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一對父子關于海趣雕刻藝術的對話

一對父子關于海趣雕刻藝術的對話

時間:2024-11-07 08:50:41

□趙啟明趙樯圖1

圖2

圖3清朝晚期,清政府為了籌建度支部印刷局(北京印鈔廠的前身),學習國外先進的印制技術,于1907年派員赴美國考察并聯系引進設備與技術。1908年,清政府專門聘請了美國著名的雕刻家海趣(LorenzoJamesHatch),以提升雕刻印刷技術。海趣到京後,設計并雕刻了俗稱大清龍鈔的大清銀行兌換券。該鈔是中國首次采用雕刻鋼凹版技術印制的鈔票,非常精美。1909年秋,印刷局從各地招募了一批青年,由海趣進行培訓。數年間,這些年輕人學有所成,成為中國第一代鋼版雕刻技術人員。海趣于1914年在北京病逝,而他的弟子不僅繼承了這門技藝,還曆經民國與新中國将其流傳下去,廣泛應用與鈔票與郵票印制中。說到郵票,海趣也頗多貢獻。《中國郵票史》(第三卷)107頁記載:“北京政府時期的郵票,從1912年開始,除英國倫敦印制的部分外,所有普通票、紀念票、欠資票、專用票、附捐票、航空票等等,甚至還包括拟議、試樣、而終未發行的郵票在内,一直到1928年‘大元帥’票為止,其設計者都是北京财政部印制局所聘美國技師海趣和格蘭兩人,他們在多年的設計工作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拱門式’的圖案風格,并在一定期間内成為較固定的模式,這對中國郵票的設計,産生了較為深刻的影響。”在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民國郵票目錄》中,民紀1光複紀念、民紀2共和紀念的設計和雕刻者标注為赫琪、格蘭,其中赫琪就是海趣。

本文作者趙啟明(以下簡稱“啟”)與趙樯(以下簡稱“樯”)分别供職于印鈔與造币廠,他們不僅都與鋼版雕刻這門傳統技藝結緣,還是一對父子。在海趣誕辰160年之際,他們根據在美國參觀海趣作品的感受,特撰此文作為紀念。

樯:參觀美國多賽特博物館,我們深深地為海趣先生的鋼版雕刻凹印藝術所感染,并有了更新的認識。而作為這個專業的傳人,你的感想一定比我更多。

啟:的确不虛此行。海趣先生一生中雕刻了這麼多精美的人像、風景,還有他和他的助手格蘭在中國雕刻的郵票等作品,都是值得我們好好品賞、學習和研究的。這裡,選擇兩幀肖像來談點體會。

繁密流利之美圖3是美國第24任總統哈裡遜雕刻版肖像,畫面人物的頭長約60mm、寬45mm,屬于大尺寸。每毫米排1至4根線。作品以亮灰為主色調。優悠疏朗的排線表現了人物躊躇滿志的神情,循序漸變的點線予以抒情的視覺美感。海趣先生精于謀篇。在這幅肖像的臉部,他沿用了傳統的排線走向:主線從外緣向顔面的中部走,呈漢字“八”的筆勢,接着别出心裁地順着額角以弧線下接顴部轉為輔線。一梳百順,令人騁懷暢神。肖像人物的眼窩以精細線條織成,輕柔地襯出自信的目光;調動S形細線讓發須飄逸;粗線之間夾細線使呢制服有厚實的質感。融會貫通的線群送來“春風拂面薄于紗”的脈脈溫情。背景以輕松的筆觸襯托出領袖人物的特有氣質。品茶似的,可從中細細品出海趣的苦心孤詣,随類賦彩又寄情于物,真歎服他把鋼版雕刻這門獨特的藝術和技巧發揮得如此遊刃有餘!可見,唯有高水準、大手筆的鋼版雕刻藝術家才有幸能為華盛頓、林肯和哈裡遜等總統造像于珍藏版。因此,作為開創近現代中國印鈔鋼版雕刻藝術事業的第一人,海趣實至名歸。

簡練精妙之美大清龍鈔上,載沣頭像長20mm、寬15mm,屬小尺寸。這是海趣為設計并雕刻的“大清銀行兌換券”的主要部分。因畫面小,設定每毫米排2至8根線。通過放大鏡細看:載沣像的排線至為精要,畫面主色調為中灰色,由黑白灰及其衍生的多層次色調分布于載沣面容、白領圈、衣冠、飾物和背景。海趣放眼全局,一氣貫通的主線旋律精心附麗于形體結構。載沣像的面部大小與人民币一角硬币差不多,精工細巧的點線在柔和的光色中漸變。右起主線的行距由上向下從疏漸密,同時從眉鼻中部向外緣由散漸聚;成群的點子以不同大小、粗細、疏密的姿态漸次地追逐着,使臉龐由實往虛向後面轉過去,猶如乒乓球彈落在地,聲音越來越輕、節奏越來越快,粒粒飽滿的點子,似可觸及溫潤含有彈性肌膚的脈動;色調濃郁的緞服質地由寬厚的線條刻出,光亮潔白的高領正細如蠶絲地後轉;數枚西瓜皮似的條紋,頓使小小寶珠散發着珠光寶氣。凡此類質感和細節,皆寥寥數筆反映真實,于細微處見精神、見功力。精煉,是不斷提煉的結果。這件作品充分展現了海趣惜墨如金、以少勝多,似作格律詩地推敲,将皇室遺風範存的載沣肖像镌刻得如此逼真傳神,堪稱精煉的典範!

樯:我知道你愛用音樂理念去雕刻或欣賞,舉個例子吧。啟: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暗示——點線織體的形式與西洋器樂協奏的旋律感節奏感似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哈裡遜肖像,暗部一排排主線與一排排輔線交織着推向明部,猶如中提琴主旋律與小提琴副旋律的弦樂協奏由弱漸強地奏鳴;接近高潮亮部的線條轉為點子,就像鋼琴彈奏出來的一個個音符;菱格中微乎其微的點子,像是銀鈴兒“叮叮叮”地輕叩……

當炭畫的素描雕刻成“點線化的素描”,就像把說的變成了歌唱,正如古雲:“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詠歌之……”這樣“詠歌”出來的素描,伴随點線的起伏會聯想起旋律和節奏流動的美感。原來身在西洋藝術熏陶氛圍中的海趣,自然得趣而融其情感于鋼版雕刻藝術之中了。

樯:聽了你的這番描述,我覺得你把視覺上的點線與聽覺上的旋律互為聯想了。從而使我想起文學修辭中的“移覺”。如同美食追求色相味美,不僅是為了果腹。

啟:既然點線是心弦音符的流淌,雕刻就要表現出所感覺到的味兒。不滿足于對物體的簡單摹仿,進而以追求弦外之音為樂趣。

樯:那麼請你詳細談談,精美的作品是怎樣雕刻出來的吧。啟:“怎樣雕刻”的話題,一些朋友也問起過。鋼版雕刻藝術在中國經曆了一百餘年,從海趣先生來華傳授算起,到我這一輩約是第三代了。這裡,僅就我四十年來師從前輩及自己積累的經驗談些體會。因為雕刻技藝專用于防僞鈔券,是一個相當特殊複雜又耗時的系統工程。

樯:哦,原來如此。不知就裡的人可能會以為:雕刻就是操刀便刻呢。

啟:鈔券是有價之物,必須搞得複雜、精粹才好。要像栽培美麗而帶刺的玫瑰花,賦予藝術性兼具防僞性,必須統籌協調好方方面面的關系,不然亂了方寸就會影響步驟。誠然,我們無從得知當年海趣先生是怎樣運籌帷幄的,但用心細察他雕刻作品,線路與刀功如此駕輕就熟,足見他久經磨練而自成體系的心路。因此感同身受:刻苦得以純熟,純熟而後生巧;唯此必由之路,别無捷徑。例如載沣肖像,即使是小型,都事先缜密籌謀,傾注了非同常尋的心力的。

樯:你說過要把研讀素描和線基設計放在雕刻的首位,是處于怎樣的考慮?

啟:這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素描指導線基,線基引領雕刻,雕刻以追求“點線化素描”為極終目标。素描的色調要從線基上萌芽,茁壯成長。雕刻就像在鋼版上畫素描。因此,紮實的素描功底是雕刻師所必須的。海趣以其親自繪畫并雕刻的兩幅肖像,充分展現了其深厚的素描功底。為了雕刻載沣像,他特地拜見這位王爺,零距離觀察他的神情與容貌。我們3年前在海趣故鄉的美術館裡欣賞着他的素描和油畫,更是深刻地感受到他素來重視素描和用功。正因如此,他一來到中國便嚴格要求學生先用兩年時間畫好素描和油畫,然後方可學習雕刻。

圖4樯:這也使我回想起過去在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和羅馬造币廠進修浮雕的情景,在那裡,素描課時安排得挺多的,說明西方藝術家在傳統的繪畫教學中都很重視素描基本功訓練的。錢币設計中的浮雕側重于物體的體積感和質感,采用了高低起伏、鏡面或噴砂,而紙鈔雕刻藝術是采用明暗濃淡的色調,這種演變的過程是怎樣的?

啟:首先,畫家用炭條、鉛筆畫出能表現物象的明暗色調層次的素描,然後雕刻家把素描的明暗色調由含糊的筆觸,凝聚成為條分縷析的點線,再度創作成了“點線化素描”。完成“點線化素描”的鋼版經過工藝處理進入凹印機印刷,填充油墨、擦淨版面、給紙壓印,這時凸立紙面的油墨産生了具有防僞性的手感兼有藝術性的美感。雕刻師必須深入觀察生活并且畫好素描,還要練就把紙上素描提煉為鋼版上“點線化素描”的本領。

樯:為什麼線基設計對于“點線化素描”來講十分重要?

啟:線基是什麼?線基就是線條的底線。如果把載沣的服裝上寬線條還原到最初就是極細的線條,這極細的線條,這就是我所說的線基,這也像線的芯子。謀劃的線基,就是為拓寬、加深以表現明暗色調作準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兵法強調慎重初戰。那麼,若視鋼版為戰場,線基設計就是備戰;若把線基設計當作弈棋,要投下一着好棋,必須胸懷全局,不然“一着不慎,滿盤皆輸”。因此說作為開局的線基設計,其好壞對于戰略的深謀遠慮何等重要!它直接關系到雕刻的全盤與未來的成敗。經驗證明,按照素描的規律,把線基謀劃得越是缜密、周全與精準,對于雕刻就越胸有成竹。“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優柔寡斷、簡單湊色因為心中無數,以緻點線與樂曲旋律不合拍而“離譜”了,“沒轍”了。因此,線基對于以“點線化素描”塑造物象,可謂是重中之重。

樯:沒想到,這樣粗的線條原來是從如此細的線基中發育出來的!那麼,怎樣設計線基呢?它與哪些方面有關聯?

啟:以載沣像為例,确定主色調與物象各部分色調、出色細胞三根線、黑線與白線匹配的比率及其漸變與否的細則。此外,還可采用多種形式的曲線與直線以表現物象的質感、動感或靜态以及自我流露的情感線,形似微風輕掠春池的天光水紋。

謀定黑線條與白線條的搭配。利用黑白相輔相成、此消彼長的規律組成層次豐富的明暗色調。“遠看顔色近看花”,多麼素樸的民諺,卻一語道破了黑白與色調關系的真谛。比如太極圖,黑白分明,分别點綴了黑、白小點以S形以作諧調,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正是“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詩用諧音含蓄的表現“晴”中之“情”,借景抒情又情景交融。太極圖至簡至精卻包羅萬象,流光溢彩:一道道交織的光線射向暗影,殘留下一粒粒漸變着的黑點。羅網似的暗影怎敵那迎面的光照,怎奈疏漏些微弱的星光。這不過是機械性的照相網目,無情感可言;而海趣的作品,黑線白紋井然有序、點線筆觸靈活漸變;不因囿于方寸之微縮,卻以藝術虛拟手法将物象表現得淋漓盡緻,描繪兼帶濃濃的抒情味。

樯:聽了你關于線基的描述,我覺得線基是否像是春天裡播下種子?

啟:不錯。可以用春播、夏長、秋收形容雕刻從謀劃、雕刻、調整到完善的全過程。精當的線基似秧苗,是深思熟慮的産物,是走向成功的勝算。要學習海趣的聰明才智,學習他設計線基能預見未來并雕刻出理想效果的眼光和能力。

樯:為什麼說雕刻到了最後的階段,也會有“編筐編簍,難在收口”的說法?

啟:這是說,凡事到了調整完善的階段,須持謹慎的态度。雕刻即将計日成功,不要因個别小點子、小細節而不慎功虧一篑。為使“點線化素描”神形兼備、日臻完美,必須慎之又慎,細心加以收拾,盡顯雕刻中點線潛質的藝術魅力。雕刻的過程,歸根到底是一種不斷完善的設計過程。

樯:賞析了海趣的傑作,你再簡介一下他的生平與成功的因素當作最後的總結吧?

啟:海趣1856年生于美國弗蒙特州多塞特小鎮,18歲成為美國印制局的見習生。此後,不斷學習、探索和曆練,業績斐然,在雕刻藝術上自成系體。1908年,清政府邀其來到中國,開創了新的印鈔事業。他在中國的幾年裡不僅雕刻了著名的“大清銀行兌換券”,更為重要的是為中國培訓了首批鋼版雕刻人才。遺憾的是,他于1914年2月因患感冒不幸逝世于北京。海趣先生把人生的最後六年獻給了中國鋼版雕刻藝術事業,他傾注心血的教學成果與大愛越洋的精神,都充分地體現在學生的作品以及國内外獎評之中了。

不過,傳統的手工雕刻目前正逐步被快捷省事的電腦處理或激光設備所替代,當初海趣先生越洋萬裡來傳授的這門純手工技藝快成為“夕陽藝術”了。

樯:你的憂慮可以理解,此種景況别的國家也同樣存在。時代發展,潮流難擋,也許哪一天“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呢?

啟:好吧,希望如此。不管怎樣,我們敬仰與懷念海趣先生的情感永無句号。賞析他的傑作,愈加留戀手工雕刻藝術過往之不易及其蘊含的情趣意味。謹此紀念為中國近現代鋼版雕刻事業奠基做出非凡貢獻的海趣先生誕辰160周年。

圖5

圖6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