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滑竿随想

滑竿随想

時間:2024-11-08 04:29:50

領略滑竿的魅力我坐過井岡山的滑竿,也坐過武當山的滑竿,但最有意義的還是在峨眉山上坐滑竿。

到峨眉山旅遊,當你在報國寺下車後,從去伏虎寺路上開始,随處可見滑竿等候在道旁。他們不斷打量行人,主動上前問:“坐滑竿不?坐起安逸啊!”“你沒有坐過滑竿吧?欣賞一盤嘛!”

他們熱情,态度溫和,無論你打聽山上什麼,百答不厭,簡直是一部活字典。他們真正把你當作“上帝”捧擡在普通人之上,滿足你的好奇心理。

滑竿,最初見到它是在電影裡:20世紀30年代,蔣介石在峨眉山辦軍官訓練團,由報國寺去新開寺來往都坐滑竿,前呼後擁,排場很大,十分威風。1935年8月,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去遊金頂,弄來十多乘滑竿式大轎,在衛隊全副美式裝備荷槍實彈下,浩浩蕩蕩經清音閣直往仙峰寺、九老洞遊憩。

解放後,有很長一段時期,峨眉山上不準擡滑竿,認為是人擡人不平等。現在擡滑竿的人并不這樣認為,他們說:“我擡你,你給了我報酬,合情合理。”“兩人擡一人,輕抛抛能掙的錢不掙,在家受窮,心情更難受。”“有了錢,我們同樣可以到城市去欣賞别人,看演出,進音樂茶座。”

峨眉山這支滑竿隊伍非常寵大,約有400多架,800多人。戰線之長,人員之多,在國内各大旅遊勝地首屈一指。從山腳到金頂,沿途可見,招之即來。旅遊旺季時,沒有一架滑竿放空過一天。他們非常彪悍,一個個都是“飛毛腿”。在1992年舉行的首屆國際登山大賽中,200多名中外運動員角逐,獲一二三名者都是擡滑竿的。第一名從清音閣到金頂,僅花了2小時56分。

你不要以為年老體弱,腳傷腿痛的人才坐滑竿;你不要顧慮坐上滑竿會遭惹議論;你不要認為他們的花言巧語是為了敲竹杠,就感到厭惡,他們都是本地村民,有的還是在職職工退職來擡滑竿的。他們都有檔案,一旦被客人舉報就會被取締。他們中的好人好事層出不窮。當你走得氣喘籲籲、大汗淋漓、腰酸腿痛時,會羨慕坐滑竿的,會把求助的眼光投向他們。你看,坐滑竿的有老有幼,有許多青年男女,還有外賓。為了減少旅途勞頓,那就請你坐上滑竿欣賞吧。

半仰半卧,閃悠悠,涼飕飕,山光水色眼底收,十分舒服,簡直是一種享受。漸漸入佳境,步步取勢。他們學着南腔北調同你搭讪,大多還會說幾句外語,抄各種口音說笑話,讓你坐上開心。他們或介紹風土人情,或講各個寺廟的動人傳說,笑談近幾天山上發生的轶聞趣事,讓你捧腹大笑。若擡上的是一位年輕單身女郎,見眉毛描得又黑又濃,唇膏塗抹得紅豔豔的,臉蛋粉白,兩人發出一句暗語,将滑竿輕輕向上一抛,有點坐秋千的味兒。這一抛逗惹得年輕女郎嬌滴滴道:“師傅,再來一次嘛!”“好,讓小姐再欣賞一次!”滑竿再抛高一點,年輕女郎又媚聲媚氣道:“好好玩啊,請師傅再抛一下!”“小姐,再抛就要加錢喽!”“加就加嘛!”小姐從小皮包裡用兩個小指拈出一張新票子。滑竿每向上抛一次,加一次錢,雙方心裡都樂滋滋的。他們自己也說,天天擡滑竿,同各色人都打交道,增加了見識,獲得不少新信息。我想,他們是在參與社會。天天擡上擡下,走上走下。他們擡起的是一個小社會,走的也是一個小社會。

他們腿腳矯健,非常合拍,随山道千回百轉,滑竿一上一下,閃悠閃悠,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韻。若是走在平地上,不晃不蕩,躺着觀山望水,飽覽風光。疲憊時可閉目養神,樂以忘憂,享有任何交通工具無可比拟的風趣。

你别看滑竿隊伍中有五六十歲以上的,他們同樣兩腳生風,可以從報國寺一口氣擡上山頂殿,顯示了峨眉山人的硬功夫。坐上滑竿,你還可以聽到詩一般的對話。前者說:“路窄一根線。”後者答:“騎得馬來射得箭。”(前者告訴後者要當心,後者答前者請放心。)前者喊:“明晃晃。”後者答:“水凼凼。”(前者暗示後者有水坑)前唱“青石在晃”,後和“穩踩不上當”。“路中一枝花”,“有屎莫踩它”;“左邊起了雲”,“右邊站個人”。(有人迎面而來,提示後者讓路,走左邊)過木橋時前唱:“三木兩條縫。”後和:“穩踩中間腳不漏。”前唱:“懶洋坡。”後和:“慢慢梭。”坐在滑竿上聽起來,簡直是詩一般的語言,令人拍手叫絕。

唯有上陡坡,不坐滑竿領悟不出人生中某些真谛。九十九道拐、鑽天坡,非常險陡,坐上滑竿腳高頭低,看那天、那山、那樹木、那來往遊客,全都颠倒過來了。你會驚歎:擡滑竿的苦力人,竟有颠倒乾坤之力!雖然短暫,這會在你的人生旅途中留下不可泯滅的印象。

坐滑竿上峨眉山,才有感慨:“坐上了滑竿,方頓悟到有個‘颠倒’的世界!”

在陡峭的山路爬蜒

辛勞的師傅(編輯·韓旭)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