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郵票見證甯夏的變化和發展

郵票見證甯夏的變化和發展

時間:2024-11-07 07:00:03

甯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于1958年10月25日。60年來,甯夏回族自治區社會穩定、民族團結、人民幸福、文化繁榮。自1978年中國郵政首次發行甯夏題材郵票,至2017年,共發行甯夏題材的郵資票品21套50枚。這些郵資票品從一個側面見證了甯夏60年來的發展。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60年的顯著成就甯夏回族自治區是中國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位于中國西部的黃河上遊。自治區南北相距約456公裡,東西相距約250公裡,總面積為6.6萬多平方千米。2017年底,自治區總人口約672萬,其中回族人口約占36%。甯夏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回族(圖1-4)、漢族、維吾爾族、東鄉族、哈薩克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有利于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治理黃河極為重視,變害為利,造福于人民。1957年發行的《治理黃河》郵票的第一枚,展現了黃河綜合利用第一期工程及遠景示意圖。這幅圖中,顯示了從中衛到石嘴山的黃河甯夏段。

甯夏的煤炭資源十分豐富,煤炭儲量303億噸,排全國第六位,人均儲量居全國第五位。石嘴山礦務局是1956年國家在甯夏投資興建的第一座煤炭工業基地。該煤礦不僅為甯夏提供煤炭,還向國内16個省、市、自治區提供煤炭支援。

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建于1958年,後來幾次擴建,是中國人自主建設的水利工程,為甯夏利用黃河灌溉起到了巨大作用。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作為一座裡程碑,結束了甯夏兩千多年無壩引水灌溉的曆史,镌刻着中國建設者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不朽業績。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依然發揮着它的作用。

治理沙漠是甯夏為國家和世界做出的突出貢獻。為了阻擊沙漠、保衛家園,甯夏中衛人民試驗成功了麥草方格固沙等多種固沙法,繼而建成了15公裡長的前沿阻沙帶、封沙育草帶、草障植物帶、灌溉造林帶和卵石防火帶“五帶一體”的治沙防護體系,成為國家級沙漠生态自然保護區,1994年被聯合國授予“全球環保500佳單位”稱号,同年被國務院授予“科技進步特别獎”。

風力發電是把風的動能轉為電能,是一種沒有公害的能源。利用風力發電非常環保,而且能夠産生巨大的電能。甯夏是中國風能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賀蘭山、六盤山等山脈及甯夏中部麻黃山等地屬中國最大的風能區。安裝在賀蘭山東麓的多台大型風力發電機單機容量為850千瓦,已經投産的一期工程裝機容量為1.02萬千瓦,近期規劃為15萬千瓦,最終規劃為50萬千瓦。屆時,甯夏将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風力發電基地。圖7

圖8

圖9

圖10

圖11圖12

圖13

圖14

圖15

圖16自然和諧的生态環境

甯夏素來有“塞上江南”的美譽(圖10、11),其代表性景觀當屬平羅的沙湖。沙湖集江南水鄉與大漠風光于一體,以自然景觀為主,沙、水、葦、鳥、山五大景源有機結合,構成了獨特秀麗的景觀。沙湖湖水面積45平方公裡,在開發成旅遊景區之前,原是一個漁場,盛産各種魚類和鳥類。

六盤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位于甯夏南部,這裡是北方遊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部,文化古迹較多,自然資源豐富。保護區内有老龍潭、二龍河、鬼門關、涼殿峽、荷花苑、白雲山六大景區、60餘個景點(圖13-15)。

“賀蘭山紅尾鸲”為鹟科紅尾鸲屬的鳥類,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于甯夏、甘肅、青海、陝西、山西、河北、北京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産地在甯夏賀蘭山。

甯夏北部有以須彌山石窟為中心的丹霞地貌風光,中衛沙坡頭是國家首批5A景區之一,位于中衛市沙坡頭區騰格裡沙漠腹地,是一處富有濃郁西部特色的著名沙漠旅遊區。這裡是草原與荒漠、亞洲中部與華北黃土高原植物區系交會地帶,植物有400多種,野生動物有150餘種。該保護區于1984年建立,面積1.5萬餘公頃。

燦若繁星的文化印記甯夏北臨賀蘭山,南依六盤山,素有“關中屏障,河隴咽喉”之稱,曆代為中國西北要塞,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北朝、隋唐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至五代宋初,絲綢之路漸漸衰落;元代時期再度繁榮。其間,甯夏正處于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的絲綢之路的要沖,因此,甯夏各地有着豐富的文物遺存。西夏在中國曆史上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圖17、18),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别具一格的形式。固原博物館珍藏的鎏金銀壺是波斯薩珊王朝的一件金屬手工藝品,距今已有1500年的曆史,是古絲路遺存的經典文物。甯夏有“長城博物館”之稱。鹽池縣的花馬池長城,建于明天順年間,距今已有570多年的曆史。銀川以西的三關口長城,為古代銀川城防的“四險”之一,至今已有480多年的曆史。明代在黃河以東修築有兩道邊牆,大部分在鹽池縣東北。河東牆也稱“二道邊”,由靈武橫城至鹽池縣城,長387裡,至今仍有不少遺迹,是目前甯夏保存較完好的一段長城。2016年發行的《長城》郵票中的“大漠關城”,就是甯夏固原和賀蘭山下保存較完整的長城遺迹。

提起甯夏回族自治區,人們立刻會想到清真寺。在《第29屆全國最佳郵票評選紀念》獲獎郵票紀念張上,就有銀川市南關清真寺。南關清真寺是銀川市和甯夏回族自治區對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它在甯夏回族人民的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甯夏全區現有清真寺3300多處。同心清真大寺位于甯夏同心縣西北,是甯夏目前規模最大、曆史最久的一座伊斯蘭教建築。

賀蘭山岩畫是自遠古以來就活躍在這一地區的先民的傑作,時間大緻是從春秋戰國到西夏時期。人們把生産生活的場景鑿刻在賀蘭山的岩石上,以表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這些岩畫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習俗、審美觀和生活情趣。圖17

圖18

圖19

圖20

圖21

圖22

圖23

圖24

圖25

圖26

圖27令人景仰的紅色足迹六盤山不僅是風景名勝,而且是甯夏的革命聖地。1935年毛澤東主席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翻越的最後一座大山就是六盤山,并且留下一首詞篇《清平樂·六盤山》。詞中寫道:“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今日的六盤山上建有紅軍長征紀念亭,亭中矗立着一塊大青石碑,正面镌刻着《清平樂·六盤山》的手迹。

将台堡紅軍長征紀念碑位于甯夏固原市西吉縣,民間傳說這裡是古代軍事要塞的點将台,民國初年在此築城堡,由此得名将台堡。1936年10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将台堡會師,标志着紅軍長征勝利結束。中國郵政于2016年10月22日發行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郵票,其中第6枚表現的“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的内容由此而來。

圖28“一帶一路”的重要平台改革開放以來,甯夏通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等一系列戰略舉措,在保障甯夏經濟、社會、文化長足發展的同時,也為當前全面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甯夏内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作為一項推動我國内陸地區向西開放,圍繞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及世界伊斯蘭地區的經貿文化交流合作而實施的國家級重大發展戰略,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戰略支點和保障。甯夏作為中阿博覽會的永久會址,是“一帶一路”沿線阿拉伯國家“向東看”和中國“向西走”的新窗口與新平台。

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是經國務院批準,由商務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甯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國家級、國際性綜合博覽會。自2010年以來,甯夏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中阿經貿論壇和兩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在國際上産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得到了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内的“一帶一路”國家的廣泛認同,為推進中阿務實合作做出了積極貢獻。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