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過年,最懷念的還是兒時年的味道。那個時候盼過年,想的是大年初一能早早地穿上一身新衣服,兜裡揣滿五顔六色的糖果;那個時候盼過年,想的是和小夥伴們一起滿大街地追着踩高跷、扭秧歌的人流看熱鬧;那個時候盼過年,想的是貼春聯、挂燈籠、歡天喜地放鞭炮;那個時候盼過年,想的是那一桌香噴噴的年夜飯,因為那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飯;那個時候盼過年,想的是給長輩們拜年讨個壓歲錢,雖然大部分收入是會被父母“暫時保管”起來的。随着年齡的增長,久居繁華的都市,這種年味變得越來越淡了。
2015年,中國郵政開始發行“拜年”系列郵票,方寸之上的那份喜慶仿佛就是兒時的那個年,熟悉而親切。2017年,在《拜年》郵票發行前,我早早地繪制了許多枚貼春聯、貼窗花的手繪封期待它的到來,怎知郵票圖案臨時有了變動,歡歡喜喜穿上了蒙古族的服飾,手捧着哈達來拜年了。些許遺憾之餘,還是入鄉随俗吧,雖然這個年對我而言有些陌生。好在有萬能的網絡告訴我,蒙古族的春節叫“白月節”,預示着春天的開始,期盼大地萬物複蘇、牛羊肥壯。節日期間,各地都會舉辦賽馬、摔跤、賽駱駝等傳統活動。大年初一,男女老少都會換上嶄新的民族服飾,晚輩要手捧哈達給長輩拜年,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吃年夜飯,歡歌笑語直到天明……于是,在我的拜年手繪封上便有了這樣的畫面:歡歡策馬奔馳,喜喜手捧哈達給長輩們拜大年,歡歡和小夥伴們摔跤嬉鬧,歡歡喜喜載歌載舞、喜氣洋洋。
雖然,今年的《拜年》少了一份兒時的回憶,卻多了一份對其他民族風土人情的了解,不一樣的年,但有着一樣的喜慶與祥和。歡歡喜喜過大年,民族團結一家親,願我們的祖國雞年吉祥,願各民族的郵友們快樂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