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不一樣的台北故宮博物院

不一樣的台北故宮博物院

時間:2024-11-08 04:00:44

十一月遊台灣,沒想到全程遭雨。雨中參觀遊覽,最好莫過于在室内,于是我先去了故宮。台北故宮不大,但沒想到參觀的人卻不少——除了外來的遊客,也有不少當地人,很多是學校組織的學生。說實話,台北故宮真是值得一去的。不對,應該說,這裡真是值得常去的。

春秋中期晉國子犯龢鐘及銘文北京故宮看房,台北故宮看寶

與北京故宮相比,台北故宮的參觀者在心态上有着較大的區别。簡單說,就是北京故宮看宮殿與建築,台北故宮看藏品。

去北京故宮的人,大多是去看“皇家宮殿”的,好像大家都不太在意裡面收藏的、表演的是什麼東西——好像大家都是這麼參觀的,否則就屬“另類”了。我陪客人去過北京故宮好多次,從來都是馬不停蹄地在亭台樓閣之間轉悠,看皇室成員的生活起居之所。至于裡面收藏了什麼,說實話我真的印象不深。

說到這兒,突然想起40年前表姐第一次來北京的時候。那幾天她自己去北京的各個景點遊覽,長城、頤和園、十三陵、天壇……都去得很順利,但去了故宮就出了“狀況”。那天,表姐一大早出去,到天黑了還沒回來。大家正在擔心她,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她卻一臉興奮地回來了。大人都埋怨她回來得太晚,她卻說還沒看夠,轉天還要去——原來,她不僅是去故宮“看房”,還仔仔細細看了裡面的收藏。按她的話說,“那可都是皇帝、皇後和妃子用過的啊!”她的認真,搞得我們哭笑不得,但現在回想起來,其實她才是對的。去故宮本就應該連房帶寶一起看,隻可惜我們常住在北京的人,那時大多并不覺悟。

再說回台灣故宮。這裡更像一個實打實的“博物館”,裡面有很專業的區域劃分,陳列環境、展線設計、展區布光、展示手段等都不俗。我這次去本想走馬觀花地轉一下就走,但沒想到一路從一個館走到另一個館,從一層看到三層,從一棟轉到另一棟,生生用腳把台北故宮給丈量了一遍——時間也很快就過去了。蘇轼:寒食帖

顔真卿:祭侄文稿

珍貴的翡翠硯屏書畫珍品盡收館中

全館看完一遍之後仍意猶未盡,于是我又折回頭,到印象最深刻的書畫展區又看了一遍。這裡最吸引我的,是許多耳熟能詳的名家字畫。一些我過去隻是在畫冊、影視、圖文資料中見過的稀世珍寶,現在都真實地展現在了我的眼前。這裡有王羲之的草書真迹、顔真卿的碑拓、仇英的山水、唐伯虎的人物,還有那幅著名的北宋《清明上河圖》……其實,展品遠遠超出這些,隻恨自己才疏學淺,道不出個所以然來。盡管如此,置身在這些藝術大家留下的燦爛瑰寶之中,仍然強烈感受到藝術光芒在四周波動的氣場力道,讓人有一種步入藝術最高殿堂的神聖感和幸福感。我想,如果我是一名中國古代書畫癡迷者,我沒準兒會在這種氛圍中激動得“昏死”過去吧!

現代科技大力助展

這裡的展示手法先進,很多現代科技都被調動來服務于這些藝術瑰寶,譬如《清明上河圖》的展示。這幅著名長卷被平鋪在傳統的玻璃展櫃裡,讓參觀者可以親睹真迹的全貌;同時,用投影儀在展櫃後方的幕布上像放電影一樣,将原畫細部的圖像展示出來。這些圖像都被放大了10倍左右,細微之處也都清晰可見。這種“電影式”的展示,吸引了一批阿婆駐足圍觀。她們亢奮地用我聽不懂的閩南話大聲評論着出現的畫面,急切地等待着下一個畫面的驚喜。她們堵塞了參觀原作的展線,卻依然不覺,沉迷陶醉其中——我耐心地等候她們移動,但等了半個多小時也不見她們有離開之意。眼看阿婆們興緻越來越高,我隻得悻悻走開。這也是我在台灣故宮參觀時留下的唯一遺憾。

電腦和觸摸屏的運用,對參觀者了解書畫的細節,也起了很大的幫助。我在一個展室,看見兩名工作人員在一個大顯示屏上觸摸着屏幕,一會兒将某一點放大,一會兒又移動畫面,尋找另一個局部去放大。我上前和她們攀談,了解到她們是在畫中尋找畫家的簽名。原來,這幅畫的作者比較“淘氣”,将自己的簽名隐藏在了畫中,引得許多人去找。過去要趴在畫作前,用放大鏡一寸一寸地去找,那可真是個辛苦的差事。現在則可以将畫掃描進電腦,然後在觸摸屏上像看電子地圖那樣,随意放大和移動,把找簽名這個“苦差事”變成了好玩的“遊戲”。

這兩位工作人員見我興趣滿滿,還邀請我親手試一試這種高新技術。我選了一幅書法作品,将一個字的局部放大,筆鋒運行的軌迹馬上一清二楚地展現在了眼前。我随着筆鋒移動畫面,從墨水的濃淡、筆畫的粗細,窺探到了書法家行筆的力度、運筆的停頓、折筆生鋒的周轉以及提筆遊走的飄逸。簡直太神奇了!我忍不住大大誇贊了一番她們運用現代技術的做法。之後,也借機反映了一下先前在《清明上河圖》那裡的遭遇,建議她們将投影換一個角度,以避免觀影者堵塞展線,影響他人觀賞原作。她們馬上表示,會認真考慮我的建議。我真希望下次再去時能有所改善,使現代科技的長處得以更充分的發揮,同時盡量避免它帶來的負面影響。翠玉白菜

明永樂甜白三系竹節把壺生動的教育場所

台北故宮的書畫區還借助電腦對參觀者進行書畫基礎知識教育。在一個展室裡散放着幾台電腦,參觀者不僅可以從中方便地檢索到豐富的資訊——譬如書畫家生平、藝術風格和流派的介紹、名畫和名字的來龍去脈、與書畫有關的基本術語和名詞解釋等等,而且還有一套軟件,可以讓你跟着學習、練習書法。

這裡還有工作人員為書畫愛好者答疑解惑。從舉止氣度上看,我猜測這些工作人員絕非等閑之輩,應該都屬專業人士。如果你一邊從電腦上學習,一邊向他們請教,長進之後,再與他們讨論,你一定能夠成就自己。你要是有時間、有興趣,靜下心來到這裡學上一段時間,就算成不了書畫大師,至少也能成為精通書畫的“内行”。我想,像我這種一直把“字寫得太爛”當作隐痛的人,最應該到這裡來悄悄“擦槍”,以圖有日翻身,不再為自己超爛的字而自卑。

記得在我母親早年翻譯的關于博物館學的輔助教材裡,提到博物館的主要功能中有一條就是“教育功能”。台北故宮博物院很好地體現了這一功能,所以,單就博物館的功能而言,它能稱得上是不錯的了。北魏青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高山流水有知音

由于我在書畫區域停留了很長時間,無意中發現了一個“秘密”:這裡有不少中老年婦女很活躍,身邊一般還都跟随着三五個同行者。這些婦女在一幅幅名字、名畫前娴熟、自信地解說着字畫的來曆、作者的趣聞轶事、點評着書畫的特色和要旨。阿姨們講得頭頭是道,身邊聽講的人頻頻點頭,還不時對講解者投報出無限欽佩與仰慕的神情。

我站在一邊,也對這些女士佩服得不行。我很好奇,她們的這些書畫知識是從哪裡學來的?如果她們本身不是書畫家的話,那一定是很下了一番功夫,才能達到這種境界的吧。不管她們是不是也從前面提到的電腦裡學習獲益,但可以肯定,這些女士一定是這裡的常客。看她們在館裡駕輕就熟、閑庭信步地指點江山,我真想知道,出了故宮,她們是什麼身份?日常裡她們又作些什麼?

這些頗顯知性的女性群體,是台北故宮書畫區域中的亮點和重要的組成部分。我想,那些供奉在其中的書畫珍寶以及它們的作者如果“有靈”,應該會為自己有這樣一批知音的陪伴和诠解而高興的——正所謂“高山流水有知音”啊!

結束了台北故宮的參觀,從高高的台階上走下來,我忍不住頻頻回頭——真的很留戀。随着腳步的下移,在回顧的視野裡故宮越來越遠、越來越高,越來越像一座巍峨的殿堂。我感覺自己正在被台階緩緩地從神殿送回到平俗的凡間,尤其是在邁下最後一階,雙腳踏到平地時,心裡竟然湧出了一種莫名的惆怅和失落。我想我一定還會再訪這裡。

(編輯·張子樂)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