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為了母親的凝望

為了母親的凝望

時間:2024-11-07 04:03:06

我希望我記錄下的影像,能為這些貧困母親帶來廣泛社會關注

2016年“母親節”那天,一場以貧困母親為主角的“幸福工程——于全興紀實攝影作品展”,在天津美術館開幕。現場展出的100幅紀實攝影作品,是于全興15年間走訪94個貧困縣,306個村莊,拍攝紀錄的1100位貧困母親中的精選。照片中有些母親一輩子沒離開過家,有些甚至過着原始的生活。這些照片有的是她們人生中的第一張,有的或許是最後一張,每張照片背後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出發前母親的送行餃子

于全興16歲那年,父親過世了,母親獨自拉扯六個孩子。按照當時工廠的規定,他們家中的兩個孩子可以頂替父親生前的崗位。于全興知道家裡窮,想早點掙錢養家,母親卻不答應。因為于全興酷愛繪畫,母親想讓他繼續上學。她雖沒什麼文化,卻懂得知識的重要,堅持要讓孩子們盡量多讀書。

藝術本身是昂貴的。當一個貧窮孩子愛上藝術時,他和他的家庭便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尴尬。每逢此時,母親總會用自己的智慧找到解決辦法。為了能讓兒子用上像别人一樣的墨綠色畫夾子,母親讓于全興從同學那裡借來一個當作樣本,把買來的白布染成綠色,再找來四塊硬紙闆,巧妙地粘在一起,做出的畫夾子居然跟買來的一模一樣。

于全興從小就心靈手巧,為了幫母親一把,他學會了剪紙,春節前挨家挨戶地賣。凜冽寒風中,當人們滿懷同情地将幾分錢、幾毛錢塞進他紅腫的手中時,他心中滿是幫助母親分擔了生活重負的歡欣。

從天津美術學院畢業後,于全興分配到天津《家庭報》工作,從美術編輯做起,一直做到社長助理,主管廣告創收。他還利用學美術的底子,承攬裝潢業務。漸漸,他有了寬敞的房子,有車代步,日子過得舒舒服服,在城裡也算是生活優裕的成功人士了。可往日的艱辛仍深深刻在于全興的腦海,總是有機會就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1996年,于全興參與了“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在天津市組織的募捐活動,了解到中國偏遠地區、特别是西部貧困地區,有許多幾乎掙紮在生死線上的貧困母親。埋在他心底的那根弦被撥動了,想為這些母親做點什麼的願望油然而生。

2000年11月,于全興參加了“幸福工程”組委會在北京召開的年會,認識了當時的組委會秘書長苗霞、宣傳部長方兵。他向他們說起自己的想法,他們一聽很高興,說:“組委會早就有這打算,可惜找不到合适的攝影記者。曾有幾個人想幹,但提出的條件太高,如要高報酬,還得給他買高級相機,咱們滿足不了。”于全興表态,不要報酬,有報社的工資就行,隻求組委會在采訪上給予方便。

去西部之前,于全興回老家看望母親,告訴她自己要出差去一個很遠的地方,可能春節回不來。對于可能遇到的危險,于全興說得有些含糊,不想讓母親為他擔憂。母親給于全興包了一頓餃子,吃飯的時候,娘兒倆幾乎沒怎麼說話。等于全興走出門口時,卻聽見母親在身後喊:“興兒,道兒上小心。”

于全興轉身,看到母親倚在門口,對着他慈祥地笑。這個笑一直深深印在于全興的腦海,他想讓全天下的母親都有這般慈愛平和的微笑。

經曆生死劫難不悔初衷

于全興的記錄是“幸福工程”項目的一環——一項由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計劃生育協會、中國人口報社共同發起的救助貧困母親的公益活動,緻力于為貧困母親提供小額資助、掃盲和治病等方面的援助。于全興則用他的鏡頭推動募捐。

貧病交加的母親出現在于全興的鏡頭裡總是黑白的,“影像比文字更能直接地打動人”。于全興另一項工作是回訪。母親們得到捐助後,生活有了起色,他又會為她們拍下一張彩色照片。

2001年11月,于全興到了以喀斯特地貌著稱的雲南丘北縣官寨鄉丫口村,這裡的自然景觀被外人驚歎鬼斧神工,對本地人意味着兩個字:貧窮。這裡天旱缺水,隻能種玉米。每畝地産200斤就算高的,一般都在100斤左右。人們辛苦耕耘一年,仍有4個月的糧食缺口,需要國家救濟。

一個在家門口背着孩子的母親引起了于全興的注意。由于這裡人不會說普通話,在當地翻譯的幫助下,于全興和她交談起來。

這個媽媽叫顧彩蓮,26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住的茅草屋算是危房,傾斜得厲害,用一根大木頭撐着。屋裡沒有電,黑洞洞的。于全興點着打火機才看見,地上有口鍋,所謂的床就是幾根木頭搭的一個架子,上面是一張破棉絮。

顧彩蓮說自她生了第二個孩子後,胸口一直疼痛,還不停地咳嗽,全身一點兒力氣都沒有,連走路都很困難,更不用說地裡的活兒了。就是這樣,病魔纏身的她每天還要編織竹籮,好讓她的丈夫趕場時換回幾個零錢,買些鹽巴。她從來沒有想過為自己看病,最擔憂的是6歲的大女兒因她的病過早地承擔起了家務,每天和她父親早早下地幹活。她怕幼小的孩子身體吃不消。更讓她難過的是,家裡沒有錢供孩子讀書,女兒很可能重複自己的生活。

顧彩蓮向于全興訴說着家裡的情況,沒有掉一滴眼淚,甚至是那樣平靜,像是在講述别人的故事,于全興端着相機的雙手卻在不停地顫抖。

臨走時,于全興問顧彩蓮,你有什麼願望?顧彩蓮說,如果誰能幫我一些錢,養一頭母牛,轉過年來母牛下了小牛,我就可以還錢。

這張照片配上顧彩蓮的話,被媒體發表,接着有3萬元捐款陸續飛向了這位母親。一位讀者來信說:“特寄上400元資助你們發展經濟,以表達我及家人的心意。我相信你和丈夫都是吃苦耐勞、勤儉過日子的人,通過你們的努力一定能夠走出貧困。”

幾年後,于全興再次拜訪顧彩蓮——瓦房取代了以前的茅草屋,原來空蕩蕩的家新添置了縫紉機、自行車。變化最大的還是顧彩蓮,她的笑是那樣的快樂、酣暢,她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到城裡讀大學。這是讓于全興最感安慰的事,一張照片改變了一個家庭的命運,還能惠及她的後代。

從西部回來後,于全興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生存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生命的财富在哪裡?他發現,自己人回來了,可精神、夢想依然在那片貧瘠的土地上遊蕩。于是他選擇了作為志願者一次次出發,15年間,他先後從天津往返西部34次。

有一年夏天,于全興到了四川。結束了黑山縣的采訪後,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他們乘面包車趕往下一個采訪地的路上發生了泥石流,眼見泥沙夾雜着巨大的石塊從路邊的山坡傾斜下來。

在當地老鄉的幫助下,于全興才費盡周折地脫離了危險地段。司機盡可能把車開到了最快的速度,因為塌方随時都有可能再次發生。如果趕上一塊石頭砸下來,車裡的人都會變成肉醬。那天,回到黑水縣城已是深夜。

與死亡擦肩而過的恐懼讓于全興的情緒久久不能平複。經曆了這次生死劫難以後,于全興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西部母親們心中的企盼。幫助她們成為了他不變的心願。

讓更多貧困母親成為“幸福母親”

這些年來,于全興不斷以展覽的形式,在各地呼籲世人對中國西部貧困母親的生活現狀給予關注。聯合國的一位官員看過展覽後感慨地說:“你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2014年,于全興的母親病倒了,終日癱在病床上。于全興忽然意識到,這麼多年,他拍了這麼多母親,卻從沒有拍過自己的母親。“以前總覺得還有時間,突然間她倒下了,還沒有給她拍過一張像樣的照片。”

于全興自己也在衰老,體力和精力明顯不如從前。他希望更多的人參與進來。2003年,他從西部回來,心情異常激動,見誰都說西部,見誰都請求募捐,勸了一年,所獲寥寥。但随着影展、講座和越來越多的媒體關注後,自主捐款多了起來。他的工作量因此變得異常冗繁。募捐之餘,他還囑咐當地工作人員把貧困母親需要的實物,或者治病的費用開好發票寄回來,他再寄給捐款者。

于全興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女兒已經上了大學。對于女兒的成長,他至今心有愧疚。奔波在路上的他陪伴女兒的時間很少,但女兒令他很欣慰。有一次從西部回來,聽完了父親的描述,女兒轉身進了房間,拿出自己裝壓歲錢的鐵盒子說:“爸爸,這是我所有的壓歲錢,700多元,你交給那裡的小姐姐當學費吧。”那時女兒隻有8歲。

于全興現在任教于天津師範大學。他把這個項目傳遞給了他的學生。于是,越來越多的學生們開始跟着他在雜草叢生的山間行走,記錄下一張又一張貧困的臉。

于全興說:“我希望我記錄下的影像,能為這些貧困母親帶來廣泛的社會關注,使更多人了解‘幸福工程’,伸出援手,幫助這些貧困的母親盡早擺脫貧困,成為‘幸福母親’,過上幸福的生活。”

責任編輯:陳曉亞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