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南甯亞洲郵展随筆

南甯亞洲郵展随筆

時間:2024-11-07 08:21:02

圖1

圖2-4

中國2016第33屆亞洲國際集郵展覽于2016年12月6日圓滿落幕。受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委派,我參加了本屆郵展的評審工作,并且擔任了國家組郵政曆史類組長(圖1為全體評審員合影)。應《集郵》雜志總編輯劉勁的一再要求,寫幾點參加亞洲郵展評審的感受,有些觀點是站在一名旁觀者的角度所發出的。

一、社會集郵——中國郵政曆史類展品的新突破

作為郵政曆史類郵集,通常分為三類:1.郵政曆史類,主要研究郵資郵路以及郵政服務及其發展;2.郵戳類,研究郵戳的功能,戳式變化,墨色變化,以及在什麼地方使用和在什麼時期使用;3.曆史、社會和特别研究類,它主要研究郵政對社會、曆史、地理、文化甚至商業貿易的影響。它的基本要求是:可以使用郵品和非郵品,但是非郵品必須與郵集主題密切相關,且其數量不能超過郵品。這一關于非郵品數量的限制似乎要求太松,通常的實踐中,它們的數量往往被作者控制在不超過20%左右。

新加坡有一部名為《早期新加坡酒店郵件(18831941)》五框郵集,曾多次參加FIP世界郵展,雖然每次都成績平平,但作者的參展心情似乎從未受過影響。而本次郵展,日本的一位作者展出了一部八框的社會類郵集《1882-1947紐阿福歐及其錫罐郵件郵政史》(圖2、3、4),這顯然不是第一次展出,因為它具有八框的展出資格。紐阿福歐是湯加的一個小島,島上居民僅數百人,其郵政的重要性較低。該展品除用了數量較多的非集郵素材外,諸如島内風光明信片、輪船公司廣告單、旅遊宣傳卡、報刊剪片、信件内頁、曆史人物照片等,而多數是集郵素材。若按郵政曆史類評審,它不可能獲得高分。但按社會集郵的評審标準去打分,則有望獲得85分或更好的分數。

中國的郵政曆史類展品以前都是以郵政曆史類和郵戳類形式出現,而本屆郵展中《“文革”時期特色郵政》則第一次以社會集郵的形式組集參展。按照社會集郵對素材的特殊規定,該展品展示了一批非集郵素材,例如,各種中央文件、油印傳單、新聞報紙,通令布告,乃至紅衛兵步行串聯行軍示意地圖,由飛機上撒下的制止武鬥的傳單等。

由于合理的摻入了這些非集郵素材,使郵集一改過去那種對“文革”郵政曆史的叙述和展示的傳統方式,而将“文革”在郵政中所造成的亂象和影響表達得淋漓盡緻。顯然,這種表達方式得到了評審員的認可,最終以大鍍金獎的成績完美收官。

二、一框展品——國際評審員怎樣看待

本屆亞洲國際郵展中,一框展品的評分普遍都不是很高。中國參展的一框展品最高得到89分,多數展品在國家級郵展中的優勢似乎已經失去。給人的感覺好像越是級别高的郵展,對一框展品的要求就越嚴。那麼,評審員是怎樣看待這類郵集呢?僅以傳統類和郵政曆史類為例,在評審時首先對這些類别的一框展品的重要性不予評分,将其重要性的分數劃歸到處理之中。也就是說,評審員對一框展品的重要性不予考慮,隻考慮展品的處理。如此一來,那些早期的選題,在重要性方面就不再占有優勢。而對于某部郵政曆史類的一框展品處理的評審,新西蘭資深國際評審員RossMarshall是這樣考慮的:先看這是不是一部适合做一框展品的選題?在此前提下,已知可獲取的素材僅為一框?還是三框或五框?如果這并非是一框範圍内的素材,則處理的30分将會被攔腰切斷,僅剩下15分,最多也隻能得到18分。他的觀點在國際評審員中比較有代表性。

而亞洲集郵聯主席蘇拉吉則更嚴格地對待一框郵集的選題。他認為,隻有“pigeonmail”才适合做一框郵集(注:pigeonmail即信鴿郵件,這是一種由信鴿攜帶的紙質十分輕薄且尺寸很小的信封。早期較著名的有十九世紀普法戰争時期的巴黎信鴿郵件;十九世紀末期新西蘭、加拿大等地的信鴿郵件,數量不多,每件平均價格在人民币數千元以上)。

從這個趨勢看,一框展品在高水平的國際郵展和世界郵展中打分将會越來越嚴。估計在今後舉辦的全國郵展上,對一框展品的打分也會從嚴。但是,在國家級以下的郵展,像省級郵展等從發掘和鼓勵新人的目的出發,應該還會留有一定的寬松空間。

三、獎級落差——沒有具體的公式可套用

每次的競賽性集郵展覽評審結果出來後,展場上都會掀起波瀾,本屆郵展也不例外。而焦點卻是圍繞着展品獎級的高與低。2005年澧縣全國郵展成績公布後,一位作者向我抱怨:“我的郵集以前就是xx獎,這次參展加了xx元的好東西,結果獎級不升反降,今後真的不想再做郵集了!”2016年西安全國郵展,也有類似情況出現,某位作者當場發洩對評審結果的不滿和怨氣。而本屆南甯亞洲郵展挂花後,最典型的質疑便是,同樣還是這幾個評委,為什麼某部展品在西安與在南甯的成績相差那麼大?

其實,這些疑惑是很正常的,而這些看似不正常、看似不公正的現象也是極其正常的,不僅國内郵展上有,國際郵展上也有。例如,1996年中國第一次舉辦亞洲郵展,那時我作為見習評審員,目睹了國内某部展品在一年前原獎級的基礎上連降兩級,而新加坡資深的評審員林三美解釋道:“一年前,同樣是這部展品,同樣是我們幾個人評審,我們給了這部展品鍍金獎(那時的鍍金獎是一個很不錯的成績了),原因這部展品的旁邊是一部做得很差的展品,當我們評完這部差的展品,接着再看中國的這部展品時,一緻認為這才像是一部較好的展品!而此次在北京,它左右的展框内好展品太多了,相比之下,它就比較差了。”

其實,評審員給郵集打分以及對一部郵集的認知和評價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而影響的因素是很多的。即便是同一位評審員都會在不同郵展中對同一部郵集打出不同的分數,更何況是不同的評審員來評審?對一部郵集的評價,是沒有具體的公式去套用的。而評審規則是一個總的指導性的原則,按這個原則是得不出具體分數的。分數應該是在同一個小組中的幾位評審員之間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實踐而給出的一個綜合性的分數,它隻是相對的合理,一旦形成結論,則全體評審員就必須尊重這個結果,而無論自己真實的觀點如何。說白了,這就是遊戲規則,不明白這點,最好不要參加這種競賽性遊戲。因此,請參展者記住這個共識:在不同的郵展中,一部展品的成績相差兩個獎級,是正常的,是完全可以接受的。這與評審員打壓參展者一點關系也沒有。

英國皇家集郵會原會長、FIP郵政用品委員會主席哈金斯的著名的英國早期郵政用品大金獎郵集,在2016年紐約世界郵展被評為大鍍金獎,沒有任何好奇怪的。我們隻認為是,本屆評委不欣賞該展品的做法。所以,對于參展者來說,你必須要做好随時被降級降分的心理準備。因為你并不知道下一次的評委是不是還欣賞你的郵集制作(例如郵集的處理等)。聰明的參展者永遠不會用此前的獎級作為再上一層樓的台階,倘若不幸掉下來,他也許會這樣寬慰自己:“過去評的虛高,這次卻是腳踏到了實地”。

圖5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