009年改為現名。現為陝西省曲藝家協會、陝西省青年曲藝家委員會、陝西快書委員會曲藝活動實踐基地。2016年被陝西省曲協評為2015年曲藝工作先進單位。苗阜任青曲社主席、師戈任副主席、王聲任秘書長。現有演員27人駐場演出。主要演員有相聲名家鄭小山、張常泰、張常鎖以及相聲新秀呂納超、張再馳、紀鳴亮等。每周正常演出21場次,其中相聲大會14場,評書專場7場,演出時間為周一至周日晚上20:00―22:30。評書專場的演出地點是柏樹林茶樓,時間為每晚19:00―20:00。
一、創新經營理念,以優質的作品接受市場的打磨與檢驗
曲藝小劇場尤其是相聲小劇場的經營核心就是用優質的作品、優良的服務留住觀衆,培養打造出适應市場的優秀演出團隊。這也正是西安青曲社的經營理念精髓。
1.作品立身,服務為本。西安青曲社自成立之初就将具有正能量、社會價值深刻的優秀曲藝作品作為立身之本,将沒有優秀作品沒有經典節目和觀衆喜愛的相聲,就無法立足于曲藝小劇場之林的發展理念貫徹始終。該社甫一成立,就建立了以鄭小山、張常鎖、張常泰、鄭宏偉、苗阜、王聲、師戈等為核心的藝術委員會,專職負責作品的審查、演員的指導、演出的組織等工作。雖然在草創階段時也刮過一陣“三俗”風,但随着中國曲協的有力引導,青曲社迅速在抵制“三俗”方面形成共識。而在苗阜成為中國文聯道德建設委員會委員、王聲成為中國曲協行風建設委員會委員之後,青曲社對作品有了更高的要求。他們每周召開兩次作品研讨會,針對相聲作品中存在的“髒口”進行有的放矢的糾正和改革,繼承優秀傳統相聲節目在内涵、技法、包袱結構等方面的有益之處,摒棄其中的糟粕,使許多傳統相聲段子在新時代煥發了新的活力。2015年中國曲協制定《全國曲藝工作者行為守則》之後,西安青曲社率先落實,嚴格把關,把最好的作品奉獻給觀衆。同時持續加大對新作品研讨修改的力度,在過了嚴格的“質檢”關後才将作品投放到市場請觀衆品評。出現了《滿腹經綸》《我愛陝西話》《學富五車》《新巧對影聯》等一大批深受觀衆喜愛的優秀作品。
2.紮根劇場、鍛煉隊伍。西安青曲社始終把相聲小劇場作為傳播文化、弘揚價值的基礎,作為整個團隊的發展之基。他們每天在柏樹林茶樓和尚勤路茶樓進行相聲大會演出,使青年演員在舞台上得到鍛煉,使作品得到觀衆的評判,進而為新作品的創作與演出積累經驗。在堅持走市場化道路的基礎上,青曲社還積極參加文化惠民活動和公益演出,努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二、統一管理,分工明确,創新出适應市場的運營模式,促進團隊不斷發展壯大
西安青曲社在日常的團隊管理中,積極探索,建立了統一管理、分工負責、民主集中的新的管理模式,積極适應市場需求,促進團隊不斷發展壯大。
1.創新團隊管理新模式。西安青曲社是一支具有獨特市場屬性、産銷一體的傳統文化傳播團隊。這一特點使青曲社在管理方面既要學習已有的企業管理經驗,還要避免舊日相聲班社的某些陋習。因此,青曲社極力摒棄“打罵成風”“三年學徒、兩年效力”的舊俗,積極探索西安青曲社新的管理路子⸺樹立品牌、推出新人、統一制度、規範管理。西安青曲社目前共有駐場演員27人,60歲以上3人,“九〇”後演員18人,“八〇”後演員4人,“七〇”後2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22人。兼職管理人員3人。青曲社在全國相聲小劇場中率先建立黨支部和團支部,建立日常演出場次統一編排制度,保障演員的整體收益。每晚演出将“說學逗唱”四門功課都進行展示,将演員的優勢充分發揮,并搭建良好的演出平台。
西安青曲社組織結構圖如下:
2.創新運營管理新模式。西安青曲社在運營中借鑒外國先進企業的組織運營模式并加以創新、改進,結合相聲行業的特殊性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一是與演出公司合作,積極通過演出公司的平台,對接協調具體演出場次,組織演員陣容和落實演員收益,并簽訂保障性合同,由師戈審核确定。二是加強節目質量的把控。每周召開2-3次節目研讨會,對新節目進行審核,對老節目推陳出新。并建立獎勵機制,對在舞台上立得住、留得下的新節目、新作品創作者進行表彰獎勵,激發演員創作的積極性。不斷将新作品放在舞台上打磨錘煉,演出後結合現場效果進行二次修改,不斷提升作品質量,直到作品能夠真正立在台上,成為符合市場需求、觀衆喜愛的正能量節目。三是對于演員團隊進行規範性保障管理,對核心成員建立基本工資+崗位津貼+工齡工資的工資保障體系,根據演員演出質量确定工資标準和檔次,通過每周2次的業務評定和品質考核實施獎懲,推動演員自我革新,确保演出任務的順利完成,對不合格的演員及時進行談話提醒。四是廣泛吸納新生演員力量。西安青曲社建立起藝術委員會,負責面向全國招收優秀演員,廣泛吸收個人品質好、綜合素質高、能夠接受舞台檢驗的優秀青年相聲演員。從社團成立的那天起,約每兩年招收一批優秀學員,目前已經招收了“海”“納”“百”“川”四科學員,同時在社會各界廣泛招生,經過層層選拔,每科初選10人左右,留下其中較為突出的苗子進行重點培養并留用。“海”字科現有張藝博、韓嘉亮、沈海旺、盧鑫、張玉浩等人,“納”字科現有木頭、呂納超等人,“百”字科現有王偉、寇琦、闫子晨等人,他們都逐漸成為青曲社演出的主幹力量。五是深入開展“相聲進校園”活動,培養觀衆,發現人才,帶動校園相聲發展。西安青曲社自成立起就每年開展曲藝進校園活動10餘場,每場開展公益演出2個小時。積極推動成立西北大學、陝西科技大學、長安大學等9所高校的12家相聲社團參與其中的陝西大學生相聲聯盟。青曲社組織一個月開展一次活動,組織大學生社團成員到舞台上進行展示,由專業演員指導提升。安排優秀演員進入大學生相聲社團指導培養。值得一提的是,青曲社與西京大學文化藝術中心合作,設立了相聲選修課。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擴大了社團影響力,鍛煉了隊伍,挖掘了新人,培養了觀衆。通過一系列舉措,擴大了相聲這門藝術在陝西的受衆面,夯實了相聲在陝西的持續、蓬勃、健康發展的基礎。
3.創新市場運營新模式。西安青曲社作為一家民營演出團隊,沒有各級财政的專項撥款。青曲社圍繞苗阜、王聲在全國的走紅,搶抓機遇,争取多方支持,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文聯、陝西省曲協大力扶持,促進整個團隊蓬勃發展。從2015年起,青曲社積極參加陝西省曲藝家協會主辦的“陝西相聲神州行”,每年得到上級扶持補貼2萬元。同時,積極拓展商業演出渠道,2013年起與華商卓越集團合作,在省内每年固定演出10場。用微信平台推送演出信息和票務信息,通過網絡購票和電話、微信預約購票等形式促進票務銷售。
4.建立青曲社會員制度,向充值會員發送福利,開展促銷活動。積極與企業進行合作,通過贈票、團購等方式推廣陝西相聲。每天每場演出票定為5個檔次,從50元到90元不等,随市場價格進行調整,迎合市場規律,把握演出市場要求,确保票價穩定在合理區間。與陝西人民廣播電台FM101.1,102.4,AM74.7等平台進行合作,推出公益性團購票。
三、運營經驗
1.收入分析。西安青曲社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小劇場日常演出、商業演出和企業包場。在演出前由師戈帶領的運營團隊與各方協商,全國巡演的收入方式不是分配收入,而是根據地域不同、演出規模不同,收取不等的演出費,保障演員權益和團隊利益,簽訂專業的演出合同。企業包場式演出每周都有,由演員人數和演出要求合理定價,确保團隊利益及個人的演出收益。
2.成本分析。西安青曲社在社團運營中主要的成本集中于場地租賃費用和演員工資支出。尚勤路茶樓和柏樹林茶樓因場地容量不同,場租、水電、物業等方面支出略有不同。前期兩個茶樓裝修、布置,結構規劃共支出120餘萬元,每年場租約為60萬元。在這樣的壓力之下,青曲社還能保證将每年演出的90%用于演員工資,以保障整個團隊的良性運營。
3.消費者(觀衆)群體分析。據不完全統計,青曲社相聲小劇場平均年齡在35歲以下的觀衆約占總觀衆人數的70%,這部分觀衆與劇場主要演員年齡相仿,雙方容易形成良性交流。商業演出的觀衆由各地承接方組織,大多數為35歲以下青年觀衆。企業多為中等私營企業為主,國企較少。公益惠民演出的觀衆多以社區居民、在校大學生、清潔工等普通勞動者為主,各種年齡層次的均有。
4.主要經驗。
可以概括為三點。首先是節目鋪路與品牌打造。相聲小劇場要發展,就要立足演出市場實際,敏銳把握市場的機遇。在目前曲藝小劇場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的情況下,隻有有了能夠流傳下去的作品,才會推動小劇場的發展。西安青曲社深入挖掘優秀曲藝作品和傳統節目的優勢和特色,強化節目的打造和推出,為小劇場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同時,在節目鋪路的基礎上,推新人,創品牌,抓機遇,青曲社打造出了苗阜、王聲這一對全國聞名的相聲“明星”,呂納超、張再馳,紀鳴亮、馬凱強,張翌博、沈海旺等省内馳名的相聲新秀,更加有力地推動了相聲小劇場的發展。
其次是千方百計留住觀衆。小劇場的立足,核心是要有固定的觀衆群體,要想留住觀衆,多來回頭客,就要千方百計摸清觀衆的需求和喜好,創作打磨出充滿正能量,積極向上的曲藝新人新作,把觀衆留在劇場。同時,要适應市場的調控,根據觀衆承受力,合理制定價格區間,保障觀衆的權利。還要加強服務團隊的力量,以優質高效的服務赢得觀衆的心。
第三是培養帶動演員的社會責任感。小劇場的品牌打造還需要演員團隊要有社會責任感,主動為公益事業服務。青曲社在全國小型相聲社團中率先建立黨支部和團支部,通過黨建帶團建的方式,培養全體演員的社會責任感,弘揚真善美,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中國精神,提高演員的個人修養和品位,亮出小劇場品牌。不僅是舞台之上,生活中甚至微博、微信等網絡公衆平台,也堅決不轉發、傳播負能量的内容。
苗阜等十幾位演員還常年資助陝西山區的貧困中小學生。師戈還是西安義工網的四星級資深義工,苗阜、王聲為西安義工網形象大使。
四、目前存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
1.經營成本高,壓力大。目前一年的場租及其他費用約為60萬元,人員工資也非常大,每年的收入基本與支出相抵,略有盈餘。小劇場向上發展空間受限,經營壓力巨大。與同行業相比,西安的經濟水平還不高,對于相聲這門藝術形式的需求還不足。
2.各級給予的支持力度還不足。青曲社至今仍屬于民間私營團隊,幾乎沒有各級的資金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小的相聲社團沒有納入惠民演出補貼政策的範圍,扶持力度還不夠。
3.小劇場生存的指導性政策還不明晰。小劇場發展多年仍處于摸着石頭過河的嘗試發展之中,上級并沒有全面完善的小劇場發展指導意見,在生存、發展中應如何應對一些具體問題沒有相關政策指引。
五、建議
目前,西安的青曲社、天禧苑、珍友社、金曲社等多家相聲小劇場的蓬勃發展,新人新作輩出,演出市場火爆,為陝西曲藝事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結合青曲社調研的實際感受,提出如下幾點思考。
1.堅持“出人出書走正路”是小劇場發展的堅實基礎。高雅的、正能量的節目支撐着小劇場的發展。建立優秀節目保障體系,維護創作者和表演者的權益。積極樹立品牌,推出人才,争取各級支持,組織專家培訓團,深入小劇場對小劇場青年演員進行指導、培訓,提高小劇場演員的創作能力和業務水平,多出好節目。
2.堅持多方協調,積極銜接,力争各級的政策支持。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保障法》正式實施,更加明确了政府的主體責任,要求政府履行主導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職能,對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提供設施等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提出了明确的規定,這為小劇場發展提供新的方向和目标。同時,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在基本原則中指出,“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市場積極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推動形成有利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的要求,我們期待各級文化主管部門,能夠盡快建立完善小劇場發展的指導性意見,多方推動小劇場發展。建議将相聲小劇場納入到國家文化惠民補貼的範圍之内,針對目前小劇場發展遇到的困境和瓶頸,上級部門應認真研究、制定符合實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性意見,為小劇場發展指明方向。
3.堅持獨立發展,勇立潮頭之巅。民營小劇場不僅是提供文化服務的一個窗口,也是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設施,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載體,更是藝術家與觀衆通過演出相互交流、共同進行藝術創造的現場,也是涵養社會創意、啟迪大衆心智的藝術空間。特别是市場化之下不能完全迎合市場,曲藝小劇場要有獨立的發展意識。演出市場上充斥着大量低俗、媚俗、惡俗的段子和包袱,部分小劇場從業者也迎合着市場的要求,把不屬于相聲的表演手段融入相聲之中,娛樂大衆,失去了相聲的本質。要樹立獨立的發展意識,以優秀的相聲節目推動小劇場的發展。
4.要加大曲藝交流,提高小劇場在全國的影響力。要建立長效的曲藝小劇場交流機制,争取資金保障,每年動員大量的小劇場相聲演員在全國各地進行交流、彙演,提高小劇場演出的整體質量,擴大小劇場的影響力。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