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九妹,九妹

九妹,九妹

時間:2024-11-07 02:41:10

你永遠是我的親人,我們來生還要做兄妹

一次返鄉途中,台灣湖北黃梅籍抗戰老兵梅國慶聽到揚聲器裡傳來歌聲:“九妹九妹漂亮的妹妹,九妹九妹透紅的花蕾。九妹九妹可愛的妹妹,九妹九妹心中的九妹……”年逾七旬的他蓦然一驚,慢慢回憶起前塵往事。

十年生死兩茫茫

50年前,梅國慶與九妹——前妻張九英相識。張九英在家族兄妹中排行第九,小名九妹。張家富甲一方,張九英受過良好教育,比梅國慶小三歲。彼時,梅國慶在國民黨部隊從事軍需工作。

新婚不久,梅國慶準備帶妻子和弟弟梅國治去台灣。遷徙過程颠沛流離,梅氏兩兄弟從浙江舟山坐船抵達大陳島,張九英卻在途中失散。從此,天各一方。

那段日子無比煎熬,張九英感覺迷失了人生的方向,終日以淚洗面。一次回娘家,有人給張九英牽線做媒,被她當場拒絕。父親哄騙她說梅國慶被逮捕,已執行槍決,并煞有其事地從外面找了個目擊證人,說得有鼻子有眼。

張九英備受煎熬,不敢更不願相信。她心目中的丈夫年輕有為,積極上進,煙酒不沾,少年投筆請長纓,腹有詩書氣自華,完全不同于那種獐頭鼠目、狗苟蠅營不入流的兵痞。

八年抗戰時期,日軍鐵蹄踏遍荊楚大地。梅國慶仿制日軍的“良民證”,以假亂真,使當地老百姓和新四軍逃離日軍魔爪。後因證件數量劇增,驚動日軍駐地長官,被通緝追捕。梅國慶隻能忍痛離家,開始了軍旅生涯,擔任國民黨軍八十八軍軍需,給駐地新四軍和遊擊隊提供武器彈藥等後勤支持。梅國慶于人民有功,怎麼會被槍決?

然而,風雲變幻,世事無常,張九英想到此常隐隐作痛。冥冥之中,她似乎知道另一半去了台灣。她心如止水,頂住世俗的壓力,不接受别人向她介紹别的對象。

解放後,張九英到父親創辦的棉紡廠工作,該廠先後改為公私合營和國營。不久,父母相繼去世,她舉目無親,倍感生活艱辛。

張九英等了梅國慶多年,後來遇上忠厚善良的汪先生,組成了家庭。遺憾的是他們婚後沒有生育,隻得抱養了一個男孩。上個世紀80年代,張九英辦理了退休手續,過着平靜的生活。

梅國慶入台後,考入聯勤軍需訓練班一期、政治作戰召訓班二期,曆任聯勤司令部軍需、國防部監察官。步入中年的梅國慶,獲得職業軍人的最高榮譽。1966年10月,他在擔任聯勤總部政戰部中校監察官期間,經所在單位推薦為“第四屆政戰楷模”,是當年授予的“政戰楷模”的兩名中校之一。上校退役後,自營書店。

1959年,梅國慶與來自廣東韶關的陳靜芳結為連理,婚後育有兩兒兩女。

君子之交淡如水

1985年初夏,梅國慶在美國東西海岸旅行期間,緻信老家親友,獲悉張九英健在,定居在與老家一江之隔的九江,丈夫汪先生因病癱瘓在床。梅國慶委托美國同學郵寄1000美元,請親友轉交張九英。

1987年底,台灣方面允許老兵回大陸探親。次年端午節,離家39年的梅國慶,回到黃梅縣蔡山鎮梅學堂村祭祖。大哥告訴他,困難時期,張九英把節省下來的口糧接濟他們的父親。

梅國慶托人轉告張九英,如果方便,想去她家看看,聊聊家常。很快,張九英夫婦回複,歡迎梅國慶來家做客。

梅國慶與張九英夫婦見面後,首先鞠躬感謝她的丈夫,照顧了九妹。梅國慶心懷内疚和虧欠,表示從今以後,他們就是他的妹妹、妹夫。

梅國慶把全家福照片拿出來給張九英夫婦看。張九英嘴角微微顫抖,眼淚簌簌而下。梅國慶安慰她:我們永遠是兄妹,是一家人,我的孩子也是你們的孩子。汪先生向梅國慶道謝,說三年前的1000美元猶如及時雨和雪中炭。

2008年,汪先生逝世,臨終前提筆給梅國慶寫了一封信:梅先生,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您的身上閃爍着人性的光輝,比血更濃的是人間真情。您的愛心善舉,使我的身體恢複健康,生命延長了20年。

為把遺憾續回來

硝煙散盡于曆史的天空,世人方知,活着原來就是為了相聚,為了骨肉不再分離。相信随着時間的流逝,悲傷可以忘記,愛恨可以放下,無論怎樣的滄桑與悲涼,都會在春天到來時終結。

自從兩岸三通後,梅國慶基本每年回鄉一次。至2016年,他已返鄉24次。每次,一定去張九英家做客。

梅國慶能清晰背誦當年在金門服役時創作的一首七律《念九英》:

又記浔江初識時,翠堤湖畔兩情癡。

夕陽西下嫌歸早,玉手輕攜欲步遲。

誰曉結褵方及月,竟然合鏡久無期。

神州未複征人老,不盡離懷托夢思。

梅國慶和張九英見面,不回憶當年的離愁别緒。在台灣40年來寫給她的詩詞和一百多封書信,也不便交付給她。有些事隻能永遠深藏心底,有些話永遠不要提起。

張九英與汪先生組成家庭,日子雖然平淡,但樸實安祥。梅國慶從台灣給張九英的禮物,她推說有退休工資,不用花錢破費。張九英要還梅國慶當年給汪先生治病的1000美元,被梅國慶拒絕。

梅國慶一生節儉,心中為念農桑苦,耳裡猶聞饑凍聲。30年前,他回黃梅農村老家,看到一些親友和同學生活艱難,慷慨解囊接濟他們。一次回鄉,傾其所有讓經濟困難的親友孩子讀書,連回台灣的路費都沒有留,最後是家裡給他彙款才解決了問題。

家鄉親友衆多,梅國慶給大哥彙款,讓他給各位親友派發。大哥務農為業,收入有限,免不了少發和漏發。于是他把彙款改寄張九英,讓她代為發放。

張九英熟悉梅家的親朋好友和鄰裡鄉親,按照梅國慶信件交代,逐家轉交,事無巨細,幹淨清楚。

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怅近黃昏。2015年,張九英在睡夢中溘然長逝,沒有留下隻字片語。次年清明,梅國慶回鄉,在張九英夫婦墓前鞠躬、徘徊。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當晚,梅國慶徹夜難眠,在日記裡寫下這樣一段文字:

“九妹,您年齡比我小,但不幸先我而去。您的學曆比我高,卻從事一份普通工作。青年時代餐風露宿,不幸失去生育能力。您對我父親的關懷,彌補兒子不在父親身邊的遺憾。您對我老家親人竭盡已力給予幫助和照顧,英名不負。我們結婚不到1年,您等我多年才成家,40年後我們才得以重逢,如今我們卻陰陽兩隔。九妹,您安息吧。您永遠是我的親人,來生我們還要做兄妹。”

後記:

2017年10月28日,适逢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我從深圳赴台灣探親。在桃園機場乘坐高鐵到達台北西門町飯店不久,時年91歲的梅老拄着拐杖,從新北市乘坐出租車過來看望。我2013年7月第一次赴台與梅老一見如故。總共去台十次,老人家九次到桃園機場或者我住宿的飯店,另一次是在台灣南部高雄參加公務活動,無法與梅老見面。

每次與老人家相見,促膝交談,終身受益。我比梅老年齡小四十多歲,屬于晚輩,何德何能打擾他老人家?心中誠惶誠恐,陣陣不安。

2018年1月16日,我把初稿郵寄梅老,他來電緻謝,說九英女士地下有知,也會感動,并重新提供了一些素材和修改意見。

老兵不死,隻怕凋零。2月2日,梅老仙逝。經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批準,安葬國軍五指山示範公墓。安葬前一天,當地陰雨潮濕。出殡當天,天氣晴朗。雖是巧合,亦顯老天有情。

責任編輯:陳曉亞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