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聞傳播輿論引導新媒體國際傳播
[中圖分類号]G23[文獻标識碼]A
伴随着數字化的廣泛運用與社交媒介的迅猛發展,媒介形态的推陳出新與傳媒産業的重組升級成為熱門話題,基于傳播媒介的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在這一語境下,新聞傳播行業從内容到形式、從規則到流程,都在發生巨變,跨地域、跨行業、跨平台的競争與合作成為主流,新一輪的格局創新正在形成。
面對複雜的環境和艱巨的任務,中國新聞傳播業必須探索新理念、總結新經驗、拓展新局面。這是因為,首先,當代中國媒體已經從隔海觀望國際媒介形勢、仰視國外高水平傳播媒體,逐步轉變為平等交流、互為借鑒、合作競争的新态勢,面對格局變化,必須具有“并跑”的士氣甚至“領跑”的勇氣。其次,信息傳播已經不僅關乎新聞領域,也關系到國家媒體在國際輿論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關系到國家利益、國家形象和國家發展戰略,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迫切需要,也是維護意識形态安全的當務之急,掌握話語權、把握主動權迫在眉睫。
因此,今天的中國新聞傳播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以理念驅動發展、以實踐拓展局面。如何用新思路解決新問題、用新方法産生新成效,成為融合時代新聞工作的着力點,也是當下媒介研究的時代課題。
一、立足國情陣地,緊跟國家戰略新導向
2016年是中國媒體改革與創新的關鍵之年。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電視台調研,通過實時播報系統,為全國新聞工作者點贊,成為各大網站頭條,為新聞傳播發展開啟了新的篇章。從2016年2月召開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到2016年11月總書記在第17個記者節上的講話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新聞宣傳工作的新思想和新表述,植根于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曆史土壤與當代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廣大新聞工作者提供了理論依據和行動指南。
1.堅持黨的領導。黨性原則是政黨的政治主張、思想意識和組織原則在新聞活動中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結合中國新聞實踐,将黨性原則作為新聞事業的根本屬性,并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媒體的所有工作,都要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做到愛黨、護黨、為黨”[1]。
首先,黨性原則是不容動搖的根本準則。從以電報和報紙為主要媒介的革命歲月,到廣播、電視迅速崛起的建設年代,再到互聯網技術廣泛普及的大發展時期,無論傳播平台如何推陳出新、媒介樣态如何日新月異,黨對新聞傳播事業的領導地位不會變,新聞傳播與黨中央高度一緻的政治立場不會變。這是傳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根本保證,也是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立足高遠、服務大局的力量源泉。
其次,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在中國的新聞實踐中,沒有脫離人民性的黨性,也沒有脫離黨性的人民性,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具體體現。将黨性寓于人民性,要求新聞工作者既要将黨和國家的政策主張融入到社會生活的實踐中,使之變成人民群衆的自覺行動,也要善于從街頭巷尾的平凡人、平凡事中汲取靈感,将普通百姓對事業的執着、對生活的熱愛,置于黨和國家發展的大背景下,用民生的視角,唱響黨和人民攜手共進的主旋律。
2.引領正确導向。著名記者普利策曾把記者比作“桅杆上的瞭望者”,要時刻關注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正如瞭望者之于全船航行的重要作用,新聞工作者能否通過報道引領正确的輿論方向,同樣關乎國家的未來和事業的生命。
首先,導向問題植根媒介領域的各個分支。所謂導向正确,不隻局限于與政治局勢緊密相關的“硬新聞”領域,也必須面向各個門類的傳媒産品,實現引領上的廣覆蓋和大縱深。2016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類、娛樂類新聞節目管理的通知》,要求社會類、娛樂類新聞節目要把導向意識放在最根本、最重要的位置,貫穿到各個環節。[2]在社會、文藝領域強調導向正确的重要性,其目的在于,鼓舞創作者們通過“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3],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其次,導向引領跨越信息傳播的各個平台。媒介發展至今,互聯網已經占據了明顯優勢,成為時代的領跑者。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1億,互聯網普及率高達51.7%[4],社會輿論的形成渠道更加多元。因此,今天的導向引領必須協調好網絡輿論場、口頭傳播輿論場、大衆媒介輿論場的複雜關系,努力創造負責任、有擔當的輿論生态,營造理性客觀、健康清朗的輿論空間。
3.做好正面宣傳。當下,我們立足改革攻堅的新時期,在創造新機遇、搭建新平台的同時,所面臨的挑戰和困難也是前所未有的。曆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信息傳播是社會發展的溫度計和晴雨表,越是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期,新聞工作者越要勇于面對錯綜複雜的輿論生态,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
首先,以正面宣傳營造和諧共進的輿論氛圍。古語道,“君子和而不同”,中國人在溝通交往時尤其講求“求同存異”。在傳播主體全民化、傳播内容個性化、傳播方式社交化的今天,不同的聲音、多元的觀點更加層出不窮。堅持正面宣傳,旨在發揮正能量的引領作用,确保個體的聲音多而不雜、散而不亂,形成團結、穩定、鼓勁的輿論局面,共同指向凝聚人心、共謀發展的終極目标。
其次,以正面宣傳擴大主流輿論的社會影響。真理不去占領,謬誤就會叢生。面對多個輿論場齊頭并進的複雜形勢,主流媒體必須迎難而上、主動出擊,通過理念創新、内容創新和手段創新,發出弘揚正氣、鼓舞民心的正面聲音。截至2017年1月4日,“全國優秀廣播電視公益廣告作品庫”的用戶下載次數達到62萬多次。[5]777部來自全國各地的公益廣告,帶着滿滿的正能量,活躍在主流輿論場,以入耳、入腦、入心的正面報道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時代新風尚。
二、堅持觀念創新,構築輿論引導新格局從大衆傳媒時代的單向傳播到基于互聯網、自媒體的互動傳播,今天,不僅官方媒體能夠實現輿論引導,參與其中的每個個體也能發出聲音,左右事态的走向和大衆的思想。可見,當下的輿論引導已經不再是“我說你聽”的單一局面,還涉及主動和被動的問題,以及誰來影響誰的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要适應分衆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6]具體而言,主流媒體要從時、度、效着力,體現新時期對于時、度、效的新要求。
1.搶占報道先機。縱覽古今中外對于新聞的定義,都離不開“時間”這個關鍵詞。新聞人的職業使命便是與時間賽跑,将新鮮出爐的一手消息用最快的速度傳播出去。如今,技術革命實現了基于互聯網的高速傳播,主流媒體要想占領先機,必須樹立新觀念、掌握新手段,确保關鍵時刻不失語、重大問題不缺位。
首先,将時效意識植入宣傳内核。傳播學的“首發效應”指出,首發信息會對受衆形成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如今的“首發競争”不僅是主流媒體之間的比拼,更是官方與個人、主流與分支關于話語權、主動權和領導權的較量。這幾年來,主流媒體搶占先機、主導輿論的自覺性和有效性明顯增強。2009年,央視率先實現了應對突發事件報道的國内布點[7];2013年前後,新華社制定了《國内重大突發事件報道首發認定和獎勵辦法》[8];2015年,“東方之星”客船翻沉,央視新聞頻道率先發出權威消息[9],防止了“謠言滿天飛,真相未上路”的傳播窘境。
其次,以網絡監測創新引導觀念。以往,輿情信息總是來自于事件過後的各項調查與繁瑣的人工分析。今天,基于網絡傳輸與數據技術,對于輿情信息的實時監測已經成為現實,輿論引導也正在從“及時引導”走向“實時引導”。未來,媒介融合必将駛入快車道,進入加速區,主流媒體的時效意識不僅體現在一般新聞工作所要求的反應快、出手快上,更要适應技術發展現狀,用新技術武裝頭腦,努力将傳統報道平台建設成為輿情監測、研判、預警、處置、修複及信息增值與服務平台,提升輿情報道和輿論引導的科學化與現代化水平。
2.把握宣傳尺度。“尺度拿捏”是一種方法和能力,也是一門學問和藝術。既要堅持實事求是精神,不隐瞞、不誇大、不歪曲,也要在傳播事實的基礎上顧全大局、頭腦清醒,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點,确保輿論引導真實而不失實、适度而不過度,防止分寸“拿捏”不準,避免火候不到或火力過猛。
首先,關注正義的力量和光明的未來。凡事都有多面性,不同的人理解同一件事也會産生差異性的觀點。作為主流媒體,要在多面性中聚焦正義和光明,樹立人間正氣,引導社會新風。2016年,“聶樹斌案改判無罪”成為熱門新聞。《人民日報》同步配發多篇評論——《正義晚了終究來了》《從冤假錯案中汲取深刻教訓》《正義永恒提振依法治國信心》等,及時公開事态,正确傳達觀點,以理性中肯的聲音,将熱點事件的來龍去脈和前因後果闡釋清楚,引導公衆由點及面,關注事件背後的啟示和意義,營造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
其次,聚焦政府的作為和解決的辦法。問題應該揭露,意見應該表達,但其宗旨在于齊心協力、同舟共濟,克服暫時的困難,找到解決的辦法。作為社會公器,在問題和意見面前,主流媒體應該起到“活血化瘀、化解危機”的作用。以霧霾污染問題為例,近兩年來,各級政府第一時間通過政務微博報告空氣質量、預警重度污染,将政府治理霧霾的各項措施公之于衆,邀請市民共同參與節能減排,起到了排解民怨、疏導民聲、集結民力的作用,将社會輿論引向了理性的軌道。
3.講求傳播效果。今天,來自民衆的信息反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及時也更為犀利,成為檢驗引導效果的重要标準。因此,輿論引導必須強化受衆意識和效果意識,要善用技術、講求藝術,善于做“看不見的宣傳”。
首先,從内容上提升親和力和感染力。歸根結底,輿論工作必須解決“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根本問題,新聞報道必須回歸民生、回歸百姓。近年來,一大批紮根基層大地的新聞報道登上熒屏。從“走基層系列報道”到“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那些不起眼的人和事經由報道引發關注,讓人們深刻感受到,偉大的人、偉大的事就在身邊,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需要每一個人貢獻力量。
其次,從形式上強化吸引力和創造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10]在2016年中國新聞獎的獲獎作品中,央視《“一帶一路”特别報道:數說命運共同體》第一集《遠方的包裹》廣受關注。報道團隊彙集了超過1億GB的相關數據[11],将其轉化成故事化的新聞和可視化的信息,描摹出“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的資源需求和發展走向,不僅實現了電視表達的重大突破,富有創造性的宣傳構想也吸引了廣大觀衆紛紛點贊。
三、依托技術進步,拓展主流宣傳新樣态
從印刷術的發明到聲光電技術的運用,今天的信息傳播已經跨入了多媒體、多終端、多用戶、多需求的時代。一方面,技術支撐下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形成了新的信息場,輿論引導進入了多場域、多任務的時代;另一方面,主流媒體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隻有保持觀念上的開放度和行業上的敏銳度,擁抱新技術、占領新平台、凝固新成果,才能赢得融合時代的媒介競争。
1.學習新技術。新技術為新聞傳播赢得了更多、更快、更好的發展條件。但是,無論技術如何更新,媒介傳播的本質不會改變。未來,即使電視“台”不在了,電視“機”沒有了,“視聽”傳播依然永恒!主流媒體的關鍵問題在于,如何借助新技術,進一步鞏固、發展和豐富視聽元素,再造視聽傳播的新輝煌。
首先,憑借技術獲取一手信息。新時期,信息傳播的較量在于效率和質量。如何在關鍵時刻獲得高質量的有效信息,是輿論引導的關鍵所在。2015年8月,新華網新聞無人機隊跟随國家核防化應急救援隊再次進入天津港爆炸核心區域,所拍攝下的災區畫面,為國家救援提供了關鍵信息。[12]9月,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專業教師組成了一支“飛行隊”,集體學習無人機技術,将航拍新技術植入教學。今天,以無人機為代表的新技術,不僅為視聽傳播插上了翅膀,創造了新的視覺體驗,也從教育教學和媒介實踐等多個方面,開啟了新聞傳播專業發展的新時代。
其次,依托技術提升傳播效果。融合時代的主流媒體要站在技術高地,努力突破視角局限,通過組織多媒體集成、多要素聚合、多手段并用的傳播方法,使傳統報道與新興技術融合互動、相互支撐。2015年,“東方之星”客船翻沉成為輿論焦點。在衆多電視報道中,央視團隊開創性地将延時拍攝引入災難新聞,用1分鐘的逐格畫面記錄客船翻沉倒扣、扶正、打撈等環節,向觀衆展示了國家救援的全部經過,在事故輿論的風口浪尖,以豐富的新聞表達答疑釋惑、凝聚民心。[13]
2.開發新樣态。走向數字化和網絡化的新聞報道已經突破了圖文聲像的傳統樣态,結合我國大力推進的“兩微一端”建設,基于視聽元素的“融合新聞”成為傳統媒體的發展方向。在一次采集、多種生産、分衆傳輸的運營模式下,主流宣傳得以通過不同渠道進入受衆視野,用不同語态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
首先,做好個性化、人性化傳播。從“一對多”傳播的廣播電視到“點對點”傳播的微信聊天,今天,信息傳輸的模式已經從大衆傳播走向了互聯網平台上的人際傳播,以“表情包”為代表的日常人際溝通符号成為主流宣傳的新樣态。2016年,中國傳媒大學的學生團隊設計了“民族團結一家親”和“長征路上小紅軍”兩款表情包,基于微信平台的表情符号,将弘揚長征精神,倡導主流價值的宣傳思想融入你我之間的對話體系,掀起了多輪轉發熱潮,實現了重大主題報道的模式創新。
其次,力求廣覆蓋、高效率傳播。對比傳統媒體的制作和播出過程,新媒體的速度優勢和擴散優勢十分明顯。以H5技術為例,這一彙集圖文信息和視聽元素的融合傳播樣态,将傳統報刊、廣播電視的報道内容植入移動空間,制作成條分縷析的手機推送,轉化為交互擴散的系列作品,成體系、高效率地宣傳國家政策和發展成就,解決了傳統媒體制作周期長、宣傳時效差、推廣範圍小等問題,為配合主流媒體提升宣傳效果、擴大宣傳影響、營造宣傳氣勢奠定了基礎。
3.凝固新成果。2015—2016年,在主流媒體的大平台上,服務國家戰略發展的一系列宣傳成果,為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時代印記。新的成果既要被推出,更要加以凝固和推廣,讓走在前沿的新内容、新做法充分發揮時代榜樣的力量,也使新鮮的案例惠及當代新聞傳播學科的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
首先,以案例教材總結專業成就。新聞傳播學科是與實踐緊密相關的應用型學科,梳理弘揚主流價值、代表行業水準、彰顯時代風尚的優秀案例對于專業發展大有裨益。2015年1月,中宣部、教育部組織編寫的《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案例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本教材集聚了全國新聞傳播學科的知名學者、資深專家的智慧和經驗,彙集了近60個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鮮活案例,将記者的采訪手記與專家的點評分析和豐富的網絡音視頻資源相鍊接,為新聞傳播領域的課堂教學和行業實踐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
其次,以數字手段推廣實踐成果。數字技術壓縮了傳統紙張的書寫空間,将大部頭的集錦作品變成了“掌中寶”“口袋書”,為主流宣傳的成果典藏開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平台。以《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新媒體展示手冊》和《中國廣播影視大獎新媒體展示手冊》為例,讀者拿起手機,掃描獲獎作品的二維碼,即可鍊接到該作品的H5頁面,獲取豐富直觀的作品資料,強化了優秀成果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四、創新話語表達,打造國際傳播新平台
新媒體發展加速了全球化進程,也深刻影響着國際輿論走向,使得國别之間、文化之間的溝通意願更加強烈,為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新聞傳播事業帶來了契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在全面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做宣傳思想工作,一項重要任務是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14]
今天,國際傳播擔負着向國際社會報道中國,站在中國立場報道世界大事的重要職責,是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的重要領域。
1.強化中國話語權。在國際輿論競争中,話語權意味着主動權和主導權,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根本保證。就話語權建設而言,其前提在于,一要優化戰略布局,擴大外宣媒體的海外布點;二要發揮旗艦媒體的功能與作用,客觀開展報道、傳播中國聲音,以數量為基礎,逐步提高傳播質量、提升落地效果。
首先,建設國際一流媒體。今天的國際傳播早已突破了“西方獨大”的曆史局限,我國的外宣媒體已經從“學習西方”變成“平等前進”,甚至在“兩微一端”等新媒體方面,領先于國際發展。近年來,中央外宣媒體大力推進海外節目落地,全面加強駐外機構隊伍建設。以新華社為例,截至2015年3月,海外分支機構已經達到180家,擁有覆蓋全球的新聞信息采集網絡。[15]如今,中國記者的身影、中國媒體的聲音,遍布世界的每個角落,唱響了铿锵有力、溫暖人心、充滿希望的中國旋律。
其次,客觀開展國際報道。新聞無國界,記者有祖國。在全球傳播時代,報道世界上發生的事情,既要客觀、全面、真實,也要關注如何才能于我有利、為我所用。2016年,在中國南海問題上,《華爾街日報》等個别西方媒體歪曲報道、造謠生事。面對國際輿論喧嚣,央視北美首席政治記者受邀登上美國頗具影響力的電視台RTAmerica,用流利的英文、專業的分析,與美國政治專家就南海仲裁結果展開激烈辯論,為秉持新聞事實公正、奪回中國話語權貢獻了力量。
2.講好中國故事。國際傳播不僅要“說好外語”更要“講好故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30周年的重要批示,要“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16]。總書記的指示聚焦新時期的外宣工作,強調了探索傳播方式、創新話語體系的新任務。
首先,運用世界共通的視聽語言。國際傳播既需要觸動人心的故事,也需要喚起共鳴的方法,而以圖像和聲音為主的視聽語言,經過簡單的字幕翻譯,便可具有融合共通的傳播作用,在世界範圍内形成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傳播符号。2016年,中國傳媒大學師生團隊共同制作了52集系列紀錄片《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作為對外傳播的代表之作,在法國華人衛視播出,不僅讓法國人了解中國,也在嘗試借助視聽表達,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視聽新概念、新範疇和新體系。
其次,展示中國文化和中國特色。國際傳播是信息的傳播,更是形象的傳播、文化的傳播和觀念的傳播。對于當代中國而言,既要向世界展示獨一無二的中國道路,也要善于将中國人的價值觀和文化觀傳播出去,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正如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非洲熱播、電影《泰囧》成為中泰交往的文化名片,在新時期,國際傳播要善于借助翻譯技術,讓孕育着真善美的中國觀念傳遍全球,争取世界市場的文化認同,實現中國文化的廣泛輸出。
3.培育中外傳播人才。人才資源是新聞傳播事業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媒體競争關鍵是人才競争,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17]面對複雜環境,隻有堅持人才戰略、儲備優秀人才,才能保證在國際傳播領域處于領跑位置。
首先,立足國家人才平台。為響應國家“走出去”戰略部署,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的指示,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承擔了國際新聞傳播碩士培養項目。項目開展七年來,畢業生遍布國家各大駐外記者站。近年來,為适應時代要求,我們建立了大學生英語創新實驗平台,構建了從本科到碩士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學新聞的學生不僅懂外語、會采編,也擅長新媒體技術,不僅能夠滿足新聞傳播的内容需求,也具有經濟、法律、外交等多方面的知識結構,逐漸成長為具備專業外語資質和“新聞+”優勢的新一代國際傳播人才。
其次,壯大新聞專業留學生隊伍。在全球一體化時代,人才培養不再是單邊突圍,不僅要大力培養中國人才,更要吸引優質的國際學生深入中國,了解中國,傳播中國。從2012年起,我們面向全球,每年招收國際傳播專業留學生碩士班,力求通過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的培養方式,引導留學生認識中國、融入中國,接受中國文化、認同中國立場。今天,在新聞傳播領域培養國際留學生,不僅豐富了我國國際傳播的人才隊伍構成,也為世界各國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真正實現了中國在媒介領域的“領跑角色”,為促進全球傳播大業的協同發展貢獻了力量。
五、結語對于全球信息傳播而言,2017年依舊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關鍵時期。面對日新月異的媒介環境,中國的新聞傳播事業必須不斷豐滿自身羽翼,努力參與國際競争,既要堅定立場、堅持特色,也要塑造開放的世界觀,堅持創新的價值觀。對于未來的新聞工作而言,主流媒體要基于中國國情和實踐需要,堅守并創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當代思想,從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出發,與媒介技術的發展前沿接軌,借助國家媒體的陣地優勢,擁抱新媒體的技術浪潮,通過服務戰略大局、深入百姓人心的優秀新聞作品,譜寫洋溢着“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中國篇章。
注釋:
[1]摘自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2]李蕾.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聞發言人就《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類、娛樂類新聞節目管理的通知》答記者問.光明日報,201608-30(9).
[3]摘自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
[4]中國網民規模達7.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1.7%[EB/OL][2016-08-03].http://finance.sina.cn/roll/2016-08-03/docifxunyya3164650.shtml.
[5]全國優秀廣播電視公益廣告作品庫[EB/OL].http://igongyi.cntv.cn/special/gyggzpk/sjy/.
[6]摘自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7]中央電視台首次實現應對突發事件報道的國内布點[EB/OL].[2009-04-14].http://newstv/xianchang/20090414/115179.shtml.
[8]不斷提高引導能力努力把握輿論主動權[EB/OL].[2013-05-07].http://www.qstheory.cn/ztck/2013nd/mtznl/sjxd/201305/t20130507_228632.htm.
[9]申勇,張宇珺.回擊輿情雜音創新電視表達——央視“東方之星”救援報道的實踐.新聞戰線,2015(13).
[10]摘自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11]摘自《“一帶一路”特别報道:數說命運共同體》第一集《遠方的包裹》,http://news.xinhuanet/zgjx/2016-08/30/c_135645314.htm.
[12]新華網無人機再次進入爆炸核心區域[EB/OL].[2015-08-16].http://politics.people.cn/n/2015/0816/c70731-27468198.html.
[13]申勇,張宇珺.回擊輿情雜音創新電視表達——央視“東方之星”救援報道的實踐.新聞戰線,2015(13).
[14]摘自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15]新華社海外社交媒體統一賬号“NewChina”正式運行[EB/OL].[2015-03-01].http://news.xinhuanet/world/2015-03/01/c_127530930.htm.
[16]摘自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30周年的重要批示。
[17]摘自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本文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的構建”(項目編号:2015MZD019)的階段性成果。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