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生命不息 傳拳不止

生命不息 傳拳不止

時間:2024-11-08 04:35:52

楊德厚先生,滿族人。1919年生,今年98歲,原一機部享受國務院津貼的機電專家。先祖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額驸武勳王揚古利,戰功赫赫。受家庭影響自幼習武,13歲時跟随二哥楊益臣開始習練陳式太極拳。16歲拜陳發科公為師,是目前唯一健在的跟随陳發科學過拳的人。今年雖已98歲了,老人耳不聾眼不花,精神矍铄。表演起二路炮錘來,剛柔并濟,收發自如。時而行雲流水,時而虎虎生風,盡顯習練太極拳80多年沉澱的内涵底蘊,享有“太極活化石”“太極健康老人”“太極壽星”之美譽。任北京陳氏太極拳研究會榮譽理事、西安陳發科太極拳研究會名譽會長。

被醫生預言活不過20歲靠練拳強身健體

初見楊德厚先生是在北京月壇公園裡。春節剛過,北京零下兩三度的氣溫還是讓人有些凍手。早上不到7點鐘,楊先生就已經帶着徒弟們在園子裡打起了太極拳。據楊先生的兒子介紹:“一年365天,老人363天都會來這裡教拳、練拳,已經堅持數十年。”而這份執着帶給老人的是一份讓人羨慕的好身闆兒。雖已年近百歲,但楊德厚先生耳不聾,眼不花,胳膊腿兒還很靈活,打破人們對百歲老人習慣的印象。

盡管現在有着讓旁人羨慕的身體,但很多人并不知曉,楊先生在幼年時孱弱的身體狀況。楊家總共兄弟5人、姊妹3個,楊德厚是老小,比最大的姐姐小18歲。楊先生3歲那年出了麻疹,病情持續了一個多月,總不見好,母親帶他去醫院看病,大夫診治後小聲對母親說,即使這孩子能扛過這一關,也活不過20歲。或許因為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親因此更加疼愛,沒有聽從醫生的話放棄希望和治療。咬緊牙關,省吃儉用地把楊德厚一點一點拉扯大。7歲那年,楊先生父親因病離世,這對于母親和楊先生的兄弟姊妹來說,宛如晴天霹靂,家中不僅少了主心骨,還沒了經濟來源。一家人舉步維艱,靠着家裡積蓄和母親不辭辛苦的工作,維持着這個家。楊先生10歲那年,母親因為勞累成疾,離開自己,幸虧大哥、二哥和三哥陸續有了工作,由大姐照顧他的飲食起居,不僅支撐起整個家,還供楊德厚先生上學讀書。

楊先生13歲那年,他的二哥楊益臣拜了太極宗師陳發科為師,學練陳式太極拳。由于當時楊德厚歲數小,又在上學,閑暇時偶爾跟着二哥比劃比劃,雖然沒有正式學拳,但身體狀況有了些起色。

16歲那年,楊德厚先生對太極拳愈發感興趣。平時放假和寒暑假期總随着二哥一起到騾馬市大街的“中州會館”向陳發科先生學拳。雖沒有正式磕頭拜師,但楊德厚經常得到陳先生的指點,“當時陳先生還讓他的兒子陳照旭具體指導我動作。”楊先生回憶說道。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後,雖然學業很重,但楊先生利用課餘時間練拳。由于堅持練拳,他的身體也逐漸強壯起來,生病的次數越來越少。有時一些頭疼腦熱的小病,楊先生練幾遍拳就痊愈了。而且平時常常跟同學切磋一下,不僅加深了彼此間的交流,也讓楊先生品嘗到勝利的喜悅,增加了一份自信。

大家給老爺子過生日

打起拳來神采奕奕艱難時刻太極精神支撐先生走過

俗話說得好:中國功夫外練筋骨皮,内練一口氣。年幼時,楊先生靠練習太極拳強壯了身體,而在過往的人生經曆中,太極拳的精神幫助他走出低谷,豁達心胸,利用太極以柔克剛的理論,楊先生解決了很多困難和難題。

“文革”中,因為家庭背景問題,楊德厚先生被隔離審查,關進了牛棚。“我記得當時同我一起關進牛棚的還有兩個人,經過第一次審查詢問後,大家都非常疲憊。當時我們睡在用幹草鋪成的床榻上,我睡中間,他們睡在我兩側。”楊先生回憶起當時的場景。第二天,當他醒來時,發現那兩個人都自殺身亡了。而楊先生靠練拳始終保持着一個平和的心态,堅持到問題最終解決。

而後在江西五七幹校勞動改造期間,無論是挑水澆菜地,還是上山扛毛竹,幹再重的農活、受多大委屈,楊德厚先生都挺過來了。記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山上挖毛竹,由于當時鋤頭、筢子等這些工具數量非常有限,像楊先生這樣接受勞動改造的人,在幹活的時候經常拿不到一件像樣的工具,可每天都要算工分,要是扛不到規定重量的毛竹,就要扣分。“沒辦法,隻能徒手挖毛竹的根,或者拿着尖一點的石頭刨,最開始幹的時候,每天手上都是血泡。”楊德厚先生感慨道。可這些苦難并沒阻止他繼續練習太極拳。幹校後期,農活較閑,對楊先生的審查也放寬了一些,每天早上他都會抽出時間打幾遍拳,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跟着他一起練。“他們跟我練的時候,是我每天最愉快的時候,因為我覺得自己并不孤獨。”楊先生說道。

從幹校回到北京後,楊先生延續了早上練拳的習慣,每天早上到月壇公園,向雷慕尼老師學習陳發科先生後來增加的三換掌等九個式子。這種習慣始終堅持着,除了大年初一和特殊天氣外,楊德厚先生每天練拳,曆時45年。北京武術協會多次聘請楊先生擔任陳式太極拳研究會榮譽理事和顧問。2012年,楊先生還獲得了北京市武術協會授予的“太極壽星”的榮譽稱号。

授拳數十載收徒近千人

楊德厚先生在月壇公園教拳近半個世紀,每天清晨都會在公園的東北角打上兩套太極拳,一套太極劍,再和徒弟們切磋切磋推手。楊先生教拳不圖名不圖利,幾十年沒收過徒弟一分錢,大家都是慕名而來找他學拳。雖然沒有像武俠電影裡演的那樣磕頭拜師,但徒弟對楊先生有着深厚的感情。逢年過節,很多徒弟都會帶着年貨、禮物看望楊先生。而他對每位熱愛太極拳的人,也都傾囊相授,用心教拳。幾十年過去,楊德厚先生累計教授徒弟幾千人,其中還有不少國際人士。到校園教孩子們打太極在這幾千個中外徒弟中,有一個徒弟對陳式太極拳的酷愛,讓楊德厚印象深刻。“我總叫他小黃,跟我學了30多年拳,他現在經常在香山公園授拳,有時間也會來我這裡跟我學拳,他的推手很厲害。”楊先生回憶道。小黃剛開始跟楊先生學拳的時候才12歲,他那時跟随父親在北京做木材生意。由于楊先生大兒子也是做木材生意,和小黃的父親在生意上有往來,因此跟小黃也逐漸熟悉起來。當小黃得知楊先生是教陳氏太極拳的師傅後,就每天早晨來月壇跟他學拳。“當時,小黃家住在通縣北邊,每天帶着媽媽騎20分鐘的自行車到通州公交車站,再讓媽媽把車騎回去,自己就坐公交車到大北窯,然後又倒車到複興門,最後跑着到月壇公園。我覺得這孩子學拳太刻苦了,就經常給他開‘小竈’。”就這樣堅持了7年,最終由于父親生意方面的原因,小黃一家回到了福建老家。後來,小黃光榮地參軍了,由于有武術功底,因此在武警部隊裡非常有優勢。上級得知他會陳氏太極拳後,就讓小黃帶着其他士兵一起練拳。退役後,他又回到了北京,繼續跟着楊德厚先生學拳。

太極拳是中國功夫門類裡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經曆千年流傳至今。人們從最初為強身健體而習武,到後來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精神,再到現在演變成代表中國文化的一種符号。之所以可以流傳千年被全世界所熟知,正是因為有像楊德厚先生這樣德才兼備的武術家,一代又一代繼承發展,才能将太極拳讓更多人所了解,才能将中國武術推廣到全世界。楊德厚先生不僅是太極拳的傳承人,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者,讓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的同時,也讓更多國人對本國的文化增加了更多的自豪與自信。

(編輯·韓旭)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