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北京藍天行動
“綠色消費好市民”标準:
1.響應“光盤”行動
2.适量烹饪用油
3.拒食露天燒烤
4.不燃用劣質散煤
5.購買環保節能商品
6.盡量不用一次性物品
7.少開空調多通風
8.雙面打印紙張
9.随手關燈斷電張小蘇張小蘇:綠色生活從小事做起
張小蘇,1946年生于延安,籍貫北京,現為大羊坊甲6号院的樓門長、治安巡邏志願者,還是合唱團的指導顧問。更重要的是,她是一名綠色環保志願者,從年輕在部隊做醫生時開始,她就有了很強的環保節能意識。張小蘇說,她們一家三口都是當兵的,經常很晚才下班回家,所以家裡能拔的電源都統統拔掉。
在日常生活中,張小蘇還積累了許多節水省電的小竅門。比如洗菜後的水很幹淨,洗一次後倒掉很浪費,将菜分類别洗,先洗豆角這類沒有葉子的蔬菜,然後用這個水再清洗有葉子的菜,最後将水倒在水桶裡,水桶裡收集的水就成為花草的營養液了,一舉兩得既幹淨又環保。洗過衣服的水收集起來沖廁所,最後用比較幹淨的水來擦地。再有就是在抽水馬桶的水箱裡放個重物,将水面升高,這樣在放水的時候可以節約很多水資源。她還将家中的飲料瓶收集起來,每月集中賣掉,家用照明全部使用節能燈,并且讓家裡人養成出門随手關掉水電開關的習慣。外出購物買菜一般自帶購物袋,不用一次性碗筷。接送自己的小孫子也是以步行代替乘車,綠色出行,從我做起。并且教導自己的子孫不踩草坪,把電池集中回收,不亂扔垃圾,做好垃圾分類工作。不鋪張浪費,積極參與節能低碳活動。這些生活中的綠色環保小竅門,張小蘇一堅持就是十多年的時間,她說并不覺得有什麼負擔。恰恰相反,每天堅持綠色環保的生活讓她覺得生活更加有意義,這是為國家的綠色環保事業作貢獻,為我們的子孫後代造福,因此她的節能綠色生活将來還會延續下去。
社區的樓門長都是義務工作,不僅沒有任何報酬,而且樓裡有點大事小情,居民反映個問題,都先找樓門長。可以說樓門長是一種隻有奉獻,而且往往費力不讨好的工作。但張小蘇就承擔着這樣的工作,并且她是積極主動地去承擔。她向樓裡的鄰居傳播防火、防盜、垃圾分類等知識;向居委會傳達居民反映的問題;調解鄰裡之間的糾紛。“我們樓的人都挺自覺的,工作起來沒有那麼辛苦。”張小蘇十分謙虛地說。
除了樓門長,張小蘇還是一名綠色巡邏志願者。她在站崗巡邏的過程中,經常發現有人在小區内外亂張貼、亂寫小廣告,她找到社區,提出要幫助社區清除小廣告。她不論平時走路還是在崗巡邏,看到路邊車站或電線杆旁有貼小廣告的人,都會上前制止勸說,并及時清理。她說,雖然她一個人力量有限,但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來感染身邊的人。
說起大羊坊社區合唱團,截至目前創團已有十年之久,合唱團入團不設門檻,隻要喜歡唱歌都可以參團。合唱團的成員從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現在已有100多人。作為合唱團團長,張小蘇總是能積極将自己的環保理念傳播給合唱團的每一位成員。每次為合唱隊員打印歌譜時,她總是雙面打印,不浪費每一張紙。她還經常把自己親手培養的綠植分發給隊員和居民們,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把綠色帶給更多的人,從實際行動做起,帶動身邊的人加入綠色環保的隊伍中。
張小蘇還是健步走的愛好者,對于這項運動,她不光獨樂樂,還帶動身邊的朋友,和她一道提高身體素質,增強體育健身意識。從節能減排、綠色出行做起,希望更多的人用綠色的方式得到更多的收獲。
張小蘇堅持從小事做起節能環保,對于親朋好友,她将自己家的節能小竅門傾囊傳授;對于家庭成員,她樹立節能減排的觀念,倡導文明健康、簡約環保的生活方式。雖說張小蘇夫婦都有退休工資,生活條件不錯,但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深植于他們的心中。可以想見,如果我們都能像張小蘇學習,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那麼真正綠色環保的生活就離我們不遠了。(朝陽區文明辦)
劉建珍:綠色消費,從娃娃抓起
劉建珍,1978年北京生人,自2010年參與綠色環保事業,始終将綠色消費貫穿于家中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家裡的新成員——寶寶綠色環保好習慣的形成——劉建珍将綠色環保的理念寓于孩子的早教之中,讓孩子在很小的年齡就已經擁有綠色環保的行為習慣。
在2014年,劉建珍一家因為新生寶寶的到來,常常抽不出時間去實體店買東西,這反而促成了家裡人網上綠色消費的好習慣。漸漸地,家裡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上都在網上購買:吃的米、面、油、調料等都是從“1号店”超市買的;寶寶用的幹巾、濕巾、尿不濕也離不開“1号店”超市;寶寶的玩具“手機淘寶”應有盡有;家用電器“空調、淨化器、電飯鍋、榨汁機、手機”的購買最信得過的是“京東自營”;一家人看的書都是從“當當網”買的;買衣服各大網站的旗艦店都是值得依賴的。對劉建珍一家來說網絡購物滿足并豐富了一家人的生活,網絡購物意味着節約了大量的出行成本,不用開車,也不用擠公交、地鐵,是最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省下的時間可以一家人到公園散步、遊戲,鍛煉一下身體,好好呼吸新鮮空氣。
常言道“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劉建珍的孩子2歲半時,小寶寶的學習能力已經非常強,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寶寶環保習慣和行為的養成。家裡人網絡購物後留下很多快遞箱子,這些箱子在修整後都成了寶寶的玩具收納箱;劉建珍會告訴孩子,玩具不玩了、書不看了都要放回自制的收納箱裡。家裡生活中收到的各種海報、宣傳冊日積月累也有厚厚的一摞,直接扔掉既浪費又不環保。劉建珍考慮到孩子從1歲多起開始認知圖形,家裡人就把海報剪成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多邊形、星形,配合圖書一起來教寶寶認識圖形,這種方法既讓孩子更感興趣,而且十分環保。質地硬一點的海報可以用來折紙飛機,寶寶兩歲的時候最喜歡和爸爸玩扔飛機的遊戲。劉建珍還從單位裡拿回來單面A4紙,用來給寶寶畫蠟筆畫,練習眼手協調、認顔色、畫圖案,然後一張張地貼在牆上做畫展。最後,所有用過的紙類再拿去做手工圖形。“即便兩面都打印有字的A4紙,我也從單位拿回來給孩子練習塗鴉。因為孩子主要練習的是握筆,畫線條、畫圖形,所以紙上有字不影響她練習。”劉建珍聊起寶寶時繪聲繪色。劉建珍在日常生活中,劉女士也盡可能做到節能環保,做到節水、節電、節燃氣。自來水龍頭使用時盡量放小水量沖洗,省下來的水再二次利用——洗菜用過的水用來沖廁所;洗衣服用過的比較幹淨的水,用來擦地闆;淘米水用來澆花。劉女士把家裡照明燈基本都換成了節能燈,不但能節電,比原來的普通電燈還亮很多。夏季盡量減少開空調的時間,空調開的時候都是在27度以上。煮飯、燒菜時鍋開後都會及時轉成小火,不但節約燃氣,飯做出來也好吃多了。劉建珍雖然工作很辛苦,還是堅持自己做第二天的工作餐,不使用一次性飯盒、筷子、紙杯,出門時也喜歡自己帶水杯,泡好自己喜愛的茶或咖啡,少買飲料,少制造白色垃圾。買菜、購物時更是喜歡帶上日常用的袋子,折好放在背包裡,随用随取。
劉建珍這些生活上的環保小細節,其實每時每刻都影響着自己的孩子。“孩子在我們的影響下,慢慢有了自覺的環保意識,她有時也會提醒我。例如平時孩子洗手的時候,我們都會提醒她搓肥皂時要把水龍頭關上。但有一次我洗手的時候搓肥皂忘關水龍頭,孩子馬上提醒了我。還有一回,孩子在洗手的時候,問我說:‘媽媽,如果我們洗手的時候在下面放一個盆接着水,水是不是也能倒在水桶裡存着沖廁所用?’”劉建珍很有成就感地說,“在沒孩子之前,我覺得自己在綠色消費這方面做得沒有那麼好。有了孩子之後,我們做家長的就覺得應該為孩子起到表率作用。我們既然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才對,那麼我們首先就應該做到才行。”
如今,北京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像劉建珍這樣的都市白領、年輕媽媽,在頂住生活、工作壓力的同時,仍不忘多節約、少浪費,為綠色生活、低碳出行、環境保護盡自己一份力量。不得不說,劉建珍确實是所有年輕人和家長們學習的好榜樣。(海澱區文明辦)
張志岩:綠色洗碗達人
張志岩,1981年生人,籍貫河北省,目前是海澱鎮彙苑公司的一名普通職工。她始終将綠色消費、低碳生活的理念和習慣融入到日常衣、食、住、行、用的各個方面。例如,盡量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盡量不吹空調,雙面使用紙張,購物時自備布袋,手洗衣服,一水多用……“消費是人們每天都在進行的活動,每項消費活動對資源、環境、生态都會産生一定影響。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應盡量使自己的消費綠色化,選擇低碳的生活方式。”張志岩談到自己多年的綠色消費習慣時說道。
她的綠色消費好習慣帶動感染着身邊的每一個人。在綠色消費這方面,她最具心得的當數節水、健康、環保的洗碗方法。
張志岩從小在農村長大,小的時候,父親總是抓一把棒子面(玉米面)将油污的碗刷得幹幹淨淨。可張志岩長大來北京工作以後,城市人用洗潔精刷碗習以為常,張志岩也沒覺得有何不妥,直到有一天她讀到一本書,介紹洗潔精刷碗其實危害非常大。洗潔精的主要成分是石油的二級衍生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鈉,還添加黏稠劑、工業香精、防腐劑等。洗碗時如果沖洗不幹淨,就會有洗潔精殘留物,日積月累,就很可能引發多種疾病,同時洗碗水會造成水污染。那麼如何讓洗碗變得既健康環保,又能把碗洗得幹幹淨淨呢?
張志岩一下就想到了父親用棒子面洗碗的情景。于是,她讓家裡人從老家郵寄一些棒子面,每次洗碗的時候,就用少許棒子面擦拭碗,然後用水沖洗幹淨。她發現效果特别棒,環保不傷手。
時間一長,張志岩開始将棒子面洗碗的方法介紹給朋友,可朋友們都覺得用棒子面洗碗實在太奢侈了。“我沒有做過具體的研究,一個月棒子面和洗潔精的費用各是多少。可能因為我老家在農村,自家種的玉米,棒子面随處可見,用來洗碗非常正常。”張志岩解釋說。
為了讓身邊的朋友擁有一種不那麼“奢侈”的洗碗方法,她又從書本上總結出7種環保、健康的洗碗方法:
一是熱水法。如果碗中沒油或油特别少,可以直接用熱水洗,天然健康。二是淘米水法。淘米水去油污能力強,碗洗完後亮潔如新,衛生安全,對手也沒有傷害。三是面湯法。如果吃的是煮面條,可以用煮完面條的面湯洗碗,效果也很好。四是水果皮法。先用水果皮(檸檬皮、柚子皮、橘子皮、橙子皮等)擦拭碗,然後用水清洗,既環保省水,又能清除異味,洗得也很幹淨,還散發着清新的香味。五是茶葉水法。如果有喝過的茶葉水,用茶葉帶水一起來洗碗,效果也不錯。六是堿面法。用堿面擦拭碗,然後用水清洗,可以輕松将碗的油污去幹淨。不過堿面用得次數多了,會使皮膚變得粗糙,因此,在用此方法洗碗時,最好戴上手套,就不會傷手了。七是食鹽法。取一點食鹽擦拭碗,可以把油污快速清除,然後用水清洗即可,既方便又環保。鹽摩擦力大,對皮膚不好,容易傷手。如果遇到手有傷口,就得戴手套洗了。
張志岩此外,張志岩常年洗碗,總結出不少經驗:第一,飯後要立刻洗碗,油污容易洗掉,放得時間越久越難洗。第二,先把碗中的食物殘渣倒掉,碗不要疊放,免得油污沾到上層碗的底部。第三,分類整理,順序清洗。先洗裝熟食的碗,後洗裝生肉生魚的碗。先洗杯子等玻璃器具,再洗筷子、勺子和油比較少的碗,最後洗油多的碗。第四,最好不用洗碗布。洗碗布能不用就不用,畢竟會殘留很多細菌。第五,碗洗完後,要将碗放在碗架上控水晾幹,不要用洗碗布擦掉碗裡的水。
張志岩同志一直堅持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綠色消費模式。她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大家每天都動手做、卻那麼不起眼的洗碗中花心思,總結出一整套科學、健康、環保的洗碗方法,讓更多的人受益,讓環境少受一些污染。張志岩的确是一個合格的綠色消費好市民。采訪最後,她說:“雖然我一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隻要每個
人都能為環保做一點貢獻,都能邁出一小步,整個國家的環保事業就會向前邁出大大的一步。”(海澱區文明辦)
侯婧晨
侯婧晨:讓“綠色”成為生活的主打色
侯婧晨,1986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天通苑北街道辦事處科員。她始終堅持綠色生活理念,并且積極帶動家人、朋友、同事一起,用低碳理念倡導綠色消費,以節能環保共享綠色生活,以實際行動讓“綠色”成為生活的主打色。
侯婧晨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十分關注黨和國家關于環保方面的大政方針。她通過觀看北京市委市政府制作的環保公益廣告,看到那些關于全球資源浪費的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深刻地感覺到環保工作迫在眉睫,更堅定了她要從自身做起,将環保理念貫徹到生活小事中,繼而影響周圍人的決心。侯婧晨通過網絡、報紙等平台學習了解國家推出的旨在保護生态環境的政策法規,她主動查找國家發改委關于居民用水、用氣、用電的階梯價格政策,培養自己用價格杠杆節約資源的環保意識,将綠色理念深植入心。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侯婧晨一直倡導綠色生活,要求自己并帶動家庭成員、同事朋友一起養成健康環保的生活習慣。在家庭生活方面,她在裝修時,力求簡單大方、美觀實用,盡量少用木材闆材,選用環保合格的裝修材料;在采購時,注意環保标記,積極綠色消費,選用無磷洗衣粉和含氧清潔劑;在用水時,将洗菜水、淘米水等收集起來用來洗拖把,真正做到了一水多用,讓每一滴水都變得有價值;在生活細節上,她外出購物買菜一般自帶環保購物袋,不用一次性餐具,家用照明全部使用節能燈,将舊衣舊物捐獻貧困山區等。在工作中,侯婧晨更是注意綠色環保。在用電方面,自覺做到空調限溫,夏季室内空調溫度設置不低于26攝氏度,計算機、複印機等電子辦公設備不用時關機,在節假日前關閉辦公設備并拔下電源插頭,自覺做到“人走燈滅”,杜絕“長明燈”“永動機”等現象;在用紙方面,堅持“節約一張紙,保護一棵樹”的理念,盡可能雙面使用紙張,能無紙化辦公的一律使用電子文檔,将廢舊紙張裝訂成草稿本;在用水方面,每天用前一天的剩水來澆花、擦灰,洗手洗杯子後時刻注意關緊水龍頭……
聽聞作為“85後”的侯婧晨每天用剩水澆花、沖廁所,很多同齡人剛開始都不大理解。侯婧晨說:“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明星李冰冰談到,她每天洗澡如果腳底下不踩着一個盆就會覺得心裡慌慌的。每天必須将洗澡水節約下來一水多用心裡才會覺得踏實。當時看完了,我就想,原來我和明星有一樣的習慣。多年來,保持着這樣的習慣,我并不會覺得這是一件麻煩的事。有人如果問起來,我也會對他們說這個例子。”侯婧晨用明星的例子告訴他人,節水的行為并不是一般人印象中老年人的省錢行為,而是一種理念,人們應該将節水當成一種時尚——綠色環保的時尚理念,堅持下去,成為習慣——自覺堅持綠色消費的習慣。
作為一個年輕人,侯婧晨在宣傳和帶動周圍人的時候,深刻地認識到,老舊的傳統宣傳不容易讓人們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在對老年人進行宣傳的時候,如果你告訴他們,每天節約一度電,一個月就可以節約十幾元錢,用來買菜,這樣的說法他們很容易接受。對于年輕人來說,他們認為掙錢就是為了享受,你告訴他們節水節電可以省錢,根本就沒人理睬你。如果将節水、節電、節能的理念與養生結合起來進行宣傳,效果就會好很多。在對年輕人進行綠色消費宣傳時,侯婧晨告訴他們,這樣做是時尚的,而且是可以養生的,他們就會不自覺地加入到綠色消費的隊伍中來。久而久之,她的綠色生活理念切實地影響了很多身邊的同事朋友,帶動形成綠色環保“人人有責、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侯婧晨居住在天通苑、工作在天通苑。她在上下班時一直選擇步行或者騎共享單車等低碳的交通方式,并堅持3公裡内選擇步行,用腳步丈量美麗天通苑;5公裡内選擇公交,做到自覺排隊候車,主動禮貌讓座;選購私家車時傾向小排量等。此外,侯婧晨還在樓道裡随手撕除廣告傳單、撿拾白色垃圾等,并曾積極參與天通西苑第三社區黨支部組建的環保志願者隊伍活動,與社區老黨員一道清掃社區道路、鏟除“牛皮癬”、清理小廣告,整治環境衛生,勸止不文明行為,帶動社區廣大居民自覺養成綠色文明居住的好習慣。
侯婧晨認為,“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隻有人人擁有綠色觀念、争當綠色先鋒,全社會才會更文明、更和諧。希望人人都能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弘揚綠色文明,攜手綠色行動,共創綠色家園,讓“綠色”真正成為生活的主打色!
(昌平區文明辦)
盧靖:用我們的行動影響周圍人
盧靖,1971年生人。在北京一家廣告公司從事設計制作方面的工作。從2005年開始一直兼職從事環保方面的工作,現兼任北京環保之友志願服務總隊隊長。2007年3月,北京環保之友志願服務總隊正式成立。2008年,北京環保之友志願服務總隊正式加入了志願者聯合會,成為“團體會員”。多年來,盧靖與環保志願者們一起,參加北京市多項環保公益活動,為環保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2005年,盧靖與朋友們經常利用周末到北京周邊爬野山。在爬山的過程中,他們會找一些相對平緩的地帶稍事休息。然而,他們發現,因為北京周邊的野山都是沒有專門人員進行維護的,很多登山者将食品袋等各種垃圾随手亂丢,當時剛剛盛行的三元牛奶的小袋子被扔得到處都是。不少沒喝完的袋裝牛奶被扔在地上,稍有不慎被踩中,立刻弄得哪裡都是。觸目驚心的垃圾無人收拾,讓盧靖和朋友們完全沒有了休息的欲望。他們意識到為了維護野山的環境,應該做些什麼。他們不僅将自己帶來的垃圾帶走,同時将相對好收拾的垃圾一起帶下了山。這樣做了十多次後,很多爬山的遊人見到他們的行為,慢慢加入到其中來,隊伍慢慢壯大了。
2005年底,在老盧等人的号召下,一支十餘人的隊伍成立了。2007年,北京環保之友志願服務總隊正式成立,成立之初隊伍有100多人。在隊長盧靖的帶領下,這支隊伍每周在景區清理垃圾志願活動的“傳統”一直雷打不動。“爬一座山、清一條路”,即使是寒冷的冬季,他們一直堅持戶外清撿活動,多年來已累計清撿垃圾十多噸。為了擴大影響,每次活動都有人帶着環保服務隊制作的牌子,上面寫着聯系方式和QQ号、二維碼,或者在網上發布活動的帖子。在環保之友的帶動下,北京戶外清潔的隊伍越來越壯大,每一支隊伍都是環保的生力軍,為北京的藍天出力。盧靖(第二排左一)和隊友們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如今的北京環保之友志願服務總隊正式注冊的成員已經有3000多人。“環保之友”參加了團北京市委、北京市志願者聯合會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組織的“還北京一片藍天,每月少開一天車”“人人都是綠色志願者”等多項活動。“環保之友”團隊志願者在旅遊景點向遊人宣講綠色奧運新理念,讓更多的人關注環境保護。2009年國慶60周年慶典期間,“環保之友”參與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宣傳活動,積極參與、大力推廣,并以身作則樹立榜樣,讓綠色生活、和諧社區的理念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因“環保之友”在國慶60周年慶典宣傳活動中工作突出,被團市委授予特别貢獻獎。
2010年“環保之友”與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北京第八中學、北京陳經綸中學、北京第二十四中學等15所學校建立了綠色聯盟,共同參與團中央主辦的保護母親河環保活動項目,“環保之友”和同學們一起開展生态環保實踐活動,引導青少年通過切身感知,把生态環保意識轉化為環保行為習慣。項目結束後,環保之友志願服務總隊獲得團中央的嘉許。
多年來,“環保之友”和西山林場合作,舉辦了保護生态環境,推廣森林健康的活動,在香山和八大處設立了環保監測點、防火監測點、休閑設施維護監測點。此項活動将北京西山作為試點,在香山和八大處等地設立垃圾監測點,在一些垃圾重災區挂立“保護環境”的提示牌,提醒登山愛好者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通過我們的努力,争取把北京周圍的野山變成零垃圾的戶外愛好者适宜休閑的好地方。
2013年9月,招募網站管理志願者。2014年6月開展“保護環境還自己一個綠色的家園”活動。2015年3月,在北京西站外圍進行春運志願服務,5月開展第四屆“戶外清潔日”北京分會場活動。至今已服務22434小時。
在“環保之友”的宣傳和影響下,很多登山遊客也都自備垃圾袋,有的還準備了撿垃圾的工具,一邊登山,一邊撿垃圾,這充分證明了“環保之友”這麼多年的活動已經感動了很多人,影響了很多人,關愛地球保護環境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北京環保之友志願服務總隊的足迹遍布北京周邊的山山水水,如八大處、香山,九龍山、鳳凰嶺、妙峰山、陽台山和長城等地都活躍着環保之友隊員的身影。到目前為止,參與“環保之友”環保活動的志願者已達數萬人次。
(北京市環保局)
(編輯·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