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春
自20世紀80年代起,關于金陵畫派的研究逐漸興起,但在畫家個案或群體考察、畫家與藝術收藏、批評的關系、地域畫風的轉變等研究方面依然有許多探索的空間。
在衆多“金陵八家”的組合中,畫家武丹隻出現過一次(即“陳卓、吳宏、樊圻、鄒喆、蔡霖滄、李又李、武丹、高岑”組合)①,畫史中亦絕少有關他的記載,因而對其生平、畫風和藝術成就等知之甚少。但從現存武丹畫作考察,其畫風清逸工整,意境不俗,筆墨功力深厚,有很強的摹古氣息,應是一位頗具天賦的職業畫家。目前學界對武丹繪畫的研究幾乎是一個空白,偶有文章稍有論及,基本把其歸為金陵畫派中晚期的畫家。本文試從梳理武丹存世作品的角度,對其繪畫藝術面貌作一初步考察。
一、17世紀金陵畫壇的藝術特征和群體構成
17世紀中葉,明清朝代更替,社會動蕩巨變,六朝古都金陵(今南京),這座中國曆史上南方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此時作為朱明留都和東南交通樞紐,經濟發達,文壇藝林人物荟萃。明末遺民多隐居金陵,雅集酬唱,賦詩作畫。故龔賢曰:“今日畫家以江南為盛,江南十四郡以首郡(南京)為盛。”②當時,古都金陵成為遺民向往的中心,如吳彬、姚允在、楊文骢、鄒典、程正揆、髡殘、石濤、龔賢等畫家多流寓于此。清初亦形成了以周亮工為中心的藝術圈,吸引了新安、揚州、浙江、福建乃至正統派活躍的太倉地區的畫家來此短期創作與交流,金陵遂成為中國17世紀藝術最為活躍的城市之一。在此背景下,以龔賢、樊圻、吳宏等為代表的金陵畫派逐漸形成,成為獨立于清初“四王”正統畫派外的另一大藝術群體。他們多隐居以書畫為生,具有較強的遺民意識,作品主張師法自然,注重寫生,極具江南山水特色。
金陵諸家按身份、畫風、師承等可分為職業畫家群體和文人畫家群體兩大類,而細分又包括活躍于明末的先驅畫家;以“金陵八家”為代表的第二代畫家及其後代、弟子和其他第三代畫家;崇尚簡易畫風的僧七處(朱翰之)、楊文骢等;号稱“金陵二谿”的程正揆和髡殘;個性派畫家張風、胡玉昆等。因此,這一時期的金陵畫壇極具豐富性和複雜性,沒有統一的畫風,卻有共通的審美趣味;沒有根深葉茂的師承,卻彼此影響互動;沒有高舉的畫壇領袖,卻有核心的藝術評判者。
關于“金陵八家”的構成,曆史文獻所載不盡相同,而目前學界比較公認的首評人是明末清初對金陵畫壇影響巨大的藝術鑒藏家周亮工。在周亮工所著《讀畫錄》中所記錄的金陵畫家或與金陵有關的畫家多達40餘位。而最早記述周亮工對金陵“八大家”的品題,是與周亮工同時代人王弘撰所著的《西歸日紮》。從相關文獻推測,此品題至遲在康熙二年(1663)便已存在③。關于“八大家”的品評為後來的畫論及方志所承襲發展,随着時間推移,金陵地區名家輩出,“金陵八家”的人員構成也随之發生變化,加之後來的著述在轉錄中亦有所增删,遂産生了不同的說法。但“金陵八家”以及“金陵畫派”之名已赫然載入畫史,時至今日亦為大衆所熟識。
有學者認為,在明代中期“吳門畫派”興起并成為畫壇主流之後,院派被視為外道,而“金陵八家”繼承南宋院體畫風,其興起可謂重振了院派。他們的繪畫事業大多在職業和藝術之間,他們的藝術實踐意義在于以江南山水的特點為主軸,創造出了一種細密、典雅的風格,打破了董其昌唯南宗是尊的單一格局,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力④。
二、武丹生平及畫風
關于畫家武丹的文獻記載,目前所見最早的是清代張庚所著的《國朝畫徵錄續錄》,其中“武丹左桢朱虛”一條記載:“武丹(字衷白)、左桢、朱虛三人,不知何許人。皆善山水,丹筆清韻自喜,桢筆有郭河陽風味,虛筆結構緊密。”據此僅知武丹字衷白,畫風“清韻自喜”,而生卒、籍貫、藝術活動等一概不詳。而左桢和朱虛也難以考證,隻知前者畫風上學宋代郭熙,後者繪畫結構布局緊密。從言語間似可推斷此三位畫家均具有職業畫家的藝術特征。
其後一些書畫著錄或工具辭典,如清代彭蘊璨《曆代畫史備傳》,民國孫濌公《中國畫家人名大辭典》,俞劍華《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黃華、商承祚編《中國曆代書畫篆刻家字号索引》等,大都不出張庚所載,有的還标明武丹為江甯(今南京)人。而《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9·清》中所錄武丹的簡介中,則直接标明其生卒年為1662年至1721年,即康熙元年至康熙六十年,終年60歲,不知其根據在何處。林樹中的《清初金陵畫派年表》和呂曉的《明末清初金陵畫家年表》都照其錄入,但在具體文章論述中又基本以生卒年不詳而論,可見在武丹生卒年問題上并非已有準确結論,尚有待從文獻和圖像史料中作進一步考證。
目前,筆者能檢索到的帶有武丹款識和确切紀年的最早作品是公元康熙十年(1671)武丹所作的《山水圖》冊頁十二開。按《中國美術全集》所注生卒年計算,武丹時年10歲;最晚的一幅作品則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所作《山居圖》,時年52歲。以上兩件作品均出自拍賣行。再來看公立收藏機構藏品中所知最早的康熙十二年(1673)所作的《梅花書屋圖》,時年12歲,現藏日本靜嘉堂,并被列為重要美術品⑤。最晚為康熙五十一年(1712)所作《清溪歸棹圖卷》,時年51歲,現藏廣東省博物館。又南京市博物館所藏武丹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的紙本水墨《山水》冊頁,所畫雲山墨氣淋漓,已可見其筆墨功力和繪畫功底。按此則武丹生年或可早于康熙元年,但至遲不晚于康熙初年。可見武丹确實為一位頗具天賦的畫家,少年時便已具備較強的摹古功力。至于武丹卒年,因目前尚缺乏足夠的證據,還不能确定是否能晚于康熙六十年。從所存作品判斷,其主要生活和藝術創作期在康熙一朝。關于武丹的籍貫,目前學界多認為其為江甯人(今南京)。從傳世作品中多見署“白門武丹”“鐘山武丹”“古東山武丹”“東山武丹”“東山草堂”等,基本可以确定其為南京本地畫家,且早期作品多署“鐘山”,而帶“東山”字款的則多在中晚期作品中出現。
明末清初社會動蕩,然而金陵地區的藝術收藏卻悄然繁盛。當時許多宋代真迹流落到私人收藏家手中,遂對其書畫審美趣味産生極大影響。許多北方收藏家開始偏好北宋開創的山水畫風格,而明代中期以後以吳門畫派為盛的畫風和以董其昌為代表的建立起來的“南宗”審美趣味至此開始遭到挑戰。清初,随着諸多北方收藏家成為金陵畫家的藝術贊助人,這種追求濃郁、深摯、雄強的審美趣味開始影響到金陵地區的繪畫風格。武丹既為金陵畫家,自然受時代畫風影響。從其早期作品觀察,大部分為學習宋元筆意的摹古之作,如作于康熙十五年(1676)的《寒林圖》(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藏),山勢高峻奇崛,遠山頂作密林,有北宋範寬山水的氣象,中景以雲氣隔斷,近處老樹交錯,房屋掩映其中,表現秋冬山林的寒素氣氛。畫法上汲取宋以來院體山水的技巧,與其前輩金陵畫家高岑的《秋山萬木圖》軸(南京博物院藏)相比,也可看到相似之處。另一件作于1677年(康熙十六年)的《秋山林屋圖》軸(南京博物院藏),亦屬同類風格作品。畫面繪深秋山居讀書之境,木葉盡落,萬物清肅,林木掩映之下,草堂伫立。遠處峰巒高聳,泉水飛瀉,氣象清肅。畫法取元代“李郭派”,“蟹爪樹”“鹿角樹”筆法變化極為豐富。山石、峰巒的皴法變化多樣,亂柴、披麻互用,使峰巒呈現出瘦硬蒼勁的效果。筆墨清勁挺拔,堅凝沉郁⑥。楊仁恺認為近藍瑛風格,且粗筆放縱,為武丹作品中少見。林樹中則認為其山石以“亂柴皴”筆法技巧表現,樹法類似“金陵八家”之一的吳宏⑦。武丹作于同年的另一件作品《山水圖》冊頁(南京市博物館藏)則是筆墨沉郁渾厚,山巒皴擦多以淡墨濕筆為之,熟練運用積墨法,表現出山林的煙岚缥缈、煙雨迷蒙。同類題材和技法在金陵畫家樊圻⑧及其子樊雲的作品中也有表現,如樊圻作于康熙十二年(1673)的《山水》冊頁之一(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純仗水墨,隻最高處的暗天,烘染中參以少許花青,用點細密,是他經常的技巧。在“>”形構圖的頂點,亦即右側邊緣處有房舍數間現于霧中,使觀者覺得山水深林之中,仍有人迹⑨。武丹的作品與之比較,在構圖和筆法上有相似之處,可見當時金陵畫家對宋代米氏雲山風格的摹仿比較普遍,且互有交流和借鑒。
大約在康熙二十年(1681)以後,武丹的作品越來越多地呈現出自己的面貌:山水皴染細膩,布置精嚴,設色明麗,氣韻渾秀,漸融南北宗技法于一爐。清人葉道芬在觀武丹繪畫後認為其“筆意一以石谷為宗,能品中複饒清遠之緻”。結合作品考察,确可見其繪畫中對王翚畫風的借鑒之處。目前尚不知武丹與王翚是否有直接交往,但至少可以通過其作品體會出武丹作為一個職業畫家所向往的文人精神訴求。康熙三十年(1691)武丹為濬老先生所作《山水》冊頁(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藏)中題道:“昨見濬老先生箑頭小景,蕭疏竹樹,布置天然,真畫家逸品也。餘每歎其不及,濬翁又強索餘畫。偶圖數筆,聊以報命,此亦古人嗜芰之癖也,俟異日适意,再作雲山一冊以贈。然須鬥酒醉我,我當蘸酒放筆,一寫胸中之丘壑,以供清玩,何如何如。”⑩可見武丹不以畫之能品為意,而是追求逸品之緻,其所言醉後“一寫胸中之丘壑”,反映出文人氣質的筆墨趣向。
在武丹的山水畫中常有表達山居隐逸情懷的作品,如清代華喦《離垢集·卷五》(道光十五年刻本)有《題武丹江山圖》:“睡起披圖拭目看,濛濛煙翠欲生寒。雲根一水萦回處,酷似新都七裡灘。”七裡灘在浙江桐廬,其下數裡至嚴陵濑,即東漢隐士嚴子陵羊裘垂釣之處。武丹善于表現煙雨濛濛的山色,格調清逸,令人向往。另外清林壽圖所輯《黃鹄山人詩初鈔·卷十·古今體詩六十首》(清光緒六年刻本)收有《題武丹山水幅》:“釣船才入手,風籁遂潇潇。山木前頭雨,墟煙第幾橋。近人非避地,随意往乘潮。似抵嚴灘側,羊裘不可招。”表明武丹十分擅長這類題材的山水畫作,立意深遠,畫中有詩。
三、武丹的交遊
武丹積墨技法的山水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與龔賢畫風有相似之處,雖然并非龔賢傳派,但是受龔賢影響較大。南京博物院藏有其《林巒煙海圖》(又稱《夏山圖》),其中題道:“奉豈老道先生粲正”,“豈老”當為龔賢。如果這幅作品真僞無誤(劉九庵與傅熹年曾對此作表示存疑),則表明武丹與龔賢曾有過直接的書畫交往,進而推測龔賢對武丹可能有所傳教。
另一件藏于故宮博物院的《虞山夜泛圖》卷(康熙二十一年,1682),為武丹的紀遊作品。作者以短密秀潤的筆畫皴染山石,再用淡墨加以暈染,使所畫景物模糊朦胧,充分表現了夜晚水面上霧氣朦胧、蒼茫迷蒙的視覺效果,渲染出寂靜幽暗、缥缈清遠的氣氛。同遊題畫者有蔣文從、翁元登、錢陸燦、陸贻典、淩竹、陳玉齊。後又有馮武、張翼、王學浩、劉恕、潘奕隽、範來宗、朱載震等人題跋,是目前所知武丹繪畫中題跋最多的作品。乾嘉藏家潘奕隽在其所撰《三松堂集》中記載:“題虞山夜泛圖。壬戌十月十三日,芝岩翰林邀餘同遊虞山,适蓉峰觀察過訪,以有事不獲同遊為怅。越五日歸,蓉峰持是圖索題,蓋康熙壬戌十月,常熟蔣文從招同閩中張超然、翁岸甫、金陵武衷白、同裡錢湘靈、陳在三、賈幼陶、陸觌庵遊虞山作也,圖為武衷白寫,詩以人影在地仰見明月為韻。”蓉峰即指乾嘉時期書畫家、藏書家劉恕,《虞山夜泛圖卷》上钤有“劉氏寒碧莊印”“華陽劉氏家藏”“蓉峰氏”等印,應曾為劉氏珍藏,而又攜予潘奕隽作題。從中可知武丹二十餘歲即與虞山詩派諸家有所交遊,也許有詩文唱和,這些都對其藝術創作産生一定影響。由此在個人藝術趣味上更接近文人品格,其畫中偶有題畫詩作,頗展露其才情,列舉幾例:
前山雨過半停雲,帆影蕭蕭秋水深。日暮江亭留逸士,新詩多在此中尋。
—康熙二十五年(1686)《日暮江亭圖》南京博物院藏
疊疊層巒石徑分,溪聲流出響堪聞。閑情每向橋邊坐,愛看松陰接嶺雲。
—康熙四十一年(1702)《松風聽泉圖》北京翰海2010年春拍
朝來山市雨初過,林壑秋風落葉多。獨坐草堂人不見,詩情無限在煙籮。蒼霭橫林路欲迷,疏鐘聲出數峰西。若教吟向茅亭上,一塢斜陽古樹齊。
—康熙四十二年(1703)《山水圖》北京翰海2000年秋拍
目前所見武丹作品中堪稱巨制的通景屏《九峰三泖圖》,絹質精良,構圖平遠,畫境遼闊,其中所繪居屋寺宇、漁人遊艇、柳林葦叢、港灣洲渚、田疇村落、島嶼塢岸、高峰遠山,物象繁複而一絲不苟,尤其對于湖水的處理,借鑒南宋馬遠的畫水法,咫尺之間,波光粼粼,千變萬化。九峰三泖位于今上海市松江區境内,自古即為雲間避暑勝地,元明文人多有詩詞題詠,此屏很可能為松江地區富商大賈定制而作。據此推測武丹非常熟悉松江地區,甚至與松江畫家有所切磋互動。此外,還有諸多作品的上款中所署受畫者的身份未及考證,亟待深入研究,至少可以肯定武丹絕非僅是技法高明的畫師,他身上兼具職業畫家的功力和文人畫家的素養。
四、武丹傳世作品
武丹雖然曾被列為“金陵八家”之一,但其作品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清代以來的書畫收藏著錄中也少有記載。筆者依據徐邦達《曆代流傳書畫作品編年表》、劉九庵《宋元明清書畫家傳世作品年表》、楊仁恺《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筆記》、林樹中《清初金陵畫派年表》、呂曉《明末清初金陵畫家年表》、勞繼雄《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實錄》以及利用雅昌藝術網搜索到的曆年國内外拍賣紀錄,經過初步梳理可知,目前有武丹款印的傳世作品共60餘件(套),有明确年款的約50件(套)。公立收藏機構所藏約32件(套),其中國内30件(套)、海外2件(套),具體為:故宮博物院8件(套)、南京博物院6件(套)、南京市博物館5件(套)、上海博物館3件(套)、首都博物館1件(套)、天津博物館1件(套)、廣東省博物館1件(套)、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1件(套)、紹興博物館1件(套)、常熟博物館1件(套)、廣州藝術博物院1件(套)、四川大學1件(套);海外有日本靜嘉堂1件(套)、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1件(套)。
遺憾的是,由于大部分作品筆者未見其真面目,有的甚至未能找到清晰圖片,在統計中可能存在重複或真僞難辨的情況,而且限于學識和搜索工具,不免有疏漏之處,在此僅為相關研究者提供一個初步的資料參考,尚待辨僞存真,以期為了解和研究武丹的藝術成就提供更為全面和可靠的作品信息。
五、小結
武丹作為17世紀後期金陵地域畫家,不僅擁有很好的繪畫禀賦,而且善于摹古出新。在金陵繪畫複古風氣盛行的環境下,武丹對宋元明院體山水及南宗山水皆認真學習,技法全面,功力深厚。同時,他把技巧融入寫實江南真山水之中,尤善營造峰巒隐顯、若含煙霭之景,有杜詩“元氣淋漓障猶濕”之境。也許是職業畫家的身份讓武丹拘于世俗而不能盡顯其才華,以緻金陵畫派勢微之後的兩百餘年,幾不見于畫史。然而,在康熙一朝的金陵畫家中,武丹應占有重要一席。
(作者單位:深圳博物館)
責任編輯:陳春曉
注釋:①乾隆《上元縣志》、嘉慶《新修江甯府志》、同治《上江兩縣志》等皆錄此說,雖标為周亮工所品題,卻未見于周亮工之著述,疑為托名。但是武丹能被列于“金陵八家”諸說之中,至少表明他在金陵畫壇中确有一席地位。②呂曉《明末清初金陵畫壇研究》,廣西美術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第82頁。③呂曉根據清初善本《西歸日紮》考證出“金陵八家”說來自周亮工的史源,糾正了自清代中期張庚以來“金陵八家”以龔賢為首的舊說。④張蔚星《在職業和藝術之間—南京博物院藏清代“金陵八家”繪畫略說》,《書畫世界》2009年第1期。⑤《靜嘉堂·中國繪畫》,靜嘉堂文庫,1986年10月4日發行。⑥深圳博物館編《奇趣與複古—17世紀金陵書畫藝術精品集》,江西美術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第169頁。⑦吳宏(1615-1680),字遠度,号雲林竹史,原籍江西金溪,寓居南京,晚年與周亮工為鄰。兼長山水、人物、墨竹,山水居能品。⑧樊圻(1616-1694年後),字會公,更字洽公,江甯(南京)人。山水、人物、花卉俱精,清初金陵畫家代表人物之一。⑨翁萬戈《美國顧洛阜藏中國曆代書畫名迹精選》,上海美術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283頁。⑩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館藏書畫精品選集》,文物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翁元登,福州(三山)人,康熙年間任尤溪儒學訓導,歲貢出身。
錢陸燦(1612-1698),字爾韬,号湘靈,又号圓沙,江蘇常熟人。順治十四年舉人。明末清初藏書家、校勘家,虞山詩派詩人,錢謙益門生。
陸贻典(1617-1686),一名陸典,又名陸芳原,字敕先,自号觌庵。江蘇常熟人。明末藏書家,虞山詩派詩人,入錢謙益門下。
張遠(1648-1722),字超然,号無悶道人,福建侯官人,為清初閩籍詩人。
[清]潘奕隽《三松堂集》詩集卷一,清嘉慶刻本。劉恕,一名惺常,一作惺棠,字行之,号蓉峰,又号寒碧主人、花步散人。吳縣(今蘇州)洞庭東山人。舉人,官至廣西右江道。家世殷實,善鑒賞書、畫。其所建寒碧莊,又稱“劉園”,即今之蘇州留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