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陽台菜園”和“菜友”的故事

“陽台菜園”和“菜友”的故事

時間:2024-11-08 03:48:11

韶九屋頂菜園一角——冬天用淘汰的垃圾桶堆肥,春季用來種植一塊5-6平方米的陽台上,種滿了西紅柿、黃瓜、茄子、冬瓜、南瓜、絲瓜、葫蘆……用鐵絲牽引架秧的各類蔬菜綠葉爬滿陽台護欄,綠葉随風擺動沙沙作響,俨然是一幅田園風光美景。

這是坐落于北京王府井街道附近韶九社區李淑媛老人的家。她說:“每天看到陽台的菜園一片綠油油的景象,心情就格外舒暢,夏天看着都涼快!一年下來我家收獲的蔬菜瓜果吃不完,都送給社區孤寡老人和鄰居了!”老人說話間充滿了自豪感。

說起項目的發起,公益組織“北京愛思創新”負責人薄樹連告訴筆者,當初,她們在走訪社區中,經常聽到社區居民對農藥添加劑等化學品污染損害健康的反映強烈;有的家庭自發利用陽台、屋頂以及空閑荒廢地等。她們想,城市社區家庭種植和食用有機蔬菜及食品,可以不必花高價買有機蔬菜瓜果,減輕家庭經濟負擔,還可以通過種瓜種菜體驗勞動的樂趣。

但創辦之初,居民們也猶豫:家庭陽台空間有限、沒種子、沒技術和經驗、怕招蟲招味,等等。而作為公益組織,她們正是以此為切入點,提供必要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支持,促進居民間的交流、互動,并通過小組活動等形式提高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意願和能力。同時,社區居民在參與種植的過程中,重新認識人與自然、人與土地的關系,重建與環境友好相處的生活方式。

從2008年開始,薄樹連所在的“北京愛思創新”在西城什刹海街道、東城東華門街道的韶九和多福巷社區、龍潭街道的左安漪園和左安浦園等社區開展試點。在房前屋後、樓房陽台以及沒有被利用起來的公共地開展“見縫插針”“寸土寸綠”活動。“北京愛思創新”在北京萬通公益基金會、香港社區夥伴(PCD)的資助下,深入社區指導居民種植;街道、社區居委會和物業等對試點活動在人财物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試點社區居民興趣濃、熱情高,成立了農耕小組,推選出組長,大家動手收拾陽台,将社區内空閑荒地或堆放渣土和垃圾的土地整理出來,将菜園可利用的廢棄洗臉池、浴缸、廢舊輪胎、花盆、木箱或塑料箱、食品和飲料瓶罐、紙杯以及鐵絲、竹(木)杆等廢棄物品充分利用;在項目老師指導下,在盆、箱、杯等容器裡填入一定厚度的普通土或摻一定比例的有機肥,如草炭土、蚯蚓糞、珍珠岩等;根據陽台不同朝向、采光和通風情況,因地制宜,選擇全日照、半日照及宜陰的菜苗培育移植、保溫等;給菜圃适時适量澆水(包括洗菜水等),摻加淘米水和蛋殼等肥料滋養更好;學習利用廚餘垃圾,如将去油鹽後的剩菜剩飯、爛菜葉、骨渣、果皮、動物蛋殼、茶奶廢渣液以及上街撿拾樹葉和狗糞等,用兩倍以上的土壤将其填埋,即可有效去味,通過發酵漚成生物堆肥(中國科學院在韶九社區定點開展了堆肥實驗),環保酵素制作有機肥料施(追)于苗圃,以及适量噴灑姜、蒜、蔥、椒、醋及煙葉水等除蟲;小組還對諸如隻長葉不開花、開花不結果等問題有針對性地給予具體指導解決。小組還介紹種植防蟲植物,如薄荷、香菜、辣(花)椒等。在菜友微信群和小組經驗交流會上,組員們将自己的經驗拿出來分享。例如,什刹海街道舊鼓樓社區的賈青山大爺介紹了他的防蟲等方面的種植經驗:如院子裡有楊樹的住戶不宜種茄子和白菜,因為都特愛招蟲,但可以種番茄和苦瓜。不管種什麼,每年一定要“倒茬”(今年種瓜的土,明年可用來種番茄),以平衡植物所需養分。來自東華門社區多福巷街道的辛鳳魁阿姨,則介紹了她解決的兩個頭疼問題:一是室内培育的幼苗移植到室外種植,要加蓋透明塑料杯罩,以防止極熱極冷和大風等天氣變化對幼苗傷害;二是在戶外的苗圃周圍密插細竹簽,以有效防止動物傷害苗圃,等等。

在菜友們精心護理下,菜園年年長勢良好。收獲時節,大家除了自家食用外,還舉辦分享會,并特邀衆鄰居參加,還将蔬菜送到空巢和孤寡老人家中。在聚會中,菜友們各展廚藝,現摘現做,吃到嘴裡的菜特别有滋味,用老北京話說,那叫一個“嘎巴溜丢脆!”聚會中,菜友們七嘴八舌列舉辦陽台菜園的好處:

一是綠化美化環境。每天看窗外陽台一片綠色,陽台上的局部空氣得到一定程度的調節,植物散發着芬芳的氣味,看着聞着心情舒暢,有利于身體健康。

二是通過種菜種瓜果,提高了動手能力,享受勞動的樂趣。每天在自己(有的家庭是爺孫三代齊參與)汗水澆灌下,看着種子破土發芽、枝繁葉茂最後碩果累累的過程。家裡來了客人随摘随吃,十分方便,客人贊不絕口。日常生活充實了,很有滿足感和幸福感。

左安漪園社區陽台菜園分享節當天,大家一起采摘勞動成果三是絕大部分蔬菜瓜果的特點就是“好養好吃”,自種自吃可以節約部分家庭開支,還可利用洗菜淘米水澆灌菜園,廚餘垃圾堆肥,形成家庭生态微循環。

四是打破了樓房鋼筋水泥的包圍造成鄰裡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通過公益平台和共同的愛好和話題,促進了社區成員之間的感情交流。家住銀閘社區的張阿姨說,她在社區住了近四十年,和社區内居民幾乎不來往,和同一樓門内的鄰居見面頂多點個頭。但參與陽台種植之後,大家定期在一起學習、交流,成了很好的朋友,有事互相幫助。

家住市區某街道的一位80多歲的老爺子,一直寡居,性格古怪,與鄰裡關系緊張,被稱為“老刺兒頭”。參加陽台菜園小組後,大家發現老人有一手種菜技術,于是被菜友們隆重推選為技術顧問,老人熱情很高,常邀請菜友們和鄰裡到家參觀自己的苗圃,還每年将收集的200多個一次性紙杯,精心育上各種菜苗贈送給組員和鄰裡。家住地安門西大街的尤師傅是位殘疾人,過去與社區鄰居互動比較少。但自從被小組選上“社區種植師”後,到他家小院參觀他種着薄荷、韭菜、香菜、紫生菜苗圃的人很多,而且這兩位“大師”都将蔬菜和花卉擺在路邊展示,美化了街道環境,并将菜籽等贈與鄰居和過往的路人,講授和交流種植技術等,很受歡迎。

五是示範作用。如舊鼓樓社區賈大爺家的屋頂菜園成了社區居民的參觀基地後,在他的帶動下,這個胡同幾乎家家都種菜。而韶九社區的樓頂菜園示範成功後,更是帶動居民将各個院落将閑荒地都整理出來種菜,并以院落為單位成立農耕小組;從一塊幾平方米的菜園,擴建到4處社區公共菜園。在左安漪園社區,從幾年前的十幾戶試種,擴大到200餘戶參與種植。

六是社區有了“腿”。社區有事,小組成員幫着張羅,及時向社區反映情況和居民訴求,為居民排憂解難、處理糾紛。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是小組成員和社區居民自掏腰包辦公益、助孤寡病殘居民,也有效降低了社區管理在人财物方面的成本投入。

在“愛思創新”項目成員引導下,為吸引更多居民參與到陽台菜園項目中,各社區菜友小組還定期設計制作活動海報放置在社區宣傳欄。其中,左安漪園社區小組經過讨論,決定更名為“星星火公益行動隊”,除擴大家庭和社區種植菜園外,積極投入垃圾分類宣傳倡導;開展利用廚餘廢油制作手工植物油肥皂、定期回收居民家中的過期藥品和電池、用積分的方式兌換生活用品等;有的在社區不定期舉辦市集,進行閑置物品交換;将編織、串珠等各種工藝品義賣,所得款項用于社區公益活動和幫助社區老人;菜友們将自織的圍巾、毛線帽襪等送到社區獨居和孤寡老人的家中,為老人理發、購物、修理器具;陪老人去醫院看病抓藥、逛公園、聊天、打牌、讀書、舉辦生日聚會等;在陪伴老人的活動中,許多老人經常激動地拉着這些“好姐妹”“老兄弟”的手不放,流下了熱淚!

韶九社區居民在居民院内開荒種菜(編輯·劉穎)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