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何“太行山似海,波瀾壯天地。”這是朱德總司.."/>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寫生太行鑄精神

寫生太行鑄精神

時間:2024-11-07 11:29:27


    □張何

“太行山似海,波瀾壯天地。”這是朱德總司令贊美太行山的著名詩句。太行山不僅雄奇壯美,還有着光榮的紅色曆史,孕育了偉大的太行精神。一首氣勢磅礴的抗戰歌曲《我們在太行山上》,傳唱大江南北,曆經半個多世紀,太行精神仍然活在太行人民心裡,那些見證了曆史的遺迹正成為人們感受紅色記憶的聖地。

被稱為“抗戰繪畫第一人”的沈逸千(1908-1944),在國難當頭之時畢業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遂開20世紀中國西部題材繪畫之先河,兩度率團北上進行救亡宣傳。1937年至1942年,多次舉辦“寫生畫展”,在上海、南京、杭州巡回展出,引起轟動。展覽得到作家茅盾、劇作家田漢、陽翰笙和畫家徐悲鴻、劉海粟、潘玉良等人的稱贊,于右任、馮玉祥、邵力子、沈恩孚、胡厥文等社會名流紛紛在其畫上題詞、賦詩。之後,沈逸千自組戰地寫生隊,其足迹遍及正面戰場和敵後抗日遊擊區,曾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舉辦過“戰地寫生隊寫生畫展”,全面而真實地反映了國共合作抗戰的情況,還曾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穎超、賀龍及馬占山、馮玉祥、李宗仁、衛立煌等軍政要人畫像,獲被畫者簽名認可,而且沿途舉辦百餘次戰地寫生展覽,義無返顧地選擇一條艱辛的藝術救亡之路。

戰争年代,太行山區大批美術工作者在黨中央、毛澤東正确路線方針的指引下,深入前線、深入農村,以親身的見聞和感受來體悟人民疾苦,演繹敵後根據地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魯藝木刻工作團、戰地寫生團、木刻工廠的畫家們胡一川、彥涵、羅工柳、華山、馬達、蔡若虹、力群、徐靈、陳鐵耕、沃渣、劉韻波、夏風、莫樸、範雲、蘇光、古元、李少言、鄒雅、劉蒙天、張映雪、陳九、艾炎、牛文等,廣泛深入戰地,用多種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方式,用激情的畫筆創作出《軍民合作》《保衛家鄉》《抗戰十大任務》《伏擊戰》《飲》《減租會》《不讓敵人搶走糧草》《夜襲》《當敵人搜山的時候》《來了親人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等一大批美術作品,向人民大衆積極傳播先進的思想文化、深刻揭露侵略者的兇狠殘暴、激發鼓舞廣大軍民堅持抗戰的昂揚鬥志。這些作品在根據地廣為流傳,使前方或後方将士、老百姓感到民族的空前凝聚力。“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正是由于戰鬥在太行山的廣大美術工作者,忠實地踐行了為人民大衆奉獻優良文藝作品和加大文藝宣傳力度的崇高使命,使得太行抗戰美術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起來。

新中國成立後,20世紀60年代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的呂雲所(1940-2014)創作的中國畫《漳河畔》組畫及《老來紅》分别獲得全國美展大獎,成為美術界關注的新秀,年屆弱冠便成為當時畫壇最早以傳統技巧表現太行風情的人,被譽為當代“太行畫風”的創始人、“北派重鎮”等。80年代後,又推出一批表現太行深厚特質的積墨巨抅—“黑色太行系列”。其作品追求渾厚、博大、凝重、深沉、雄壯的交響樂般的陽剛之氣,實踐着在純水墨的氛圍中既“厚”又“透”的積墨藝術語彙,從傳統筆墨入手,将對太行的體悟與人生感受,通過筆墨與構成語言的整合,将心中太行的内在張力及生命力淋漓盡緻地表現出來。之後又經過十多年的人生與藝術的積澱、曆練,完成了由“積墨太行”向“寫意太行”的升華和跨越。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