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沈紅茶先生其人及畫藝

沈紅茶先生其人及畫藝

時間:2024-11-07 10:22:39

在20世紀浙江畫壇,沈紅茶屬于畫家中的另類。30年代已經成名的他,抗戰時被軍事學家蔣百裡(1882-1938)稱為“浙之光”。抗戰八年,丹青載道,傳播藝術傳播美育,名傾東南。沈紅茶同時還是一位出色的民衆教育者,曾擔任中央大學民衆教育學院教席,出任杭州第三民衆教育館館長;在流寓紹興期間,與友人創辦孑民美育院,擔任講席教授,延續發端于20世紀20年代末由國民政府倡導的普及民衆教育的職志。他一生的身份在畫家與教育工作者之間轉換。作為畫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展覽,小傳載錄1947年出版的中國第一本《中國美術年鑒》;作為教育工作者,同樣成績斐然,門下英才濟濟,國内許多優秀的美術人才出自他門下。沈紅茶去世前,回顧平生,慨然自歎:一生兩足繭皮厚,老來猶然作畫師。

沈紅茶1902年6月7日(農曆五月初二)生于江蘇省南京市漢西門,取名壽朋。祖籍浙江吳興,曾祖沈丙墀,字辛楣,在京擔任廷試主考,名狀元張謇、王仁堪、王欣甫等均出其門下。年老退休,擇居蘇州柳巷,建有采愉堂,娶妻四房。祖父沈應鐘為沈丙墀次子,早逝。父親沈源澍,字楣孫,從事鹽政。沈應鐘無出,從别房領幼兒為嗣,取名源澍,字楣孫,教之尤嚴,初蒙童即教讀《易經》。沈楣孫九歲,沈辛楣去世,家道中落,幼年被送往南京典當行做學徒,後與蘇州張府(曾任保定知府)第九女張毓秀成婚。沈紅茶為其成年自取名,其名之來曆,沈紅茶自叙:“有人問我,何乃取名‘紅茶’?曰:原名壽朋,某日大雪,遊杭州花塢,特見茫茫白雪一片,遠處一樹紅山茶,大紅大綠,不怕寒風,我仿佛似之,遂易名紅茶。”

沈紅茶青少年時常跟随父親南北奔走,最遠到過黑龍江的呼蘭,生活過的地方有拜泉、南京、寶應、天津、營口、揚州、盱眙等地。在頻繁遷徙中接受啟蒙教育,在行旅中接觸自然之美,萌生藝術之心。13歲那年,沈紅茶因其三姑嫁海甯王家王稷堂(即沈丙墀的學生王欣甫之子)、七姨母嫁海甯陳家陳振九,來到海甯,居住在陳閣老宅。次年進入達材書院(海甯縣高小),接受較完整的教育。後來全家搬遷至陳閣老宅。在陳家居住期間,得以時常觀摩陳家曆代書畫珍藏。在達材書院讀書的第二年,時年16歲的沈紅茶,開始研習筆墨,課餘臨顔體、《龍門二十品》及清“四王”繪畫作品。海甯縣圖書館管理員蔣氏指導其臨摹古畫,用筆用墨,敦囑多讀書。在蔣氏輔導下,沈紅茶書畫成績優異,顯示出藝術天賦,時常得到師長們的稱贊。從此他愈加努力,書法作品曾獲得過全縣第一名。17歲從達材書院畢業後,投考浙江工業學校及笕橋農業學校,均被錄取,因家貧未就學。居家期間自學《廣藝舟雙楫》,并根據書中用筆之法苦練書法。

沈紅茶(1902-1985)

沈紅茶自制的牛皮紙信封

沈紅茶自制的白闆紙信封

沈紅茶示範古文字寫法和應用課徒稿

沈紅茶古文字畫33.5×23cm×2紙本設色1919年,18歲的沈紅茶認識周承德。周承德(1877-1935),字佚生,号轶翁,觀無居士,浙江海甯人。周承德早年留學日本,曾入日本成城學校、早稻田大學,回國後緻力于教育事業。擅長書法,自成一格,被康有為譽為“浙省第一人”,亦能畫蘭竹。據沈紅茶後來回憶,周承德對其影響甚深,不僅表現在書法理論上,同時也反映在書法實踐上。後來沈紅茶到上海紡織公司當學徒,周承德帶着他參加南社的雅集活動。工作之餘自學《金剛經》《論語》《孟子》,并随手為之配些插畫小品。

1921年至1925年先後在上海、武漢、無錫等地工作。1926年3月,沈紅茶應海甯縣高級小校(原達材書院)校長周季恕聘請,擔任國文兼美術教員(原先為錢君匋)。教書之餘埋首于佛經、古書與素描寫生之中。1927年任職于紹興海關,4月至6月回母校海甯達材書院任教。1928年,跟随金華禁煙局局長夏舫孫(為紅茶姨夫)任職于金華禁煙局。這一年娶安徽汪素一女士為妻,婚後赴無錫中央大學民衆教育學院任職,結識教育家戴伯韬及畫家陳之佛。1929年4月至江西,任軍政部駐贛陸軍醫院中尉軍需官。1930年重返無錫,任職于國學大師唐文治任校長的私立無錫中學。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民衆學校辦法大綱》後,全國掀起民衆教育熱潮。民衆教育館根據民衆實際生活施行補習教育,是推行民衆教育的中樞機構。作為實施民衆教育的主要場所,民衆教育館具有多種功能,如出版各種通俗民衆讀物,舉辦和指導當地民衆教育活動,組織民衆教育成績展覽會,成立民衆聯絡組織等。沈紅茶立即投身這一教育工作。抗戰前後,他的不少精力都用于民衆教育。1930年至1933年間先後任職于海甯民衆教育館及杭州市第一民衆教育館,出任宣傳部、康樂部主任。在杭任職期間,與西泠印社創社四君子之一葉舟、畫家豐子恺、收藏家朱孔陽等名流交往甚密。1933年至1934年,任杭州第三民衆教育館館長,期間與畫友豐子恺相約回海甯看潮。1936年沈紅茶受國民黨上将管榮德之邀,在首都南京警察廳擔任一等辦事員、會計出納等職。在南京與陸維钊、諸樂三訂交。

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日軍大舉侵華。在攻占南京前,他辭去警察廳職務,開始流亡生涯,由浦口至徐州,經鄭州、漢口、九江、南昌至蕭山,一路逃難一路寫生,最後流寓紹興下方橋。流亡途中,仍不忘民衆教育初衷,于1938年初在紹興下方橋開辦戊寅學塾,招收因日軍侵略而失學的學生。參與創辦紹興孑民美育院,擔任紹興商報館《紹興商報》編輯。與旅紹及紹籍文藝界政軍界人士交往,如賀揚靈、張天漢、徐生翁、印西和尚、趙雪侯、李鴻梁、朱秋農、商苼伯、郦荔丞、孫福熙、鮑亞白等。紹興紳士中的書畫名家,差不多每逢星期日必去張天漢(1893-1940)家雅集,那時常去張天漢家的書畫家有徐生翁(18751960)、朱秋農、商苼伯(1869-1962)、郦荔丞(1881-1942年)、趙雪侯(1879-1954年)、李鴻梁(1894-1971)、沈紅茶、孫福熙(18981962)、鮑亞白和印西和尚。紹興書家沈定庵,藏有1938年春沈紅茶、徐生翁、趙雪侯等八位畫家雅集城西小雲栖古刹所合作的《九友圖》。1938年紅茶短暫離開紹興,自蕭山經南昌、九江至漢口,又從漢口經武昌、汨羅、衡山而至廣西。他一路寫生一路辦畫展,同年8月在衡陽舉辦個展,蔣百裡适在衡陽,欣然為紅茶題字:“紅茶筆墨無蹊徑,完全超然天地外。其畫留傳,為浙之光。”1939年任紹興縣政府助理秘書,并加入國民黨。同年成立的“浙江省戰時美術工作者協會紹興分會”,為戰時江南重要的美術組織之一,沈紅茶是主要發起者及參與者之一。由蔡元培倡導的紹興孑民美育院創建于1938年末,沈紅茶任孑民美育院講師。蔡元培1940年專門為美育院撰寫《紹興孑民美育院銘》:“美術之作,肇自初民。積漸進步,溫故知新。醇化職業,陶養精神。天才好學,成己達人。”旅紹期間多次舉辦個人展覽,載譽東南。而與徐生翁的交誼最深,抗戰時徐生翁特地寫荷花、梅花,寄贈流寓中的紅茶。

1940年至1943年随當時國民浙江省地方政府轉輾于永康、溫州、舟山、臨安等地。1943年春來到抗戰時浙西行署所在地西天目山。浙西天目山為抗戰時期浙江大後方,彙聚衆多學界及藝術界精英。1940年3月,浙西行署邀請考古學家張天方、蔣大沂在太子庵籌建天目書院,6月1日正式成立,張天方任院長,吳壽彭、曹天風為副院長,書院設導師研究學術,設幹事管理事務。天目書院采用講會制度,對經學、史學、哲學、文學、藝術、考古等領域進行廣泛研究,開展學術交流,講解、讨論、研究氣氛活躍,編輯出版《抗戰史事略》《天目詩錄》《文史》《半月刊》《天目考古錄》以及《學術之誕生—天目書院講錄》(院刊)等書刊。在西天目山,沈紅茶與張天方、蔣大沂、曹天風、蔣蘭平、吳昌碩嫡孫吳瑤華等結識。沈紅茶的到來為浙西畫壇生色不少。流寓西天目期間,在昌化農場種植蔬果、研制草藥,籌建并加入天目學會,研究金石書畫、考古及甲骨文字,受聘擔任浙江省通志館浙西辦事處分纂,編撰《浙西通志》。目前我們還能看到的沈紅茶在那時留下的考證文字“魯王之玺跋”(原載2003年6月26日《海甯日報》,陸子康标點注釋),現已成為珍貴的抗戰文獻。沈紅茶創作生涯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古文字畫即發端于此。沈紅茶課徒稿25.5×35cm紙本

沈紅茶花卉蔬果冊之五25×32cm紙本設色

沈紅茶朝夕相處69×45cm紙本設色1945年,沈紅茶友人留法博士張天方倡導将西方的工讀實踐與中國的耕讀傳統相結合,提出耕讀和工讀并重,這種理念得到浙西文化界人士的響應。沈紅茶在昌化龍崗邊種地邊作畫,稱自己的工作地為“昌化農場”。繪畫其實是這種理念的投影。1945年末,沈紅茶在昌化舉辦第二次個展,适逢浙江省主席黃紹竑視察浙西,黃紹竑看過展覽,非常賞識紅茶的才幹,後提議以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名義邀沈紅茶擔任杭嘉湖地區七縣接收大員,被沈紅茶婉言謝絕,又以子女上學不便為由,拒絕國民黨嘉興市委安排全家居住煙雨樓的特殊待遇。後應海甯縣中之邀,于1946年應聘,返回海甯教書育人,直到1955年。在抗戰勝利後的十年中,沈紅茶曾在杭州、紹興、嘉興、湖州、桐鄉、硖石、崇德、平湖、嘉善、崇明等地舉行畫展,成為江南名畫家。當時媒體評價:“以冷隽之筆,大膽落墨,不落前人窠臼,不染時人惡習,自出新意。以篆以隸,寫出山水花卉,放筆縱意,布局新奇,設色不多,以少許勝多許,一紙之傳,人争寶之,其造詣之深,絕非偶然。”同行、名畫家趙雪侯賦三絕句盛贊沈紅茶之繪藝:“十年前記寫藤箋,為濟嗷鴻結墨緣(十年前紹地饑馑,餘創議集同人合作畫幅義赈,适君随賀培公來紹亦合作也)。今日滄桑逢舊雨,慚餘霜雪無盈顔。多君畫筆擅豪雄,萬象都能彙幅中。五尺松枝三尺石,石田機杼溯宗風。蟲松鳥篆有先河,甲骨文員一臼科(君以殷墟文字取象作畫)。圖畫别開生面出,象形會意取材多。”

1947年,沈紅茶國畫先後參加第四屆全國美展、浙江省名人畫展等重要展覽,成為浙派重要畫家。1948年,上海市文化運動委員會出版、中國圖書雜志公司總發行的中國第一本《中國美術年鑒》内收錄沈紅茶小傳。傳曰:“國畫家沈紅茶,生于1902年,浙江省人,曾任孑民美育院及高初中學校美術教師。沈氏孜孜好學,誨人不倦,于國畫研究有年,惟不輕易示人,人皆得其寸缣尺幅為榮幸焉。”

新中國建立後,沈紅茶積極投身新中國文化建設中。1950年擔任浙江省文聯文藝通訊員,加入杭州市美術家協會,積極聯絡教育界、文藝界舊友,如戴伯韬、陳新甫、餘任天等,創作了大量漫畫、宣傳畫。1951年被推選為海甯縣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主席團成員。受時代的感召,沈紅茶在建國初期煥發出巨大的創造力,繪畫、教育之暇,涉獵随筆、宣傳畫及曆史戲創作等。期間還自學凱洛夫著《教育學》,希望在教學上有更大的作為。1953年,已是52歲的沈紅茶收集古代金石圖案和各種工藝品,開始撰寫《古圖案今飾》。此書卷首語:

中國圖案裝飾畫,遠在幾千年以前,早有精美的制作。不但說明了我們祖先在辛勤勞作中已具有藝術的修養,也說明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智慧是有無比的優越。僅就青銅器時代而言,式樣既錯綜變化,花紋也細緻精巧,輝煌富麗,世罕其匹。他如曆代之石器、玉器、碑刻、漆木、雕塑、陶瓷、針織等,也無不精美絕倫,為世所稱。其燦爛瑰奇,樸茂華好,都實足表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美、造就之深。今日祖國正在大建設,百花齊放、萬物初新,一切建築工藝制造上,均亟需要中國的優美圖案作裝飾,才足以表現中國之偉大、中國之美麗、中國之真正可愛。因就平日留心所及,集中國古代圖案若幹式,為之點金敷彩,裝訂成冊,以翼貢獻給建築工程與美術工作者之參考。唯中國古代圖案浩如星海,這裡斑管之見,不過例舉一二,其廣征博引還有待大家努力。冊中一部分圖式承馮健親同學等鈎金敷色,附此緻謝。當年為著《古圖案今飾》一書,沈紅茶征引考古新發現的美術資料,與考古學家張天方等頻繁通信。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的部分插圖由學生、後來擔任南京藝術學院院長的馮健親繪制。

1954年1月,中國美術家協會機關刊物《美術》(月刊)創刊,作為畫家的沈紅茶注意到這本刊物的重要性,在日記裡記有“有利于提高我國美術工作的思想和藝術水平”一語。在教學、創作之餘,沈紅茶把大量精力放在本土古代文物的調查和保護收集上。他曾緻函硖石鎮政府,呼籲對海甯縣境内所存唐代石刻經幢采取保護措施。海甯存有唐石刻經幢六座,都刻有尊勝陀羅尼經(四座在舊城址鹽官,唐代會昌鹹通年物),硖石惠力寺門前的兩座,為874年(唐懿宗鹹通十五年,是年僖宗立,改元乾符)餘宗厚所書,相傳經幢上有詩人白居易題名。兩幢蓮花結頂,座下浮雕飛走,奕奕生動,風雨剝蝕,垂垂已一千多年,為愛護古代遺物,應該予以保存。

1957年3月,沈紅茶作品入選浙江省首屆國畫展覽會。5月,赴嘉興參加中共嘉興縣委宣傳工作會議,與陳恒力先生談有關研究沈氏全書問題。沈氏全書載在清代桐鄉楊園(張履祥)全集之中,書中多有關農事知識。7月29日至8月9日,參加省教育工會組織的莫幹山療休養。莫幹山之行獲得畫稿不少,從中可以看出沈紅茶對國畫寫生和筆墨關系的深入認識及實踐。8月,莫幹山風景水墨十幅曾作為階段性代表作參加杭州相關畫展。這組從寫生演化而來的作品充滿生機,遺憾的是這種創作趨向剛剛展開,就因1958年被劃為“曆史反革命”而中止,此後在長達近20年的時間裡沈紅茶失去了創作發表權。在漫長的勞動改造學習期間,沈紅茶不廢初衷,依然著述不斷。1959年編寫《筆墨色》《三國志、三國演義地名今昔對照地圖(附考證說明)》,1966年編寫《草書譜》。《紅茶草書編》的附識文字最能表達他的心迹:“我發心編寫這部草字譜,是從今年春節之後開始,二月十日解放日報有一篇《書法繪畫篆刻要為社會主義服務》,我這樣做是做對了,應該鼓足勇氣,繼續收集,一旦有機會出版作為我對人民的貢獻。”1960年沈紅茶在日記中自記:“我的筆墨終有一天,遇有識者會發出光來,貢獻于世人。”從中可看出他的自信。

1977年沈紅茶曆史問題得以解決,撤銷原審查結論,恢複公民身份,重返畫壇,其心情可從其寫贈美術史學者侗瘘題畫詩見一斑:“枝頭鵲噪向晨昏,拂拂東風細與論。忽見山茶紅爛漫,春光一線透紫門。”

随着“文革”後文藝政策的解禁,沈紅茶恢複了與老友諸樂三、陸維钊、餘任天、戴伯韬、沈本千、許志行等人的聯系,互通音問,交換作品。文藝界同仁往來亦多,沈侗瘘、許明農、徐東臯、沈民翔、劉雪樵、沈定庵、周瑞深、馮鶴齡、嚴在寬等先後來訪。更多的關注來自各地收藏家和美術愛好者。沈紅茶創作熱情日趨高漲,作品不斷參加省市美術作品展覽,顯示其旺盛的創作才情。他晚年與學生、天津大學教授章又新書信頻繁,探讨藝術,交流心得。章又新經常外出寫生,把從各地寫生所得的畫稿寄給老師沈紅茶,使年邁不便外出的老師有機會通過卧遊領略江山真趣,并激發創作欲望。章又新當年和沈紅茶的書信真實記錄了畫家當時的狀況:

自承德返京,見到畫幅三卷,感激不盡。三幅畫各有特色,用筆既凝重又洗練。先生在國畫上造詣極高,特别是寓意深遠,耐人尋味。《春在人間》一幅,在我腦中展開了無限廣闊的弛想,歡騰的花朵,反映幸福的心情,歌頌了“四人幫”完蛋後的新生景象,又似飽經風霜、曆盡千難萬險,重見了勝利的曙光。一幅幅細看,頓覺精神振奮,喜氣洋溢,大有返老還童之歲,也像老前輩看到了自己培植的後代幸福生活時的喜悅心情。因此又是對我們小輩的期望、一種祝願、一種廣如浩瀚大海的慈愛。蒼勁的用筆、飽滿的用墨、絢麗的色彩、豐滿的篇幅,都表明您老是胸懷激情,并對未來抱有不可動搖的信念。

—1977年章又新緻紅茶函承德避暑山莊五幅速寫收到,勾欄雕棟,金瓦紅牆,一一逼真。吾試畫普甯寺大乘閣一幅,将棒錘峰從遠處移近,以挹取景色。病中承寄方糖,謝謝。前寄畫三張,承稱贊,惟望将别人的批評語寄來,吾所望也。

——1977年紅茶緻章又新函

沈紅茶同時期寫的詩也表達了“老骥伏枥”的雄心:“夕陽已老漸黃昏,歲月無情誰與論。難得春風許入室,敢将布鼓過雷門。”(寄左原詩)

沈紅茶晚年曾有兩次旅行寫生:一次是1980年2月,在探訪建德女兒時參觀新安江大壩;另一次則是同年7月赴莫幹山療養。在江南避暑勝地莫幹山,他遇到許多昔日老友,如譚建丞、劉雪樵、張蒼生、楊彥和、沈祖義等。莫幹山之行作畫30餘張,分别藏于嘉興市文化局、文管會,此外分贈湖州鐵佛寺、文化館以及嘉興師專等。在莫幹山休養期間,沈紅茶詩情勃發,留下不少詩篇。如和湖州國畫院院長譚建丞:“車行漸入畫圖中,池劍高台日出紅。舊詩往矣感培育,東風借于筆頭功。”答楊彥和詩雲:“一即是佛佛即一,處處無家處處家。偶然莫幹與相遇,紅彩舞飛美雙霞。”答丁仲康詩雲:“萬緣無盡借東風,事事不辭争一紅。多謝勞人閑不住,長憶江南一丁功。”

沈紅茶茶初熟92×33cm紙本設色

沈紅茶嚴怪本名戴清115×42cm紙本設色1981年沈紅茶有三件國畫作品參加浙江中國畫展。1982年浙江《經濟生活報》介紹沈紅茶的古文字畫。1983年浙江《東海》雜志封三介紹沈紅茶的國畫。1985年沈紅茶病逝于海甯。生前自作挽聯:一生兩足繭皮厚,老來猶然作畫師。

沈紅茶和20世紀初成長起來的老畫家一樣,從自學起步,一生緻力于學習。其風格的形成,有幾個重要的來源:書法功底、來自圖案畫的秩序感、概括能力以及對中國畫經典文脈的尊崇。沈紅茶是受到過新文化運動啟蒙的一代,卻對傳統文化有着至深的感情,他說:“中國的語言、音樂、繪畫,都有自己的規律,過去說中國畫不好看,都是沒有把中國畫研究透。以為必須用西洋的畫法,這是妄自菲薄。中國的東西有中國的規律,外國的東西非不可學,但總要有中國自己的民族特色,自己的特殊風格,今日有一些畫家,畫出來的東西,不中不西,非驢非馬,而曰吾之畫新也,不知其新在何處。”“中國畫基礎以臨摹入手,西洋畫抄錄眼前現象入手;中國畫寫生注意剪裁取舍,各人表現各人的思想感情,筆随心到,生命力充沛。”(1979年9月11日沈紅茶日記)因此,在筆墨上,沈紅茶承襲明清以來的文人畫傳統,吸取海派将金石用筆融入創作,又得寫生之助,其畫内觀意蘊充沛,外觀高簡渾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

有關沈紅茶的繪畫成就,上海大學教授徐建融在其所作《海派與浙派》一文中指出“沈紅茶是1928年至1978年五十年間的浙江畫派畫家中,杭州地區外不容我們忽視的重要中國畫家”,中央美術學院原副院長徐冰對沈紅茶的古文字畫予以重視,認為“其畫空間感超越同時代畫家”;浙江大學教授白謙慎曾撰文探讨沈紅茶與古文字畫,認為“沈紅茶先生的這些探索,或可被視為當時的中國畫家對抽象藝術的一種回應”……越來越多的學者、評論家已深刻意識到沈紅茶藝術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或許這應合了沈紅茶1963年寫下的自評:“我的筆墨終有一天,遇有識者會發出光來,貢獻于世人。”

責任編輯:陳春曉

沈紅茶欲化雲煙106×42cm紙本水墨

沈紅茶屋靜無人97×36cm紙本水墨

沈紅茶柳溪尋詩98×40cm紙本設色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