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有一些書家講臨帖多,談讀帖少,緻使一些書法愛好者忽視了讀帖這一環節。楊守敬在《學書迩言》中推重讀帖勝于臨帖,啟功則推重臨帖,這曾經在書壇引起過不少争論。其實兩位前輩都是在糾偏:前者糾正隻臨不讀,後者糾正隻讀不臨。我認為,臨帖和讀帖都很重要,各有各的作用,而讀帖,是創作之前相當重要的學習方法。
在臨帖之前,書法創作者詳觀和揣摩帖中字的點畫、用筆、結體和神韻等,将它們觀之入眼然後去臨習。書法界應當倡導有一定基礎的書法愛好者甚至書法家在讀帖上多下功夫,隻有真正理解了碑帖的内容,抓住了它的特征,才能臨得準、臨得像,也隻有這樣才能更快、更好地培養書法新人。
毋庸置疑,學習書法,離不開對臨、背臨、意臨等基本方法。但在上手臨摹之前,讀帖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途徑。有人說臨帖可以學得碑帖的體貌,那麼讀帖學到的則是碑帖的精神。遺神而取貌,是學書者之大弊;遺貌而取神,卻是掌握古人行間氣質、雜取百家而化為已意,進而培養個人書寫氣質的正途。
讀的過程,是書法家在翻閱碑帖和浏覽墨迹的過程中仔細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個字的筆畫、結構乃至整幅作品的章法、氣勢和韻味的過程。這一過程被很多知名書法家所看重。《新唐書·歐陽詢傳》記載:“詢嘗行,見古碑,晉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百步複返。下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宋代黃庭堅曾雲:“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于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随人意。”由此可見讀帖對學習書法而言至關重要的環節。
讀帖,于當今書法創作,應該涉及書法本身技術特征,也應該涉及中國文化内涵的領悟與感受。有的學者将讀帖方法總結為記憶式讀帖、對比式讀帖、分析式讀帖、欣賞式讀帖,我想,前兩者關涉書法技術方法,後兩者則涉及中國文化和書法精神的領會。創作者在領悟了用筆方法、字的形體結構特征、作品的布局、意态等方面之後,對于範本的文化内涵—碑帖年代作者情況、文意内容、曆史資料價值和書法價值與審美傾向—的研究與“讀”,更可感受原作者内心的創作情感,其中蘊含着豐富的精神信息和審美追求。
在這個過程中,讀帖就變成原作者和臨帖者思想的雙向對話與交流,經典碑帖的真實價值與意義才會在細“讀”之下逐漸呈現,其審美語境中有創造價值的元素也有可能一一顯現。
■責任編輯:陳春曉
張銅彥,1958年生,河北高陽人。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五、六屆理事,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理事,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中國金融書法家協會第一、二屆主席。出版有《當代書畫名家作品專輯系列—張銅彥作品集》《中國友聯畫院美術書法精品彙編·張銅彥卷》等。
張銅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36×68cm紙本2015年釋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歲在乙未春月,銅彥書。鈴印:張銅彥(白)靜心齋(朱)乙未大吉(朱)
張銅彥賢文厚德五言聯136×34cm×2紙本2016年釋文:賢文傳世代;厚德澤家邦。銅彥書。鈴印:張銅彥(白)靜心齋(朱)丙申大吉(朱)
張銅彥高懷和氣五言聯136×34cm×2紙本2016年釋文:高懷見物理;和氣得天真。銅彥書。鈴印:張銅彥(白)靜心齋(朱)丙申大吉(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