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
圖3
從小學三年級就迷上郵票的我,每天從3分錢的早餐中摳出1分攢起來,連同平時的零花錢、壓歲錢等交給了同學劉怡,因她爸爸當時在北京中國集郵公司工作,劉叔叔每兩三個月就會将代買的新郵票寄給我。當一次購買的郵票超過2元,劉叔叔就會把郵票夾在一本《集郵》雜志中寄來,一年中我可得到兩三本雜志,《集郵》雜志從此成為了我集郵初期的良師益友。1960年8月《集郵》雜志停刊,直到1961年7月才複刊。這時我們也小學畢業了,劉怡同學随母親工作調動去了北京。從此,我的郵票和《集郵》雜志來源斷了,我隻好常跑附近的郵電支局去增補票源,慢慢地與郵局工作人員混熟了,有了新郵票營業員都會留給我,後又通過該局報刊零售台訂了一份1962年下半年的《集郵》雜志。圖1-3是筆者當時收藏至今的《集郵》雜志中的幾期。
我從《集郵》雜志上獲悉,1962年8月1日中國集郵公司廣州市分公司成立,于是我在當年國慶節時,按《集郵》上提供的信息給廣州分公司寫了一封信,詢問可否辦理郵票預訂函購。約半個月後我收到了該公司的回複,公司集郵門市部已正式開業,零星函購可與門市部聯系辦理,年度預訂函購業務待公司機構建全後,屆時會面向全國辦理。因為在當地郵局的營業窗口購郵票,大多數都不成套,我便按照回複的門市部地址,用明信片把不成套的品種全寫在上面,詢問是否可以彙款函購。幾天後收到明信片答複,所列紀特郵票品種全部可供函購。自那以後,因《集郵》上有新郵發行信息,我就把平時的零花錢湊成5角至1元後,又彙款辦理了幾次業務。最令我滿意的是該門市部的經辦人非常認真、負責,無論是購一兩套還是多套,每次都會用硬紙把已袋裝好的郵票夾在中間,附上“購買郵票證明單據”寄出。
1963年我參加了工作,1964年5月我随廠領導第一次到廣州,辦完公務後便邀領導一起去了廣州市集郵分公司門市部,不集郵的領導也被櫥窗内陳列的花花綠綠郵票吸引了,見我買了20多套郵票,忍不住問我買這麼多郵票有什麼用?我即拿出随身帶着的一本《集郵》雜志說:“集郵的益處可多啦。”還未待我細說,那位為我辦理業務的女營業員就搶着介紹了“集郵是一種愛國行為,可以聚集财富、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既高雅,又有益于陶冶情操的業餘文化生活”等等,約5分鐘的集郵知識普及,一下子使我這位領導對集郵有了興趣,竟掏錢把店内所有的紀特新、蓋(銷)郵票各買了1套。營業員通過宣傳集郵知識不但做了300多元的業務,還為中國集郵發展了一位新集郵者,更讓我高興的是又多了一位同單位的郵友。而我更要感謝的是這位不知姓名的營業員,由于她的敬業精神和郵識,給湖南省第一個企業集郵組成立和全省首屆企業郵展的誕生打下了基礎。
那次購完郵票後,在這位營業員熱心的推薦下,我們到了廣州市集郵分公司函購組,經過咨詢登記,兩人各預交3元辦理了新郵發行的函購手續。說實話,筆者至今還很欣賞廣州的函購極具人性化,3元開戶的預訂金列入存款,可扺票款,也可收票後再彙款補進,隻要帳戶存款不低于2元,會免費收到該公司的新郵宣傳資料和不定期的“郵票品種、價格目錄單”。一年下來,我估算了一下,收到的各類資料和郵寄費成本差不多有2元,特别是年終的一份感謝信真的令人感動又暖心。可是好景不長,“文革”爆發,集郵活動在全國受到批判,1966年6月《集郵》雜志從第6期起停刊,1966年8月中國集郵公司停業,廣州集郵分公司也被迫撤消,預訂客戶的存款如數退回本人,其間還夾寄了停業通知。
一晃55年過去了,筆者也從集郵時的舞勺之年接近古稀之年。50多年的集郵生涯回憶,酸甜苦辣的各種境遇浮在眼前,腦海中的聚焦,至今仍然執着于郵票和作為良師益友的《集郵》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