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
圖3為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400周年,在1893年美國芝加哥舉辦的“世界哥倫布博覽會”上,召開了一系列科學與哲學會議,數學家與天文學家的“國際大會”也在其列。圖1是美國郵政為這次博覽會發行的紀念郵票的實寄封,封上貼了3枚“博覽會”紀念郵票。全套“博覽會”郵票共16枚,面值從1美分到5美元,面值合計16.34美元。這是美國第一套紀念郵票,1893年1月2日發行,雕刻版,齒孔為12度,由美國鈔票公司承印。其郵票圖案采用藏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博物館中的世界名畫,名畫記錄了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重要事件。實寄封上所貼郵票的面值、刷色、圖案分别為:2美分,棕紫色,登上陸地;3美分,綠色,哥倫布旗艦;6美分,紫紅色,巴塞羅那歡迎哥倫布歸來。
這次會議應當是數學史上第一次超越國界的數學家會議,哥廷根數學學派的創立者、德國哥廷根大學的克萊因(FelixKlein)教授給大會帶來了許多歐洲數學家的論文,并做了題為“數學的現狀”的演講,圖2是1892年從哥廷根大學寄出的信函,郵票上加蓋哥廷根(Gottingen)1892年7月17日日戳。但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數學家大會是1897年在瑞士蘇黎世召開的,圖3郵票上蓋有蘇黎世(Zurich)1897年的日戳,戳上文字為“6.IV.97.IX.ZRICH16/(WIEDIKON)”。這次大會後來被認定為“第1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這次會議上通過的章程規定,兩次大會之間可間隔3至5年,但從1900年在巴黎舉行的第2屆開始,就形成了每4年舉行一次的慣例。第2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是數學史上特别重要的一次會議,德國著名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DavidHilbert,圖4)做了題為“未來的數學問題”的演講,提出了23個未解決的數學問題,這對20世紀數學的發展産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1924年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的第7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加拿大數學家、大會主席菲爾茲(J.C.Fields,圖5)考慮設立一項國際數學獎,用于鼓勵青年數學家。1932年捐贈出部分個人财産,加上第7屆大會的結餘經費,設立了一項獎勵基金,即後來的菲爾茲獎。同年,第9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瑞士蘇黎世召開,決定正式設立菲爾茲獎,獲獎者經由國際數學家聯合會執委會選定的8人評委會評選,授予取得傑出成就的40歲以下的年輕數學家,并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頒獎。菲爾茲獎從1936年在挪威奧斯陸舉行的第10屆國際數學家大會開始頒發,每屆獲獎者不超過4人,每人可獲得一枚純金制成的獎章和一筆獎金,圖6是幾内亞2008年發行的菲爾茲獎獲得者小型張,郵票中展示了菲爾茲獎的獎章正面,以及古希臘著名數學家阿基米德的側面頭像,并用拉丁文镌刻有格言“超越人類極限,做宇宙主人”。圖5郵票背景則是獎章背面,用拉丁文镌刻“全世界的數學家們:為知識做出新的貢獻而自豪”。世界上第一枚“國際數學家大會”郵票,是蘇聯1966年為紀念在莫斯科召開的第1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而發行(圖7),主圖是積分号、地球形狀的會标和字母ICM,兩側背景為求和、集合求并等數學符号。
此後,部分國際數學家大會主辦國也開始發行紀念郵票。1978年第18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芬蘭的赫爾辛基召開,芬蘭郵政發行了1枚紀念郵票,圖案是一類“模結構”的幾何圖形等,同時郵票上首次出現“MATHEMATICA”(數學)一詞。1983年第19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波蘭華沙召開,波蘭郵政為紀念此次大會,于1982年發行了一套4枚的波蘭數學家郵票,描繪了現代波蘭數學學派的代表人物:圖9是斯坦斯洛·紮列姆巴(StanislawZaremba,1863-1942),他主要研究三重積分極大值問題和狄利克雷問題等;圖10是瓦西羅·謝爾平斯基(WaclawSierpinski,1882-1969),他在數論和集合論方面曾有不少貢獻,中國澳門于2005年發行了“謝爾平斯基三角形”郵票;圖12是謝吉姆特·雅尼謝夫斯基(ZygmuntJaniszewski,1888-1920),他主要從事集合論、拓撲學和數學基礎等方面研究;圖13是斯特凡·巴拿赫(StefanBanach,1892-1945),他是現代泛函分析的創始人之一,系統創立了巴拿赫空間理論。這次大會還有一個亮點:美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獲得菲爾茲獎,成為獲此榮譽的首位華人。圖14是丘先生2017年訪問蘭州期間為筆者的集郵著作《對稱——從郵票看科學中的美》一書(圖15為該書封面)的題詞“集郵見對稱,對稱制萬象”。1990年第21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日本京都舉行,這是首次在歐洲及北美以外國家和地區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圖16是日本集郵家永田新作先生寄給筆者的第21屆國際數學家大會紀念郵票首日實寄封,郵票圖案是“星形多面體”幾何模型,首日紀念郵戳的圖案是本次大會的會标。1994年第22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瑞士蘇黎世召開,圖17是瑞士郵政發行的紀念郵票,圖案是瑞士著名數學家雅可比·伯努利(JakobBernoulli,1654-1705)和“伯努利大數定律”。1998年,第23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德國柏林召開,圖18是德國郵政發行的紀念郵票,郵票主圖是“矩形求方”問題的一個解,郵票的襯底圖案和邊紙圖案是圓周率π的小數形式。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
圖11
圖12
圖132002年,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中國北京召開。中國郵政發行了1枚“2002年北京國際數學家大會”紀念郵資明信片,郵資圖是這次大會的會标,它是中國古代證明勾股定理的趙爽弦圖;明信片左邊的圖案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算籌、勾股定理等。作為一位大學數學教師,筆者有幸參加了這次大會,圖19是從開幕式會場人民大會堂寄出的首日實寄片,圖20的郵資明信片上是這屆大會上菲爾茲獎的獲得者之一、法國數學家LanrentLafforgue,大會組委會主席、時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馬志明,本屆大會主席、中國著名數學家吳文俊的簽名。圖21是筆者從大會會場“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寄出的紀念封。
第2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于2006年在西班牙馬德裡舉行,圖22是西班牙郵政發行的紀念郵票,郵票圖案是由各色“螺線”組合的大會會标和11世紀傳到歐洲(西班牙)的阿拉伯數系,本次大會最重要的議程是宣布著名的“龐加萊猜想”解決(圖23為法國數學家龐加萊),并為猜想的解決者俄羅斯數學家高利·佩雷爾曼(GrigoriPerelman)頒發菲爾茲獎。但“數學怪人”佩雷爾曼拒絕了頒發給他的菲爾茲獎,并從數學界消失。獲得本屆菲爾茲獎的還有華裔數學家陶哲軒,他是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第26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于2010年8月19日在印度的海得拉巴舉行。印度是數學大國,曆史上曾誕生了被譽為“天才數學家”的傳奇人物拉瑪努金,印度将他的誕生日12月22日設立為“國家數學日”。圖24是2012年印度為首個“國家數學日”發行的郵票,郵票圖案是拉瑪努金肖像和他的數學貢獻。第27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于2014年8月13日在韓國首爾舉行,韓國郵政為這次大會發行了一套3枚紀念郵票,圖25是這套郵票的小版張。3枚郵票的圖案分别是畢達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哥尼斯堡七橋問題和帕斯卡三角(楊輝三角);小版張邊紙上有這次大會的會标:兩條紅、藍兩色旋轉對稱的“阿基米德螺線”,也抽象地表示韓國國旗上的紅藍兩色“太極”圖案。這次大會誕生了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菲爾茲獎獲得者——伊朗裔女數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瑪裡亞姆·米爾紮哈尼(MaryamMirzakhani)。她于1977年出生于伊朗德黑蘭,2004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她在黎曼曲面及模空間的動态性上做出了傑出貢獻,證明了弦理論科學家愛德華·威騰(EdwardWitten)的猜想。非常遺憾的是,瑪裡亞姆·米爾紮哈尼因乳腺癌于2017年7月15日去世,年僅40歲。
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除了頒發菲爾茲獎之外,國際數學聯盟還要頒發奈萬林納獎(奈萬林納獎自1983年開始頒發,旨在表彰在理論計算機領域做出卓越成就的青年數學家,是為紀念芬蘭著名數學家奈萬林納(RolfHermanNevanlinna)而設立)、高斯獎(高斯獎于2006年在馬德裡召開的第25屆ICM上首次頒發,主要用于獎勵在數學應用方面的傑出貢獻者,是為紀念“數學王子”高斯(CarlFriedrichGauss,1777-1855,圖26)而設立、陳省身獎(為紀念“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于2009年由國際數學聯盟設立,這是首次以華人數學家命名的數學大獎。“陳省身獎”為終身成就獎,授予“憑借數學領域的終身傑出成就赢得最高贊譽者”)。根據大會傳統,舉辦國的國家元首出席開幕式并親自為以上獎項的獲獎者頒獎。
近些年,每屆國際數學家大會舉辦國的郵政部門都會發行郵票或郵資用品以資紀念。國際數學家大會、曆屆菲爾茲獎、奈萬林納獎、高斯獎和陳省身獎的獲獎數學家,以及表現相關數學成果的郵票、郵戳、郵資封片等集郵素材,已成為數學專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熱愛科技專題的集郵愛好者收藏與研究。
圖14圖15
圖16
圖17
圖18
圖19
圖20
圖21
圖22
圖23
圖24
圖25
圖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