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社科期刊學術影響力誤區表現路徑
[中圖分類号]G23[文獻标識碼]A
每一種社科期刊都把提升學術影響力、進入名刊行列作為前進的動力和努力的方向。學術影響力,既是期刊内在學術品位、學術含量的體現,也是學術界對期刊學術品牌認同的衡量标準。當前,有關機構和學界對社科期刊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标準還不夠統一和科學,導緻一些社科期刊不能明确提升學術影響力的努力目标。本文拟從當前社科期刊評價誤區入手,揭示社科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核心要素,進而探讨提升社科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路徑。
一、社科期刊學術評價存在的誤區
當前,對社科期刊進行學術影響力評價的主要有南京大學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北京大學的“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等。它們對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評價主要依據的是期刊發表文章中的學術思想或觀點被轉引的頻次。比如: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主要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響因子、獲國家獎或被國内外重要檢索工具收錄、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等作為評價指标,南京大學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主要是根據期刊的影響因子、被引總次數等數量指标與參考各學科專家意見确定的。應該說,這些評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種期刊的學術品位和學術影響力,對于推動社科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提升産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比如說,某期刊刊登論文的學術觀點被其他學者廣泛引用,這說明這一學術觀點很有借鑒和參考價值,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同。如果某種期刊刊登論文的很多學術觀點經常被他人文章轉載(參考指标如轉載量、轉載率等),從這一角度來說該期刊有比較強的學術影響力。但是,這種僅僅以刊發文章觀點的轉引情況作為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評價指标,往往是不夠全面的,它必然帶來學術影響力評價的“誤區”。
1.重轉引次數輕内容分析
這種評價體系主要以轉引量、轉引率、影響因子作為評價标準,偏重的是學術觀點的轉引次數,但對學術觀點的内容及其價值取向不予關注和分析。實際上,評價一個學術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如果僅看學術觀點的轉引次數,而不看學術觀點的内容及其價值取向,這是不科學的,也是很片面的。比如說,某期刊刊發很多曆史虛無主義觀點,其目的是借機否定中國共産黨,否定社會主義道路。假設該期刊的曆史虛無主義觀點被很多其他文章轉引,如果按照上述評價指标,那麼該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是比較高的。而實際上,這種曆史虛無主義觀點被多次轉引,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可能是一些人故意引用這些觀點來鼓吹曆史虛無主義觀點;另一種情況,可能是對這種曆史虛無主義進行批評。如果是第一種情況,由于其轉引次數多我們就斷定這種期刊的學術影響力高,這未免與社科評價機構的初衷相背離?大家都很清楚,任何評價都是有價值取向的。如果一種期刊的學術觀點的價值取向有問題,即使它的轉引次數再多,我們也絕不敢苟同它有很高的學術影響力。2016年上半年,有關教育單位啟動了第四輪學科評估,其所列A類期刊名單引起了巨大争議,焦點在于,作為評價标準的A類期刊不但國外期刊遠遠超出中文期刊,而且即使是中文期刊,其學術範式的西化傾向也十分嚴重。最後在學界的普遍質疑聲中,A類期刊被迫放棄。這是近年來社科期刊學術影響力評價中忽視期刊學術内容的典型案例,應引起社科評價機構的深刻反省。
2.重内在學術影響輕外在學術影響
這種評價體系主要依據刊發文章的轉引情況來判斷期刊的學術影響,難以反映期刊的外在學術影響。實際上,一種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不僅包括内在學術内容的質量,還包括外在的學術影響力。這種外在學術影響力,包括期刊利用自身學術地位和學術品牌在學界引領研究方向、凝聚人心、取得理論共識等。比如,一種期刊定期舉辦學術論壇,論壇得到學界人士廣泛參與和高度認同,并産生了很多學術研究成果,這種影響力不是依據文章轉引量、轉引率來測評的,而是靠期刊組織的學術活動産生的學術影響來斷定的。以往的評價體系偏重于内在學術内容的判斷,忽視外在學術影響,往往有失公允,難以全面考察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3.重傳統媒體上的影響力輕新興媒體上的影響力
以往學術評價體系主要考察學術文章在傳統媒體上的影響力,而對其在新興媒體上的影響力沒有給予足夠重視。随着互聯網新技術的廣泛運用,新興媒體的擴散速度和傳播作用越來越強。一篇學術文章的觀點在傳統媒體上的轉引,遠遠沒有新形勢下在新興媒體上傳播更為迅速、影響力大。此外,一些優秀名刊帶領同類期刊建立數字化網站,在網站上集中展示期刊的學術成果,這種學術傳播行為也在以往學術評價體系中被忽視。如果我們隻偏重于傳統媒體的學術影響,忽視新興媒體上的學術影響,這勢必不符合社科期刊未來的數字化出版方向。
總之,以往的學術影響力評價是在特定背景下對期刊學術影響力進行認定的工具,它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取性,但它的确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新形勢下社科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如果我們繼續囿于傳統評價體系,必然會導緻學術影響力評價的扭曲和不公正。
二、社科期刊學術影響力的主要表現
探讨社科期刊的學術影響力,首先要對其内涵進行分析。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的解釋:“學術是指有系統的、較專門的學問”。也就是說,本文所談及的期刊是有相對固定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的學術期刊。影響力,是指對别人的思想或行動起作用的力量。社科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是指基于某種社科期刊的學術内容和學術水平而對他人和學界學術研究與學術思想産生的效用。這種學術影響力,既包括内在的也包括外在的,既可能是基于社科期刊的紙介質形式,也可能是基于新興媒體形式。筆者認為,學術影響力的主要表現既包括内在的學術内容的引領力、創新力,也包括外在的學術組織力和号召力,還包括新媒體上學術的傳播力和關注力。
1.學術内容的引領力、創新力
這是指學術思想和觀點能夠引領學界研究方向,深化學術觀點認識,推動學術觀點的創造創新。這種學術影響力具體表現為:一是學術的導向性。社會科學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态屬性,以社會科學作為研究對象的期刊毫無疑問地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态屬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近代以來我國發展曆程賦予的規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國,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哲學社會科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最終也不能發揮應有作用。”[1]現在有一些學者在學術研究中鼓吹“價值中立”,說隻談學術不談政治;甚至有人打着學術研究旗号從事的是違背學術道德、違反憲法法律的假學術行為。這種觀點和行為是不對的。任何學術研究都有立場問題,是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還是站在少數人的立場是判斷理論研究導向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志。我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要有學術影響力,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不堅持這一導向,期刊就不會有影響力和生命力。二是學術的深刻性。社科期刊要研究真學問,文章要有學術深度。高品位的學術文章,不是憑空想象的邏輯推理,而是立足于深厚的理論基礎,有充分的理論依據;不是簡單的做法和經驗的總結,而是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對做法和經驗進行高度的概括和提升。也就是說,文章必須有理論的深度和厚度,作者有深入的理論思考和理論創新見解。三是學術的針對性。學術文章不是泛泛而談,無的放矢,而是要回應社會現實,敢于回答社會現實問題。善于運用理論來分析和觀察社會現實問題,用理論來指導實踐,文章才能為社會服務,為黨和國家的決策服務。隻有緊密聯系實際,貼近讀者的思想熱點,這樣的文章才有現實針對性。四是學術的前瞻性。文章要在掌握現有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充分把握未來的理論研究方向和研究趨勢,并且能夠引導學術界對未來方向進行先期研究,引領未來的理論研究方向,形成新的理論研究熱點。在引領未來的理論研究中,要對一些難點、熱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取得一定的理論共識。此外,一本學術期刊,如果真正的學術文章篇數很少,其中高水平的文章隻是鳳毛麟角,這樣的期刊學術影響力也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每期學術文章能夠占到一半以上,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期刊的學術影響因子和轉載數量,擴大學術影響。
2.學術組織力和号召力
這是指期刊具備組織該學科領域的重大學術活動的能力,并将學界領域的專家學者緊緊團結在自己周圍。具體表現為:一是能夠定期舉辦學科領域内有影響的學術研讨會議。一個隻會閉門造車式編發稿件的期刊,即使編發稿件的學術水準很高,也談不上是學術影響力很強的學術期刊。當然,這種學術會議有相對固定的周期(比如每年舉辦一次),能夠持續不斷開展。如果隻是臨時性的、随意中斷的學術會議,也無法形成較強的學術影響力。二是參加人員的規格和規模。學術研讨會議如果能夠邀請這一領域的大專家做主題報告或者大會發言,而且參加會議人數有一定規模,那麼學術影響力就能得到保障。三是會議研讨主題和會議研究成果。會議研讨主題應該是本學科領域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同時産生大量優秀成果。學術研讨的組織力和号召力對提升刊物的學術影響是廣泛的,它不僅擴大刊物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密切期刊與專家學者和讀者之間的聯系,同時可利用會議期間組織一批重點稿件,刊登後進一步提升刊物的學術影響力。
3.新媒體上學術的傳播力和關注力
在互聯網時代,随着新媒體的廣泛運用,學術文章在網絡和新媒體上傳播及時、快捷,而且傳播的範圍很廣,産生的學術影響越來越大。社科期刊必須充分考察學術文章在新媒體中的傳播力和關注力。一是學術文章能在互聯網與新媒體上及時傳播。現在大多數學術期刊都建立獨立的或者半獨立的門戶網站,定期将刊物每期的文章在網上進行傳播。還有的是通過中國知網在網上傳播,也有的學術期刊通過微信公衆号推送重點文章,有的讀者接到推送文章又在朋友圈或者學術圈進行推送,産生了很好的學術影響。二是能帶領同類期刊建立專題研究網站。有的名牌學術期刊利用在學術圈中的優勢地位,帶領同類期刊成立數字化平台,集中展示同類期刊刊發的學術論文。
學術影響力的這三個方面表現是有機聯系的:學術内容的引領力、創新力是基礎,為學術組織力、号召力以及新媒體上學術的傳播力、關注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石;學術組織力、号召力以及新媒體上學術的傳播力、關注力又對學術内容質量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目前,學術影響力評價基本上隻考察學術内容的引領力、創新力,而沒有關注學術組織力、号召力以及新媒體上學術的傳播力、關注力,這是不科學的,需要進行調整。至于在評定社科期刊學術影響力時各自占多大權重,是需要進一步探讨的課題。
三、社科期刊提升學術影響力的路徑——以《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為案例
明确了社科期刊學術影響力的科學内涵和主要表現,我們就找到了社科期刊提升學術影響力的前進方向和實施路徑。
1.以高品位的學術質量和深厚的學術含量提升學術引領力、創新力
社科期刊要提升學術引領力、創新力,首先要從内功做起,這就是提升期刊的學術質量和學術含量。提升學術質量和學術含量,要求堅持精品化、專家化辦刊思路。一是加強對理論前沿問題的研讨。提升期刊學術影響力,編輯部應确立一至兩個精品專欄,在這個精品專欄加強對學科前沿問題的探讨和研究。一年可以形成幾個專題,每期刊登一個專題,每期專題組織幾篇重點稿件從不同角度深化對前沿問題的研究。比如,《思想理論教育導刊》作為一本服務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指導性刊物,在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研究成果、研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着力回答教育教學中的熱點難點疑點問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等方面成績突出,獲得學界高度認同。它堅持把《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作為重點專欄建設,經常圍繞中央提出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展研究,形成鮮明的學術特色。2016年,分别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堅定共産主義理想信念、共享發展與消除貧富差距、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等開展研讨,這些主題緊密聯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需要,既深化了理論認識,也引領了理論研究方向。二是編輯部負責人要有過硬的本領。編輯部負責同志是期刊的領頭羊,應該是具備紮實理論研究功底的專家型編輯,既熟悉理論知識,又精通編輯業務,并且要用政治家的眼光辦刊,有強烈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别力。三是依托專家和編輯的智慧辦刊。提升期刊學術質量,既要依靠編輯部外的專家團隊,也要依靠内部的編輯隊伍。專家團隊熟悉理論研究動态,掌握理論研究熱點,而編輯熟悉編輯業務,掌握充足的作者資源。要把這兩支隊伍融合起來,形成“1+1>2”的效果。既要發揮專家的選題咨詢和理論把關作用,又要發揮編輯的策劃和組稿優勢。四是加強學習研究。理論學習和研究是提高策劃組稿能力的重要途徑。編輯的學術素養直接影響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學術質量。要經常組織編輯部人員開展學習研究,進行交流和研讨,不斷提升理論水平和理論把關能力。隻有真正提升編輯的學術素養,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2.以高端的學術研讨活動提升期刊的學術組織力、号召力
随着學術和文化交流的頻繁和深入,各類學術活動很多,對推進學術的深入研究、加強學術交流研讨有重要影響。社科期刊作為學術研讨的載體和陣地,也要發揮自身的優勢,打造各種類型的學術平台。學術研讨活動的開展,既能凝聚一批優秀的作者隊伍和作者資源,也能推動重大問題的深入研究,産生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這對提高期刊的學術影響和學術輻射力很有幫助。當然,打造學術活動,也要結合刊物的理論研究範圍,針對不同的作者群開展,這樣才能取得實際效果。
比如,《思想理論教育導刊》近年來結合不同的理論研究熱點和作者群體打造不同的學術活動,在學界産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大大提升了學術影響力。
一是針對讀者群的高端人群。讀者群的高端人群,一般是期刊的作者隊伍,是期刊學術質量的重要依靠力量。每年把這一部分人群組織起來開展重大問題研究,對于提升期刊學術影響力無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理論教育導刊》論壇”每年結合中央提出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舉辦一次研讨會議,參加人員主要是《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編委、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入選征文的作者。每年論壇的主題都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關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比如2015年論壇主題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6年論壇主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建設”。經過幾年的精心組織,“《思想理論教育導刊》論壇”目前已成為高校思想理論教育領域的一個高水平的學術研讨陣地,有力地提升了《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的學術影響力。
二是針對讀者群中的精英分子。讀者群中的精英分子,一般是讀者集中群體部門的負責同志,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學術的話語權。每年針對他們開展相關學術活動對提升期刊影響力有直接幫助。比如,由《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編輯部和《紅旗文稿》編輯部組織舉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壇”,每年組織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負責人,結合中央全會提出的重大理論觀點,開展相關研讨和交流。比如2016年論壇主題是“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主要是結合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開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壇”已經成為高校思想理論教育領域的精英分子學習貫徹中央全會精神、開展問題研讨、凝聚理論共識的學習交流平台和窗口。
三是針對讀者群中的普通人員。讀者群中的普通人員往往是期刊的忠實讀者,也是期刊潛在的作者群體,但是由于各種原因,他們參與學術活動的機會相對較少,而且他們的學術素養和學術水平亟待提升。每年組織他們開展學術研讨,不僅提升了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學術精神和學術研究能力。《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編輯部組織開展的“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創新論壇”,主要結合高職高專院校特點,為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搭建經驗交流、學術研讨的平台。這一學術研讨平台,也有力地擴大了《思想理論教育導刊》在這一群體中的學術影響。
精心選樹優秀的作者隊伍,發揮他們的先進示範作用,也對提升刊物的學術組織力、号召力産生積極作用。自2014年起,《思想理論教育導刊》開始主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年度影響力人物推選活動”。目前已開展三屆,共推選出近300名影響力标兵人物、影響力人物和影響力提名人物。影響力人物推選活動的開展,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推手,在引領高校教師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産生了積極影響。
由期刊牽頭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要從刊物服務讀者群體的實際出發,針對他們的需求開展不同類型的學術研讨和選樹典型,這樣既擴大了刊物在整個讀者群體的知名度,也擴大了期刊的學術組織力和号召力。
3.以新媒體技術為抓手,提升期刊學術的傳播力和關注力
随着“互聯網+出版”不斷推進,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逐步融合發展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數字化出版成為未來學術期刊發展的必由之路。推動期刊内容的數字化出版以及學術文章在新媒體上的快速傳播越來越成為提升期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途徑。《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為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期刊集約化、專業化、數字化建設,牽頭成立馬克思主義理論期刊聯盟,承擔聯盟秘書處的職責。首批聯盟單位包括9家思想政治教育類期刊。聯盟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建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論文在線”,“論文在線”不僅會成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類期刊内容的展示窗口,也将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論文網絡發表的園地。
為推動高校馬克思主義學術理論期刊深入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成果,進一步加強高校思想理論建設,壯大高校主流思想輿論陣地,《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編輯部組織開展了“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年度影響力論文”推選活動。該活動的開展,将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深入研究,進一步提升聯盟内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4.内外有機結合形成真正的學術影響力提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離不開内在的學術質量,同樣離不開學術研讨活動的開展和新媒體的推動。
一是提升學術内容質量是提升學術影響力的關鍵。隻有期刊的學術内容質量過硬,才會産生學術的組織力、号召力與傳播力、關注力,才能真正把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搞上去。試想,一本沒有學術含量和學術水準的期刊,怎麼能确立在學界的影響力呢?在提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提升學術質量放在首要位置、核心位置,不要去搞一些華而不實的所謂學術活動。如果把全部精力花在搞學術活動上,不注重内在學術質量,就會出現本末倒置的效應。
二是學術活動要切實為提升學術質量服務。學術活動的開展要緊密配合期刊選題策劃的重點,主題應是當前期刊選題的重中之重。隻有緊密圍繞宣傳重點來組織活動,期刊才能實現雙赢。現在一些學術活動,表面上“轟轟烈烈”,邀請的專家也很多,但會後産生的重要學術成果不多,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學術活動一定要研讨真問題,産生一批重要的理論文章,方能取得真正實效。學術活動既能産生理論研究成果,也是創造新的重要選題的契機。大家在學術交流中,有理論思考的啟迪,有思想火花的碰撞,有不同觀點的争鳴。編輯要善于捕捉這種思想火花,梳理選題的結構,調整選題的視角,推動重點選題的策劃和研發。
三是通過新媒體的傳播進一步提升學術質量和學術組織力、号召力。在新媒體時代,再好的學術文章和學術活動如果不加強傳播,也會造成“胎死腹中”的後果。期刊刊發的重點文章要通過多種途徑,尤其是加強新媒體傳播,加強期刊和受衆之間的互動,讓受衆留下名刊、名家、名文的深刻印象;同時期刊的學術活動也要善于通過新媒體進行宣傳,讓大家及時了解學術活動的有關情況,積極參與到學術研讨活動中。隻有把新媒體的傳播同提升學術質量、學術活動結合起來,才能提升學術影響力。
總之,提升期刊學術影響力,既要靠内在學術實力,又要靠外在學術組織力、傳播力。隻有把它們緊密結合起來,相互依托,相互促進,才能産生真正的學術影響力。
注釋:
[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05-19(3).
(作者單位:《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