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7
圖18
圖19
圖20在利比亞的黎波裡老城内有羅馬皇帝馬可·奧魯略(皮烏斯的養子,後成為羅馬皇帝,在位達20年,于公元180年去世)凱旋門(圖16為20世紀40年代利比亞明信片),現仍聳立不倒。兩邊的壁龛原先放的是馬可·奧魯略的雕像,如今已空空如也。圖17是1972年利比亞首日封的截圖,左起第2枚郵票與圖16相比,30年間,凱旋門頂部的石面闆又掉了兩塊。
在約旦首都安曼以北約50公裡處有名勝古迹傑拉什。公元129-130年,羅馬帝國的哈德良皇帝親臨該城并在此過冬,為此特修建了這座凱旋門以示紀念。據說上面有銘文記載,哈德良是親臨帝國境内行省最多的皇帝。
羅馬人征服西班牙實際上是從公元前218年與迦太基人的第二次布匿戰争開始的,伊比利亞半島在當時是主戰場。這場戰争最終以羅馬人的勝利而告終。公元98-117年在位的圖拉真和379-395年在位的狄奧多西一世大帝都是非意大利本土出生的羅馬皇帝,他們分别出生于西班牙境内的意塔利卡和塞哥維亞;加上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7世紀曾是稱霸世界的海上強國,于是歲月也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留下了好幾座凱旋門。位于西班牙梅迪納塞利的拱門,建于公元1世紀末,是一座三拱凱旋門。西班牙首都獨立廣場中心豎立着馬德裡人家喻戶曉的地标性建築——阿爾卡拉門,該門是馬德裡僅存的幾個古老城門之一,也是馬德裡最著名的曆史遺迹之一,為18世紀歐洲史無前例的建築巨作。1764年,卡洛斯三世國王委任意大利建築師賽博蒂尼建造一座巨大的凱旋門,以替代建于菲利普斯三世國王統治時期的那座小型的16世紀巴洛克風格的門。因為卡洛斯三世認為這座小型的門對于通往具有重要意義的阿拉貢地區來說實在是太寒酸了。還有一種說法:當卡洛斯三世1759年從這座舊門進入馬德裡時,大為不滿。他喜歡雄偉的建築,更喜歡一座能夠紀念他抵達馬德裡的凱旋門,于是下令重修阿爾卡拉門。賽博蒂尼的設計采用了新古典主義風格,以花崗岩為材料,整座大門包含三個大拱門以及兩個小型拱門。每個拱門都用獅子頭雕塑進行裝飾,這些獅子頭都是由羅伯托·米切爾雕刻的。在大門的頂端還有一座大型的勇士雕塑。阿爾卡拉門的修建花費了很長時間,最終于1778年完工。巴塞羅那凱旋門(圖22為西班牙明信片)作為1888年世界博覽會的主要入口而興建,用紅磚砌築,屬于摩爾複興風格。正面的門楣上雕刻有“巴塞羅那歡迎各國”,背面門楣的石雕名為“多謝光顧”。凱旋門的頂端裝飾着西班牙其他49個省的省徽。塔拉戈那在巴塞羅那南面約90公裡處。公元前3世紀末,羅馬人在這裡建立了一個軍事基地,由于它在征服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的過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羅馬人決定發展這裡,修建了許多神殿、浴池、鬥獸場、馬戲場和廣場。位于該城西北部的巴拉拱門建于公元前1世紀末奧古斯都統治時期,是一座紀念拱門。它現在作為“塔拉戈納考古遺迹”的組成部分之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
葡萄牙首都裡斯本的奧古斯塔凱旋門是一個經典的石砌建築,它最初的設計是一座鐘樓,但因工期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拖延,最終演變為精雕細刻的拱門結構。凱旋門的所在地是市中心著名的科梅爾西奧廣場,廣場三面環繞着黃色的市政大樓,曾經是葡萄牙王宮的所在地,可惜在1755年的裡斯本大地震中全部灰飛煙滅,而這座拱門也是那場地震後僅存的建築物。凱旋門由6根11米高的圓柱支撐,上面裝飾着曆史英雄人物的大理石雕像,中間是葡萄牙國徽。頂部的雕像群格外引人注目,由法國雕塑家塞萊斯坦·阿納托利創作。由于此處檐口高達30米,它上面的人物也必須同樣巨大,中間高達7米、氣勢威嚴的女神雕像便應運而生。女神代表着榮耀,站立于三層寶座上,手持兩頂冠冕,象征兩側的美德和天賦,上面還刻有這樣的葡萄牙文:榮耀為天賦和美德加冕。此外,柱頂還有四尊雕像,右側的兩尊為努諾·阿爾瓦雷斯·佩雷拉和龐巴爾侯爵,左側則是航海家達·伽馬和韋裡亞托。兩個斜卧的人物象征流經葡萄牙的兩條大河——特茹河和杜羅河。穿過凱旋門就是奧古斯塔大街,街道兩邊商店林立,繁華而喧鬧。
除了上述具有上百年曆史的凱旋門外,還有一些近代的凱旋門。在二戰中,蘇聯在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中大敗納粹德國。在俄羅斯2003年發行的大會戰勝利60周年紀念小全張上就有位于普羅霍羅夫戰場上的紀念碑和庫爾斯克凱旋門。凱旋門為單拱,在紅色花崗岩基座上有握步槍的紅軍戰士雕像,頂部有寓意消滅法西斯的著名雕像。從圖26可看到該凱旋門周圍綠草如茵、柏樹成林。老撾的凱旋門在萬象市中心瀾滄大道上,位于總理府附近。凱旋門高45米,寬24米,于1960年開始修建,1969年基本完工。原為紀念戰争中犧牲人員的一座大型的紀念碑,1975年解放時,萬象市群衆慶祝勝利的遊行從這裡通過,為紀念這一曆史性事件而将其改稱為凱旋門。它的尖細塔頂和精美浮雕上面雕刻的都是佛像及神話故事中的人物,無不凸顯出東南亞的特色。該凱旋門共有七層,一至四層是室内,五六層是室外,可以看到市區的景色;第七層也是室内,空間非常小,可以從窗戶俯瞰萬象的景色。
在大洋彼岸的美洲,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受歐洲文化的影響也出現了幾座凱旋門。墨西哥瓜納華托州裡昂市的獨立凱旋門建于1893年,用于慶祝墨西哥獨立83周年。上面有一個巨型銅獅雕像,該雕像最初是在1943年放置上去的,用泥磚制成,1958年改為青銅雕像。圖29為墨西哥明信片,展示了該門周圍的景色。美國紐約展望公園入口處有著名的“士兵和水手凱旋門”(圖30為美國明信片)。該門由沃克斯和奧姆于1889年設計,外形和巴黎的雄獅凱旋門很類似,頂部的雕像是有翼的勝利女神坐在戰車上。加拿大多倫多市的地标性建築便是國家博覽會正門,它是羅馬凱旋門式的混凝土建築(圖31為明信片截圖)。該門建于1927年,主門邊各有9根柱子,代表當時組成聯邦的9個省,拱門上的各類裝飾代表進步、工業、農業、藝術和科學;頂部是帶翼勝利女神的雕像,寓意她要帶領加拿大走向未來。在勝利女神下方有一片楓葉,它是加拿大獨立和自治的象征。兩側是兩對一模一樣的肖像,其中一對拿着象征豐饒,内裝鮮花、水果和谷物的羊角;而另一對則拿着寓意勤勞和繁榮的蜂房。女性肖像手持一束谷物代表務農,而男性肖像代表工業。凱旋門上的所有雕塑均出自雕塑家查爾斯·麥肯奇之手。
在現今所有的凱旋門中,南太平洋島國湯加首都努庫阿洛法郊外的一座名叫“哈蒙加”的三石塔,應該算最原生态的凱旋門了。它是古代湯加人用從瓦裡斯島運來的三塊火山岩建造的,高5米。據說,這座建築建于公元1200年,在早年國王出征和凱旋歸來時必經此門,可見它具有正宗的凱旋功能。現在它已成了該王國著名的旅遊景點。
圖21
圖22
圖23
圖24
圖26
圖25
圖27
圖28
圖29
圖30
圖31
圖32
圖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