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
圖3
圖4國民黨敗退台灣後,與大陸之間隔絕了近40年時間。雖然台灣當局從1988年4月開始實行了通信不通郵的消極政策,通過台灣紅十字會和香港紅十字會間接傳遞普通信件。然而,雖為骨肉同胞,要進行通信聯絡談何容易!多少親人一而再,再而三試探投寄信函,也未必能夠如願。筆者收集的“香港内詳”時期的數枚實寄封以及封内信函就訴說了台灣同胞的茫茫尋親之路。
圖1是一枚由香港寄上海的實寄封,香港1988年機蓋日戳較為清晰,但信封上面所貼郵票被剪去,背面還有一枚郵票被撕揭。從集郵角度看,這是一枚殘封。這枚封上的收件人地址為“上海市山西北路老泰安裡33号(請本房東拆閱并全權處理信件内容)”,收信者姓名寫為“本宅房東收”。信封左上方處即西式封的寄件者名址處,有手蓋香港九龍地址和電話号碼,但無姓名。從收信人地址括号中的文字和收件人文字看,顯然這不是一件普通信件。信封右側另有後寫文字“大哥張禮明69二哥張祥明台灣人尋親”字樣。封内書信保存完整,的确是一封台胞尋親信件。該信用繁體字寫成,内容如下。
周先生:你好。我是你四十年前房客,我是張啟明,我母親張柯氏住在此地和我相依為命,将近十年。
四十年的離别,如同隔世,人事已非。思親情急,很想能有親人團聚,特請煩勞你向有關部門代為查詢我親人現在住址。前次曾從香港轉信來此,遭“查無此人”退回。這次由你為收信人,并請代勞查詢,茲将有關資料提供如下:我母親張柯氏現年90,曾住此地,我大哥張禮明現年69,我姊現年66,均曾住虹口楊樹浦路提籃橋一帶,街、路、号均不複記憶不詳,二哥張祥明曾住泥城橋附近中央果菜批發市場一帶,路、号也不詳。又,我姊張冬梅。就此謝謝你代勞查詢。祝(又我們祖籍是浙江鎮海,均遷居上海市區)
平安。
房客張啟明上88.4.
台灣寫信者張啟明還在信紙最右側用方括号加寫“又,來信可寄香港九龍……”的文字。從筆者收藏的這一時期台灣到大陸通信看,香港轉寄人是能夠看到書信内容的,此信函上部有手蓋香港九龍轉信人地址和電話号碼與信封左上部完全一樣,并加蓋有名址;這應是香港轉信者所蓋,而非台灣寄信者蓋。從信内容看,台灣尋親人張啟明先前已有信寄此地,但被退回。
圖3是一封從經香港轉寄四川省自貢市的台灣尋親實寄封,貼有3枚50分面值的香港郵票,銷香港1988年10月20日戳。信封寄件者名址處隻有“内詳”兩字。收件者地址寫的是“中國四川省自貢市大文區上街探交”字樣,這一個“探交”,可見是有疑問的地址。信封上貼有一張改退批條,遭“退回原處”處理,4條退改原因中的前三條即“查無此人”“遷移地址不明”“原寫地址不詳”均被畫了圈圈。可是這樣一封信,何處是它“原處”啊?
這枚尋親實寄封内也留有書信,内容如下。
盛铨、盛鉎弟:
我是三哥盛钰。你們還記得嗎?我當兵的時候,你們還很小。四十年不見面很想你們。媽媽不知是否還健在,四姐學芝五姐慎芝不知在什麼地方。你們收到信後請速來信告之。我現在住在台灣省高雄縣大寮鄉精忠四村82号,在高雄一家公司上班。有一個兒子,現在讀高中。幾次寫信都沒有回信,不知道你們在那(哪)裡,現在一位返鄉探親的同事,代(帶)回此信到大陸投郵,希望能到你們手裡,以便連(聯)絡。
祝全家均安。
兄盛钰
十月十五日同胞情深,尋親心切。也不知這是第幾封尋親信了。為投遞這封由同事帶到香港投寄的家書,四川自貢郵局顯然是盡力了。從封背面多枚不同日期的四川自貢日戳看,他們作過一些試投,最後都沒有成功,并作“退回”原處處理。但這是一件無法退回的信件,如何流落到集郵市場,則不得而知。
在筆者收集的香港内詳封中,還有數枚疑似尋親的實寄封。圖7是一件寄達上海的香港内詳封。收信人地址為“上海:百頓路海甯路口同昌裡隔壁泰記木材行”,這個地址到底是哪條路多少号?沒有明确标注,用“隔壁”字樣,收信人下面又添了一個括号,括号内寫有(XXX、XXX兄弟)字樣。顯然是第一次通信,試探性的投寄。圖8這枚封上不僅寫了7位收信的姓名,通信地址更是十分罕見:“安徽省臨泉縣東南四十裡長官店南六裡白棚東一裡小白莊”。别離家鄉數十年,通信地址不詳,但家鄉的方位卻牢記心頭,寫的地址隻是為郵遞員指路。
骨肉同胞,兩岸分隔。那曾經“若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的日子,這些尋親信件就是見證。
每逢佳節倍思親,不知尋親的台胞,最後尋到親人了嗎?這麼多年過去了,總該聯絡到親人了吧,總該見到面、探過親了吧!
圖5
圖6
圖7
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