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漁家女兒劉建華,人們啧啧稱贊,說她是個好演員,愛崗敬業,德藝雙馨;說她是個好媳婦,孝敬公婆,和睦鄰裡;說她是個熱心的志願者,心系貧弱,甘願奉獻,大愛無疆。
愛是感動
劉建華,長海縣文化館支部書記,是海島小有名氣的文藝工作者。在浩瀚的黃海深處,在蔥茏的長山群島,連同劉建華的家庭,以服務海島漁民、奉獻愛心為宗旨的“劉家文化大院”,在長海城鄉有着極高的知名度。
或許是共産黨員的責任,或許是文藝工作者的敏感,生活中不經意的一件小事,情緒上不易察覺的一絲變化,都會觸動劉建華敏感的神經,讓她心如漣漪,心生感動,直至生發開去,為她鐘愛的海島紅十字事業,投入全身心的力量。這是漁家女兒的執著,也是共産黨員的修為,是劉建華無怨無悔的選擇。
2014年3月,春寒料峭,北風漸緊。劉建華第一次參加紅十字志願服務,也是她帶領長海縣“守望夕陽”紅十字志願服務隊第一次集體亮相。事過四年,彼時的情景,劉建華曆曆在目。
長海縣養老中心,規模不大,人數不多,一向安靜、寂寥的院落,一下子湧進來一群身着紅馬甲的青年男女,讓老人們着實高興。他們知道,這些年輕人是志願者,利用周六休息日,為他們理發、修腳、剪指甲、拍照片,陪他們說說家常。這份情意,這份關愛,是久旱中的甘霖,久違了的溫暖,如同家人般的呵護,老人們除了感激無以言表。
此時,心思缜密,善于觀察的劉建華又有了新的發現。攝友們給老人拍照,竟然引起了老人們格外的關注,這讓建華頗感意外。老人們擺出各種姿勢,争先恐後地拍照。有的奶奶把壓箱底的衣服翻出來,鄭重地換上,在鏡子前面捯饬一番,她們是要把最美的一瞬亮出來,展示老人們不為人知的風采,生怕錯過了機會,留下遺憾。
劉建華一下子醒悟了,她看得出來,老人們的内心是寂寞的。此時,老人們最幸福,因為有人傾訴,被人關注。
在縣養老中心,每到周六,老人們知道劉建華她們要來,就坐在大廳裡等候,用大連話說,生怕挨不上幫,錯過了交流的機會。一位聾啞老人十分有趣,他總是圍着這群年輕人轉。一會兒摸摸頭,一會兒拍拍肩,不時還伸出大拇指。劉建華理解聾啞老人的喜悅,知道聾啞老人是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着内心的贊譽。
在相對封閉的空間裡,這些孤寡老人,每天面對的都是同齡人,交流的信息不多,與外界對話的機會很少,外面的世界固然精彩,但與他們關系都不大,老人們内心的寂寞與苦楚,又有誰能讀得懂?劉建華暗下決心,要借助紅十字志願服務的平台,盡自己所能,為這些孤寡老人做點事,用愛心去溫暖他們枯寂的心,讓老人們遠離寂寞,活出幸福與快樂,更活出做人的尊嚴。
小事不小
在長海縣養老中心,鮮花環繞的四層小樓,頤養天年的老人們,他們或健身、或打牌、或看報,不時有悅耳的笑聲傳出,這是久違了家的味道。
劉建華嗅到了這醇厚的味道,咀嚼到了這溫馨的滋味,她知道,這是老人們獨有的味道,獨享的滋味。它由尋常小事連綴而成,平淡而無奇,但毫無例外地都镌刻着幸福二字。
王文章,養老中心的老人,2015年離世。老人家曾是縣農行的幹部,退休後進了縣養老中心。王文章與其他老人不同,他是個性鮮明的人。也正因如此,才引起劉建華的格外關注。坦率地說,在縣養老中心,老人們文化水平都不高,但王文章卻是個例外。他善于思考,喜歡讀書看報,還向志願者請教一些前沿問題,志願者們一時回答不了的,就回去查資料,下次來時告訴答案。
正像他的名字,王老對寫文章情有獨鐘,閑暇時,他總是讀讀書,看看報,有了感想,就寫篇短文;有了詩興,也吟幾句詩。遇有機會,還不忘給報刊雜志投投稿,不管發表與否,總是自得其樂。
劉建華很快注意到了王老的“個性”,每次志願服務時,劉建華總找機會和王老攀談,鼓勵老人家多寫海島的今昔,多寫家鄉的變化,并把王老創作的詩歌,推薦給《長山島文藝》,讓老人家的詩情變成鉛字,留在人們不變的記憶中。
2013年春節剛過,王老因病住院,病勢兇猛。在王老彌留之際,他還讓人捎信給劉建華,打聽年前給《長山島文藝》的稿件發表沒有。不巧的是,那幾天劉建華出差在外,沒能及時探視老人家,便委托别人把新出版的刊物捎給老人家,讓王老不留遺憾地離去。
為了彌補遺憾,劉建華還趕到殡儀館為老人送行。王文章的稿費不多,共計210元,記在紅十字捐款的賬單上,時間是2015年3月18日。捐款是老人家的遺願,也是古稀老人對長海志願服務的期望,每念于此,劉建華都心生感慨,内心也頗感欣慰。
台上台下
劉建華出身于海島漁家,演藝是她的職業,志願服務是她的最愛。劉建華家居海島,她的家是有名的劉家文化大院。别小看了這文化大院,它以“舞台上審美,舞台下教化”享譽海島,曾榮獲“全國五好家庭”、遼甯省“服務農民、服務基層先進集體”,是報紙上有名、廣播裡有聲,口碑極佳的民間文藝團體。逢年過節,文化大院就會主動請纓,參加縣内各種公益演出,建華作為大院的主要成員,自然是公益演出的推動者。
在縣養老中心,為了過好春節、端午節、重陽節等節日,給老人們以家的溫暖。劉建華帶領的“守望夕陽”紅十字志願服務隊,用盡了心思,終于想出了高招。
電視節目豐富了,老人們卻不太愛看;好吃好喝多了,老人們生怕消化不了。劉建華靈光一現,想到了劉家文化大院。要是給老人們演上一場節目,老人們一定高興。心動不如行動,劉建華立即組織家人,寫腳本,搞排練,雙管齊下,一台精彩的節目,展現在老人們面前。
看着漁家人自導自演的節目,聽着略帶海蛎子味的鄉音,老人們甭提多高興了。演出結束後,他們久久不願離去。一位古稀老人眼含淚花,攥住劉建華父親劉玉剛的手說:“大兄弟,你們的節目太好了,我們都願意看。”
劉建華是位好演員,文化館演出她唱主角,文化大院演出她也得扛大梁。劉家大院的“家和萬事興”被譽為“長海春晚”,每次演出都座無虛席,一票難求。劉建華在小品中塑造的頑劣媳婦形象,給海島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
舞台下的劉建華是好媳婦的典型。平時工作很忙,志願服務又牽扯精力,劉建華有些顧不上家。丈夫理解她,多有擔待。兒子年齡小,頗有微詞,說媽媽關心的是老人,不是他。劉建華心有歉疚,也多有無奈。盡管腳打後腦勺忙,兒子的成長,她不敢懈怠,有空就多陪陪兒子。公婆年老體弱,劉建華時刻挂在心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是古訓,别人是從内到外,推己及人,劉建華是從外向内,先人後己。
早春三月,雜花生樹,映山紅開得正豔。劉建華和她的“守望夕陽”紅十字志願服務隊,正走在通往縣養老中心的路上,除了為老人理發、修剪指甲、幫廚之外,劉建華還帶了老人們愛看的“小人書”。想象着與老人們見面時的喜悅,劉建華心裡頓時暖呼呼的,腳步更快了。
(作者系遼甯省大連市長海縣紅十字會工作人員)
責任編輯:耿豔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